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女神出世(1)
自唐宋以来,在中国民间信仰活动中,福建女神之多以及影响之大都冠于全国。而在众多的福建女神中,陈靖姑以其临水夫人之名著称于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长期以来,在福建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今人称之为“陈靖姑信仰文化”。来到福建的山山水水间,将听到包括陈靖姑在内的众多福建女神的生动故事。
跨越千年的民间信仰
曾经有一张神奇的照片,在照片中有一位美丽的女神和两名丫鬟,伫立于云雾萦绕的半空之中俯视着大地。那是十多年前,台湾的一位先生梦见一位女子自称古田临水陈靖姑,对他说将于某时某刻在狮头山显身,他届时欣然前往,果然拍摄下这幅珍贵的照片。
这件奇异的往事自然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它只是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这位中国道教女神的敬仰和崇拜。“莆田有妈祖,古田有靖姑。”一位出身民间的女子竟然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民众对她的香火供奉竟然绵延了一千多年。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此曾举办过多次学术研讨会,从民俗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的角度,去深入探讨陈靖姑信仰文化的深层内蕴。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古田县有一座驰名海内外的千年宫庙——古田临水宫,它是公认的祀典道教女神陈靖姑的宫殿,也是遍布国内外的临水宫的祖殿。古田临水宫坐落在古田县的大桥镇,大桥镇在唐代被称作临水。临水宫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是一座风格别致的唐代宫殿建筑,后经宋元明清历代重建扩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来,临水宫中香火不断,临水夫人美名随之远播海外。据统计,从唐代至今,陈靖姑信仰遍及中国福建、浙江、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各国,信仰者达八千万人,每年到古田临水祖宫请香、还愿、参观的信徒游客可以达到十万人次。
据专家研究认定,将陈靖姑尊为“妇幼保护神”的信仰文化,经过千年的民间传颂,已成为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民间文化现象之一。这种文化蕴含丰富,有着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价值,又涉及到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其间交迁,耐人寻味。
这位与妈祖齐名的福建女神,生前到底有过什么作为,又有什么过人之处,使得福建的百姓在千年之后仍然将她奉为神明,念念不忘?故事还得从一个出生在唐代、有着传奇身世的女孩说起。
巾帼英雄脱胎祈雨
据《闽都别记》记载的民间故事说,当年观世音菩萨为筹资修建洛阳桥,化身一位女子泛舟海上,让人投币,并许诺谁若能以钱币投中她,她就嫁此人为妻。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下凡经过,发现洛阳江畔热闹非凡,于是赶来看热闹。吕洞宾不慎掉落了一根白发,头发迅速化作一条小白蛇在江中游走了。目睹这一幕的观世音预料此蛇日后必为祸人间,于是弹出了一滴指血,投胎在福州南台下渡陈家,待孩子长大后为百姓斩妖除害。
下渡陈家的夫人葛氏一日梦见吞下红云,醒来得知已有身孕。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陈夫人生下了一个女儿,临盆时“景云覆室,紫气盈厅,闾里称奇,引为吉兆”。满心欢喜的陈家给这个一出生就有不凡之象的女儿取名靖姑。靖姑自幼聪慧异于常人,6岁通女红,7岁登堂攻读易传,十一二岁起从母看经说道,稍长已读书万卷,闻名乡里。13岁时到闾山,也就是传说中的福州下渡龙潭角水下学法,拜许真君为师,学成设醮法、呼风唤雨、缩地腾空、退病祛疫等法术。16岁师满,她告别师父下山,欲嫁给古田县临水刘姓人家为妻。下山时,师父命她不可回头,只管径直离开。但靖姑留恋师恩,不忍离别,只走了24步就回望师父。许真君喟然长叹,知道上天注定靖姑只有24岁的寿命,于是叮嘱靖姑24岁时不可妄动法器,否则在劫难逃。靖姑作别师父,回到了家乡,从此在乡里遍行善事,治病救人,斩除妖孽,扶危济困。
