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晏词的艺术风格,是在继承花间词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结果。据《青箱杂记》载,晏殊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粉气”。他自己选诗,“凡格调猥俗而脂腻者皆不载”。所以,大晏词虽二承花间,却不着浓艳色彩,不露雕琢痕迹。历来评论家都说大晏词华贵,但他“每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悦其气象”,所写男女爱情,皆无猥亵绮靡之作。试将这首《清平乐》,再与温庭筠的恋情词《菩萨蛮》作一比较: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词都是写富贵人家女子孤独苦闷的心情,写闺思,写恋情。晏殊的《清平乐》,是细细秋风,吹落了梧桐叶,紫薇、朱槿花也已凋谢,斜阳照着栏干,主人公饮了三杯两盏淡酒,在精致小巧的轩窗之下浓睡。至于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淡得几乎使读者感觉不出来。只是看到双燕归去,主人公从床头银屏上感到些微凉意,人们才体味到她是在思念自己心爱之人。而温词则不同,这首《菩萨蛮》的主人公,房间里的屏风是金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她穿着绣罗襦,上绣金鹧鸪。从她照镜时,花面交映,其妆束打扮之艳丽,可见而知。而鬓丝缭乱、懒画娥眉等情态,也使相思之情,跃然纸上。两相对照,清雅含蓄与浓妆艳丽之别自见。正是这种艺术风格,使大晏词得到人们的称许。《渔隐丛话》说他的词,是“唐人以来未有”。
清平乐
晏殊
红牍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首词,是写伤离念远的情怀。词的上片是叙事抒情。“红牍小字,说尽平生意”是修书寄远,尺素托情。词人没有向我们昭示写信的人是谁,信又是寄给谁的。但从“红牍”二字,可以推断,这是一对情笃意厚的情侣,他们曾有过欢悦的相会,如今正处恼人的离别之中,因此才有修笺寄意,叙说平生之举。“红牍”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色信笺。“说尽平生意”指“红牍小字”所写的内容。纸短情长,一般尽意,一句两句已然不可,要把平生之意尽书于纸,当然就更加困难。一个“尽”字,给读者留下许多想像的余地:红牍小字,密密匝匝,连篇累牍,表达了主人公千般思念、万般挚情。我们可以猜想:为了一泻心怀,这位词人握笔修书,不知熬过了几番鸡窗灯火、更漏残宵。
三、四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按古代传说,雁足鱼腹,可以传递书信。
“鸿雁在云”是说雁杳,“鱼在水”是说鱼沉,雁杳鱼沉,故红牍无由寄达。那么,满书主人公惆怅之情的“红牍小字”,也就自然“难寄”了。一个“难”字,既写出关山险远、书信难达的苦况,也写出爱情阻隔、相会无缘的隐痛。在另外一些词里,作者也表达过类似的感情。
下片是写景抒情。“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写倚楼远望,苍山阻隔,不见伊人的踪影。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是表现相思相望之情。一个“独”字情已不堪,前面再缀上“斜阳”二字,正是灯火黄昏、羊牛下圈的时候,则其依黯的苦怀更是难以排解了。人在倚楼远望,而“遥山恰对帘钩”,自然阻隔了视线,不得极目。远方的情人,此时此刻是否也一样凭轩远眺,泪眼相望呢?词人在这里留给我们以想像的余地。
结尾二句是用典。“人面不知何处”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据孟荣《本事诗·情感》记云,唐朝崔护,举进士下第,于清明日独游于长安南郊,见一女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甚厚,姿美态妍。来岁清明日,崔护复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无人。崔护因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同人征引这段颇具神奇色彩的典实,显然是在暗示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艳情,并且也经受了“重寻不逢”的挫折和遭遇。歇拍“绿水依旧东流”一句,写物是人非,江河依旧,与前片“惆怅此情难寄”一句相扣,寄寓了主人公离索孤寂之情,是以景结情的妙笔。
这首词写得情思绵邈、隽永和谐,是晏殊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首词旨在叹流年、悲迟暮、伤别离。体物写意,自然贴切,风格凄丽哀婉。
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人生最令人伤心的是离别。“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是说,时光就只知道催人衰老,难道有谁会相信他多情?人世间的多少次悲欢离合都是在他一手导演下度过,他总是那样的冷漠。“长恨离亭”,最使人伤情的要算那长亭置宴、把杯交盏、殷勤叮咛、依依小舍的场面了,对去留双方来说,似乎眼下的分手,就是生离死别。“泪滴春衫酒易醒”,泪水像断线珍珠,纷纷滚落打湿了春天的衣衫,过度的悲恸把人们从酒意中震醒。作者在这里有意用“离亭”点明别离之意,用“长恨”写出相思之情,又于似是无意中用“春衫”二字交代了时间。春天,是一年开始、万像更新的季节,也是身在官场的人们离别亲友、登上仕途的时候。另外这里的“春”别,也可与下片的“秋”思相接连。
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是说,无情的西风整整一夜都在吹打着庭院里的梧桐叶,天上的月也那样惨淡清冷、朦朦胧胧,一片幻景。只有善解人意的梦最是情多,它让离人们从千里外赶来,在它的精心安排下欢会,“好梦频惊”中的“频”字,是屡次之意,旨在强调欢快的梦境总是很短,往往在乍喜还惊中醒过来。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影,都是空幻,好梦醒来,留给人的只会是更深的思念。结尾“何处高楼雁一声”是全词着力最深的一笔,似实而虚,似具体而实概括,它把离情伤感的悲凉气氛推到最高潮,然而却又带着几分希望,饶有余味。深秋季节,南飞的大雁鸣声凄厉,划破长空,从好梦中惊醒的人听起来备觉悲凉。然而该句之妙,更在作者信笔写来的“何处”二字上。自古传说鸿雁之足可以传书(语出《汉书·苏武传》)。结句“何处高楼雁一声”是说,何处飞来的大雁一声哀鸣传人高楼!高楼惊梦的人听到秋空中的雁叫,马上想到它是什么地方飞来的?是不是远方的离人托它把书信捎带?作者只用笔触轻灵点拨,就在结句处为全词别开生面,再造意境,足见其遣词造句巧夺天工。
