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实用书仪(5)
第八节钤印规范
战国以后,在玉器、青铜礼制系统的阶级作用中,玺印逐渐提升了象征地位,秦以皇帝传国玺象征皇权天授,以符节、官印作为执政凭信。印制以称谓、形制、印材、印钮、印绶加以区别爵位与秩级,其中形制大小规定严格。官印与私印两大体系中,官印包括帝后印系统、通官印系统、半通印系统及乡官印系统。至汉代,帝后印系统除皇帝“乘舆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还有传国玺,共七玺。皇后所用为“皇后之玺”。帝后印称谓专用玺字。秦以后,以印信封记的皇帝诏书称“玺书”,允许经商及商品出入的凭证称“玺节”。帝后印形制约为汉尺1.2寸,比通官印大。通官印指秩二百石至二千石之间的官印,常制为一寸见方。秩二百石以下的小官配印为半章,其大小为通官印之半,故曰“半通印”。乡官印及方士印与通官印大小相近,但是钮式有别。至三国晋元兴三年始,废除简牍,启用纸绢文书,官署用印形制加大,钤盖纸绢用阳文朱砂印色,以后各朝印形制逐渐增大,隋代增至近二寸见方,以朱文为主,印文笔画折叠填满,以防篡改文书。
代表个人凭信的私印在称谓及形制上,明显区别于官印。历代私印均普遍小于官印,常规约汉尺0.6寸见方。
下款自署姓名时,视上款之尊卑长幼关系,与用印原则一致,即卑幼致尊长,下款署名,平交署字,尊长致卑幼署道号。若书诗文署单款(仅署作者姓名),“姓”“名”“字”“号”顺序先后为,姓氏后署“名”再署“字”,盖先启用“名”后启用“字”。关于姓、氏、名、字,《通志》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故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妯娌之别。至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于文,女生为姓,故姓之赐,多从女,姬姜嬴姒姚姞妘婤……之类者是也。”《白虎通》曰:“古者圣人吹律以定姓……姓有百者何?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异气殊者悉备,故姓有百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后来,以官为氏的,如司马、司空等;以爵号为氏的,有公乘等;以封国为氏的,如卫、空侗等以封地为氏的,有郇、邧等;以居地位氏的,有北宫等;以祖先名为氏的,有成等;以祖先谥号为氏的,有胡等。有家谱即有谱名,谱名为家谱(往往家谱序言中以励志诗句为序)规定的名,没有家谱,则名为出生时祖上所取,同时取字,但字至二十岁时始用。名与字常为同义相连词句,寓意同出递进。号,亦称别号,区别于名、字,使用相对较为自由,可自取。道号之称大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义所取皆有所指,顾名思义可知。若连“道号”及“姓”“名”“字”全署,一般“道号”在最先,随后署“姓”“名”“字”。《礼记·曲礼上》所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以鲁迅先生为例,姓周,名樟寿,又名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祖父周介孚为其取名樟寿字豫山,寓“豫樟”为栋梁之才之意;青少年时自号戛剑生、戎马书生、会稽山下之平民,取迅行、鲁迅、何家干等数十个笔名。区别于名、字,使用相对较为随便,可自取。
根据钤印属性,私印大致可分为作者姓、名、字、号、斋馆;骑缝、起首、界尾;鉴赏、收藏等印记及吉语、成语、诗句押角章等。一般而言,姓、名、字、号印紧随署名,先后有序;斋馆既可尾随姓名印,亦可作起首、押角。姓、名、字、号、斋馆具有凭信的意义,同一印文内容的印一般不重复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拼幅接缝处钤印以示纸张连接次序,作品尺幅首尾边界钤盖起标志作用,亦有用骑缝章于首尾边界。