唐贞元八年,福建遭遇大旱,民不聊生。这一年,靖姑刚好24岁,且嫁给刘姓人家后已怀胎三月。为拯救百姓,靖姑不顾六年前师父的警告,毅然脱胎于陈府,手执法器,驾云于乌龙江上空,念动真言,焚烧血文祈雨。而正当靖姑脱胎祈雨、心力交瘁之时,觊觎已久的白蛇精和长坑鬼竟趁机前往陈府盗胎并将胎儿吃掉。靖姑得知后,愤怒地追杀。长坑鬼落入水中,白蛇精飞入了古田临水洞。靖姑拼尽最后的力气腰斩蛇精,这时终于天降甘霖,拯救了万千百姓的性命。而靖姑也终于因脱胎施法而力尽气竭,临终前,她发下誓愿:不救产难,誓不成神!原来靖姑上山学法时以未嫁之身不肯学习扶胎救产、保赤佑童,最终竟无法拯救自己的生命,所以最后许下了这样的誓言。从此,陈靖姑果然英灵不灭,成为了福建民间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并逐渐被奉为佑护一方的地方女神。
陈靖姑仙逝后,百姓铭感其恩德,在古田临水立庙祭祀,世代香火相传。临水宫山门前的台阶,第一级为18阶,第二级为24阶,这是人们对陈靖姑生平的怀念:她18岁时嫁到临水,24岁时毅然为民舍生,一个平民女子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在香火鼎盛的临水宫正殿,神龛中供奉着眉清目秀、意态安详的陈靖姑神像,神像底座下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碗口大洞。传说神仙白发化成的白蛇成精后就居住在这个洞里,经常出没,还化为美女伤人性命。陈靖姑腰斩蛇精,之后为镇住蛇尸、使其永世不得伤人而坐在蛇头上羽化。出于对她的爱戴和感激,人们争相保留靖姑的肉身,曾先后想将肉身迎回福州、罗源,却都没能成功,因为无论什么人花多大力气都无法移动她的肉身半分。人们说,这是因为靖姑生前誓愿“坐镇蛇妖永保平安”,所以自愿在仙逝后留在原地。于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她的肉身神像依旧被供奉在原地,神像底座下依然保留着那个深洞,而就以这里为中心,人们虔诚地建起了一座壮观的宫庙,以不绝的香火绵绵诉说着那挥之不去的崇敬和思念。
由人而神的民间记忆
这种绵延千年的崇敬和思念之情,使得陈靖姑在福建百姓中被尊以陈夫人、临水夫人、顺懿夫人、通天圣母、顺天圣母和陈太后等名,渐渐成为福建地区最有影响的女神之一。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来,陈靖姑很可能是古代的一位道姑、女巫或女大夫,以其造诣高深的道行、法术或医术以及“于民有生德”的作为而受到民众的敬仰,并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民间不断的渲染、神化,成为人们心目中一个可以依靠、有求必应的慈悲女神形象,是危难时刻、艰难处境中的有力精神支柱——她不仅全心全意佑护妇幼,而且无私地捍卫着一方百姓的平安。
陈靖姑由人而神的形象转变,最早体现在《建宁府志》记载的一则故事中:“浦城徐清叟,子妇怀孕十七月,举家忧危。一妇人踵门,自言姓陈,专医生产,令徐别治有楼之居。楼心凿一穴,置产妇于楼上,仆持仗伺楼下。即而产一蛇,长丈余自穴下,遂扑杀之。举家相庆,酬以物俱不受。”后来,徐清叟到福州做官,派人到古田查访陈靖姑,此人见到庙中神像,觉得酷似曾到徐家助产的陈姓女子,于是照实回复徐清叟。徐清叟闻讯亲自到庙中探访,一看之下,大惊失色,原来去他家中的女子正是临水夫人陈靖姑。后来,徐清叟上奏朝廷,请求为陈靖姑加封。
这个记述陈靖姑救徐清叟子妇的故事,已经被注入了明显的神话色彩,它是闽北流传最早的传说故事,其神迹即以救产为核心,是后世流传的种种陈靖姑传说的雏形。而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迁徙,其事迹的流传区域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由人而神的临水女神形象日趋丰满,民间于是将她作为“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之神,在各地纷纷建庙祭祀。
而在福建民间,直到今天还保留着许多传说中陈靖姑留下的遗迹。
相传当年她追赶长坑鬼时留下的脚印,现在还清晰可辨。人们说,当年追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长坑鬼纵身一跳,就跳到了南平的武夷山上,于是,留下的大一点的脚印是长坑鬼的,另一个小脚印就是陈靖姑的。百姓们对为民除害的陈夫人念念不忘,所以每当路过这个地方,都要供奉香火祭祀。
