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教育与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青少年生涯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青少年生涯教育的理论分析

生涯发展是连续而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因而青少年生涯教育的开展必须建立在生涯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生涯教育最初源于职业指导工作,起初并没有任何理论可循,是先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而后才逐渐由经验与其他成熟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结合,提出假定与基本原则,加以验证与整合之后,进而有了生涯理论的建立。现在与生涯有关的理论一般以Parsons所揭示的职业辅导三大原则(清楚了解自己,包括性向、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条件,优缺点、报酬、机会及发展前途;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为指导,在之后的研究中又陆续提出了多种生涯发展与决策理论。以下就其中几种与青少年生涯发展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尝试构建青少年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生涯发展理论分析

(一)Ginzberg的生涯发展理论

Ginzberg等人(1951)建立了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时都需要做不同的抉择。外在的社会环境、个人的身心发展、人格特质、价值观念、教育机会以及工作成就等,均会影响到职业选择的历程。

通过对Ginzberg的生涯发展理论分析发现:首先,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一种发展过程,大约每十年一个阶段;其次,发展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职业选择的过程终止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与社会各方面的融合;最后他认为职业发展可以分为幻想、试验、实现等三个不同时期。后来他又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职业选择过程是由儿童至成人初期逐渐发展的关键环节,职业选择的过程不限于三个阶段内,它可能会发生在个体的整个工作生命中,个体在改变欲望及环境间不断寻找最适配的工作,最终达到最佳适配的过程。

Ginzberg等人依据不同年龄特征,将整个生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幻想期(11岁以前)、试验期(11~17岁)以及实现期(17岁至成年),我们所研究的青少年生涯教育基本处于前两个时期。

通过对其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童在四五岁时已逐渐表现出对职业的兴趣。职业兴趣的形成是由内在的好奇而与同伴共同游戏,并由游戏来模仿成人的职业行为,职业的概念是凭借直觉与想象而形成的。小学中低年级儿童生涯发展也处于幻想期。而高年级儿童在十一二岁已逐渐脱离幻想期进入试验期,在此时期兴趣、价值与能力是决定的因素,儿童开始觉察并培养职业的兴趣。十二三岁则以个人的能力为核心,注意自己的能力与工作期望的关系。至十五六岁开始了解职业的价值,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十七八岁则开始统整有关职业资料,正确了解未来方向。十九岁以后虽然不属于青少年生涯教育范围,但生涯发展过程仍在继续,这一时期个体会根据前一时期统整的结果进行试探活动,借由亲身经验做进一步的生涯选择,一有结果即进入具体化阶段,并作就业准备。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大多数属于幻想期与试验期阶段。这一时期低年级儿童仍缺乏抽象思考能力,他们对未来职业的看法主要靠直觉或想象;高年级儿童已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兴趣,从主观的幻想朝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方面发展。这一理论从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理论构架,阐述了个体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特点,符合青少年不断变化的身体与心理特点,但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对每一阶段生涯发展的任务没有明确。

(二)Super的生涯发展论

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其中有六项是有关于儿童发展与职业观念的部分。Super的生涯发展论的基本思想,第一是生涯的过程,可以整合为五个生涯时期;第二,自我概念与对职业的偏好,会因时间和经验的累积而改变,特别是自我概念愈趋成熟愈稳定;第三,学生对职业了解的程度与获得,受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形象、个性、职业成熟与各种机会的影响最大;第四,生涯发展可以视为指示、引导未来职业满意取向的重要工具;第五,他认为生涯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生涯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执行,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综合以上各项,可以了解个人与社会、自我概念和真实生活中角色的扮演,是可以从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学习获得的。个体的生涯是个人因素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两项因素的互动形成个人的自我概念,包括生物学特征、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评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等等。

生涯发展在个体早期生活就已开始,而且会随着年龄、经验不断增进。每一个生涯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涯发展任务,并且前一个发展任务达成与否关系着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他将个人的生涯发展规划划分为成长期(growth)、探索期(exploration)、建立期(establishment)、保持期(mainte-nance)和衰退期(decline)五个阶段,并说明每一个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就Super的观点来看,青少年期的个体正处于成长期与探索期之间,此两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为:第一,成长期,个体经由重要他人的认同,发展出自我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能力日显重要,社会参与及现实考验也逐渐增加。第二,在探索期,个体在学校、休闲活动及各种工作经验中,进行自我检讨、角色试探及职业探索。

