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货币新形态——金融创新与货币演变(2)
我们很容易列出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各种挑战,但要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却非易事。关于传统银行和新进者各自面临的道路有何不同,有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回顾刚过去的几年,国际银行从投资数周的“浮动”衍生出的收益流中获利,而在此期间,以某一货币诞生的交易工具正在世界另一个角落以另一种货币进行清算。这样的结算过程如果改用纸币,需要花费45天的时间。但在今天,这样的结算过程已经缩减到1天,最多2天的时间,这样就避免了商业银行的浮动,同时也减少了商业银行通过浮动获利的机会。
为公司内部或外部专用供应商提供结算服务的在线商家,已经利用基本相同的技术创造浮动,成为他们获取利润的新渠道。当一项交易由买家确认并结算,支付系统可以瞬间获得这笔资金(无论存放在哪里),然后支付系统通过第三方保管这笔资金,直到商品或服务的交付得到确认。这里,创新的艺术在于利用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清除利润来源,同时创造了新的利润来源。这种创新方式之所以可行,部分要归功于结算流程从由借贷系统驱动转变为由价值储存系统驱动,这一演变可被视为金融服务创新中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技术推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我们应该继续关注技术和货币之间的紧密关系。硬币和银行票据的有形货币形式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退到市场幕后,最终,任何形式的有形工具都会消失。在线支付系统、储值卡和基于移动设备的支付服务使其变得理所当然。应该思考这些技术发展的方向。随着数字功能日趋成熟,例如近场通信和大数据管理等技术提高了内容定制的精确性、验证和安全的可靠性、整体便利性以及价值转移结算的效率。大型银行能够从技术的革新中获益,但背负着“有形货币的授权监管人”这一残留角色,他们又要付出什么代价?
有趣的是,尽管银行业重大的渐进式变革已经发生,并且不可逆转地提高了服务交付的效率,如针对买家和卖家的交易结算服务,但这些变革还未引起基础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没有必然地降低服务成本。因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所产生的颠覆效应无处不在,真正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新参与者和新业务模式:抑或塑料卡片的终结
由电子商务推动的颠覆性创新的初始阶段往往集中在资金转移的替代方式,主要侧重于存在已久的交易结算的前提。在发展初期,这种转移往往通过传统渠道,主要是信用卡和借记卡的扩展或更新而进行。在线支付系统及其支持技术使买家和卖家已有的信贷或借记工具相关联,有时为不具备这种工具的小型卖家增加银行卡结算服务。由于互联网交易量飙升,加之信用卡和借记卡结算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发卡机构利用先进的封闭式支付系统支持交易周期以获取丰厚收益,成本比传统实体方式更低。
目前可能无法预知的是,这种趋势将如何聚焦客户关系,推动日益增多的互联网商户使用卡片。但不可否认是,互联网商品定价极具竞争力,省去物理位置和分销点的成本,提高结算服务利润,互联网商家不可避免地将改变或采用这样的交易方式。转移机制正逐渐与主要电子商务接口进行无缝衔接。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结算代理第三方不断发展,大大降低了买卖双方交易结算和货币化的成本。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收购互联网“类银行”服务承担起结算功能。他们或是部署系统内部已经存在的资金,或是直接以电子方式进入与电子商务网站相关联的买家和卖家的银行账户。对于以消费者对消费者(C2C)为主的网站而言,同时作为买家和卖家的客户用统一的在线账户收发资金(管理存款余额或使用信贷额度)更加便捷高效。有了这样方便的资金划拨渠道,再通过发卡机构或银行服务供应商等外部渠道进入传统银行交易平台有何意义?
