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情小事多担待,待人为丰朋自来(1)
宽容就是大慈悲,佛家语:“只有大慈悲才能给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消除痛苦。”世俗之人的身心千差万别都是欲念、分别心使然,乃虚妄之念。破除妄念,与身边之人为善,就会发现“没有自己,一切都是自己;没有敌对之人,一切都是朋友”。“水至清则无鱼”,宽容的人身上有一种魔力,朋友更愿意与之亲近、交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菜根谭》中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待好法独行之操。”
人生在世,没有朋友便少了许多乐趣,可是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针和看法,而这些做法又不一定都能与我们相近,于是难免生出矛盾。孔子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干净,鱼儿不能生活;对人的要求太高,身边又怎么会有能够相交的朋友?
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和尚独自在一间简陋的寺庙里修行,因为他深居简出,只是偶尔外出化缘、给村里的穷苦百姓讲佛法,所得的布施很少,只是勉强糊口而已,偶尔能够得到一些散碎的铜钱、银两作为香火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一直以来,这位大和尚都过得很清苦。
有一天,大和尚正在禅房里念经,忽然听到外面传来细碎的撬门声,大和尚知道外面定然是有小偷来了,他本欲发火拿起房间的禅杖出去教训贼人一顿,但是转念一想:村子里的百姓都是靠天吃饭的苦人,但是最近两年接连干旱,很多人家粮食歉收,快要活不下去了,一些走投无路的人因此做起了鸡鸣狗盗之事,虽然不应该,但也确实可怜。
想到这些,大和尚心中的怒气顿时烟消云散,转而怜悯起屋外之人。于是,他大声地咳嗽一声,提醒外面的人自己已经知道其行迹了。
果然,外面撬门的声音立刻就没有了。大和尚起身走到内室,拿出自己没有吃完的几个素饼包起来,走到外面。他把素饼放在门口的石阶上,又从身上掏出几文钱放在上面,什么也没说转身就回屋了。
第二天清晨,大和尚出门发现门口的素饼已经不见了,但是那几文钱却还放在石阶上。
大和尚微笑着点点头,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把自己化缘得来的粮食留一半放在门外的石阶上。
就这样大概过了两个月后,天空开始乌云密布,许久不见的大雨从天而降,接连下了好几天。田地里的旱情得到了缓解,但是大和尚住的破庙却因为年久失修经常漏雨,而他又不会修葺房屋,弄得苦不堪言。
这天暴雨过后,天气刚刚放晴,大和尚正在烦恼此刻天气是好了,但是不知何时又要下雨,再这样下去自己这间破庙恐怕就危险了。就在此时,他忽然听到屋外有脚步声,随后是有人爬上房顶的声音。大和尚很好奇,立刻来到屋外查看。只见,寺庙的屋顶上有三个年轻人正在拿着工具修补屋顶。大和尚心中一喜,连忙向他们表示感谢。
其中一个年轻人停下手里的工作说:“大师,应该是我感谢您的活命之恩。今年大旱,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我一个人一两顿的不吃无所谓,可是家里还有幼儿、老母,实在没办法,我才想要到您这儿来偷点吃的。谁知道,您发现我后非但没有责骂我,反而每日都赠予我食物,让我一家人能够活下来。今日,我和两个兄弟帮您修补房屋,不过是举手之劳,请您千万不要挂怀。”
大和尚说:“我知道你是本性纯善之人,偷窃是迫不得已的,所以我愿意原谅你,但这种行为毕竟是不对的,以后千万不要如此了。”
从此以后,年轻人就与大和尚成为很好的朋友,他经常来寺庙听大和尚讲佛法,帮着干些粗重的活,家里的粮食丰收,日子好过了,更不忘给大和尚带些过来。也因为此事,大和尚宽厚、仁慈的举动被更多人知晓,前来找他讲佛法、结善缘的人渐渐变多,寺庙的香火日渐兴盛。
有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较真,不肯吃一点小亏,当身边没有一个朋友的时候又会懊恼,自己何故如此?典故“管鲍之交”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美谈,不是因为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毫无缺点的圣人,而是他们即便看见了对方身上的小瑕疵也愿意选择包容谅解、真心接纳这些不足。
宽容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往往能够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与朋友相处,矛盾、误会是在所难免的,但请记住“君子之交绝不出恶声”,在这个世界上,想要与人亲密交往,就必须以诚待人。
更何况有时朋友的冒犯,并不一定是真的对我们心存芥蒂。很可能是一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而我们恰好赶上了。此时,怨恨、计较并不是身为朋友应该做的,多体谅才是珍惜友谊的表现。宽容是友情的保鲜术,只有包容了对方的缺点,朋友才会包容我们的小心眼和坏脾气。