Super(1980)在后来的理论研究中又从社会角色(social role)的角度拓展了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生活空间(life-space)与生活广度(life-span)并重的生涯发展观点。他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包括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及退休者等,这些角色将分别活跃在家庭、社区、学校及工作场所等。在青少年期生涯发展的成长期与探索期,自我概念的发展对生涯抉择具有重要意义。个体经由对周围环境的发现以及对人、事、物的探索,逐渐学会了一些知识,使其了解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异同在哪里。

同时,也通过对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观察,了解职业角色与其他角色。另外,探索的行为会让他们对重要他人的相关信息和经历感兴趣,这些信息会帮助他们激发出对某些活动的兴趣,也会让他们知道自己对哪些活动感兴趣。逐渐则会对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兴趣和经验有明确的认识。针对这一阶段的个体,他认为个体所应完成的生涯发展任务包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选择适合个人能力的活动,承担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从事家中零星的工作等观点。

二、Holland生涯类型理论分析

生涯类型论与生涯发展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个体生涯的发展。生涯类型论的理论出发点源于人格心理学,旨在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的工作环境中建立一座桥梁。人格类型论(typology theory)视职业选择为个人人格的延伸,而企图以职业生活的范畴说明个人行为形态的实际表现。他认为双亲的人格类型以及对子女的态度所构成的生活环境,将会影响青少年兴趣发展的方向与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兴趣会逐渐定型,并且由于受其本身与同伴交往经验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兴趣渐渐发展出特定方向的能力和专长。基于此,在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下,使得个人逐渐形成其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便是左右其教育与职业方向的重要因素。

Holland以对人格类型的分类,建构了其理论的核心假说和基本原则。Houamd的核心假说主要包括:第一,在我们的文化里,大部分人可以区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realistic)、探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及事务型(conventional),显示出人格特质是不同的,而且是可以比较的;第二,环境也可以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每一种环境都有一种相对应的人格特质,因而个人将以自己的人格特质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去选择一个能与自己人格类型相配合的工作环境;第三,人们寻找适合个人人格类型的环境,以锻炼他们的技巧与能力,来表现他们的态度与价值观,并面对同样的问题及扮演一致的角色;第四,个人的行为决定其人格与环境特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根据核心假说,Holland又提出生涯选择的基本原则:选择一种职业,是一种人格的表现;职业选择即是人格的表现,则职业兴趣测验就是一种人格测验;职业的刻板印象是可靠的,而且有其重要的心理与社会意义;由于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人格,很可能也会有相似的反应方式,自然会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性。

可以看出,人格类型论认为个人与职业是互相影响的,个人特质与工作特质的重要性,经由父母所遗传的人格特质及早期生活环境形成的青少年的个人特质对其生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对青少年生涯教育提供了生涯发展与个体特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依据。人格类型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阶段任务指导实际工作。

三、社会学习理论分析

影响一个人生涯决定与选择的原因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而不同学者研究的重点也因各学派关注的重点不同而互有差异。社会学家比较关注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机会的因素在个人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扮演主要的角色,这些包括社会地位、性别、种族、文化及教育机会等不能由个体自己控制的变量。而心理学家则注重研究非机会的变量,重视与个体发展有关的兴趣、价值、人格和性向等对个体生涯选择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者从社会学习论的角度构建生涯决定论,企图兼顾心理与社会论的观点,对影响个人的生涯选择因素进行解释。

社会学习理论试图解释个人的教育与职业喜好和技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喜好和技能如何影响个人对各种课程、职业和工作领域的选择。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发现有四类因素能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涯决定。第一,遗传因素和特殊的能力。即种族、性别、外在的特征,个人的特殊能力、兴趣与技能等,在某些程度内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第二,环境的情况和事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影响教育和职业的选择因素中,有许多是发生于外在环境,而非个人所能控制的。这些环境因素和事件源于人类活动,如社会、文化、政治或经济活动。也有因自然力量而导致的,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或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第三,学习经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在个人决定生涯方向时常会扮演重要的角色。社会学习理论指出,有些人对某些职业抱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律师主持正义,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医生救死扶伤,受人尊敬;教师生活清贫;等等,这些都是由学习的经验而来。因此,有些人也许只因偶然地学习到一个经验就会影响其一生,对生涯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第四,与工作有关的能力。前面提到的三种影响生涯决定的因素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锻炼出个体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的习好、工作或行为的标准与价值、情绪反映、知觉和认知的历程等,而且这些技能本身也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而不断地发展。

