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二 “共享经济”将重新定义未来
一个App震动了全球出租车行业,它就是Uber。
Uber的成功引发了按需服务的理念。无数公司开始宣称自己是“×××领域的Uber”。现在我们可以用各种App享受全方位一体化的智能服务,Uber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最美的时代。
2015年6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模式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行动计划。《意见》明确了推进“互联网+”,促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和人工智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
从打车、租车、专车再到代驾等,交通出行的“互联网+”模式几乎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均存在巨大的市场。在线打车行业的兴起源于打车App的出现和推广,打车App是通过定位用户所在位置、显示用户规定搜索范围内的所有空车信息并实现在线叫车的一种现代生活工具。
我们首先来看Uber的国际扩张路线:
——2013年,21个国家60个城市;
——2014年,50个国家250个城市;
——2015年刚过半,58个国家311个城市;
……
市场已经验证了Uber的模式和执行力。虽然从创立之初起,Uber就一路伴随着监管层的巨大压力,但它还是取得了“民意的胜利”。而这场胜利源于Uber给用户和司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可以说,Uber从诞生到今天,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小孩”。它似乎要与很多人开战:汽车厂商(市民放弃买车计划)、出租公司(垄断地位受到威胁)、政府(无法监管)、出租司机(饭碗被砸)……
但事实上,Uber凭借“不管什么情况都帮你快速叫到车”的理念,给予了用户完全不同的商业体验。Uber估值将超过50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价值最高的未上市创业公司。除了创新之外,改善用户体验是一家初创企业最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
投资者看好Uber,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打赢价格战,进而有能力用手机大规模地圈住消费者,而是因为他们有能力管理出租车司机,有能力为出租车司机的服务作信用背书,有能力经营庞大的消费者社区。他们相信,Uber将来有能力整合供应链乃至改变产业界。
Uber已经从一个名词变成了一个动词,尽管在字典里它是一个形容词、副词,就像“Google”“百度”代替了“搜索”,“Uber”已经被赋予了“共享经济”的内涵。
Uber从反抗现有出租车体制的“低效”“高价”“耗能”开始,现在,它已经不只是触动出租汽车公司——Uber将会影响快递业、外卖业、租车业、代驾业、社交平台、婚恋业等诸多行业,甚至会影响政府的一些现行体制和职能(如车牌限制、汽车管理、汽车保险、出租车管理、行业税费等)。
在中国,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的等快速复制,但这个份额巨大的市场显然并不平静。2015年7月8日,滴滴、快的宣布已完成了20亿美元的融资,这成就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而且这轮融资的完成意味着滴滴、快的公司拥有超过35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风靡全球,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符合“共享经济”的特征——产品服务化,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客户公平享有社会资源,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获益。
现在还很难判断“共享经济”是否是颠覆性的经济模式,即使以Uber和滴滴为代表的企业估值高达上百亿美元,但我们依旧可以说作为资本运作的企业而言,他们是成功的。他们改变了用车行业的规则,挑战了政府部门的权威,如同10年前阿里和淘宝改变了零售行业的规则一样。
相信终有一天,Uber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生活模式,可以改变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模式,可以加速全球“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甚至可以让人类全面实现“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互联互通。
Uber不是终点。未来,不仅是像车这样的常见物品,人力、知识和一切长尾需求都可以通过按需共享的方式来解决。吃、住、行等领域中,遵循Uber“共享经济”的理念,将复制出越来越多的成功项目。
当然,今天到“那一天”之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O2O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