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远古的足音,回想创世纪(8)

也许这就是太阳的历程。

谁能说,在太阳死亡之前,地球还一定生机勃勃地存在?如下几种可能并非是天方夜谭:地球生态被全面彻底地破坏,荒漠占领整个地球;小行星的某一次撞击重演了恐龙绝种的历史;在科学与权力进一步密切结合、权力达到足以毁灭这个地球之后,一场无情无义的核弹大战已把我们居住的行星炸得四分五裂了。但这不是太阳系的崩溃,也就是说这一切肯定发生在太阳死亡之前,太阳何必忧心忡忡呢?

不再守望的人类,无度地扩张贪欲野心、挥霍浪费的人类还能延续10亿年、20亿年吗?

人类或许不会灭绝,“今后数百年内,成批的移民或许会出发远征其他星球,经历几代才完成航程。今后数千年内,地球上人类的子子孙孙,或许会散处到各个星球,以致与本土同胞相隔绝的程度远超以往大陆移民时期迁居美国弗吉尼亚的英国人和迁居波利尼西亚诸岛的亚洲大陆人”。大卫·伯尔格米尼如是说。

倘若把时间再往后推移几万年,几十万年,或更久一些,这些太空移民的后代通过某种接收器目睹了地球崩溃的灾难——如我们见过的“彗木相撞”之类——他们指着他们及他们的子孙永远回不去的地球的碎片说:

那里曾是我们祖宗的家园。

那时候太阳还在。

当代天文学家对太阳如何生成、最终又如何消逝的看法比较一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柯伊伯是太阳创生各阶段的权威研究者,不过他谦逊而且谨慎地避免对此作出结论性的最终评价,相反留给别人尤其是后人以宽广的想象的余地。他的一段话因此而广为流传:

这就好比一道墙围着空地,其中的空气曾经被搅动过,经过一些耽搁,搅动的性质和时间都没有线索可寻了,这个系统中发生事情的所有记录都丢失了。

说得真好——所有的记录都丢失了。

显然,把丢失的“笔记本”找回来是不可能的,我不敢确定有没有天文学家这样做过,即便真有人做过这样的努力,他们也终于发现太空没有失物招领处,况且星云无语。因而,天文学家几千年来所做的是追问光、追寻太空的历史,做太空历史的补充追记或者说是艰难无比的“填空”,仅此而已。

这是一张谁也不可能得到满分的星光闪烁的卷子。

不过,人们对柯伊伯的理论还是认同的。

柯伊伯认为,太阳大约诞生于50亿年前,至少是在银河系本身已形成50亿年之后。那凝缩成太阳的气体云,同如今飘荡在银河系中的气体相似,它是黑暗而充满各种旋涡与涡流的。它的实质差不多全是氢但又不纯粹是氢,因而被认为是使宇宙创生的原始氢。

黑暗是辉煌之母。

当初,生命最早的秘密,自然也包括光的秘密,都在黑暗处。

是黑暗的深处。

是深处的黑暗。

总而言之是黑暗,但这黑暗并不是凝固的,或者说已经不再凝固了,有涡流,黑暗中的涡流似乎是被黑暗吞噬了,但正是这偶然的涡流把足够的原子聚集,使它们挤在一团单独的、正在坍缩的云团中,云团的物质非常缓慢地开始向气体最浓密的各涡流内部落下。

我们可以想象这“涡流内部”,肯定是黑成一团又挤成一团,无数的原始氢的氢原子在互相挤压、碰撞,创生的时刻到了。

这些涡流中最大的是原太阳。

原太阳压倒性的引力影响,使其余的云团形成一个巨大的自转圆盘。经过了大约8000万年,这个圆盘状尘粒云分裂成一个日益收缩的稠密中心体,以及一系列包围该中心体的同心外环体。这个中心体几乎拥有原尘粒云质量的99%,这个太阳原体或者说原太阳当时是庞大而冰冷的。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了,今天的太阳不仅诞生于黑暗也诞生于冰冷。

那些外环体只拥有原气体、尘粒云质量的1%,它们就是形成星原体的星云物质,也可称之为原行星。

原太阳里面,原子在推撞挤压。热的聚合比热的散发更快,原太阳的核心温度逐步上升,当核心温度超过100万度时,热核反应便开始给因收缩而释放出来的热增加相应的热。

在这之前,整个过程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

现在,太阳开始发光了。

太阳表面变得又红又热,然后再变成橙黄色而且更热,再以后变成黄色,闪烁光芒。太阳最初的红外射线落在原体星云物质间,开始驱赶物质烟云,原行星正是在这烟云中生成、培育的,从此后烟云不再了。“原行星不再像滚珠轴承那样互相环绕滚转,而像围着一朵鲜花打转的蜜蜂那样分飞。”(大卫·伯尔格米尼语)

