中国武术习武练功50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 武术中的 “拳式” 与 “拳势” 是一回事吗?

许多武术书籍在叙述拳术的动作时,往往用 “拳式” 一词来表达能够变化的拳法,或者将 “拳式” 与 “拳势” 二词混用,因此往往使习武者产生误解。

实际上 “拳式” 与 “拳势”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拳式”,主要是指拳的某一动作的规格形式,如 “马步式”,即为两脚平行开立,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平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手抱拳于腰间。那挺胸、塌腰、脚跟外蹬的样子,似骑马姿势。它是一个固定的动作概念,对习武者来说,提到 “马步”,即能做出。

而 “拳势”,不仅是指动作姿态,而且主要是指能够变化的态势。明朝武术家唐顺之在 ( 《武编》 卷五 《拳》) 中谈到 “拳势”时说: “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 (斜) 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 (墙户乃门户之意),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 这也就是说一个动作从外形上看它是一个态势,但这个态势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这不妨从戚继光 《纪效新书·拳经》 中选几势来看,“伏虎势,侧身弄腿,但来凑我前撑,看他立站不稳,后扫一跌分明”。这里所说的 “伏虎势” 从外形上看是一个背身的跟步动作,但实际含有转身扫腿的动作。又如 “当头炮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撺两拳,他退闪我又颠踹,不跌倒他也茫然”。可见 “当头炮势” 并非只是一拳,而是连续两拳又加颠踹。可见所谓 “拳势” 是具有可变性的,它虽以一定态势为形,但是这个 “形态”是包含着攻防的各种变化。

所以 “拳势”,不能理解为只是一种拳法的固定势,也就是说不能把 “拳势” 写成 “拳式”。如太极拳中的 “懒扎衣势” 就不能写成 “懒扎衣式”,否则无法理解 “懒扎衣” 的变化。

古人练拳,非常注意 “拳势”。因为掌握了不同 “拳势” 中手法、步法、腿法、进退的变化,就可以应敌。由于各 “拳势” 致胜对手的方法不同,所以武术家都很注意兼习,认为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戚继光曾提出应 “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他选择了当时民间十六家拳法中的 “善者”,编成了三十二势拳法。这三十二势不是孤立的,而是 “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当时拳势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某一固定动作来实现的,而是根据应敌的变化需要,有选择地应用不同拳势。这与今天套路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有很大不同。所以戚继光讲,这三十二势“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纪效新书·拳经》 中所说的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已经成为今天习武者常用的武术名言。孰不知,只有重视 “拳势” 的练习,并能够使不同 “拳势” 势势相承,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