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画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动画的简史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最先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电影机”,并放映了《火车进站》、《海水苑》等影片,现代电影由此诞生。

1907年,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布莱克顿制作了《滑稽脸的幽默相》,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此后,来自法国的埃米尔·科尔进一步发展了动画片的拍摄技巧,并且先后制作了250余部动画短片。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利用遮幕摄影方法将动画和真人表现结合起来的先驱者。由于他的杰出贡献,所以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另一位对早期动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美国人温瑟·麦凯。1914年,麦凯推出了一部剧情动画片《恐龙葛蒂》。这部动画片的推出,改变了此前在动画作品中的纯艺术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组织成为互动式的情节,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1.1.1 动画的萌芽

动画技术萌芽于19世纪。

世界上著名的动画艺术家——英国人约翰·哈拉斯(John Halas)曾指出:“运动是动画的本质。”比如,当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或在家里看电视时,会感到画面中人物和动物的运动是连续的。但是如果仔细看一段电影胶片,就会看到所有的画面并不是连续的,如图1-1所示。

图1-1 电影胶片

早在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见图1-2),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

图1-2 Joseph Antoine Plateau发明的圆盘

英国人威廉·霍纳尔(William Horner)于1834年发明了一个重要的动画工具“魔轮”,如图1-3所示。这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筒,手工绘制的画片镶嵌在它的内表面,在筒子四周等距离刻有狭缝。当圆筒旋转时,可以通过一个个狭缝看到依次转过的活动画面。

图1-3 威廉·霍纳尔发明的“魔轮”

1872年,法国人瑞·安得自制了一台设备——一个能转动的圆盒,当盒子转动时连续画面就会进入视觉中,1877年瑞·安得获得了此发明的专利权。

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一段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像样的动画短片。从此以后,动画片的创作和制作水平日趋成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制作表现各种内容的动画片。

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

从1928年开始,世人皆知的Walt Disney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巅峰。他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为商业动画之父。直到如今,他创办的迪斯尼公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画片。

1.1.2 中国动画发展及特点

中国动画片的发展经历了6个时期。

1922年—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出现,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画面如图1-4所示。

图1-4 《铁扇公主》(中国,1941年)

1946年—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了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为建国后的动画片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7年—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年、1964年),见图1-6,新片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见图1-5)诞生,并获得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此外,题材多样化,也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的一大特点。

图1-5 《小蝌蚪找妈妈》(中国,1961年)

图1-6 《大闹天宫》(中国,1961年上集1964年下集,导演万籁鸣)

1966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如《小号手》(1973年)、《小八路》(1973年)、《东海小哨兵》(1973年)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1976年—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生产了一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哪吒闹海》(1979年)、《天书奇谭》(1983年),各自画面见图1-7和图1-8。电视动画片、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年)、《邋遢大王历险记》(1987年)、《黑猫警长》(1984年—1987年)、《阿凡提的故事》(1981年—1988年)等;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1980年)、《超级肥皂》和《新装的门铃》(1986年)、《牛冤》(1989年)等,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图1-7 《天书奇谭》(中国,1983年)

图1-8 《哪吒闹海》(中国,1979年)

1990年—2002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动画片开始走上有别于传统的道路,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20世纪90年代国产动画片的一大特点是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盛行,中国从影院动画艺术短片唱主角,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腾飞。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进入2l世纪,中国的动画公司、生产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多年被忽视的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2001年—2002年有一批作品问世,如《回想》、《谁的丈夫离得最远》、《诚信漂流记》、《大梦敦煌》、《黑猫》和《塘》等。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画面如图1-9所示,2001年又推出了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小虎斑斑》,2005年后电脑动画发展迅速,推出了《虹猫蓝兔七侠传》、《奇奇颗颗历险记》和《神厨小富贵》等众多动画电视剧。

图1-9 《蓝猫淘气3000问》

在世界动画舞台上,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强调思想性,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是中国动画片突出的优良传统,而坚持民族绘画传统,则是中国动画片显著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乃至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都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例如,《鹿铃》、《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传统动画片,借鉴的是中国古代寺观壁画;《渔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三个和尚》中,人物的举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乐设计,均采用中国戏曲;《骄傲的将军》、《医生与皇帝》,将京剧脸谱赋予角色;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峨冠博带、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时而钻出地面、爱管闲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爷,穿着红兜肚、脚蹬风火轮、可以变成三头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植根于中国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动画形象,全然土生土长,别无依傍,与古希腊、古罗马及欧美等国的神祗、魔鬼、魔法、巫术迥然不同;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此外,形式不拘一格,也是中国动画片的特点。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中国动画家,带来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即便同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而《雁阵》掇的是贾又福的墨趣。《雪孩子》、《骄傲的将军》和《神奇的九色鹿》的动画画面如图1-10、图1-11和图1-12所示。这使中国动画片在形式上,无仿无循,千姿百态,从而得以独树于世界动画之林。

图1-10 《雪孩子》(中国,1980年,导演林文肖)

图1-11 《骄傲的将军》(中国,1956年,导演特伟)

图1-12 《神奇的九色鹿》(中国)