过分挑剔,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身边的人恐怕只会对我们避之不及。到那时,我们的友谊之路恐怕就要红灯高悬了。
镜子看起来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变得凹凸不平;有些东西肉眼看起来十分干净,拿到显微镜下却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看生活,恐怕觉得许多人都是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所以,有时,我们做事不妨“难得糊涂一下”,尽量能容人之短,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赢得更多的朋友。
凡事多为他人想,心中常悬体谅灯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怀抱着一颗包容、体谅之心看待身边的人,就是在积累福报。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思想完全一致的人。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但也因此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甚至是隔阂。
即便是至交好友,思想和禀性也不会完全相同,当意见相左的时候若是不能彼此体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容易让误会钻空子,不及时沟通更会造成更深的矛盾以至于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不要等到饱尝了友情破裂的苦果后,才后悔自己当初因为小性子而硬生生地割断了友谊的脉络,如今只能吞下孤独的苦酒。
只有那些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才会永远不寂寞!
一天,一位法师外出到镇上化缘,他端着满满的一钵盂食物从街角转过来的时候,突然迎面闯过来一个壮汉狠狠地撞在他的身上。钵盂里的食物全都洒了出来,不但弄了法师一身,因为被撞而跌倒的法师还正巧摔在了钵盂上,弄得一身淤伤。
见到此情景,壮汉毫无愧疚之色,反而恶人先告状,埋怨法师拿着钵盂不看路。法师听后,只是站起来弹了弹身上的灰,什么也没说就打算继续赶路。
壮汉觉得奇怪,就问:“和尚,我骂你你怎么不生气啊?”法师说:“无论我怎么生气,钵盂里的食物也不能恢复原样,我身上的淤伤也不会好了。既然如此,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我看你如此着急,想必心里也是有事,我与你发火岂不是火上浇油,这样我们都会造出很多业障。”
壮汉听后顿时有所觉悟。他询问了法师修行的寺庙,说自己日后必定登门拜访。
法师告诉了壮汉后,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谁知没过几天,法师的徒弟就说来了一位香客打算捐钱重修供奉佛像的大殿。法师前来与这位香客见面,才发现是当初撞到自己的壮汉。
原来,壮汉从小家中贫困,小小年纪就到酒楼当学徒,工作十分辛苦。长大离开酒楼后,先是每天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地买点小东西,后来攒了些钱,生意也随之越做越大,但是也越来越忙。这天,他出门谈生意,原本要半个月后才能回来,但是因为双方谈不拢只得提前返回。
没想到,还没有进家门就在门外听见妻子在和一个男人说话,他怒火中烧,正打算出门买把刀将他们都杀了,然后再自杀,却在此时撞到了法师,听到了他的一番教诲。
于是,壮汉平复心绪,想着自己常年不在家,也难怪妻子心生异端,大丈夫何患无妻,不如成全他们算了。壮汉转头回家,这才知道,家里的男子是妻子娘家最小的弟弟,少年长得快,几年未见如今已成为大人了。这回家里让他过来是因为妻子见丈夫平时生意忙,家中也没有得力的帮手,因此想让弟弟来给丈夫打下手,减轻负担。
了解了事情真相的壮汉,为了表达对法师开悟的感谢,决定捐钱重修大殿。
误会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因为失去耐心,而变得不理智,无法体谅对方而陷入愤怒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一旦纠结于其中,忽视了原本最为珍视的感情,就会被这种不可名状的情绪所左右,导致误会的裂痕越来越大,最后变成横亘在友谊之间的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想要填平这道沟壑,需要的是宽容的胸怀,以包容和体谅之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原来我们也有考虑不当的时候。时时处处先替对方考虑,不但天堑可以变通途,误会更是可以避免的。
宽容、体谅是五月天里的一缕阳光,沐浴其中,我们收获的是温暖、澄净的友谊,是自在、快乐的生活,是干净、明亮的心灵,是为人处世的练达。要想人缘好,不惹祸端,就要处处为别人着想。
包容他人的不理解,方显真气度
有个小和尚,头脑聪明,也总是愿意与智慧的人交流。一旦遇到学识浅薄、理解力差的人便会十分焦躁、不耐烦。
每次,当师兄弟向他请教两遍以上还不解时,他就会不耐烦地斥责对方:“你真笨!怎么还不明白啊?”