用印虽处极小局部,但要服从于布局平衡全局之所需。
在布局立场上加印如添字,加一印即是加一字,以大小轻重平衡之用,与字组合成行列、疏密、聚散、边角等关系;印与印之间组合,要有明确的主次区域,数量一多一少对比明显,合成一群,共取一势。钤印秩序如同行款聚散连断,笔断意连,就不会造成钤印位置及节奏关系混乱。严格意义上说,钤印也要依行而行,要么独立成行,要么并入字内隐作点画偏旁,若不成行的即成失群之雁。
用印严谨之作体现在多重关系的关注,增之一方嫌多,损之一枚嫌少,妥帖自然,不可移易,需要反复调整,审时度势。
结语
兼顾钤印的用途规范与全局空间形势之间的制约关系,避免产生混乱不堪的场面。随处乱钤,既不合用途规范,也没有布局秩序,是不足取的。虽然今天的用印概念与实用书写时代的使用规矩不同,并非每方皆有实用所指,但是,虚拟也要合乎用途规矩才是上乘之作,正如戏剧表演,情节虚构要自身合理。全面了解钤印制度与规范是书家必须具备的常识。
[1]索靖《月仪帖》,又名《十二月友朋相闻书》,即按月往返一次的写信范本。王羲之亦著有月仪书,《初学记》卷四元日条载:“王羲之月仪书曰:日往月来,元正首祚,太簇告长,征阳始布,馨无不宜,和神养素。”
[2]位列三公的袁安之碑,用的是当时规格最高的正体——篆书。
[3]从文字学角度而言,官方正体与民书俗体并非截然分离,是相互影响的。官书是民书的上游,民书则是新字体发展的动力。前代民书后来变为后代官书,必经字书方式加以规范。如战国时六国民书——秦以后称之为古文,在新莽时成为官书,随后在三国魏以《正始石经》三体字书加以确定;秦之隶草即草书之前身,在西汉以史游《急就章》章草字书方式加以确定。一旦民书确定为官书,形态风格就转变为规范化了。
[4]“乐悬”除了规定乐器悬挂位置及数量,同时规定乐队组织的方位。从西周宫廷乐队组织“乐悬”制度,可以看出空间方位所代表的尊卑等级秩序。
[5]对联署上下款方位关系中,上款一般位于上联左侧顶部,此即最尊位,既上(上联)又左(左侧),在方位秩序上体现出以上以左为尊的书仪观念,与之相应,下款则书下联末尾。
[6]阙字空格最高规格为三字,其次为二字、一字,乃至半字。阙字三字以上规格则提格平出。广义的平阙格式,但凡涉及对方称谓,即使属于对方的行为的语素,同样以阙字行文,阙半字有阙上半格与阙左半格之别,阙右半格常见于臣子对君王署下款时,阙上半格常见于私牍署下款时。
[7]武威汉墓出土新莽《仪礼》简册高约56厘米,合汉尺二尺四寸,与文献记载六经策长相合。规格之高出于文字内容,属于中央政府颁布的,书法庄严肃穆,字体用正体隶书。
[8]收藏于台北史语所文物馆的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全册长91厘米,是目前发现保存编联最长的简册。此即册之最完整实物。
[9]《越王勾践能原》《越王者矛铭》《吴王夫差剑铸铭》以及《秦公簋》等,是用春秋战国时流行的泥活字方式,字字相连印而成,然后浇铸。器物上留有清晰的活字边痕可证。
[10]集字本与割裱本各有所失,差别在于能否保持浑然一体的关系存在,即使集字者与割裱者要做到整体天衣无缝的努力与愿望是强烈的。
[11]西晋索靖《草书势》曰:“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必修,事业并丽。”此作应是当时官员以规范的章草上书的典型风貌。
[12]行款规整严谨为铭石书典型面貌,汉碑、魏碑、唐碑的碑阳部分一般划有界格。
[13]商周青铜器为帝王诸侯贵族专用,为官方典型正体形式,铭文章法具有严整之美,行款匀称,秩序井然。
[14]据文字学家陈梦家考证,汉代字书多以三棱木觚(亦有四棱、六棱、八棱),或用竹简。如《急就章》六十三字一章,若书之于木觚,刚好一章一觚,三面皆书,每面二十一字。《仓颉篇》六十字一章,则每面二十字,同样一章一觚。后来字书文本出现《千字文》《三字经》等。