从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以社会学习论为理论支撑的生涯决定论认为个人所选择的生涯方向,实际上是由遗传、能力、环境与各种学习经验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生涯的选择不是某一阶段的决定,而会持续一生,生涯选择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当个人还未学到有系统有步骤地生涯决策方法时,常会有选择生涯犹豫的表现。因此,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生涯学说对青少年生涯教育的指导在于能够帮助个人学习合理有序的生涯决策技能,以应对变迁的社会,能够帮助个人进行各种与生涯有关的探索活动以及评估一些学习经验对个体生涯选择的影响。

四、认知发展理论分析

近年来,认知发展心理学中的阶段论观点在心理学界以至于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提出的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观念,在辅导学生进行生涯试探、资料分析以及生涯决策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生涯认知发展理论发现生涯发展历程中有一连串变化(共有九项),构成一个发展的系列,对个体生涯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并由此构成从简单的二分法观点,到复杂的多元化的生涯观点连续的认知模式。他们提出的九个质变项包括:①分析的能力,个体从不同观点了解问题的能力,当个体发展出此种能力后,便能逐渐识别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外控制点,个体对自己及环境的解释由强调外在因素(父母管理、就业市场压力或测验的结果)为核心转为内在因素(生涯资料需经过个人内在参考后来做决定)为核心;③语义结构,个体讲话或写作时会逐渐地从绝对语义结构变为较弹性及开放性地使用动词、限定词和修饰词能力;④综合的能力,指个体能将一个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统合成一个整体的能力;⑤自我处理的能力,自我检视并了解影响自我的因素,自我分析的能力;⑥接受新角色的能力,个体探求与支配新的角色的能力,并成为新角色或活动的情境中扩展个人能力与行动的基础;⑦承担责任的能力;⑧自我冒险的能力,这是一种乐于面对新的挑战的能力,主要源于已具有多种能力的提升,使得个体有自信去面对新的学习和经验;⑨对相异观点的开放,能用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并接纳与本身不相符的观点。根据九个质变项构成的生涯认知发展模式可分为四个时期,通过对发展层级的分析,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价值观以及整体生活计划间的互动关系更趋于整合,因而也能作出更满意的生涯选择。

二元关系期是最低层次的生涯认知发展时期,反映出个体对生涯只有简单、二分的思考。纯粹的外部控制力量使得个体认为,生涯决定的过程就是寻求权威人士提供的正确答案。父母、教师、咨询人员、兴趣测验、就业市场等属于外部控制因素,个体在这一时期还缺乏对各类信息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因而不太能够独立作出生涯决定,对他们来说,生涯抉择的过程就是寻求权威人士提供正确答案的过程。这一阶段,个体没有任何生涯抉择的困扰,因为他只要顺从外在权威的建议即可。并且个体开始了解生涯抉择也有好坏之分,因而会有认知失调情况的产生,其特点是学生依赖外在权威的指引,对决策的过程勉强有些概念,但对前途的发展伴随着焦虑情绪而惶惑不安。

当个体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进入认知发展论所提出的多元关系期时,个体的认知内容趋于复杂,认知的复杂程度升高,认知失调的情况也增加。分析能力的增加,使得个体虽然仍以外部控制信念为主,但已开始对生涯决定的各种影响因素做认真细致的考虑,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时重要的改变是,学生由重视前途决定的结果转变到相信一个正确的前途决定必须基于正确的决定过程,不再以权威者的建议为唯一的依据,而是注重权威者对其决定的过程是否有帮助。这一阶段的个体会渐渐把自我的因素也纳入作生涯决定的过程中,权威在这个阶段代表的是过程,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是提供这个过程的,而参与者是自己,因而对自我层面有关的分析更加重视。另外,个体对影响生涯决定的因素会作更复杂的加权考虑,对于各种来自内在或外在的因素,会排列先后顺序。这一时期自我在决策过程中还是和其他因素一起加以考虑,他们的认知发展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完全承担起做决定的责任。