互联网商户与其客户建立的密切关系使其能够快速改变结算结构并获取利润。该领域的创新被简单描述成主要产品和服务供应商通过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而实现结算网络非居间化,或者甚至是通过他们自有的类银行结算和交易服务而实现银行非居间化。换言之,电子商务商家投机银行功能,以降低交易结算成本。但由于他们体会到持有存款和发放贷款的甜头,他们进一步入侵传统上与交易结算毫无关系的银行服务。因此,我们发现众多热门电子商务网站和支付渠道正在迅速扩张他们的“类银行”服务。
未来聚焦成本降低的技术创新将促生更多形式、更有效果的非居间化。在线转账渠道在自有系统中储存资金,用于交易活动的即时完成,无需向全球经济的传统支付和清算系统的外部代理或账户追索,在这种情况下,非居间化的终极形式就此形成。总体而言,这种强大的新兴趋势由两种力量驱动:首先,无需与银行等主账户持有者或信用卡公司等中介结算网络分配交易费用。
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使用储值服务取代信贷服务。推动顾客从基于信贷的系统转到基于借记的系统的经济效益引人注目。并非由银行或信用卡收费,而是由结算代理方提前获得现金,其中部分用于支持银行为交易提供资金的月度浮动;结算代理方(并非客户)获得浮动收益,有助于大幅降低费用,并为结算代理方提供运营或投资资金。当然,对于没有结清月度余额且欠款的用户而言,这并不能消除高利率信用期权,但却能在信用卡用户结清账户且没有欠款的情况下大幅缓解银行信用浮动的负担。对于基于信贷的买家而言,所有在线结算系统现在都提供,甚至鼓励“后付款”或信用卡绑定方式,这是入侵传统银行服务供应商市场的另一种方式。
例如,在中国,储值系统无处不在,包括交通卡、电信和数据服务、网络游戏、媒体、娱乐、精品零售和大型超市、干洗店、美甲店、餐厅、电表和气表等方方面面。作为对客户预付费购买卡、设备和服务所致利息损失的补偿,大多数储值产品提供某种形式的折扣、返利,或其他可计算的激励措施。产品和服务的发起者还从储值的忠诚效应中进一步获益,这将为客户带来存储现金投资之外的其他好处。
目前中国存在大量的卡、大型卡分销商和网上市场。通过这些网上市场,可以买卡、续卡,购买各种服务、数字商品,甚至与原始卡发行商最不相关的实物商品。最受欢迎的卡是在网络游戏、博客和聊天供应商庞大的用户基础上产生的。这虽然难以衡量,但相关服务供应商(包括现在的整合商和保理商)的规模迅速膨胀,愿意接受这类卡支付的卖家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很显然,这类卡正成为中国消费者资金的重要部分。尽管目前卡的面值由消费者全额或小有折扣地购买,但可能会有某种形式的杠杆进入中国的系统,从实际上扩大了流动性和购买力。最终,现有银行服务的未来发展、其他形式的交易支持,以及货币调控将显著影响中国储值卡体系的整体发展。
虽然我们使用“卡”这个词,但卡本身虚拟化的势头强劲。塑料卡可以被卡号、ID信息、验证密码,以及发送到注册移动电话或小型电子接收器的验证码轻易取代。中国的储值卡最初以实体卡形式存在,在报摊、便利店及电信厅售卖。现在,消费者在网上市场购买储值卡时会看到各型各色的卡,颜色各异,配有鲜花、卡通人物、风景等图案,但他们不可能拿到所购卡的实体形式。
储值系统进而带来另一项重大演变。网络商户一旦配置能够存储资金并将结算资金记入借方的技术,提供存储资金的相关扩展服务就顺理成章,基本上包括传统银行提供的所有存款服务(当然受任何潜在的监管障碍影响)。其中包括计息存款、理财产品、共同基金和其他证券化资产等投资产品,等等。凭借管理和分配方面的较之以信贷为基础的服务,以借记为基础的服务发展对新兴经济体尤为适合。相比成熟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信贷信息和收账流程肯定不够完善。储值借记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非现金交易的便利,同时能够避免扩大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因此在新兴经济体中发展迅速。
效率优势,在数字环境中设计和开发的这些产品可能会极具竞争力并保持这种竞争力。在中国,几家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已经获得拓展银行服务的许可。他们从银行服务获利的前景可能远远超越其最初的电子商务活动。
最后,存在于磁卡、射频识别卡(RFID)、编号卡或代币等专用物理工具的储值系统之间的可交易趋势,基本上代替了实际的主权货币,并有助于构成可以大量流通的影子货币体系。如果法规允许匿名转让礼品卡等物(这种现象可能会改变,因此全球加大力度打击不法手段,中国亦加强审查力度),那么大额资金的转移可以无需现金,而且在银行系统中不留下任何线索。由于这些工具一般会有折扣和返利,通常不能在发行商那里直接转换成现金,这就促生了保理中介,他们通过以不同折扣向持卡人兑现来牟取利润。
储值卡完成交易的匿名性是其最大的吸引力之一。个人支票、借记卡或银行转账会留下书面线索,这是许多买家出于多种原因试图避免的。这可能出于正当原因,比如为防止与非匿名交易必须披露的信息相关的身份盗用或欺诈,也可能出于无数个其他不正当的匿名理由。不难理解,其中许多理由引起货币监管机构和税务机关的兴趣和关注。
我们对当前货币及其替代品市场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最近看到纯数字或虚拟货币的出现,不附属任何国家的法定货币,亦不受任何货币当局监管。在互联网催生的庞大的全球虚拟市场中,这种货币完全由市场定价。随着它们的产生和推广,以这种虚拟货币进行的交易对任何监管机构都变得完全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