这首小令笔法轻巧空灵,感情深蕴含蓄,“长恨离亭”、“好梦频惊”之句,写出了富于概括意义的境界,成为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玉楼春春恨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是一首深深慨叹人生离愁苦、多情苦的词作。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并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上片首句从“绿杨”、“芳草”、“长亭”、“路”着墨,画出了十里长亭送别的场面。细观全篇,可知作者在这里绝不是实指某一次暮春时节的离别,而是对无数次离别的一个艺术性综合。次句“年少抛人容易去”是说,年轻的时候往往单纯烂漫、对前途多幻想、没有尝受过离别之后的愁苦滋味,容易与自己的朋友或恋人告别。言外之意则是,随着时光流逝、阅历丰富、年事渐长,感情就变得深沉和执着。“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语调谐婉,而且含意深蕴、绮丽天成。五更时分的钟声是最无情的,它常常把离人梦中相聚的欢乐打破;暮春三月的小雨最能唤起对离人的思念之意,它缠缠绵绵淅淅沥沥,看见它就像看到离人的泪水;好梦最怕被五更钟打破,打破了相思更苦,离情亦怕被三月雨招引,招引起的离情更苦。在作者笔下,五更钟与三月雨都有了人的性格和情意,一齐遣来笔端,为点出相思最苦服务。
换头句“无情不似多情苦”隐隐总括了上片含意,又开启下片的慨叹。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实际却满含情谊、婉转动人。若直述其涵义为:多情最苦,还不如无情,因为无情不像多情那样会带来无尽的悲苦。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主人公无以言表的多情。多情本是人们所赞赏的,它代表的常常是美好和缠绵,而无情则是人们所厌避的,它联系的往往是冰冷与麻木;但在此处,作者却推出无情比多情更好受的结论,实在出人意表。但仔细品味却不难看出其中的用心,作者没有描写多情尤胜无情之美妙,而强调了多情也有无情所没有的痛苦。这种迂回曲折、颇具辩证色彩而又十分简洁的表达,将一种苦苦的情思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寸还成千万缕”之句,仍然是对前句“多情苦”的剖析,一寸相思之情因多情又化为千丝万缕,铺向远方。结尾“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是说,天虽阔而有边,地虽广而有沿,天地犹有尽头,只有人生的相思之恨,化为千丝万缕、缠缠绵绵无止无休,永远没有尽头。
该词所反映的离情相思,仍然是一种概括的表达,并不需要探究到底是为谁而发。此外,也不一定有更深的寄托义,因为作者一生显贵,官至宰相,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作为北宋一代名词人,他有一副多情善感的性格,他对相思苦之所以有如此深的体会,很可能是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一种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在慨叹中又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念远之作,词中对主人公那种为离愁所苦的复杂心情作了细致的刻画。
词作以菊愁、兰泣的景物描写开头,移情人景,给全词定下了基调,并且暗示出词中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主人公以我观物,把“我”的主观感受注入客观事物中,使客观事物也染上我的主观色彩。这种移情人景的手法,前人常常使用。如“幽兰露,如啼眼”(李贺《苏小小墓》),“幽兰泣露新香死”(李商隐《河阳诗》);在晏殊本人的词作中,也不止一次地使用过,如“秋露坠,滴尽楚兰红泪”(《谒金门》),“燕子归飞兰啼露”(《清平乐》)。本词的首句,即用这种手法刻画出一个凄清的环境,表现了主人公不可排解的愁闷和伤感。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幽居者对物候的敏感。刘禹锡有一首《秋风引》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本词主人公对轻寒的敏感,也正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燕子“双飞”的情景对主人公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刺激。燕犹能双飞天宇,避秋寒而去,人却只能独处幽室,真令人有不如燕之叹。前三句,只从外景描写反映主人公凄伤善感的心情。“明月”两句,回过头来写其一夜未眠。“离恨”始点出愁苦之因。前面的一切都是因“离恨”几千重所致,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更那堪“燕子双飞去”,这里“燕子”飞去还有一层意思,即远人杳无音信。柳永《玉蝴蝶》中说“念双燕,难凭远信”与此意同。“明月”本无情、无知,主人公却责怪它“不谙离恨”,整夜地照着卧室。这无理之责正是其为离恨折磨、痛苦之极的心理的反映。苏轼《水调歌头》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几句,与这两句一露一隐,都以月写人的彻夜不眠,本词之含蓄蕴藉则过之。
下片写登楼远望的所见所感。古人怀人念远往往寄希望于“登楼”,如欧阳修的《踏莎行》,“……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温庭筠的《望江南》也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与本词相比,欧词中登楼所望,还有绿色的春山;温词中女主人也还看到“千帆过”的热闹场面。而本词主人公,登楼所见到的惟有满目凄凉的残败景象。因而其心情也就不仅仅是失望,其伤感也比“断肠”更深更重。
全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极平淡,又极蕴藉,在晏殊《珠玉词》中也是很有特色的。
离亭燕
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目无言西下。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北宋怀古词中是写得较早的一首。词的上片,发撼绘金陵一带的山水,在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词的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作者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