为此,师父批评了他很多次。然而他每次都只是嘴上承认了错误,但是遇到同样的事情时还是压不住自己的怒火。
一日,小和尚带着寺庙里的狗下山去打柴。这只狗十分机灵,每次都与小和尚为伴,日子久了,它们便如好朋友一般。
刚过了晌午,小和尚已经打了一大捆柴,高兴地准备回寺庙去了。途中路过一条小溪,小和尚觉得有些累了,就想放下柴担到溪边喝点水,洗一把脸。
洗完脸之后,小和尚想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于是他就指着柴担,示意让狗去替他拿汗巾。狗随即跑到了柴担边,抽出了一支木柴叼到了小和尚身边。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示意狗去拿汗巾,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念着:“拿汗巾来,我要汗巾。”
于是,狗又跑到了柴担边,但还是叨来了一根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到了汗巾上,然后对狗说:“看,我是要那个汗巾,你去拿汗巾来。”狗再次跑过去,依旧叼了一根木柴过来。而且摇头晃尾,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聪明能干。小和尚见状,不禁哈哈大笑。
回到寺庙之后,小和尚觉得有趣,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
师父听后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你让狗替你拿汗巾,狗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呢?”
小和尚想都没想便答道:“因为狗是畜生,它听不懂人话是正常的。可师弟他们跟我一样,都是人,他们应该听得懂我说的道理啊。”
“那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呢?每个人天生的悟性各有不同,悟性好的人,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后天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也会造成理解力的差异。出身高的人,自然受的教育也高,这并不是他的功劳;出身低的人,受到的教育少,也不是他的过错。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你要按照什么标准去判断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变幻。今天你可能比他强,但未必明天他就比你差。今日你瞧不起他,明日若是他看不起你的时候,你心里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低下头惭愧地说:“师父,我知道错了。”
师父捋着胡须说道:“其实你的错并不在于你总是责备师兄弟,而是在于你没有用佛的眼光去看待事情。”
小和尚听得又有些糊涂了,忙向师父讨教。
师父说:“你不妨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你对狗可以一笑了之,对师兄弟们却要大发雷霆?其实,他们都是世间的生物,从生命上讲并无太大差异,而变化的是你自己。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比一只狗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可以包容它的错误。而你觉得师兄弟同你的智慧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们犯错就不会发怒,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诗经·黍离》中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之相处贵在知交,但即便是知己也不见得能够时刻心意相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心领神会,更何况是一些萍水相逢的泛泛之交了。
人们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有举棋不定、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当双方的观念、想法不一样时,对于那些不理解我们的人,生他的气,与之大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无形中就为自己树立了敌人。
了解我们的人,自然会尊重我们的想法与选择;而对于那些因为不了解我们而妄下评论的人,也不必气恼,一笑了之方能显出真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