之后个体进入生涯认知发展的第三个转变相当大时期,又称为相对关系期,这一时期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逐渐被个人内在的主宰力量所代替,个体认为生涯决定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自己。分析能力的增强,个体能以较客观的态度接纳与处理信息,综合能力和担负起责任的能力也已建立。对于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个体能够进一步分析有利与不利因素,及对未来的影响,对决定的结果负起责任。这一阶段,是一个探索和执行的阶段,自我成了生涯决定过程的推动者,个体已能客观地自我分析,而且有系统地检视不同的决策方案。并且个体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会对前阶段的各种决策方案的悬而未决感到惶恐与厌烦。此时个体了解到,解决的策略就是尽快下决定,但是他们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到可以决定投身于某项事业。因此,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

最后生涯认知发展的承诺期虽然已不属于青少年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但却是个体整体生活计划的关键期。这一层级中,个体已能开始承担在生涯决策过程中日益增加的责任,个体能够将各种因素综合到自己的决策架构内,他们会逐渐认识到选择一个职业是个人对自我的承诺。个体此时已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统整了自己个人的价值、目的与认同方向。这个立足点结合了个人的架构和职业的生涯。至此,生涯认同与自我认同已成为一体。这一阶段,个体开始体验到自我与生涯角色的统合,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实践自己的角色,并且这是一个收获的阶段,不论收获如何,都具有挑战的意味,对自我重新定义或延续有的承诺。在这一阶段个体能体验到生命中较高层次的整合过程。另外,这一阶段还是个人自创角色的进一步扩展。个体能清楚地掌握自己和环境中可以掌握的部分,有自己的兴趣,并会以有步骤的行动去付诸实施。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看法,当个体的认知发展随不同的阶段逐渐增高时,对于个人的认同、个人的价值和生涯计划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有较完整的了解,因而对个人的事业生涯会有较适当的决定。简言之,生涯教育的实施目标即是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个体增进其认知发展能力,这也是青少年生涯教育适用的理论来源。

从以上几种不同生涯理论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每一种理论取向虽有所不同,但仍有许多相通之处。基于以上理论可以总结以下几方面对青少年生涯教育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工作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还可以作为满足个体自尊、自我认可、社会交往以及其他高层次的需要,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生涯教育的方针,落实在对于不同类型的个体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质与能力,选择与自己兴趣、能力相适配的教育与工作形态。

第二,个人的生涯发展过程是教育、职业与休闲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始于儿童早期而延续终身。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发展任务,也是每一生活阶段所必须完成的任务,这类发展任务受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其中诸如学生、工作者、父母、家长等角色的发展与年龄或转型期特色有关。在生涯发展的早期,由于早期经验(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人行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用以协助个体顺利进行生涯发展的各种教育与辅导活动,并且教育与辅导活动介入的年龄应在十岁以前,此时是个人态度逐渐形成的时期,所以需及时提供适当的生涯教育活动引导个体生涯发展的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体生涯发展的历程与方向,不仅依赖于教育的介入,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参与其中。

第三,生涯资料的有效运用对个体生涯发展有实际的意义。生涯资料不仅包括客观的因素,如薪酬、学历条件、就业与升迁的机会等,还包括社会及个体心理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运用与整合,如有关个人的特质(性向、态度、价值观等)与游戏活动、参观、有关生涯的课程、工作研究、角色扮演、电脑辅导系统等相结合,生涯教育与辅导活动才正有其意义。

第四,生涯决策是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决策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与社区所能给予的帮助不足以应付个体的需要,因而生涯教育与辅导的介入旨在帮助个人为其自身的学习与职业方向负责,发展生涯规划的能力与执行决策的勇气。笔者认为,如果个体了解如何收集资料并有效运用决策的技术选择职业,则生涯抉择就可视为一理性的过程。

第五,生涯发展历程亦是学习的历程。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生涯发展不应只是额外的课程科目而已,学校的目标应包含与生涯发展有关的知识、态度、技术的培养,学生应有机会学习整体的资料系统,从而将学校的知识与未来的工作生活相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