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下片,进一步以花开花谢,比喻人的聚、散,说明人的长时间聚首不易,因此,应当留住,此其一;继则,花谢了,来年可以再开,那么牡丹花开时,人又在何处相逢呢?说明“别时容易见时难”,揭示出人别易会难的主旨,所以,应当留住,此其二。这样由景到情,以花喻人,以事喻理,一再陈词,层层深入,精心铺叙,情意十分殷切。

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对后人颇有影响,词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句,则为苏轼《水龙吟》“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及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细致入微地描写荡舟湖上的见闻,把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态尽收词里。有声有色,音韵和谐,典雅幽美,不失为山水词中的珍品。

前半片写荡舟湖面,探寻幽胜。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棹”或写作“擢”,划船的短桨。轻便的小舟,短短的木桨,浅浅地划破湖面,徐缓自如地向前,西湖美景令人赞叹。第二句“绿水逶迤”。一个“绿”字,报告了春天到来的信息,古代画家论水有四时之色,认为“春水微碧,夏水微凉,秋水微清,冬水微惨”,绿水,应是春日的象征。碧绿的湖水曲曲折折连绵逶迤,小舟在绿水之上自然地蜿蜒前进。第三句“芳草长堤”,船儿靠近了长长的湖堤,春来草长,堤岸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草,船上游人仿佛嗅到了春草的芳香;堤上的青草与湖中绿水交相辉映,使春光更为浓郁。绿水、长堤、芳草本是静止的景物,但在轻舟短棹的划动下,却充满了生气,只觉它们都在眼前晃动。第四句“隐隐笙歌处处随”,“笙”,是古代一种管乐器名,大者日竽,小者日笙,可以吹奏出各种动人的曲调。这句话的意思是,笙歌之音贴着水面隐隐传来,不管船到何方,那优美的曲调都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不疾不徐地追随着小船。春天给万物带来了一片生机,到处都响起春的颂歌。

后半片刻意描绘船行湖面的动作,抒发尽泛舟雅趣。第一、二句“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天上没有一丝风,湖面水波不兴,像琉璃一样平滑,坐在船上的游人一任小舟在琉璃面上移动,想像十分奇特。这里动中有静,静得连船动都浑然不觉。然而就在这静中也有动,游人正忙于捕捉目不暇接的湖上风光,深深被奇美的大自然所陶醉,所以才“不觉船移”。第三句“微动涟漪”,尽管游人不觉,但船到底还是在移动,船过之处湖面上荡起了微波细纹。从“水面琉璃滑”到“微动涟漪”,又是由静到动的描写,句句自然、生动、奇特、真实。末句“惊起沙禽掠岸飞”又别开一幅动人的画面:游船划破了平静的湖面,荡起了微波,惊动了一群浅滩上栖息的沙鸥快速地避开来船、飞向湖边,失措地用翅膀拍打着堤岸。谁曾想到,这水乡常见的景象,进入词人笔下竟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效果,在一片寂静的湖面上,忽然之间出现了群鸥乱飞的奇观,在绿水上、在蓝天下、在半空中,扇动着无数灰色的翅膀、闪露着雪白的翅下的腹衣,有的俯冲、有的斜飞、有的盘旋、有的掠岸,这是画,是诗?是真实的形象,还是水中的倒影?作者把神奇的大自然的一片剪影缀入词尾,把春光景色的描写推向高潮,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一种悠游率性、自得其乐的情趣。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了十首《采桑子》,在词的前面《西湖念语》中,叙述了他当时的恬恬心情。

这首是十首《采桑子》的第四首。百花凋谢,落红满地,表现在古人的诗词里,多是触绪牵情,无限伤感。可是在这,欧阳修竟一反往常,他说:“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有什么好呢?这真使人费解了!我们知道:“春深雨过西湖好”,那是因为:“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燃。”作者还说过:“荷花开后西湖好”,那是因为:“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可是像现在这样:“狼籍残红,飞絮漾漾,垂柳栏干尽日风。”也就是说,落花遍地、漫天柳絮、迷迷蒙蒙,而在这有着垂柳栏干的地方,却整日刮着风,无休无止!那么,这“群芳过后”的西湖,又有什么好呢?