混沌中的创生已经透出亮光,黑暗是无,光明正显示着有,景象明亮时,苦难开始了。因为太阳射线的驱赶,最内的行星已经失去了它外层气体中的极大部分烟云,保留下来的是较重的铁和岩石,它们成为固态物质,而把各种液体和气体包裹在自己内部。水星和火星只有极小的固体核心可供依附,成为体积较小的行星。地球的凝结情形比较好些,保持了较大的形体,小行星带里的凝结物根本没有时间聚集到一起,便永远是一些小疙瘩。小行星带的外头,新生太阳的辐射因为距离太远而变弱,几个庞大的星云生成物便依然庞大,如木星及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比海王星更远处,原太阳的引力影响更加微弱,原始尘粒云不那么扁平得像个圆盘了,那些数以千亿计的小天体——彗星——不离开太阳系,但也不靠近太阳,寂寞而自由地流浪着。

在原始的轨道上,它们是原始的星。

它们松散而且满是冰雪。它们仍然是冰冷的,并且与太阳保持着距离,不过无论如何已经不再有创生之初的黑暗了。

没有了黑暗还能有什么呢?

关于太阳的未来,有的天文学家指出:如果太阳能保持每秒钟消耗不超过5.96亿吨氢的话,还可以燃烧500亿年,甚至更久一些。不幸的是,在短期之内光是太阳核心中不断增加的灰烬重量所引发的温度上升,就会导致更复杂的核反应,而太阳就得消耗比现在所消耗的多得多的燃料。

这是一个太阳燃烧的加速程序。

这个程序将在50亿年之内发生。“再过大约10亿年,地球上的平均温度高达538摄氏度,海洋便将不断沸腾蒸发直到干枯,铅也将熔化为‘糖浆’,于是照桑德奇的话说,‘各种情况都使生物受不了’。”(大卫·伯尔格米尼语)这是一个太阳先膨胀后收缩的过程,膨胀使它表面冷却先变成橙黄色,然后成为红色的红巨星。因为体积增大,辐射出来的全部热量远比正常的高,到那时,水星受到灼烤,金星也被煎炒,地球的景况已经写到了。热和能这样喷出实在是过多了,太阳不可能支持太久,20.亿年后,太阳便开始收缩,在长期的衰退期间沦为白矮星而冷下来。

500亿年后,太阳变黑,融入周围一片虚无的太空。

太阳死了。

书上说,“太阳诞生于云,直到冷却消亡”。

我说,来自黑暗,回到黑暗,起源于冰冷复归为冰冷。

无中生有的,最后还是无。

是谁赐我们以太阳,赐我们以从核心到表面均是燃烧的沸腾的太阳?在这一份由柯伊伯填写的星光闪烁的卷子上,我一边抄袭一边问,尽管我知道不会有新的答案。

太阳的表面是粗糙的,满是疤痕。可是天空中的星却是纤小细腻的,看不见表面的银白色亮点,没有伤痕也没有“补丁”。如果地球的大气层完全透明,如果地球周围的太空又是纯粹的真空,用帕洛玛508厘米直径望远镜观测离我们最近的星,那轮廓也就是直径0.01毫米的圆点。这景象实在太小,实际上地球的大气层使得星光更加闪烁模糊以致完全被遮住了;这也就是说,所有在空中朝四面八方闪闪烁烁、扑朔迷离、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星,在望远镜里都是极小极小的光点。

关于恒星,一直有两个必须回答的极重要的问题困扰着天文学家:星在哪里?星是什么?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直到20世纪以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才渐渐明朗了:恒星一律是由气体的引力而建立起来的庞大的热核反应器;恒星在太空中排列成难以想象的极其浩大纷繁的体系,叫作星系,它是宇宙的基本单位,亦即星的一种极大、超级兵团式集群。

太阳以及肉眼可以见到的7000颗星,不过是太空中无数星系中一个星系——银河系中的小小不言的几个成员而已。人类身处银河系飞速旋转的巨轮里,所见的也只是较靠近地球的各部分。这些部分组成一条既是闪耀的又是朦胧的星带包围着地球,横跨并环绕而过两半球的天空,是为人类眼中永远是谜一样的不可捉摸的天。其实当我们一旦认识到有无数的星系在太空中疾飞,彼此之间拉开了距离,其形式往往是扁平的圆盘状构成物时,便会不无遗憾地明白银河系只是星海中的一个宇宙岛,太阳系则是附属这个宇宙岛的一处礁石,太阳、地球、月亮,不过是几块石子几粒浪花。

银河系星带在南半球上空的那一段落显得最为厚重,那是银河本身厚达10000~15000光年的核心。据说,银河核心是一个明亮的、球茎状的,或者说像个老南瓜似的、容有许许多多红色星的庞大区域,被尘云遮蔽着。核心的外面,绕核心转动的是一个星和星原料合成的圆盘,直径长达8万光年,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大尺度,换算成千米就是77.2亿亿千米。

亲爱的读者,你已经发现了,用人的眼光去看天上,用人世间的距离去丈量星空,那是何等艰难!

