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心灵和身体(2)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如果他们努力地争取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训练提升自己,使自己获得克服缺陷的能力。

反之,如果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不如别人上,那么他们就不会真正地有所进步。如果将注意力只放在自身的缺陷上,也不会真正克服。缺陷是不会自己改变的,笨拙的右手是不会自动变得灵巧的。一个人如果想要全神贯注地克服他的困难,必须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对社会或他人的兴趣,然后为了努力实现目标,而积极地消除缺陷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

我对患有肾管缺陷家族的研究,可以作为遗传性缺陷被转变运用的例子。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很多患有夜间遗尿症。他们的身体缺陷可以从肾脏、膀胱或脊柱分裂中看出来。此外,从腰部的胎记或痕迹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可能有这一缺陷。但是这并不是身体器官的缺陷造成的患病。比如,有些孩子晚上会尿床,白天却不会小便失禁。有时候,当环境或父母改变时,病症也会消失。如果患病的孩子智商没有问题,他不再总以这个缺陷为借口去达到一些目的,那么遗尿症是可以克服的。

但是,大多数患有夜间遗尿症的孩子是因为曾经受到过刺激,不愿意克服疾病,也不想改变。富有经验的母亲能给他们提供正确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改掉这个毛病。但是如果母亲的经验不足,用了错误的方式指引,如常常过分强调关于尿的问题,孩子就会感到这一点是受到人们重视的,反而不想改掉他的问题,也不想接受相应的训练。

据一位德国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有大量罪犯是来自于以压抑犯罪为职业的家庭,比如法官、警察、狱警的家庭。调查发现,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同样,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排尿问题时,孩子就会认为这是表现自己的好方法,通过此方法证明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尿床的事情还可以说明我们是如何利用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尿床的孩子常常梦见自己起床上厕所了。于是他们在梦中理所当然地尿床了。患夜间遗尿症的孩子想通过尿床来吸引别人的注意,让别人听从他,像白天一样注意到他。有时候,这种方法也是用来对抗父母的手段。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夜间遗尿症都是一种有创意的表现,他们通过膀胱而不是嘴巴来表达他们的想法。身体的缺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表现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受压力所迫。他们可能以往一直被关怀备至,如今被父母忽略了,或是家里有另一个孩子出生,他认为父母对他的关爱减少了。所以,他想用尿床来告诉父母:“我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具有不同身体缺陷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他们也许会利用哭闹与别人建立联系,这时,他们就会不停地哭闹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些孩子会梦游、做噩梦、跌下床、或者说口渴吵着要水喝。这些孩子的心理动机都是相同的。这些病症的选择一部分取决于自身的身体情况,另一部分取决于对环境的认知。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实际上,精神不仅能影响到某种特殊病症的发展,还能影响整个身体的发育。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绝对正确性,但是已有一些可以证明的例子。比如一个胆小的孩子,他的胆小会体现在身体的发育上。他不敢想象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自己能有多么强大,所以他不注重自己身体的锻炼,也就没有强健的肌肉。其他更勇敢的孩子非常乐于锻炼,在体格健身方面也强于胆小的人,胆小的人由于兴趣的缺乏而远远落后于他人。

可见,身体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到精神的影响,而且还能反映出精神方面的不足。我们常常感到精神引起的身体不适,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补偿这个身体缺陷的正确方法。比如,在四五岁之前,人的内分泌腺会受到精神的影响。有缺陷的腺体虽然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强迫性的影响,但外在环境和人脑对环境产生的认知却会影响腺体的发展。

还有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现象可以证明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它能短暂影响身体的表现,不是形成固定的特质。实际上,我们的情绪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比如某种姿势、表情、动作等。当一个人的脸色变红或变白时,说明他的血液循环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肢体语言,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不同的情绪状态。

当一个人感到害怕时,他会有很多反应,比如全身发抖、毛发竖立、心跳加速、冒冷汗、呼吸急促、声音嘶哑、浑身颤抖、动作僵硬等。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比如引起恶心、食欲不振等。情绪的变化有时还会影响到膀胱或者性器官的功能。有些人在遇到考试时会出现性亢奋,有些人在犯罪之后常常会去找女人发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性和焦虑有必然的关联,但是也有心理学家主张它们没有联系。他们的观点是依据各自的主观经验得出的,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没有关系。

人类的活动主要取决于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不同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这与人们的遗传有关。在特定的情境下,同一家族的人们会表现出类似的身体反应。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的反应来观察精神如何利用情绪激起身体的特定反应。情绪和它在身体上的表现表明:心灵是如何应对它所评判的有利或有害的情境的。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生气时,他很想克服这种情绪,而他的解决方式可能是指责、谩骂、诋毁他人。另外,生气还会使我们的身体受到影响,有人会在生气时感到胃疼、脸红;有人在极度愤怒时甚至会产生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或癫痫性痉挛。