本来,春已过去了,但这时诗人仍觉得“西湖好”。

后来等到“笙歌散尽游人去”,才顿然感觉“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猛然扑到心头上了。由此可见,西湖的“好”,实际上和“群芳”之过与不过,关系不大,而一切倒是在于“游人”之去与不去。就是说,只是由于“游人”的去,人的思绪才发生了急剧变化,突然感到“春空”。这里用了“始觉”二字,是值得寻味的。

“垂下帘栊”,看来并非得已,而是由于“始觉春空”的缘故。可是在“垂下帘栊”之后,忽见双燕归来,细雨漾漾,它们或“软语商量不定”,像亲密地说着情话;或“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愉快地双双飞行——此刻,这美丽、灵巧的双燕不由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蓦地掠过心头,所以最后诗人仍然感到“西湖好”。

如果再深一层看,这细雨漾漾中的双燕,或许掀起了诗人感情的波澜。燕语呢喃,虽然是谁都听不懂的,但像对其他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万千事物一样,诗人却常认为它们会了解人的苦闷或欢乐。“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欧阳修《蝶恋花》)?她希望这双燕能告诉她离人的信息。“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孤独的闺中人又觉得这燕子是多么无情呵!同是托燕传情,但与以上这些写燕相反,欧阳修在这里传的是欣慰之“情”,所以虽“群芳过后”,他仍觉得“西湖好”!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于景中见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感情波澜,但写来文字清隽疏澹,初步摆脱了宋初词坛上还有遗响的“花间”习气,也比那些充满着淡淡哀愁的南唐词,意境开阔。它明白如话,却禁得住咀嚼,说词至欧阳修“风尚为之一变”(冯煦语),亦不是没有根据。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上片描绘载酒游溃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出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一番天地。这里形容湖水的清澈,是颇为形象的。

开头“画船载酒西湖好”,点明欢宴的地点,在颍州西湖的船上。作者与颍州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他早年,因支持范仲淹进行政治革新,上书分辩而遭贬谪之处,也是他晚年归隐之地。“西湖好”一句,倾泻了胸中赞美之情。“载酒”写出他与友人的宴游之乐。“急管繁弦,玉盏催传”,是对欢宴的具体描写。“玉盏催传”写酒杯频频传递,勾画出了朋友们举杯畅饮的情态。“稳泛平波”既写湖面上无风无波,又写扁舟从容荡漾,从而表现了游者逍遥闲适的心情。“任醉眠”使词人酒醉之后笑傲湖山之态跃然于纸上。

作者在这里所写的游宴西湖之乐,与《醉翁亭记》

所写相通。表面上写自己闲适的生活、悠然自得的心情,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仕途坎坷后寄情山水、排愁遣忧的生活态度。他早期在“庆历之争”时,支持革新派范仲淹等人与保守派吕夷简等作斗争,因而遭到贬谪,先任滁州太守,后迁扬州、颍州为知州。他在地方官任上,依然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疾苦,有一些政绩,为民称颂。晚年他又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偏于保守,所以在王安石当政时期,也颇为失意。因此在上片里所表现的“稳泛平波任醉眠”,恰是他晚年厌倦政治斗争、希冀平和、寄情山水的心理写照!

