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条发芽从不拖延
文/白小茉
踏出第一步,不再逃避自由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心改掉拖延的习惯了?我想是从2009年开始的。
2009年,我作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离开了生活20多年的天津,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在一家世界500强的日企工作,工资刚够每月花销,住在回龙观8平方米的隔断房里。
2010年,我放弃日语专业和稳定的日企工作,转身投入被很多人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行业。
2013年,我辞去有上升空间的岗位,花3个月时间独自旅行,周游了半个中国后回京参与创业,建设中国首家真人图书馆—星辰海真人图书馆。
即使在北京这样包容性大的城市,我的每一次决定,也被很多人看作疯狂之举。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是,我心里清楚,从2009年作出第一个决定开始,我的生活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好。虽然物质积累有限,但是我收获了更多极其宝贵的东西:比同龄人多得多的职场经验和社会阅历,出生入死的友情,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甚至爱情。一切都始于我踏出的第一步。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做出这一系列选择,今天的我将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就有一个没有踏出第一步的白小茉。
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日语专业的理由是家长和老师认为这个专业容易就业,于是她本科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进了日企做文职。虽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她总觉得换工作沉没成本太大,还是等等再说吧。等有好的工作再说,等发完年终奖,等工作满三年,在等待中一个级别一个级别的晋升,到现在应该至少升到高级担当级别。她想做些投资或自己创业,但是怕风险,于是听父母的话把工资存入银行,留着结婚用,到现在也应该存了十几万元了。
是的,那样的生活看上去并不错,但并不是我想要的。说实话,4年前我连做梦也不敢相信,我能拥有现在这样的生活。虽然是连做梦也不敢相信,但是幸好我踏出了第一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没有第一天的开工,就永远建不成。
有的人觉得踏出第一步艰难,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心理学家弗洛姆有篇文章《逃避自由》,他认为人并不喜欢自己做选择,因为自己做选择对应着自己承担后果。很多人,尤其是中国人,做选择时遵循的标准其实是他人的标准、社会的标准,而非自己的标准:
努力读书,只要高考算分的科目分数越高越好;报考大学时,最好成绩不要浪费,学校名气越大越好;毕业工作时,公司名气越大越好,工资越高越好;30岁之前结婚生子,越门当户对越好,婚礼越体面越好。接下来,人生的寄托是什么—让孩子读书,考大学,30岁之前结婚。这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人觉得理所应当的人生路线图。
适合别人,哪怕是大多数人的,真的就适合你自己吗?看似“合理”,但并不“合适”的选择,好比让鸭子爬树,猴子游泳,你怎可能迅猛且欢乐地慷慨奔赴?选择适合你的路,踏出第一步吧。
选择的悖论,真爱的字典里没有“退货”二字
我在大事上不拖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依然在小事上犯糊涂。比如去年我为了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晚上在各大电商上对比参数和价格,咨询了不少相关领域的朋友,生生拖了一个星期才下单。不仅耽误使用,还浪费时间。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多次,做选择时犹豫不决,做选择后患得患失。后来我才想明白,选择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在做选择时力求完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的人在做选择时力求“最好”,而不仅是“足够好”,这就是拖延的帮凶。在追求不断更高更快更远的时代,力求做到卓越和完美似乎无可厚非,但悲哀在于如果你认为每一个选择背后总藏着更好的答案,人生将变得无比艰难。
因为,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的选择是无止境的。如果你发现比现在的工作声望更好、薪酬更高的工作就跳槽,发现比你女朋友样貌更美、性格更讨人喜欢的女孩儿就换女朋友,那么恐怕你一辈子都跳不完,换不完。更糟糕的是,即使已经作出了选择,因为心中总是既记挂着红玫瑰,也忘不了白玫瑰,最大化者总是抱怨自己是被现实逼迫妥协的,常常不满意自己作出的选择。
当贪婪的原罪被放大,无止境的选择并不能带来幸福,它所带来的只是无止境的焦虑、后悔和怀疑。你若在选择的迷失界里踟蹰不前,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幸福如沙般从指间滑落。
那么,怎样才能迅猛而且不后悔地做出选择?我的信条是“真爱的字典里,没有‘退货’二字”。
在淘宝网上买件衣服,只要允许退货,你就能找出一万个理由退货:我爸不喜欢,我妈不喜欢,我男朋友不喜欢,我闺蜜不喜欢,我们家养的狗不喜欢……但是如果不允许退货,你也就老老实实不动那心思了,说不准还越穿越喜欢呢。有个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同样的商品,能退货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满意度反而比不能退货时低。那么你说,能退货到底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那么,什么是真爱?让你的字典里打从一开始就没有“退货”二字的才是真爱。因为真爱是无条件的,也就意味着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作为放弃的理由。婚礼誓词中的“无论生老病死,无论贫富贵贱,你都愿意和他在一起”便是这个意思。
你以为我在说爱情?不!我说的是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和每一件事。
有人跟我说:“这份工作我很喜欢,但是赚的钱实在太少了,我无法再做下去了。”也有人跟我说:“我很想完成这个项目,但是里面需要的很多技能我不擅长,我只完成六成好了。”他们说这些话时,就是在找借口“退货”。
我相信,如果世上从没有“退货”这条出路,他们也不会因为不能换工作或一定要完成项目而自杀的。如果这份工作你真喜欢,你一定能想到降低生活水平、找朋友借钱暂渡难关等办法坚持下去。如果这个项目你真想完成,你一定会想办法学习其中自己不擅长的技能,或者请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帮忙。子曾经曰过,人都是逼出来的。真没错!
