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比世俗站得更高(2)
在两种自然之间,在人性的两种单纯之间,隔着社会和社会关系。社会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脱离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会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数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不能获得超越的单纯。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
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12.没有人能让我们低人一等
自信原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的。当你认为选择适合于你并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你就获得了一份属于你的自尊自信。
世间有富有者,也有贫困者,有权高者,也有位卑者,有势强者,也有势弱者。假如我们仍然属于后者,活出一点自信来,就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了。
在马来西亚的豪华宾馆,经常可以见到为人开门、叫车的服务生不卑不亢、礼貌周到、自信得体,他不见得就羡慕那些擦肩而过的大亨们,他有他一份满意的选择,这就够了。
如果你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以财富让他人汗颜。
当你懂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你就不会试图用豪车让步行者气短。
马来西亚每年欢庆民族节日时,总理都要请百姓到他的行宫吃便饭。到后大家取了食品就在树荫下盘腿而坐,边吃边聊。总理则东走走西看看关照着大伙,没有指示,没有演说,也没作亲热状。人们见到他只是像见到熟人那样举起饭盒打个招呼。
有一份资料,说的是美国曼哈顿俱乐部里的一个看门老头。一天他见大厅里克林顿夫人及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与一专栏记者高谈阔论个没完,就烦了,说:“这是不允许的,你们必须离开。”结果众人听话地走了。
这个老头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并有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权势者的气度是人民调教出来的。
当你认为你的选择适合于你并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你就获得了一份属于你的自尊自信。这里,你不必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准,你不必把自尊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上,你不必将自信放在金钱的天平上称来称去。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的。
1940年的一个下午,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敦市的一条小巷里,一个12岁的小姑娘放学后正蹦蹦跳跳地回家。她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
“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不等女孩回答,老人又低头向前走去。
女孩望着老人,但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女孩这么想。
回到家,她将碰到这老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兴奋地大声说:
“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那老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嗨,先生,你好!”小姑娘主动打招呼。
老人抬起头,茫然地望着小姑娘。旋即,微笑从他那憔悴的脸上溢出:
“你好!小姑娘。昨天我撞着了你……”
“我父亲说你就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
“能记得住吗?”她问。
“也许能。”爱因斯坦摹仿女孩的语气,将穿戴要领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女孩高兴得直跳脚:“太棒了!”
她喜欢上了这个怪老头。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已。”女孩这样说。这话通常是她的母亲训导她的。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
“咖啡杯搁在这儿,烟灰缸放在那儿,文具该这样摆……”
爱因斯坦歪着脑袋看了看小姑娘的布局:
“唔,对,很有科学性。”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来坐坐。
一天,小姑娘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她好奇地问:
“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
“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常带给我小甜饼,不知道她是如何了解到我爱吃这玩意儿的。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作业。”
你看,与许多成人相比,这位小姑娘的自信真真地是十分了得,连伟大的爱因斯坦都很服气嘛!
英国大作家肖伯纳访问苏联时,也曾遇到过一位小姑娘,两人分手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肖伯纳。”小姑娘回答:“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跟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玛莎。”
这位苏联小姑娘的自信,不是让我们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豪迈吗?
