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竞争力的36个好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性格培养篇(4)

5.当孩子独立做完某件事时,不管结果怎么样,父母应尽量多给予鼓励,切忌讽刺嘲笑。尤其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多给他讲解放军、科学家等如何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励孩子的勇敢精神,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温室里培养不出经得起风雨的花朵。”只有从小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使孩子具备勇敢精神和坚强毅力。

贺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896年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他的父亲是个缝工,好打抱不平,拳术很好,一个人可以对付十几个人。有一次,贺龙的父亲看见地主的狗腿子鞭打干活的穷人,便挺身上前说理,话语刚落,狗腿子就给他一鞭子,他一闪身,鞭子恰好打在小贺龙手上。这可把贺龙的父亲惹火了,他把儿子抱出人群,放在一个高土台子上,随即又冲进去,夺过鞭子,把狗腿子打得屁滚尿流。父亲的勇敢形象,给贺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贺龙后来“两把菜刀闹革命”打下思想基础。

贺龙是个勇敢的人,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成为勇敢的人。有一次,他的儿子踢球把腿摔断了,石膏绷带还没有解除,爸爸就让他拄着拐杖去上学。有人担心会出危险,贺龙淡淡一笑说:“不要娇惯孩子,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也照样执行任务吗?”爸爸的话鼓舞了儿子,他把拐杖夹在自行车上,勇敢地用一条腿蹬车上学去了。贺龙的女儿贺黎明10岁那年,报名参加了少年宫摩托车训练班。妈妈心疼,担心女孩骑摩托车太危险,因此,不想让女儿参加。贺龙知道后立即说:“摩托车运动是勇敢的人的运动,让黎明去锻炼锻炼,做个勇敢的人,这不比把她关在家里好得多吗?”听了爸爸的话,小黎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摩托车训练,决心做个勇敢的人。

管教不让孩子任性“不吃,不吃,就是不吃!”无论妈妈怎么劝说5岁的曹瑜去吃饭,他始终这么执拗地坚持着。今天本来是个快乐的日子,堂姐曹颖在地区儿童绘画比赛中获了奖,又逢她7岁生日,爸爸妈妈准备带曹瑜去祝贺,还要送给曹颖一盒装饰得很精美的画笔。这使曹瑜十分嫉妒,执意让妈妈立即为他也买一盒相同的画笔,否则就不吃饭。曹瑜的任性让妈妈十分为难。

由于当时没有满足曹瑜的要求,晚上回到家里,他依然坚持以“绝食”进行抗争。曹瑜常以“绝食”为武器,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曹瑜的另一常用“武器”就是“罢睡”。在幼儿园里因不听话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耿耿于怀,拒绝午睡;在家里遇到不合他心意的事情或受到爸爸妈妈的责备,他就气呼呼地不肯去睡觉,有时一呆就是大半夜。

就像曹瑜一样,3~6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任性和无理取闹的现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又不懂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非和利害观念还不清晰。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力,无论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愿,如不能如愿就抵制或反抗家长的要求,由着性子来:有的执意坚持自己的所作所为,胡搅蛮缠,像人们常说的“犟孩子”;有的以各种破坏性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抗。

从表面上看,任性就是孩子以兴奋的激动状态无缘无故地变换着自己的愿望表现。其实任性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较小的孩子和稍大一些的孩子的任性各不相同。两三岁的孩子在生活上产生的任性,常常与自然需求的不满(饥饿、疲倦、想睡、身体不舒服等)有关。有时患病的孩子康复后,不愿意放弃“特殊照顾”,也会任性。孩子还可能由于过度紧张而任性,夜间休息不好,白天也会撒娇任性。

孩子几乎生下来就会察言观色,家长最初的无条件妥协是造成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怕他受委屈,所以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宽严无常,一时松、一时紧,使孩子无章可循。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些家长喜欢反复说教,这种叨唠的说教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惰性”。管教一旦失去作用,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或消失。例如,每当孩子的无理要求未获得满足时,他们就发脾气、不理睬他人、摔东西、故意弄出声响,以至哭闹、不吃饭等等。其中,自己伤害自己,是很多任性的孩子用来胁迫成人满足自己要求的常用“武器”。

造成孩子的任性主要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孩子的任性多数是由于家长过分的宠爱造成的。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总是把孩子视为至宝,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时刻不离孩子左右,一切包办代替。这就导致许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为以是否满足“我”的要求而进行。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性往往百般迁就,结果使之发展到了家长无法控制的程度。

例如,有个6岁的任性女孩,在家深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宠爱。一个冬日的夜晚,爷爷、奶奶做好了晚饭,叫孙女吃饭,她这时却突然想起了要吃冰淇淋。但女孩家在新建的居民区,附近的商店设施还未健全,晚上根本买不到冰淇淋。爷爷、奶奶对孩子说先吃饭,吃完了饭再带她坐车出去买。可是孩子执意要吃冰淇淋,见爷爷、奶奶没有立刻去买的意思,竟返身把自己锁在阳台上,还威胁说如不立刻去买,就从阳台上跳下去。无奈之下,老人只得放下满桌的饭菜,带她外出买冰淇淋。

孩子不懂事,他并不知道自己提出的某些要求有多么不合理,当遭到拒绝时,自然不高兴,并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快和不满。遇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与处理方法。有位家长说:“我就怕孩子哭,一听他哭,心如扎针,只好放弃原则,结果处处得顺着孩子的心意。”这样孩子绝对不会明白自己错了,相反,他取得了“一哭就灵”的经验,下次仍然会如法炮制。