[15]后世字书如皇象临史游《急就章》《熹平石经》、邯郸淳《三体石经》、智永《真草千字文》、赵孟《六体千字文》等,虽已使用纸绢,用卷册幅式,但每行字数匀整的习俗还是秦汉以来的木觚传统。
[16]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采用字书文本内容,并非一定是字书,高闲《千字文》大草残卷、传为怀素的《千字文》大草卷、赵佶《千字文》大草卷是用诗卷的表现形式写《千字文》,已经不属字书性质了。
[17]从文字学角度而言,官方正体与民书俗体并非截然分离,是相互影响的。官书是民书的上游,民书则又是新字体发展的动力。前代民书后来变为后代官书,必经字书方式加以规范。如战国时六国民书——秦以后称之为古文,在新莽时成为官书,随后在三国魏以《正始石经》三体字书加以确定;秦之隶草即草书之前身,在西汉以史游《急就章》章草字书方式加以确定。一旦民书确定为官书,形态风格就转变为规范化了。
[18]宋人张可久《一半儿》(野桥)曲曰:“海棠香雨污吟袍;薜荔空墙闲酒瓢;杨柳晓风凉野桥。放诗豪,一半儿行书,一半儿草。”形象地概括出因诗文思绪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书体风格变化,行草相间,由轻歌曼舞转为流畅激昂,诗性所致,书风随之,相得益彰,与诗文意趣相合。我们从古代书家自作诗作品中常见这种意趣。黄庭坚《花气诗帖》的情境,即是因作者正在坐禅,忽逢友人驸马王诜送花乞书而作:“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其书风印证了张可久《一半儿》中所描写的行草相间的趣味,笔意由严谨渐变为随意,即兴发挥的状态,是禅宗思想影响下典型的尚意书风。
[19]以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帖》为例,从书仪而言,苏黄之间亦师亦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不可能在《黄州寒食帖》后的谨空余纸上题记,因而另纸以正文相近的书风续题,跋与正文如同联句,和谐一体。
[20]以王羲之书信为例,平辈之间往来,常规状态为《十七帖》所收,主要为致周抚尺牍,历时十七年左右,二十七封信。《远宦帖》为《十七帖》之一,王羲之与周抚为世交好友,所用书体以小草为主,书风平和,文辞优美;题答晚辈书,则楷、草、行诸体杂用,语辞简约,笔势尤纵,往往前后没有署名;致书尊者,书体以楷、行楷为主,其中事件重大的问吊之书,更加庄严肃穆,施以正体,布局端庄。
[21]以陆游《自书诗卷》节奏展看到刚柔关系为例,全篇以刚性笔调为主体,修长的体势与方折笔法贯穿首尾,刚性字组占位充分,内部点画气势随之扩张出去,倾斜趋势极有力度。大致每一三五行组成的块面中,就会出现刚性字组的支撑。柔性的笔触呈现出空灵飘逸的穿插形态,点缀其间。这其中告诉我们的经验是,凡是柔性笔调出现,接下来必是迅速有力的刚性字组生发出来。
[22]春秋时《侯马盟书》结盟所用朱砂,出于告知地下神灵之用意。
[23]用印数量、规格及风格,视作品所表达的风格概念不同而变化。大抵古雅、显赫的氛围用印多;淡雅、简约则用印少。同时,用印规格不宜超过正文大小,略小于款字或更小才不会喧宾夺主,个人姓名印不宜过大如官印,以示谦卑;特殊者如巨幛榜书则随钤署姓名印正文、款字相应匹配;装饰性、标识性概念用印如虚拟宫廷御用玺印之巨大、粗边形制,不属于作者姓名印规格范畴;印风与书风在一幅作品中是同一概念,若工谨之书钤印粗放,典雅之书用印野逸,瘦劲之书用印肥厚;等等,则属风格不和谐。
[24]主体钤印居中偏左,有大聚大散,有次聚次散,两侧以押角,起首相破。
[25]以左下角钤印为主体,数量多,密集有力,向上延伸为疏朗形态;右侧为辅助平衡地位,数量少,体量小,弱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