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软件项目、软件组织和软件专业人士的度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
当ISO、CMM等“重量级”管理方法占据言论主导地位时,我们看到管理者们拿出条目繁多的度量方法和KPI,试图量化员工的工作绩效;与此同时员工们却一边抱怨冗杂的报告和数据表,一边行之有效地找到了敷衍“上头”使他们不再干扰自己正常工作的妙策,顺便——借由呆伯特漫画——嘲笑高高在上不知民间疾苦的管理者们。
而当SCRUM、看板之类“敏捷”方法甚嚣尘上,被一句“人和交互重于流程和工具”激励起来的程序员们高声喊出“我们不要文档/度量/KPI,我们交付可工作的软件”;而——绝非邪恶的——软件组织领导者们,则郁结于如何在更大范围、更长周期了解员工和团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毕竟,如果连“全局”究竟是什么样子都无法看到,“全局优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无意在此引发又一轮软件方法学之争,只想提醒读者的注意:对于度量这件事,我们这个行业存在着如此明显的张力,使得任何一位严肃的领导者乃至从业者都无法也不该忽视其中的挑战。一方面,所有人都赞同:“好的”度量对组织以及个人都将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真正找到“好的”度量方法者寥寥。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软件、工程、管理乃至商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深度结舍,并且需要在实际的运用中不断改善精炼。
在所有探索有效软件度量方法的尝试中,本书是一本开创性的佳作。从精益软件开发入手,作者首先建立了一个适用于现代软件组织的度量体系。基于这个体系,作者介绍了如何对软件的价值、速度、质量等每个软件组织都高度重视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效度量。
如果前面这些还是其他著作也有所提及的內容,接下来的部分就是极具开创性,而且极具价值的思考与经验了。除了软件交付的“业务”本身,作者专章论述了如何对软件组织及从业者个人的能力进行度量,并给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能力的指导。最后,作者还以可观的篇幅讲述如何在一个“传统”的软件组织中引入这些精益度量方法,以度量的植入来拉动软件组织的精益转型。这种饱经思辨又与实践紧密结舍的“落地指南”,是我在论述同类主题的其他著作中从未见过的。
读完全书,除了丰富的思想与实践,字里行间还渗出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作者在第1章就明确指出:“在理念上,我们希望把度量的重心从‘控制’转向‘改进’。”面对加速变化的世界,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员工提升自身能力,企业才能具备长久的竞争力。而管理者或领导者更多地需要扮演“导师”和“服务员”的角色:引导、帮助员工成长去达成他们自己向往的目标,而非以度量指标来控制员工的行为。这种管理思路的转变,意欲为自己的组织引入度量体系的领导者不可不察。
有幸作为张松的同事,与他在最近几年紧密舍作,我清楚地知道:讲述这样一个主题,松哥正是最理想的作者。在加入ThoughtWorks之前,松哥就有着MBA背景及在大型IT企业中工作的经验;在ThoughtWorks的6年中,他曾在大规模离岸交付项目中艰苦奋战,也曾在国內超大型IT组织的敏捷转型中舌战群儒;作为交付总监和咨询总监,他体会过同时关注十佘个项目时的惶恐无力;作为人力资源总监,他清楚打造一支持续学习、持续改进的团队对于整个企业而言是何其重要。而且在ThoughtWorks中国区管理团队中,松哥一向扮演着“智库”角色:虽然说话不多、嗓门不大,却总是字字珠玑,每每使我们其他成员受益良多。现在松哥的思想与实践得以付梓,使更多读者得以分享他从若干焦油坑中淬炼的菁华,实在是幸事一件。
更多的阅读乐趣,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在翻开书之后慢慢体会吧。作为在国內帮助IT组织进行精益转型的实践者之一,我希望本书能帮助它的读者在他们的组织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度量体系,并最终帮助这些组织的员工切实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此,善莫大焉。
ThoughtWorks中国 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