我们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精神对身体影响的具体方法,因而也无法完全理解它们的作用方式。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当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就会开始产生反应,如拍桌子、咬嘴唇、撕纸等。当人们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咬铅笔、咬指甲等行为。当遇见陌生人时,脸红耳赤、无地自容、肌肉颤抖,也是因为精神紧张。在非自主神经的作用下,这种紧张就会传遍全身。所以一旦有情绪出现,就会导致全身处于紧张的状态。但是,这种紧张并不会像我们说的案例中这么明显,我们提到的只是由于神经紧张引起的明显的身体反应。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在表达情绪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会配合做出反应,这是精神和身体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重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它们都是我们所关心的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证据得出: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产生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你就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预见他以后的发展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在他的体格中表现出来。勇敢的人肌肉比较强壮,体态也比较优美,他们的脸部表情也都与众不同,这些都导致他们的整个外形异于常人,甚至连他们的骨骼构造也不同于其他人。

我们已经证实精神能够影响大脑。病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由于左半球受损丧失了阅读和写作能力,能通过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补偿这些能力。中风的患者常常有这种情况,他们的大脑严重受损,恢复几乎不可能,但是大脑的其他部分却能通过训练补偿缺失的功能,从而使大脑的功能再度恢复。这启发我们个体心理学可以应用于教育方面。如果精神能够影响大脑,大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我们就能找出发展和改进这个工具的方法。

当精神将目标的方向定位错误时,精神对大脑就不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发现有许多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孩子,在长大后,智力和理解力的开发程度不够,他们成年后总是缺乏创造力。从他们的举止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在四五岁时对生活的认知,以及他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所以,我们要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障碍,然后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展。

3 身型、性格与心智

很多学者曾指出:精神和身体表现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但是,还没有谁能找二者之间的确定关系。例如,克雷奇默(Kretschmer)曾指出:如果我们能从人的身体结构判断出一个人是和某一类型的精神特征相对应,那我们就能把人类分成多种类型。比如圆脸、短鼻子的人多是胖人,就像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中的描述一样:

“我愿我的四周围绕着胖子,他们有圆圆的肩膀,能吃能睡。”

(《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克雷奇默认为人的体型与性格有关,但是没有指出具体的关系。根据我们的经验,胖人很少有身体上的缺陷,他们的身体符合我们对身体的看法。他们勇敢、自信、强壮。如果发生争斗,他们也会拼尽全力。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敌人,也没有必要把生活当做是充满敌意般的战争。心理学中有一派称他们为外向性格的人,可是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我们认为他们外向,是因为他们没有因为身体而感受到苦恼。

克雷奇默认为另一种相反的类型是神经质的人。他们一般拥有瘦高的体型、长长的鼻子、尖尖的脑袋。这种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受到刺激时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凯撒大帝》中对这种人也有描述:

“看卡修斯那副面黄肌瘦的模样,他心思很重,是个危险的人。”

(《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这种人可能因为承受身体的缺陷的压力,过于关注自我,所以变得自卑、胆小、内向。他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如果没有得到,就会变得多疑。就像克雷奇默所说,人们有许多混合的类型,既具有外向者的特质又具有内向者的特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即使一个外向者如果整天受到打击,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个自卑、内向的人。

如果我们的经验丰富,我们便能从一个人的各种表现中推断出他的合作能力。我们一直在寻找此种表现的特质。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也感受到了为自己设立正确目标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在每次历史重大变革之前,人们的思想已经意识到了变革的需要,并努力使之成功,但仅凭本能来决定,很容易产生失误。同样地,人们本能地认为那些长相丑陋、身体有严重缺陷的人具有不好的性格,认为和他们合作会有困难。其实这种本能思想并不正确。人们常常对具有身体缺陷的人还没有完全了解,就已经断定了不会与他们有很好的合作了。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种错误的做法,他们的缺陷常常被我们过分夸大,并成为大家排斥歧视的对象。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以上的观点。在一个人四五岁之间,精神和身体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联系,他的心智模式和对人生的态度基本已经形成。他的行为模式、情绪基调和身体特征也相应形成。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比如失败者的共同点是欠缺合作能力。我们再来给个体心理学下一个定义,即个体心理学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合作能力的缺失程度。精神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模式会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也会和人生态度相一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出现了问题,与自身的利益不一致,只摆脱这种情绪是没有用的,必须从人生态度上进行改变,因为这种情绪也是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的表现。

个体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和治疗方面的新启示。我们不能只对某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欠缺之处进行治疗。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态度进行解读,了解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看法等,从中找出他的错误看法。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该做的事情。用针扎小孩,看他们能跳多高,以及用手去挠他,看他笑得有多响一类的做法很常见,实际上,这些做法只能表明一个人当下的特定的反应和行为,不能说明他整个的心理状态。

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是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其他课题的研究则是生理学和生物学上的问题。对那些研究刺激与反应、精神创伤和感情经历以及遗传学上的原因的人来说,这种说法最适合不过了。然而,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本身。我们试图了解人们的世界观,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人们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目标,以及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模式。说到底,我们了解一个人根本在于看他的合作能力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