2.缺乏应有的教育。

幼儿时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的时期。幼儿在2岁左右就能够把自己与外界分开,“给我”、“我要”之类的话常常脱口而出。孩子能说会道,行动也自由了,要求独立的意识发展了,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增强了,什么都想拿过来看看、摸摸、动动,这是孩子身心发展水平提高了的好现象。但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却常常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家长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总觉得孩子不像小时候那样顺从。尤其是2岁的孩子,幼小无知,经常会惹祸。例如,有个孩子在电视里看见了大轮船,电视画面过去了,他硬要电视再现轮船的镜头,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哭大闹,这是他不懂事,并不是故意胡闹。同时,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什么是“对与错”、“可以与不可以”、“应该与不应该”,他们尚无辨别能力。他们行为的冲动性极大,更不会克制自己不去提“不可能办到”的要求,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这一切,都必须由家长结合孩子亲身的生活实践和直接印象,一点一滴地讲解、教育。通过长期耐心培养与训练,才能使儿童掌握一些有关社会行为的准则,并养成遵守和服从家长要求的好习惯。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这种新的需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理应下大功夫去培养教育,以为树大自然直,当出现了问题又去责备孩子,奇怪孩子“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坏毛病”,而不从自身去找原因。

3.家长平时管教孩子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爸爸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严加拒绝时,妈妈却因看到孩子哭闹而产生爱怜之情,采取迁就态度,默许或允诺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在心情好时任意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心情不好时却禁止孩子做这做那;父母不能坚持自己提出的管教要求,常常“朝令夕改”,例如带孩子出去玩前说:“你好好吃饭,吃完了饭带你出去。”但是孩子不好好吃饭,过了不久,父母首先失去了耐心,不等孩子把饭吃完,就带孩子出去了。家长的这些行为,在客观上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孩子任性的矫治,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肃对待。有些家长对年幼孩子的任性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孩子任性也没多大关系,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在外可以不吃亏。这种观念是很危险的。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如不注意及时矫治,惟我独尊、为所欲为、不接受批评等缺点就会进一步发展,使孩子很难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有的从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完全把家长的教育、劝导当作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以至于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长大后任性骄横的行为后,说出“恨不得一刀杀死他”的绝望的话。

(2)切忌娇惯。家长的娇养宠惯是孩子任性心理、行为发展的温床。有些家长常常以为,对孩子百依百顺,是自己爱孩子的体现,也能够赢得孩子对自己的爱。其实,娇惯纵容是毒害孩子心灵的“蜜酒”,它绝对换不来孩子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只会使孩子对长辈不尊敬。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家长对待孩子的各种要求应做到:一要把握原则,严格区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二要把握分寸,即使是合理或正当的要求,也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度地满足,切忌惟命是从、百依百顺。

3.管教一致。

孩子任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长弱点的基础上的。通常,孩子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对家长进行试探,在了解家长的弱点。多数孩子在4岁左右就能“感悟”家庭中微妙的人际关系。例如,知道家里是爸爸说了算还是妈妈说了算,应向谁提出买玩具的要求,犯了错误应向谁求饶等等。因此,对孩子任性的管教要做到全家一致。如果孩子的不正当要求在哪一位家长面前都会遭到断然拒绝,而且不管他如何哭闹,家中的人都不予理睬,他慢慢就会明白“哭没有用”,渐渐也就不再“使性子”了。相反,如果在爸爸妈妈面前哭不起作用,可爷爷奶奶听了心疼,孩子就会专门用哭来对付爷爷奶奶。因此,一旦孩子察觉家长的管教态度和行为存在不一致时,或摸清哪个家长有弱点时,就会趁隙有恃无恐起来,于是管教就会失灵。

4.启发诱导。

当孩子任性时,不能简单地用命令、遏制和惩罚作为手段,因为这种“硬”碰“硬”的做法常常只能取得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除了耐心冷静之外,还可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奋中心,进而将他的任性行为引导到有节制、受制约的轨道上来。

5.冷静处理。

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时,家长不可立即作出反应,应采取不理睬或冷淡的态度。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往往与家长给予的偶然强化因素有关,如当孩子一哭闹时,大人马上就给予注意、关照和哄劝。如果是与这些因素有关,那么家长就要避免以上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任性行为发生时,不要去注意他,不要做出任何有强化作用的反应,而是转过身去不理他,或走出房间离开孩子,任其一个人在那发作,直至他发现自己的任性表现起不了作用时,也就觉得无趣或厌倦了。在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孩子的任性行为可能会越来越厉害,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要随意改变态度。

6.增强孩子的理智。

理智能力弱、行为受感情支配,也是孩子任性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尽管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理智对心理和行为的约束力也会增强,但是孩子的这种自我制约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并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来增强。因此,家长要针对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为,晓之以理,给予可接受的是非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并重在帮助其增长自尊心、进取心。要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先人后己、不占便宜、爱集体、守纪律、接受意见、有错就改等好品德、好行为,把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引向理智的范畴。总之,培养和增强孩子的理智,才能使孩子自觉地克服任性心理和行为。

7.家长要有点“狠劲”。

家长不能成为孩子泪水的俘虏,向孩子检讨求和:“是妈妈不好啊,爸爸不对啊,乖乖不哭了……”其实,留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孩子此时的哭闹具有鲜明的表演性质。如果家长能够狠下心来,任其表演,过不了多久,当孩子透过泪水发现没有人搭理他,他就会很快停止表演。但是,如果此时家长马上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听到附近有人活动、说话时,孩子往往又会很快地进入角色,重新哭闹起来。当孩子大哭大闹、摔东西或躺在地上打滚时,家长暂时不要理睬他,也不要流露出迁就或怜悯之情,更不要站在旁边说赌气的话。此时,家长可以不动声色地收拾一下孩子撒泼时可能碰坏的东西,然后,关上门离开,让其独自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