13.把苦难踩在脚下
上帝原理:许多伟大或杰出的人物,都经历过超常的磨难,也许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的卓越成就。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磨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了8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太残酷无情了。
但他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
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
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个女人发生过感情纠葛,其中有拿破仑的遗孀。姑嫂间为他展开激烈争夺。在他眼中这也不是爱情,而只是他练琴的教场。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他亲人。
苦难才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琴声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共和国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产生神奇效果,人们到处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授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维也纳一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他一人时,大叫“他是个魔鬼”,随之匆忙逃走。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早忘记正在流行的严重霍乱,演奏会依然场场爆满……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人们不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这问题一时难以说清。但人们分明知道,弥尔顿、贝多芬和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三大怪杰,居然一个成了瞎子、一个成了聋子、一个成了哑巴!——或许这正是上帝用他的搭配论摁着计算器早已计算搭配好了的呢。
中国古代的天才们,也都经历过超常的磨难,也正是因此而成就了他们的卓越成就。比如,周文王被拘于牢里时推演出的《周易》,孔夫子一生困厄却删作了《春秋》,屈原遭受放逐才有《离骚》传世,左丘明双目失明后却写出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后修撰了《孙膑兵法》,吕不违蒙受流亡的坎坷,方有《吕氏春秋》的流传,韩非被秦国囚禁后,才有了《说难》、《孤愤》的名篇,《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的发愤之作。
14.没有超越就难有胸襟
人情原理:针对人情这副嘴脸,大致可以有三种对待方式:以怨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怨。细细咀嚼过后,我们当能寻出自己豁达大度的对待方式。
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情这副嘴脸,所以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我们说,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做的同时,也便失掉了自己的胸襟气度和远见卓识。
相反地,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上面提到的苏秦,就可以称为这样的豪杰之士,所以他在憬悟到人生的正面和反面,人性的美好和众生相的丑陋以后,却慨然拿出千金,普遍散赐给宗族和朋友们。同时还报过去穷困时对他有恩惠的人。当他第二次出门到北方去的时候,有一位乡邻,借给他一百钱做路费,他便加十倍的回报,还了他百两黄金。当苏秦在家乡正做这样豪举的时候,有一个乡亲是当年跟他到北方燕国去的,可是苏秦这次却对他没有什么表示。这个人干干脆脆,自己直接向苏秦说,我跟你没有功劳,也总有些苦劳,为什么你不给我一点好处呢?苏秦说,对不起,其实我没有忘了你,只是你太过分了,当我在艰苦的时候,很需要你跟着我,帮助我到燕国去,可是你看我当时在赵国没有什么成就,所以在我渡过易水要到燕国去的最困难关键上,你再三想离开我,不肯再帮我了。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正是我困难得要命的时候,多么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和鼓励。可是你却很势利,真让我痛心极了。所以现在我故意把要给你的一份摆在最后,也是给你一点教训的意思。好了,你现在又当面来要求,当然有,这一份便是我为你准备的,现在你拿去吧!
这么样的一段话,是苏秦在教育此人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人,实际上体现了苏秦做人、对人的重要观念。
再如汉代的开国勋臣韩信,他在没有得志以前,不但要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而且饥饿时,想吃一口饭都不容易,没有人理他,结果只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洗衣服老太太,可怜他的遭遇,把自己带出来的饭包施舍给他,让他吃了一餐饱饭。
后来,韩信功成名遂,当了三齐王回到故乡时,不但没有报复那个叫他爬在裤裆下的无赖少年,反而鼓励他、感谢他。同时,他又寻访那个施舍一个饭包的洗衣妇人,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只好把千两黄金,投在当年洗衣妇洗衣服的河里去,表达他无限的谢意。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韩信以千金投河,感谢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
因为韩信具有含垢忍辱,受恩必报,受辱不怨的这些气度,也就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主要条件。
讲到韩信的故事,相反地,正好拿汉高祖刘邦的遭遇作一对比。
当刘邦在青年的时代,一天到晚到处游荡、闹事,不务正业,一事无成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次责备他几句,说他这样没有出息,实在比他二哥刘喜差多了。老二规规矩矩为家里添置了产业,所以家里人都很喜欢他二哥。至于他大哥,很早就死了。有一次,刘邦带了几个平日和他一起混的朋友,回家吃饭。他的大嫂骗他说没有饭菜了,朋友只好离去。刘邦自己到厨房一看,原来饭菜还有的是,于是怀恨在心。
后来他当了汉高皇帝,封他二哥为代王,封他弟弟为齐王,就一直没有封他大哥一家人任何职位。他父亲向他讲了,于是便封了一个“羹颉侯”给大哥的儿子,这是对他大嫂当年不请他朋友吃饭的回报。当未央宫落成时,他大宴诸侯群臣,席中向他父亲敬酒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