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营造亲师关系(1)
积极参与教育是家长的职责
家长角色的重要性中小学生绝大部分还依附于家庭,所以家长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教育功能上说,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说就是家长。家庭教育对于其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在经济功能上,孩子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他们的各项活动或所有花费,可以说都来自家庭。在社会功能上,孩子产生爱与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家人的细心呵护与照顾。所以说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家长主要指的是父母,法律上也给父母赋予了许多法律地位。如依相关规定:“子女应孝敬父母。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有保护教养的权利义务”;“父母得于必要范围内,惩戒其子女”;“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中小学生都不满20岁,均属于未成年人,应遵守上述的规定。教师应了解学生之父母具有上述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对学生的教养、行为的惩戒,或者任何法律行为(如买卖、订定契约等)都应该得到家长的同意和支持。在西方社会,教师惩戒学生权利的由来,就有所谓“代位父母权”(in loco parentis)的说法,也就是教师只是代位父母的亲权,执行惩戒和教养的工作。当然,现在“代位父母权”一说在西方社会也不采用了。
另外还有这样的规定:未成年人如果无父母,或父母均不能行使、负担其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与义务者,则要为其设置监护人。所以教师对这些状况的学生,更应了解其监护人为谁,并寻求其协助对学生的教养工作。再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对子女负有辅导的责任;依法律选择受教育的方式、内容及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之权利。
由于法律已赋予家长(父母或其监护人)上述的权利与义务,教师若取得其支持、合作、协助、参与,则可以有以下的一些具体益处(Burden,2003):
1.可通过与家长沟通建立正面和友善的关系,教师在此也可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
2.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
3.告诉家长对学生在课业和行为上的期望,使其能协助学生学习。
4.家长还可以协助教师一些相关的事项,如教学助理、校外教学协助等。
5.告知家长学生应遵守的学校规范,有助于学生品行的培养,避免发生或便于矫正不良行为。6.列出家长能协助学生的具体事项,以求得更佳的教养效果。家长比学校教师能提供更多的奖励,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可以说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
家长的定义与类型家长的定义
学生的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家庭。除了家庭的这种婚姻状况,家庭成员人数及组成结构,以及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教养态度和方式等都不相同。对于上述因素的复杂性,教师应该了解对学生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不能简单认为是一两个家庭因素所造成的。例如有些教师发现学生的某些行为有问题,就认为是父母婚姻状况造成的;或是学生处在单亲家庭,就认为其行为可能会出现问题,这都犯了过度简单化的错误。
法律上规定一家中只有一位家长,但本章所说的“家长”则经常是泛指家属,不一定是专指父母,在寻求家长支持时,教师应对此有所了解和掌握。
再者,以现有状况来说,对学生负担较多教养责任者,仍以母亲或女性为主。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的教养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建立亲师关系时对此都应该考虑,根据对象的不同从而调整相应的策略。
家长的类型
