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男孩独立要趁早——父母学会放手,男孩才有出息(6)
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别等到孩子逐渐长大了,才知道做错了。尊重孩子的想法,从根本上说是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遇到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孩子的意见,父母应该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例如,孩子对课余活动的安排,父母应该尽量尊重他们的意见,意见有分歧可以在协商的基础上解决,千万不要搞“一言堂”。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失去独立的意识,失去美好的未来,那就收起你那些不合时宜的强制手段和行为吧。
给男孩发言权的意义
男孩逐渐长大,变得成熟懂事,慢慢地,他就会有表达意见的想法。可是,当男孩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却会有人打扰,甚至横插一杠子。家长和老师通常会通过明说或暗示的方式,影响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来孩子脑子里自有主意,被家长和老师一干扰,就可能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样就使孩子变得缺乏主见,严重影响他们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这种干涉孩子发言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给男孩发言的权利。
可是,实际上不少父母都会忘记这点,很少给孩子自主说话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妈妈带着儿子吃饭。她看见桌上的菜很新鲜,就赶紧用筷子夹了一点,向儿子的口里塞,边塞边说:“这菜好吃,又有营养,来,张嘴!”
儿子扭过脸去,说:“不吃!”
妈妈夹着菜,说:“不吃?这菜很好吃的。来,吃一口。”说着,又把筷子递到儿子嘴边。
儿子就是不吃。妈妈把菜硬塞到儿子嘴里,结果他嚼也没嚼,当即就吐了出来。妈妈一看,顿时火了:“不吃,怎么长身体啊!”
这又是何必呢?孩子不吃有他的理由,你就听听他说话,让他发表一下意见,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为什么非要弄得孩子没心情,自己也大动肝火呢?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想想,自己给孩子说话的权利了吗?不要动不动就让孩子“住口”,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精神。
在你批评他的时候,请不要说“你不用解释了,我不相信”“别再找理由了,我不会相信你的”之类的话。当你把孩子的口堵上时,同时也会把他的耳朵堵上。如果你不让他发表意见,他也听不进你的话。这将不利于亲子之间的交流。
给予孩子充分发言的权利,让孩子发表意见和看法,讲讲所思所想,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将会使孩子变得善于思考,自主意识增强。
一个男孩对画画很感兴趣,于是爸爸经常带他去看画展,并鼓励他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一次,爸爸带男孩去参观个人画展,但事先并没有告诉男孩这是一个个人画展。爸爸领孩子转了一圈后,故意问他:“你觉得哪些画风格比较好?”
“我觉得这些好像是一个人画的,画得都很好。”男孩有点疑惑地说。
“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没关系,你尽管说。”爸爸仍不忘鼓励儿子。
男孩说:“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
爸爸听后满意地笑了。
家长不但要给孩子发言的权利,还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该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
平时与男孩交流的时候应该民主一些,学会尊重孩子的决定。对孩子的不同观点,父母尽量不要持反对态度。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说明他不再依赖你,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
这时,父母明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做决定。即使男孩的决定会让他摔一跤也不要紧,因为男孩的自主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提高的。
早教专家认为,4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有表达个人意见的需求与能力了。
从襁褓时期对父母完全的依赖,到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试验探索,终于长成一个独立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感觉到权利的存在;同时,他开始希望能掌握权利。
这个时候,他也慢慢地体会到“发言权”的存在,也相信自己有运用权利的能力。但是,他不确定该怎么做,因此便效法父母的模式,从中去修正自己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自己的权利受到肯定。
当然,父母比孩子拥有更大的权利,甚至能让孩子完全得不到任何权利,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造就一个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意识而且脾气暴躁的孩子。对此,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像一个独断的法官一样,不给孩子任何发言的机会,还是鼓励他说话呢?此时,相信你的心中已经有选择了。
爱顶嘴不是坏事儿
遇到批评,孩子少不了争辩几句,孩子爱争辩,几乎是普遍现象。很多父母对于孩子这种“不听话”的行为都很愤怒,一旦孩子争辩,就会呵斥、责骂孩子。这是因为父母不知道一个秘密:孩子爱争辩说明他的独立意识比较强。
小文放学回家后总是先看电视,然后再和小朋友打一会儿球,快到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因此总要熬到很晚才能睡觉,第二天早晨起不来床。
于是,妈妈早晨上班前总要对他说:“放学后要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看电视或同小朋友玩。”
可是小文一回家就忘了妈妈的话,书包一扔就开始玩起来,等妈妈回来后,他才想起写作业的事。
妈妈说:“难道你又忘了我早晨对你说的话了?”