从古田到福州有一条古老的官道,是来往两地的必经之路。在这条官道上,有一座著名的梳妆桥,传说这里是陈靖姑的师姐妹为她复仇,诛杀长坑鬼的地方。当年,陈夫人与蛇妖同归于尽,长坑鬼却逃跑了。长坑鬼一心报复陈夫人的师姐妹,于是化身为一个孩童落入桥下的流水中,大叫救命。陈夫人的师姐妹们没有落入圈套,她们在桥上把盘在头上的长发解开,垂到水面,让落水的孩子抓着头发爬上来。长坑鬼以为诡计得逞,伸手抓住长发想把她们拉入水中,结果长发瞬间化作锁链将它锁住,再也无法逃脱。在这座桥上,陈夫人的师姐妹们为她报仇雪恨,而此桥从此得名“梳妆桥”。
据说,闽中多蛇,陈靖姑为此亲手栽种了“夫人草”,让人们在被蛇咬伤时可以随采随治。今天,在福建山间还可以找到“夫人草”,人们说,这种草在乡间从来都是治蛇咬伤的良药,因为陈夫人是斩蛇的英雄,所以草才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
实际上,临水夫人之名不仅流传于民间,为百姓所敬仰,甚至也得到了朝廷王室的青睐和供奉,历朝历代多有封赠。
因陈靖姑拯救万民,其事传到朝廷,唐惠宗封她为“顺懿夫人”。后来,唐王皇后难产,生命垂危,陈靖姑入宫以法术助皇后顺利产下太子,龙颜大悦,敕封“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懿大奶夫人”,并在古田建庙祭祀。五代闽王加封她为“崇福昭惠临水夫人”,俗称“临水奶”,赐她为三十六婆官,树碑纪念。南宋淳佑年间,朝廷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并赐匾额“顺懿”,后又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清代道光皇后难产,胎三日不下,危险万状,太医束手无策。闽丞陈望坡奏称:“古田临水夫人,善救产难。皇上可降香求救,定能见效。”道光帝依言拜求,皇后在恍惚之中,看到一位仙女披发仗剑进入房内,于是心神一振,胎儿顺产,母子平安。道光帝连呼:陈夫人乃朕之重生父母也。从此陈靖姑便从“临水奶”改称“临水陈太后”。咸丰年间,又进一步加封为“顺天圣母”,声名之盛、地位之尊崇几近“海上女神”妈祖。
正是由于帝王的封赠,陈靖姑才由一位民间女神一跃成为钦定的神明,在陈靖姑信仰广为传播的过程中,朝廷的认可和加封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代帝王封赐,历代整修重建,使得供奉陈靖姑的古田临水宫也逐渐成为一座巍峨壮观、瑰丽绝伦的宫殿,前来祖宫朝圣进香的信徒、观光者络绎不绝。
在临水宫正殿,供奉的是陈靖姑的肉身神像,殿外与神像咫尺相对的是一座古戏台。戏台飞檐翘角,木雕精美,流光溢彩,风格独特,专家称可与清代慈禧太后宫中的古戏台媲美,被列入了《中国戏剧志》精品戏台名录。千百年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陈靖姑的生日,这里就会上演陈靖姑祈雨斩蛇的闽剧。几经沧桑,久历风雨,老戏台依然光彩照人,陈靖姑的故事也在这咫尺戏台上代代相传。看看戏台两侧悬挂着的意味深长的对联“天下事沧桑如此,古今人大概相同”,顿觉古戏台仿佛一位时光老人,看人间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但历久不变的是平常心、自然情。以平常心做利民之事,虽不求名却名垂千古,这也许正是陈靖姑留给后人的启迪。
临水遗风
据考证,陈靖姑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而作为一位地方性的传奇人物,陈靖姑信仰不仅能千余年盛传不衰,而且她还一跃成为佑护一方的女神。留存于民间的不仅是那些神乎其神的古老传说故事,还有与临水夫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深植于福建百姓心中的民风民俗。
在古田,陈靖姑故居与临水宫之间有一座桥,当地老人们说在古代这曾是一座美丽的木质廊桥,四周开满了缤纷的鲜花。直到今天,人们还称它为“百花桥”。百花桥,是临水夫人的送子桥。在当地百姓心中,所有人都是从这座百花桥来到人间的,送他们到来的人就是陈靖姑。如果临水夫人送的是红花,那么降生的就是个女孩;如果送的是白花,那么降生的就是个男孩。于是,有想生女孩的人家就从百花桥上请一朵红花回家,想要男孩的人家就请一朵白花保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求子的风俗,百花桥拆了又建,求子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没有改变过。
有些婚后多年无子的夫妻还会到临水宫向陈靖姑虔诚地祈祷,然后从神像前请一只小鞋拿回家,放在枕头下。来年如果生了孩子就再做一双新鞋放到神像前,作为对陈靖姑的感恩和答谢。就这样,神像前的小鞋来来往往,平凡人家的子嗣也一代代地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