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心灵沟通平台(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防御性增强

人,有了防御性之后,就难以诚实正视批评或承认过失而加以改进,更不能从批评中找到可能存在的智慧,甚至羞于多想可能的意图,因为这对自尊来说,“太伤心了”。有部分的人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受到不愉快的情绪侵扰,进而不愿面对批评,主要原因是过高的“自我要求”,造成他们难以面对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而采取自圆其说或其他诸如否认、说谎等等的逃避方式。举个例子:某个父亲,总是用严厉的批评和专制的态度来教训他儿子,这个父亲绝对不会声称自己的做法是个独裁者,也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行为是专制的,他会坚持说: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或者,另一个例子,某个母亲,总是批评正值青春期的女儿的穿着、交友情形,或坚决要求女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家陪伴妈妈……等等,这位母亲会坚持说(你看,又来了)她限制女儿的自由是为了孩子好。

为什么会出现“防御性”?

或是反向思考地问:为什么人们要一直隐藏、压抑对你的重要想法、感受和行为?现在,我们假设你已经有了以下的觉醒:

(1)感受并非“主动存在”而能任意打击你的,感受是在你思考过程中被造就和培养出来的,是被你选择的。

(2)在你的觉醒中,已经有一个重要而且关键的观念,那就是,人们的感受源自个人的信念体系以及透过生活经验累积而来的价值观。(你也可以补充说,价值观是从生活中学到的教训。)(3)我们假设在你的觉醒中,也已经有这样的认知:如果有人依循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却走向他们不愿见到的结果——彻底的无助,那么,必然地,这等于反应出他们的信念体系和所认同的非理性(也就是不合乎逻辑/现实)观念有了问题,这也正是情绪困扰和非理性信念互动的关键所在。

(4)最后,你已经认知:当一个人了解保持非理性信念,会导致情绪困扰和不当行为时,他几乎能挑战、对抗非理性信念,并逐步地以坚定的理性信念取而代之,走向更健康——而非不利己的情绪化行为的道路。

所以,准备好以上的觉醒和强韧的心灵之后,还有什么非理性信念会在你背后穷追不舍,迫使你以“防御”来面对批评?切记,“防御”是被设计用来逃避现实的。我们已经给了你一个线索:绝大部分的防御起因于过度的“自我要求”,所以,因过度自我要求反而容易造成自责的信念是什么?现在,从就你所知的非理性信念构成要素:“非如此不可”和“没救了”的观念中,找找答案。我们推断,对因好意的批评而陷进自责和以各种防御态度将批评踢出意识的人而言,他们所保持的态度是依循下列的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

“我绝不被人否定或批评,如果我被人否定或批评,简直是没救了,那表示我是个没用的人。”

所有这类的情绪问题可归结为三个“主要非理性信念”,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将会遇见此三个信念和衍生的各种变奏,而此时,我们先列出“主要非理性信念1”,通常,这个信念的原型如下:

非理性信念1

因为受到别人明确的肯定和喜爱是多么重要,而且,我理当、必须受到这样的对待,所以一旦情况并非如此,那简直是没救了,我是个一文不值的人。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非理性信念中的“自我要求”,正是主要非理性信念1原型的基础,这时,很容易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个比较了。“我绝不被人否定或批评,如果我被人否定或批评,简直是没救了,那表示我是个没用的人。”你能看出这信念是主要非理性信念1的变奏吗?如果你是认同主要非理性信念1的想法,那么一旦你被别人否定或批评时,你就会将之视为自己不再受到别人肯定、喜爱的“证据”,你更因此轻易地把自己判断为“没救了”和推论自己是“没有用的人”,这个判断和推论的“逻辑”表示: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不可以被批评!

辩证:

现在,提出我们设定的命题:“我绝不被人否定或批评,如果我被人否定或批评,简直是没救了,那表示我是个没用的人。”

(1)是否合乎逻辑?当然不是。我的确不喜欢被批评,但是,因为我不喜欢被别人否定、批评,就绝不会受到否定、批评,这当然不合逻辑,即使是我非常在意的人,我也没有理由要求他们不能批评或否定我,以及,我的一些特质遭人否定就使我整个人失去价值是合乎逻辑的吗?当然不是,我的特质和行为只是我的一部分面貌而已,不是全部的我。很清楚地,这个信念——只因为我的一部分面貌不受肯定就全盘否定我整个人——是不合逻辑的。

(2)是否合乎现实?显然地,不是,除非宇宙间有个法则说我不应该不被重视或批评。虽然我必须承认遭到别人的批评时,实在很不舒服并且会因此难过,但是我不能因此就高呼“没救了”或心生恐惧,因为一旦如此,事情就变得比我原先所想的还糟——百分之一百零一的糟,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世上永远存在比这更糟的事情。

(如果你依然坚持这个不合逻辑的信念,你只会成功地使自己在面对别人否定或批评你时,陷入恐惧和沮丧,而不是适度地感到遗憾和挫折。)(3)是否能帮助我达成目标?非常难,你应该还记得合乎逻辑的理性信念是由欲望、需求和喜好所构成,并且有助于做出有力的决定,因此,它们是顾及现实而能导向健康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行为。

于是,在你放弃‘我不该被批评’的非理性信念的同时,你可以高举理性信念招牌,愿意接纳和关注具有正面意义的批评,并且衡量、评估这些批评如何能使你采取恰当或重要的行动,于是,你会认同以下的说法:

“在生活中,我的确不喜欢被我所在意的人批评,但这并不表示我就能义正严词地说:‘我不该被批评。’批评,如果能使人产生建设性的举动,就具有正面意义,就算是没有正面意义的批评,甚至出于恶意,也不致使我感到‘没救了’,我能够忍受,不需要恶言恶行地反应。我的特质、作为和表现只是我的一部分面貌,不是全部的我。这些部分面貌也许会被否定或批评,但是我整个人的价值绝非片面之词所能论断,所以,我可以关心这些反对我的批评,并试着改正缺失,好帮助我达成生命目标,同时也可以和他人处得更好。”

有了如此理性的哲学观,面对批评时,你不再会感到自己被迫摆出防御性的姿态,或是一时冲动,对他人做出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