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 Web高级开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从浏览器/服务器(B/S)这样的系统构架出现后,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就愈来愈流行。从ASP到JSP,再到PHP,都不断发展着动态网页技术。ASP.NET是微软在.NET平台上推出的一种全新的动态网页技术,它相对ASP是一个革命。本书通过对ASP.NET的一些重点基础知识和Web开发相关的设计知识进行介绍,以期让读者对使用.NET进行Web开发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为什么写作本书

ASP.NET已经成为.NET中最热门的技术,针对ASP.NET的书籍也琳琅满目。有一些是对ASP.NET整个基础知识的介绍,而有一些是讲述ASP.NET的具体应用技巧的,也有部分谈到了Web应用程序的设计话题。但是却没有一本书对这3个方面都囊括其中。所以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介绍ASP.NET的一些重点基础知识,尤其是ASP.NET 2.0中的新特性,同时结合当前广泛关注的设计模式、构架设计和开发框架等话题,讲述了Web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实践本书前面介绍的这些知识和技巧。

本书结构

本书试图使读者对在.NET平台下进行Web开发有个整体的把握,从最基本的新特性介绍到Web下的设计模式,开发框架等讲解,希望对刚入门或者具有ASP.NET开发经验的初级、中级开发人员有所帮助。全书分为10章,本书前6章为罗江华编写,后4章为朱永光编写。前半部分主要集中在应用层次上,后半部分主要集中在系统框架设计上,如果读者对ASP.NET 2.0、ASP.NET 3.5的新特性应用不够熟悉的话,在此笔者建议最好从第一章开始阅读。

关于本书作者

罗江华,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具有海外软件研发经验,擅长微软.NET相关技术和产品,主要喜好关注和研究微软最新产品。现担任成都程序员俱乐部主席,业余兼任IT168 .NET专题作者,目前就职于某全球十大IT类电子商务公司承担系统开发和维护任务。个人技术博客为http://jigee.cnblogs.com

朱永光,IT自由人和环境保护者,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和MCSD。14年的编程实践经历,5年软件构架和开发管理经验,擅长微软相关技术和产品,主要关注软件构架和开发框架。曾任某外资软件企业.NET构架师,现担任成都程序员俱乐部副主席和核心讲师,并在InfoQ中文站上担任.NET社区首席编辑。个人技术博客为http://redmoon.cnblogs.com。现在作为共同创始人经营着一家环境保护技术公司。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共包括10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ASP.NET介绍” 主要以ASP.NET 2.0新增特性为主要介绍目的,其中也附带对ASP.NET 3.5中的部分新特性做了介绍。

第2章“Web站点构建技术”包含了ASP.NET 2.0中众多知识点的讲解,也附带对ASP.NET 3.5的部分特性做了介绍。从站点导航、母版页、主题和皮肤到Web Parts。

第3章“Web开发中的数据访问技术” 介绍数据访问的一些概念和原理、ADO.NET的各方面和数据绑定技术,以及O/R M技术、对象数据库、事务机制和数据访问等相关的知识。

第4章“构建安全的Web应用程序”介绍了ASP.NET中身份验证和授权,实现Web服务的安全性等相关问题,还介绍了在开发过程中如何编写高效的,安全的T-SQL语句等内容。

第5章“Ajax技术应用”介绍了Ajax的概念、基础及相关知识,然后详细讲解了Ajax.NET,并使用Ajax.NET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留言板程序,让读者真正感受到Ajax带来的超强用户体验。

第6章“OO和UML在Web中的应用”介绍了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概念、设计工具以及体系结构等多方面来对面向对象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UML主要从在开发中比较常用的对象如类图、用例等入手,也概述了UML在Web开发中的运用模式和实现思路。

第7章“Web应用程序界面的设计模式”介绍了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设计模式,并重点讲述了在Web应用程序的界面开发中的重要设计模式——MVC。

第8章“Web应用程序架构模式”介绍构架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重点讲述分层结构的概念和实现。对IoC、AOP和SOA这样的新兴技术在本章也有所提及。

第9章“Web应用程序开发框架”介绍了开发框架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两个重要的Web开发框架: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和DotNetNuke。

第10章“实现一个博客系统”以一个实际的案例为背景,详细阐述了ASP.NET新特性如何应用在实际项目中的步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大家理解得更透彻清楚。

致谢

感谢所有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支持,在此特别感谢成都程序员俱乐部会员王明涛、陈曦兄弟在案例一章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对笔者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孙学瑛为本书所做的工作。

请与我们联系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E-mail:jsj@phe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