1.1.3 美国动画发展及特点

美国第一部动画片出现于1907年,至2002年为止,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1907年—1937年是开创阶段。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华特·迪斯尼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崛起,1928年他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见图1-13)。

图1-13 《花与树》

1937年—1949年是美国动画片的初步发展时期,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图1-14),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继而推出《木偶奇遇记》(图1-16)、《幻想曲》、《小鹿斑比》(图1-17)等动画长片。1950年—1966年是美国动画片第一次繁荣时期。这个时期,迪斯尼公司几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仙境》、《小姐与流氓》(图1-15)、《睡美人》等。

图1-14 《白雪公主》(美国,1937年)

图1-15 《小姐与流氓》(美国)

图1-16 《木偶奇遇记》(美国)

图1-17 《小鹿斑比》(美国)

1967年—1988年是美国动画的蛰伏时期。1966年12月15日,伟大的华·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国动画业也进入萧条时期。此时,电视动画逐渐发展起来,汉纳和芭芭拉是电视动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了电视系列片《猫和老鼠》(图1-18)、《辛普森一家》等。整个70年代,只有数部动画片,质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动画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纪,迪斯尼公司努力培养新人,处于新旧结合时期,拍出了颇有争议的动画电影,如《黑神锅传奇》等。80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开始尝试着利用电脑制作动画,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电脑动画制作了伦敦钟楼的场面。同时,公司任用了专业的企业经理人麦克·艾斯纳接管了公司。1989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鱼》,获得了极大成功,标志着美国动画片又一次进入繁荣时期,一直持续至2002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创造了票房奇迹的《狮子王》(图1-19)、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及可以乱真的《恐龙》等。

图1-18 《猫和老鼠》(美国)

图1-19 《狮子王》(美国)

20世纪90年代末期,各个大制片公司纷纷涉足动画界,使这一时期的美国动画异彩纷呈。它以剧情为主导,设置曲折动人的情节,使影片显得生动有趣,而人物性格鲜明,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动画片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而于人物设计上,讲究原型,在作者的意图下创造与生活原形差别不大及形象优美的人物形象,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和老少皆宜的境界。美国动画片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鲜明的特点。它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音乐优美动听,引人人胜,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做到了雅俗共赏,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多以大团圆结局,悲剧性的影片很少,努力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形,形象优美;动物形象大都作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典型动画片画面如图1-20至图1-24所示。

图1-20 《超人总动员》(美国)

图1-21 《埃及王子》(美国)

图1-22 《花木兰》(美国)

图1-23 《马达加斯加》(美国)

图1-24 《小鸡快跑》(美国)

1.1.4 日本动画发展及特点

日本动画已有70年的历史,1925年前后由金井吉郎、山本大藤延郎和村田安次创始日本动画,大藤第一部成功作品是1927年拍摄的《鲸鱼》。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80年代以来涌现了以宫崎峻、大友克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动画人,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动画大国之一。日本动画在发展过程中,技术不断成熟,各种制作技法也相继涌现出来。伴随着电视发展的低成本化,长系列的动画片渐成市场。由于观众群的不断扩大,给动画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日本动画也由原来的手工化开始向工业化过渡。

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动画进入成熟期后,便出现数部佳片。如《古灵精怪》、电影《机动战士GUNDAM-逆袭》、《王立宇宙军》和日本电视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动画连续剧《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获得1988年日本动画优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该年排行第一是《圣斗士星矢》,画面见图1-25)。另外还有《天空战记》、《机动警察》(见图1-26)等多部佳作(《天空战记》曾获得1989年动画排行第一名)。当日本动画发展到此后,有人认为幼年观众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该考虑制作年龄路线。于是自1987年后半年以来,电视上的高年龄层动画逐渐减少,而转向动画电影,以致于造成目前日本电视上找不到几部好片,而电影几乎部部精彩的情况。

图1-25 《圣斗士星矢》(日本)

图1-26 《机动警察》(日本)

日本动漫大部分是二维。与美国动漫相比,日本动漫的特色在于想象空间带来的美感。美国动漫中,人物台词多,肢体表现力强,画面细腻流畅,富有动感。不少美国动漫的风格类似好莱坞真人大片,细节丰满全面,观众处在一个接受的位置上。相形之下,日本动漫的表现方式则富于象征性,有很多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潜台词和画外之意,从而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日本动画把思想与商业紧紧融合,同时注重艺术技巧的创新。日本动画家们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视觉系”动画模式,即认为画面是动画人物、情节、思想的载体,必须创造有线条与色彩组成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达到至图1-33。如《千与千寻》中,要求建筑的颜色和质感达到刺激观众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效果,各种画面效果见图1-27某种和谐与秩序,在适当的地方有些变化,更加有趣味。

图1-27 《哆啦A梦》(日本,藤子不二雄)

图1-28 《天空之城》(日本,宫崎峻)

图1-29 《千与千寻》(日本,宫崎峻)

图1-30 《再见萤火虫》(日本,高佃勋)

图1-31 《龙猫》(日本,宫崎峻)

图1-32 《猫的报恩》(日本)

图1-33 《幽灵公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