家长可能会因其个人的一些因素和情况,而对教师或学校教育抱持特定的认知和态度。威廉斯、欧利与亨森(Williams,Alley,&Henson,1999)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将家长分为7种不同的类型:(1)无敌意、合作型家长:这类家长会配合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2)焦虑或压迫型家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主观性强;(3)自我涉入型家长:他们听到教师对于孩子的评论,总感觉就是在说自己;(4)否定型家长:他们认为孩子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好事,这样教师最好不要找他;(5)抵抗型家长:这类家长有着自己的教养计划,往往不听教师的建议;(6)严苛型家长:他们会经常像行政人员一样看待教师的管教行为;(7)怀有敌意型家长:这类家长对教师的管教极度不满,往往会到学校来理论。
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家长,威廉斯、欧利与亨森给了教师不少的提醒和建议:(1)大部分的家长都是无敌意、合作型的家长;(2)对于焦虑或压迫型家长,教师在讨论其子女优缺点时应有个限度,点到即可,然后就去做个积极的倾听者;(3)对于自我涉入型家长,要明确告之其子女的行为表现,在呈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要告知优点;(4)对于否定型家长,在学生表现出适当行为时,教师要借家长于家中奖励学生的这种行为;(5)对于抵抗型家长,教师不要给他们提建议,而是把问题丢回去,协助他们完成自己的教养计划即可;(6)对于严苛型家长,要提醒教师特别注意,如果体罚是法令禁止的就一定不要给这种体罚,就是家长要求也不可以;(7)对于怀有敌意型家长,如果其找到学校来理论时,教师若是过度防卫反而可能使事端更为严重。当家长发泄情绪时教师不应该回嘴,但作为专业人员应有平静和公开的说明等适当反应。如果家长出现人身或语言的攻击,教师可以马上结束会谈,并告诉家长这样的会谈必须再重新安排,若是家长此时开始大声咆哮,教师应转身离开,切勿和家长对骂继续扩大事端。
上述各类型的家长是都存在的,教师在与其接触及沟通时需要特别注意。
从家长关心教育的程度,可以将其分成如下四种情况。
Ⅰ.积极型:也即威廉斯等人所指的无敌意、合作型家长。这类家长由于高度关心学校教育,与教师又高度合作,所以教师可以请他们协助教学、辅导工作,并且参与部分校务和班务。这一类型的家长如果增多,教师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
Ⅱ.严苛型:大致可包括威廉斯等人所指的焦虑或压迫型、自我涉入型、否定型、抵抗型、严苛型、怀有敌意型家长,只是程度上不太相同。此类家长对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是关心的,但对学校或教师的理念或做法并不认同,是教师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沟通和寻求支持的对象。在这些类型的家长中,积极型和严苛型这两类是可以转换的。但是,如果教师拿不出专业的教学、无法全心投入教学工作、不把心力投注于学生,积极型家长也有转换成为严苛型家长的可能。
Ⅲ.冷漠型:这类家长是因多种因素对学校处于不关心、不合作的状态,此时家庭教育的功能就发挥得极其有限。这类家长就是有些教师常提到的,在召开家长会时“该来的不来”的那一类。因为他们常是班级亲师互动的缺席者,教师很难和他们建立关系。这类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并没有意见,但当学生在出现问题时,也无法得到家庭的协助。威廉斯等人所提的7类家长中,并没有包括这一类型,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在亲师互动中常是缺席者,所以就隐而不见了。
Ⅳ.放手型:这类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完全信赖,对要其配合的事项,也会尽量的正面配合。他们的不关心或许是由其教育程度、工作因素等造成的。威廉斯等人所说的无敌意、合作型家长,指的就是此类家长。教师对于这类的家长,应思考提升其教养水平,使他们有能力去关心学校教育,这样才不会使他们逐渐变成冷漠型家长。
亲师间关系有哪些类教师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亲师之间要建立并增进正向关系,消除或减少负向关系。
正向亲师关系建立亲师关系,当然最好是正向的关系,依据程度这个关系分为良好沟通、争取支持、相互合作、提供协助、鼓励参与等5项。在建立关系之时教师就应该认识到家长参与和支持的程度会很不相同,能够提供协助和参与,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因为部分家长的参与而导致对其子女差别待遇,这样只会反而产生不良作用。亲师的正向关系如下:
1.良好沟通:教师能与家长双向进行沟通,双方能充分表达己方的意见和建议。
2.争取支持:对教师的教学及班级管理的理念与做法家长能够支持。
3.相互合作:家长在家中能够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帮助学生学习。
4.提供协助:在家中,家长可协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其他的课外活动;在学校,教师可以得到家长提供的协助和支持。
5.鼓励参与:让家长以家长会长或其他身份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甚至确认和统整小区资源及服务来强化学校的课程。
负向亲师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负向关系,包括未接触、冷漠和冲突三种。为何会有这三种关系,如何避免或降低这三种关系,这首先需要了解家长不与教师联络、接触或态度冷漠的原因:
1.家长在学生时代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对学校存有偏见,不抱希望,或者认为教师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2.家长对于其子女的偏差行为在处理上有看法,因此就放弃或坐视不管,充满怀疑和敌意的态度,拒绝参与。
3.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教师是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的专家,因此不愿意参与,以免妨碍其采取的行动。
4.有些家长认为学校缺乏讨论的私密空间,而感到不舒服甚至有受到威胁的感受,因此不愿意参加。
5.有些家长不知道要做什么或怎么做才能对子女有所帮助。
6.家长工作过于繁忙,因而无法或不愿再抽时间参与。
教师应先了解家长不与教师联络或态度冷漠等其背后的原因,并应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协助,以利消除或降低这种关系的发生几率。由于上述情况都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虽然这些家长不一定都对学校或教师都抱有负面看法,但仍将此关系归于负向,以提醒教师。
冲突关系的出现,提醒教师在亲师关系上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可能使师生关系亮起红灯。作为教师,必须要通过沟通以寻求其支持通过讨论以形成共识,从而使双方的关系转向正向的发展。建立亲师间关系的时机建立亲师关系,首先要靠联络和接触,其时机应配合学期进行的节奏和教学进度。这些时机包括学期初、重大活动前与各次段考后等定期的,也包括学生表现良好或不良以及发生意外事件时等不定期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状况,顾及沟通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和增减联络的频率。并且要考虑联络的普遍性和便利性,以较省时的联络方式作为沟通的常用渠道。
学期开始学期开始,在建立学生书面资料时,就应该同时加入家长的联络方式,并且对所有家长着手进行联络。由于是学期刚开始,教师和家长间并未建立关系,因此与家长的联络应该全面。其方式除了书信的寄送外,电话联络、e-mail 联络、召开家长会,以及家庭访问都是可以考虑的。
重大活动与各次段考前后学期中联络的定期时机,主要是重大活动前与各次段考后。前者包括学校校庆活动、学校日、学校安排的亲职活动等,这些都可以让家长参加。如果在学期间学校或教师对于教学或班级管理策略有大的变动,应该提前或及时联络家长。每一次的段考后,一般是学习告一段落,也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有的老师会固定每个月用表格将班上的活动、讨论事项、即将要上的课程、需要家长提早准备的事项,以及学生最近的行为和课业表现等,以“爱的叮咛”的方式告知家长,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学生表现不好或良好时不定期联络的时机在学期中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学生在表现良好时,第二类是学生出现不良表现时,第三类则是发生意外伤害时。如果学生发生偏差行为,特别是打架、偷窃、作弊等重大问题时,都应该与家长立即联系请其协助处理。当学生出现成绩状况突然变差的情况时,也应该在向学生了解原因后,视其情况与家长联络,共同协助辅导。
当学生表现良好或课业进步时,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与家长的沟通。此时,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表现或具体事迹向家长说明,这样既有助于亲子互动、保持学生的良好表现,还要以让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有所增加,增进学生与家长和教师间的情感。只要教师在说明时付以诚心,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出现意外事件时学生在校的安全问题是所有家长都极为关心的。如果学生在学校发生意外伤害或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教师应立即向校内医护人员寻求协助,必要时应紧急送至邻近医院并联络家长,时间愈快愈好。
在学生发生问题时如何判断是否要联络家长?这可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以家长的立场来思考,就可以清楚了。过去有位学生曾在学校水沟遭蛇咬伤,经校医判断后认为是无毒的水蛇,在观察无恙后并未通知家长就让学生回家了。家长在得知事件经过后,在第二天就来到学校兴师问罪。虽然学生并无大碍,但家长仍怪罪学校未尽告知之责,假如校医判断有误,回家后伤口发生变化而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像这种涉及学生安全之事,需要将心比心,告知家长方能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