可以回想一些你生命中“真爱”的东西。例如,你说自己“真爱”画画,是不是无论画得好坏,能否赚钱,都享受作画的过程呢?又或者,你说自己“真爱”自家的宠物狗,是不是每天要早起一个小时带它散步,还要带它看病,给它洗澡,也从没想过累?
想想那些你从不会考虑“退货”的事情和生命,是不是做这些事情和这些生命相处时,你能获得更纯粹的喜悦和满足,没有焦虑和困惑。
想想你小时候紧抱着的,虽然脏兮兮却绝不肯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的玩具熊;想想你初中时只要她对你笑一下就能让你一夜失眠的那个姑娘;想想你大学时半个月不吃早餐存钱买的喜欢的明星的专辑。而现在的你,对你自己的工作以及生命中最重要的几段关系,是否保有同样的热忱,字典里从来没有“退货”二字?如果是,那么恭喜你。
虽然也许你觉得真的很难做到,但我认为在人生大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真爱”的选项,会让你少些拖延和纠结,取得更纯粹的成功。因为以后你的时间和能量不会被用来考虑“退货”,而只会被用来考虑怎样把事情做成、做好。
从大象到跳蚤的转变,寻找自己的涅槃
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把大公司比作大象,独立工作者和小型企业比作跳蚤,他预言当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时,超大型企业会被小型企业所替代,也就是跳蚤逐渐取代了大象。2013年,我不知道当今的中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还是服务业为主,但我选择了脱离大象,成为一只小小的跳蚤,用安稳交换了自由。
从有了辞职的想法,到真正走出这一步其实拖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此我一点也不自责,因为放弃正在上升期的工作,投入不可知的创业毕竟不是个小决定。我可能从此失去稳定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没有钱去看喜欢的话剧。
很多长辈和前辈,听了我的决定都忍不住劝两句:“不要明知道是个火坑,还往里跳。”听着最信任的人说出这话,一开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也不免有点彷徨。但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这句话没那么简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怕痛,怎么可能明知道是个火坑,还往里跳呢?
如果真是明知道是个火坑,还自愿往里跳,那在他眼里火坑就不再是火坑,而是凤凰涅槃的道场了。TCL总裁李东生说的“鹰的重生”类似这个过程。
从大象到跳蚤的角色转变给我的最大考验是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战。一起创业的小伙伴们给了我很高的自由度,我的工作进度完全由自己控制和推进,但自由也意味着自律。
在星辰海真人图书馆担任馆长后,独自值班的日子我每天10点到馆。即使迟到也没人扣我工资,所以迟到与否全凭自觉。安排了其他店员值班的日子,我会在家做一些案头工作,或提前约好媒体、约见合作伙伴或外出拜访,所以偷懒与否亦全凭自觉。
最开始有那么几次,懒散的我10点30分才到,虽然不会被人发现,但内心十分自责和羞愧。觉得自己都迟到,哪里有资格要求其他店员呢?痛定思痛,只能继续战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从大象到跳蚤的转换,是我的涅槃,那么你呢?也许是一次职业转型,也许是一场旅行,也许是学习一个新专业,也许是生一个宝宝。
你看过动物园训老虎跳火圈吗?即使火圈并不会烧到老虎的皮毛,仅仅是对可能烧到的恐惧也会让老虎望而却步。这也就是我说的,人不会明知道是个火坑,还往里跳的原因了。趋利避害,兽之本能,何况人乎?
电影《虎兄虎弟》里,老虎弟弟曾被马戏团抓去训练跳火圈,老虎哥哥则是在野外求生。在影片将近结尾处,两只老虎遭遇灭顶之灾,离逃生只差最后跳过一道火焰。弟弟轻松地跳过了,但哥哥踌躇不前,观众和剧中人(哦,不,剧中虎)一起经历心理煎熬,最后顺利克服心中的恐惧,越过障碍,得到新生。这电影是两年前看的,现在想起这一幕还要流泪。
尼采说,人是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条绳子。不能忍受不舒适的环境中,人就无法得到成长,能穿透眼前的痛看见未来的涅槃,就是在完成从动物到超人的一次转换。
这就是我的战拖之路,一条通往自由的旅程。
最后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无论现在的你是否还拖延,请放下焦虑,让一切顺其自然。
因为神有万物合宜之美。生活就像春天的枝条,总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生发出枝芽,枝条发芽从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