圆盘内,黑暗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臂,被无数星星交织的珠光宝气所附丽,长袖善舞一般从核心处向外旋转,旋转出五彩烟火。核心中的许多亮星是红色的,而旋臂上的亮星都为蓝色。在银河系里看太阳,既不发红也不发蓝,闪着温和的黄色光,比相邻的最亮的星亮度低310万倍。

太阳只是个5等星。

太阳的位置离银河系核心3万光年,也就是说在圆盘半径的3/4远处。

银河系中一个不带尘埃,由星和星团组成的球面晕轮,是银河系中的最大者,直径达10万光年。晕轮的亮星,是资深的恒星成员,很可能在银河系诞生时就已经出现了。

这个晕轮的星团差不多就是小型星系,它们包含数万颗挤得紧紧的亮星,而且不知为什么成为球体状,因而也被称为球状星团。在这些星团之外,晕轮还有几十亿颗个别的星,这些为数众多而又不愿抱团的星似乎连它们各自的倾斜轨道都有放荡不羁之嫌,这些轨道又使它们从四面八方向上斜出银河系大圆盘。它们从不在与太阳平行的弧形轨道上运行,而是贴近圆盘朝下或向上以每秒80~320千米的速度猛冲,穿过圆盘而到另一面出去。天上也有我行我素者。

“大自然不是精神,但是它有精神,表现于自然的丰富形态中。”(魏茨泽克语)

恒星天文学直到18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天文学家企图“梳理星空”的宏想未有一日停止过,宇宙却总是让人从心灵深处经受着这样的震撼:当人类和科学越是以为已经深入的时候,却越发显示出了自己的肤浅。

恒星的名目之多,已经使我们不知所措了,比如:双星、变星、新星、超新星、耀星、白矮星、脉冲星、中子星、黑洞,以及星团、星云等。有必要说明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些星星本来叫什么名字,或者有没有名字,这些名字是人加给它们的,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也不得不借用,但我相信这对宇宙、星空而言绝对无关紧要。

为了人的需要,宇宙正在被人为地复杂化或者简单化。

宇宙就是宇宙。

宇宙除了宇宙之外什么也不是,因而一切都是宇宙,一切都不是宇宙。

宇宙永远敞开着一个真理:所有已经发生的事物都走在由生到死的路上。对于众星而言,则是以各自的方式燃烧,直到耗尽能源为止。

不要仅仅以是否明亮来判断一颗星的方方面面,比如参宿七星质量比太阳大20倍,亮5万倍,而寿命则短10万倍。

白矮星看来是快要死亡的星,而其余非正常星多半极不稳定,膨胀到了已显示出其未来不稳定的不祥之兆,天文学家认为这些非正常星已进入老年阶段。

原来就连星星也离不开生、老、病、死。

说一颗星的故事开始于它的诞生之日是不确切的,更漫长迷离的故事包蕴在没有星星时的尘埃、气体与黑暗中。

然后,就颇有模仿及雷同的意味了:如前文已写到的太阳的生成一样,尘埃气体翻腾成高密度团块的一堆堆气体云,在环绕云内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引力中心开始收缩。于是,星星出矣。

接下来的推断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个原恒星收缩时,它的中心区域变热,随着核心原子的更紧密挤压,核聚变愈来愈频繁,最后这些原子所产生的向外推的能,足以抵消这颗星的往内拉的引力。

也就在这时候,动荡不安成为过去,这颗星、这样的星便进入了成熟稳定的状态。

但,所谓的稳定总是暂时的。

一颗星燃烧掉它自身的10%的氢时,便会遭遇到一次危机。危机总是来自核心,累积的灰层累聚积,核心开始混乱,混乱引起升温,很快这颗星与生俱有的热核燃料在一次能量的大量倾泻中消耗殆尽了。核心总是火热的,也总是混乱的。

于是,这颗星整个都在膨胀,亮度也会骤然增加,如果它的质量很大,会变成红色超巨星;如果它与太阳差不多大小,会成为红色或橙色巨星;如果它的质量比太阳小得多,那它可能是尚未命名的未来的恒星类的星,但会比原先更红、更亮、更大。

读者已经看见了,星海天宇中某一天体的突然变大、变红、变亮,甚至成为巨星、超巨星,都只是说明它们的穷途末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