小文便说:“我在深夜时的学习效率更高。”或者说:“白天外面太吵,我没有办法思考。”
如果你仔细听听孩子的话,就会发现他们找的理由有一部分自信在里面,即便这可能只是他一时的托词。
对此,家长要正确看待。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由此看来,孩子争辩的行为中确实隐含着很多积极的信息。可是,现实中很多家长没有做过透彻的思考,孩子一争辩,自己无言以对,便会拿出家长的身份去压制孩子,大声地对孩子说:“住嘴!你怎么有这么多话!”
很显然,这种不让孩子争辩的做法是不对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日趋增多,由此引发争辩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孩子们的争辩,有的父母觉得这是孩子不听话、不孝顺的表现,这种看法就太严重了。如果孩子争辩的时候,你总是严颜厉色地加以扼制,长此以往,他就会与你产生对抗情绪,对你不信任,以至于彼此沟通困难。
专家认为,孩子与父母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争辩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开始有自己的决定。
饭做好了,妈妈叫儿子吃饭,叫了很多遍,儿子都没有起身。于是,妈妈走过去,拿走儿子手上的画笔,说:“等我们吃完了再画。”
这时,9岁的儿子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我要先把它做完。”
是的,孩子有自己的决定,当他争辩、挑衅的时候,就是在试验他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当他同父母拌嘴的时候,他就是在估量自己。争辩可以让孩子摆脱无方向状态,走向独立,让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
而且,父母与孩子争辩,还可以让孩子弄清是非曲直,学习一些知识,了解自己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质,形成好的人格。
有一天,闻一多因为女儿哭,搅得他心烦,便厉声斥责了女儿几句,这下女儿倒哭得更来劲了。
这一吵闹,严重影响了他的思考与工作,情急之下,他走过去连唬带吓地在小女儿的屁股上打了两下。
这时,儿子走了过来,批评说:“爸爸,你这样不对,你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
闻一多听了一愣,静坐沉思了一会儿,走到儿子面前,认真地说:“这次是爸爸错了,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你不但不能拒绝孩子的争辩,反而要欢迎孩子争辩,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这样做不会丢了父母的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会不听话,不尊重你,与你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在与你争辩时,孩子觉得你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信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如果你不给他争辩的机会,反而会激怒他,让他去蛮干。
卢卡斯想和同学去商业街逛逛,可是父亲担心他的安全,便拒绝了他的请求。卢卡斯很生气,便找父亲理论。
他对着正在看报的父亲大声喊道:“你这样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不能去?”
父亲拿着报纸,严肃地说:“这个话题就到此结束吧。”
卢卡斯抗议道:“为什么我不能去!戴维可以!麦克斯可以!甚至比我小的汤姆也可以!为什么不让我去!”
父亲依然不争辩,说:“这个话题已经结束了。”
卢卡斯继续说着自己的道理:“你可以给他们的爸爸妈妈打电话!他们会告诉你那儿很安全。真是搞不懂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呀!难不成你认为商业街上会有人向我开枪吗?”
然而,父亲依然说:“这个话题已经结束了。”
卢卡斯越来越不耐烦了,他说:“你就会这么说!我知道你就会说这句话。这个话题已经结束了,这个话题已经结束了……”
父亲没有理他,翻一页报纸,接着看下一版。
“不,”卢卡斯突然叫道,“我一定要去!”
父亲拉住了他,把他锁在房间里,于是,他继续闹。整整一天,卢卡斯一家都没有安生。
为什么要拒绝孩子的争辩?当孩子与你争辩的时候,说明他正试图和你讲道理,如果你不给他争辩的权利,他就会学你,也变得不讲道理。
当孩子争辩的时候,他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这是独立意识的表现。家长应该学会接受孩子的争辩,与孩子商量,呵护孩子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