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给男孩一颗上进的心(2)
有一次,他和同学比谁说的名人多,他只知道列宁、安迪生、高尔基这几个人,所以他说了几个就想不出来了,而同学显然知道的比他多很多。他很奇怪同学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名人,便去问那名同学,同学说都是看了书才知道的。
于是,一放学回到家,做完作业,他便开始看书,看了一会儿,他又知道了拿破仑、华盛顿等人,他以为自己知道的名人已经很多了。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找到同学,要求继续比赛说名人。同学答应了。两人就开始了,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输了。
他想:“看来我看的书还不够多。”自此,他每天都读几个小时的书,有时还忘记了吃饭、睡觉。过了两个礼拜,他知道了许多名人,他再次跑去与同学比赛,一连串说了十多个名人,有圣马丁、欧文、圣西门、卢梭等。
这一次,那个同学听得目瞪口呆。
后来,这个小男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既然志气的动力如此之大,那么何为志气呢?具体来说,志气包括以下表现:不忘羞辱,不甘落后,不满现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力争上游。比如屈原、岳飞、文天祥不甘外辱,不畏外强,忠贞报国;又如保尔、张海迪不畏残疾,在逆境中奋发进取等,都算是有志气。
一个人若缺乏志气,绝不可能成功,相反,若是有了志气,即便是乞丐也能够获得成就。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乞丐,乞讨到一家门口。一位老太太听到乞讨声,拿个馒头准备施舍给他,可是,当她出门一看,是个青年,便不悦地说:“年纪轻轻,身强力壮,不找点正经事谋生,沿街乞讨,真没出息!”
说罢,随手便将馒头扔给了门旁的大黄狗。青年见此,顿时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便投入军中。在军队里,他憋着一口气,奋发图强,英勇作战,经过一番努力,他最终成了一位拥有赫赫战功的将军。
有一次,他带领军队,行军路过以前他乞讨的村口,想起当年老太太的羞辱,便想要找老太太报羞辱之仇。他刚进村,就看见一个和自己当年一样的讨饭青年,突然醒悟:“若不是老太太的一番羞辱,我不也在讨饭吗?”
于是,他立即下马,备厚礼去感谢这位老太太。
这个故事中的那位成为将军的乞讨青年,如果忍辱继续讨饭,就是没志气。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是有尊严的,都想争一口气,只不过有些人养成了一种不愿意变动的习惯,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根本不记得奋发向上这回事,其志气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
在人生的道路上,志气非常重要。
长城宽带的老总杨宇航,4岁还不会走路,一直住医院。上学的时候,因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他还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负。从小到大,磨难挫折不断。尽管如此,他却很有志气,立志干一番大事业。当很多条件比他好的同学都安于现状时,杨宇航却心比天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精英。
要培养男孩,就一定要培养有志气、肯争气的男孩,平时教育孩子时,不妨多给孩子灌输一些争气的思想,激发他的志气,只有肯争气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有出息。
别让孩子不劳而获
现在,很多家庭的条件都不错,对于孩子也特别疼爱,因此对孩子的培养很少有吝啬的,大都十分爽快,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给孩子零花钱、压岁钱,更是财富大比拼似的,自然孩子也乐得接受。可是,这样做十分不妥。
孩子习惯了接受大人们的“赏赐”,却不懂得珍惜。他学会了大手大脚花钱,却从来不问钱从哪里来。当钱花完了,他就伸手向家里要,也许在他心目中,父母养孩子、给孩子钱花是天经地义的,慢慢地,他会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劳,不知道感恩,更不能体会养家的艰难。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你认为他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不得不重视当今的社会问题: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社会上却存在着一部分特殊人群——啃老族,对于这个称谓,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可是,当你把钱随便掏给孩子,让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呢?
据调查表明,金钱和安逸会成为孩子前行的阻力。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中,在金钱易得的教育下,孩子很容易习惯于享受而产生好逸恶劳的思想,失去上进心。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就是这个道理。
让孩子经历一些生活的磨炼吧,不要认为家里并不缺少这点钱,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你应该给孩子什么的问题。家长给孩子的不应该是金钱与安逸,而应该是良好的思想以及生存的本领。
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努力。只有努力奋斗,锐意进取,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只有付出汗水的果实才是最甜的。
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在自己死后,人民是否也能过着幸福的日子,于是他召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命令他们找寻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
一个月之后,3位学者把3本6寸厚的帛书呈给国王说:“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3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了。”国王翻了翻,觉得还是不行,因为人民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看书。于是,他命令这些学者继续钻研。两个月内,学者们把3本书简化成1本。国王看了看,还是不满意,要学者们继续钻研。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一张纸呈上给国王,纸上只有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国王看后,沉思半晌,赞叹道:“这是最宝贵的智慧,如果我的人民日后都能奉行,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如果你对孩子说这些道理,他未必会明白。因此,你要想一些实实在在的办法,让他懂得生活的不易。我们来看看那些富豪们是怎么做的。
沃尔玛连锁集团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为自己“打工”。平时,沃尔顿让孩子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跪着擦商店的地板,帮忙修补仓库,装卸简单的货物等。干完活后,沃尔顿就会按照他们的劳动量,根据普通工人的工资标准付给他们报酬。
这个报酬既是孩子的工资,也是他们的“零花钱”。显然,沃尔顿给孩子的“零花钱”已经超出了零花钱的概念,因为那是孩子的劳动所得。事实上,沃尔顿给孩子的“零花钱”就是工资,这个做法传达给孩子这样一个理念:要花钱,就凭自己的本事去赚。
除了沃尔顿,还有“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等,他们都有着巨额的财富,可是,他们并没有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女。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让孩子成为“寄生虫”,而希望孩子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人生、成就自己的事业。