下片词人描绘出一个晶澈空灵的美好境界。“行云却在行舟下”,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十分新颖的笔墨勾出了碧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水波上的画面,倒影是动的,“行”字点明了这一点。这“云”的倒影之动,不仅因为行云变化,而且由于诗人是乘船来看“云”的倒影,是水动舟移的结果。一个“却”字强调了画面的奇丽——本是蓝天的白云,反而在湖面的“行舟”之下,如此则提醒了读者,作者写的是水中所见。而“空水澄鲜”是进一步描绘了水的清澈、空明。在这澄澈如洗、倒影如画的湖面上泛舟,怎不令词人流连忘返呢?“俯仰”写出了游者俯身视磐水涟漪,仰卧观行云舒卷,极其逍遥自在的神情。“留连”表现了寄情山水、十分惬意的心境。“疑是湖中别有天”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鲜,别有洞天,使人俯仰留连,乐而忘返。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着意描绘了清明节春游时,西湖岸边的盛况。前半片写出了踏春游人纷纷涌向西湖岸边的情景。首句“清明上巳西湖好”,“上巳”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三月上巳这一天,是古人游春踏青的节日。这时的西湖景色分外美丽,是人们游赏的最佳去处。次句“满目繁华”,放眼望去,车水马龙,艳装春服,熙来攘往一片繁华景象。第三句“争道谁家”,即“谁家争道”,那是什么样的人家在拥挤的湖岸边,为竞先穿过而发生口角?如果说这个小穿插为西湖的繁华景象更增添了几分热度,那么第四句“绿柳朱轮走钿车”就进一步为明丽画面,又涂上了一笔浓彩。“朱轮”,是涂着丹红油漆的车轮;“钿车”是镶嵌着金丝花纹的轿车;钿车闪着耀眼的金光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过,鲜红的车轮轻轻地辗着如茵的青草,多么鲜亮的色彩,多么堂皇的气派!这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细节描写,又为前面的“满目繁华”做了注解。这里,作者对西湖风光没有作正面描绘,但从游人竞来湖上,更巧妙地映衬出了西湖是那样活泼迷人,充满青春的魅力。

后半片写日暮游人离去的情景。起始两句“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意思是说:天色近晚,畅游了一天的人们相随着陆续离去,有的人与好友野宴,已喝得醺醺大醉。但不管醒的、醉的,都兴致未减,歌声、笑声、高谈阔论声不绝于道。第三句“路转堤斜”这是一个远镜头的拍照。极目远望,前方的路径曲折婉转,前方的湖堤也仿佛由笔直变得歪斜了,纷纷向城里散去的游人渐行渐远,在路上、在堤上拉成了一条人的长龙。末句“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一方面描写自然实景堤路两旁全是盛开的鲜花;另一方面是说游人披着一身春天的气息、带着枝枝束束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从堤岸到城头那长长的人流里“总是花”。“总”字在这里作“全”、“都”讲,这句话带着明显的夸张色彩,但它却又一次从侧面着墨点画出了西湖的美,正面突出了清明游春的主题。

该篇语言风格质朴无华,选材如“争道”、“喧哗”,游人带花回家等也极平常,句句都似平铺直说,但当作者把这些景物自如地驱赶到读者跟前时,构成的场面却是那样声色兼备、热烈壮观。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这篇词作描写西湖的天容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幻如梦如诗如画的西湖夜景。

前半片用烘托手法,使静景与动态自然和谐,相得益彰。首句“天容水色西湖好”,“容”指容貌,云为天之容貌;“天容”,就是指万里晴空上飘动着几片、几缕白云。“水色”,水本透明无色,但清澈如镜的水中映入天光云影就成了水色。“天容水色”囊括了西湖湖面上下动人的风光。第二句“云物俱鲜”,“云”指天上云朵的千种幻姿,“物”指水中倒映出的诸般景色,是那样鲜亮。从意思上为第一句作了很好的补充。第三句“鸥鹭闲眠”,游人多处,水鸟理应惊飞,但在作者笔下沙鸥与鹭鸶鸟却安闲地睡着,这就有意无意地为西湖蒙上了一层静谧的薄纱,呈现出一种沉静的美。第四句“应惯寻常听管弦”,“寻常”,即平常,这里指出:在游乐胜地西湖栖止的水鸟,对游人如云、画船如织、管弦齐奏的场面,早已司空见惯,那高歌浅唱、丝竹急缓反而催动了它的安眠。这句为前句作了很好的注释,并把西湖静的美与动的美巧妙地勾连起来。手法上是以静衬动、动静参差,将自然界鸥鹭的安睡与人间的笑歌一对小小的矛盾,处理得十分和谐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