中国南方民间有句俗话:“天上掉馅饼,还要起得早。”如果没有付出,不努力,在现实的社会中想要得到收获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父母不要让孩子沉溺于安逸与享受,而应让他懂得生活之不易,奋发向上,激发他的进取心,不要让孩子不劳而获。
天才的秘密,在于勤奋
勤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推崇的美德,然而,有些人对于勤奋的效力提出了质疑,认为勤奋并非成功的条件。人们常说“天道酬勤”,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想从自然界或社会得到报偿,你必须勤奋地付出。勤奋,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说勤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公式:
天才=1%的灵感+99%的勤奋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呢?没错,这就是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公式。没想到吧,作为天才人物的代表,爱因斯坦也同样推崇勤奋,他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功的催生婆。”可见,天才与成功是需要勤奋的。
安德鲁·卡内基10岁就当了童工,由于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吃了不少苦头的卡内基,虽然小小年纪,却懂得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他并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因此,他奋发图强,不仅工作很勤劳,还很勤奋地学习。
他在白天劳累一天后,晚上还参加夜校,学习会计课程。这段时期他所学的复式会计知识,成了他后来建立巨大的钢铁王国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1849年冬天,卡内基从匹兹堡大卫电报公司谋得一份信差工作,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这时,他年仅14岁。
他个头小,但十分勤快。刚到公司不久的卡内基,在短短一星期内就熟悉了匹兹堡的大街小巷。两星期之后,他连郊区路径也了如指掌。因此,卡内基很快在公司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一年之后,他已经升为管理信差的负责人。
每天,卡内基都提早一小时到达公司,打扫完房间后,就悄悄跑到电报房学习打电报。他特别珍惜这个秘密学习机会,凭着一股韧劲和勤奋的品质,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收发电报的技术。于是,他再次被提升,成了电报公司里首屈一指的优秀电报员。
当年的匹兹堡不仅是美国的交通枢纽,还是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中心。电报又是当时先进的通信工具,因此电报公司充斥着各种商业信息。卡内基在电报公司,简直就像进了一所“商业学校”。在那里,他无形中熟读了一部“商业百科全书”。后来,卡内基在回顾这段时期时,称之为“爬上人生阶梯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勤奋,卡内基怎会得到这样的机会?
没有雨水滋润的花朵会枯萎,没有汗水浇灌的胜利不会长久。很显然,一个不愿努力,不肯挥洒汗水的人只能虚度年华。只有用勤奋的双桨在岁月的长河中搏击,永远奋臂划行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事实上,勤奋的品质,自古就为人所传颂。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因勤奋努力而成功的故事,比如“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等,都是表现勤奋、赞美勤奋品质的美好故事。虽然如今时代变了,古人勤奋的方式方法也不见得可取,但其精神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家长有义务培养孩子的勤奋品质,更有义务传承勤奋刻苦的精神。虽然这么说,但要真正做到勤奋却并不容易,自然要教导孩子,让孩子勤奋起来就更加不容易了。
首先,家长必须端正自己的观念。有人羡慕国外的教育,一味地否定传统教育,认为传统教育太死板、太僵化,这是不对的。传统教育中也有可取的部分,比如勤奋品质的培养就是值得借鉴的。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要为孩子们减轻负担,但这并不表示丢弃勤奋的品质。
其实,国外的教育同样推崇勤奋。比如美国的学生,上大学时,绝大多数人都是边打工,边学习。在校园里,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打工时,他们学习社会知识、社交能力、生存能力。而国内的一些家长则以为,勤奋只在于书本学习,而把课外锻炼当成玩耍,这就导致了一些人教育观念上的偏差。
其次,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这也是勤奋品质锻炼的重要部分。有的人把孩子当成宝贝,只管孩子学习勤奋与否,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这是不科学的。劳动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劳动可以让他明白“汗水”与“收获”的关系,并让他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从而激发他勤奋向上的动力。
俗语说:“拙鸭勤于练步,笨鸟可以先飞。”要知道,天才的秘密,在于勤奋。教育孩子,要剔除孩子懒惰的习惯,让其养成勤奋、勤快、勤谨、勤劳、勤俭的种种好习惯,平时不要让他过得太舒适,而应该让他勤于动脑、动手、动口,多吃苦、多流汗。孩子养成了勤奋、勤快、勤劳的习惯,将会让他受益终生。
不要说孩子“懒”
有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懒懒懒,懒懒懒》,在文章的开头,她这样写道:“我一口气写了6个‘懒’字,都不足以表达我在咨询中遇到家长对孩子评价时的众口一词。”
很显然,“我的孩子就是懒”、“非常懒惰”,这就是父母经常说的话,事实上,我们也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话,不过,男孩好像也已经习以为常,而父母则更不以为意。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句话存在的问题?
暂且不论这是父母不经意的评语,还是大人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可是,谁能想到,这是在伤害孩子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标签效应”。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标签效应”的: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换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二战”期间,美国人口少,因此兵力不足,然而,当时的战争形势发展却需要一大批军人。美国政府没办法,只好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作战。
然而,如何保证犯人上战场的战斗力呢?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更何况犯人也未必乖乖上战场,说不定半路就逃跑了。
美国政府有智囊就出了个主意: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通过心理学手段让犯人心甘情愿上战场。这个想法当然好,可是真的有效吗?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没有对犯人们进行过多的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不过,信的内容是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的,讲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如何好,如何改过自新等。犯人们被要求认真抄写这些信,然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