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很精彩之谋臣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管仲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五千年的历史中,影响最广泛的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孔子,他被称为“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的孔子,他最推崇的人是谁?却又是千古第一名相管仲。

在论语中,学生子路对老师孔子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随从召忽从一而终,也死了,而管仲却没有死,这未免太不仁义了?”孔子回答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清代学者康有为读书至此,感慨道:“孔子再三叹,美其仁。”

学生子贡也有疑问,他接着问孔子:“管仲不仁义吧,齐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跟着公子纠去死,却还做了齐桓公的丞相,太不仁义了!”孔子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意思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扶天下,百姓直到百年后的今天,还在享受管仲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成了披发露肩的野蛮民族。只有那些蠢夫蠢妇才会为了愚忠而吊死在深山野林中,如果管仲也愚忠,跟着公子纠死了,他以后又怎么创立这么多的功绩呢?

一千多年后,唐朝也有一位名相,名叫魏征。魏征是李建成的手下,而李建成又被李世民谋杀。魏征仿效管仲,投身于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一连串的治国主张,成为唐初最有名望的人。

孔子倡导忠,但不是愚忠;孔子倡导仁,但不是假仁;孔子倡导义,但不是假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建立了中国两千年的思想体系和道德秩序。只是后来,他的一些思想观点,被后人曲解了,有人就贬斥它为封建礼教。

和魏征比起来,管仲给齐桓公造成的伤害,比魏征给唐太宗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

青年管仲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叫鲍叔牙。他们最初在一起做生意,后来,管仲投奔了公子纠,鲍叔牙投奔了公子小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当年的齐国国君。

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亲密无间,后世用成语“管鲍之交”来形容这种关系。管仲家境贫穷,鲍叔牙家境富裕,所以他们在一起的,管仲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而鲍叔牙毫无怨言。后来,在管仲做了齐国丞相,他曾感慨地说:“我当初穷困潦倒时,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我分的钱多,鲍叔牙分的钱少,但是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家贫穷。我曾和鲍叔牙一起干事业,而更加落魄,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我的命不好。我曾经多次面见国君,想求一官半职,却多次被逐出,鲍叔牙不认为我没能力,他知道我的时机还没有到来。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走,鲍叔牙不认为我懦弱,他知道我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死后,召忽跟着死了,我没有跟着去死,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忠义廉耻,他知道我要以天下为己任。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也。”

管仲又是如何与齐桓公结下冤仇?

齐桓公的父亲是齐国第十三代国君齐僖公,齐僖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次子纠、幼子小白。齐僖公死后,长子诸儿即位,这是齐国第十四代国君,即齐襄公。齐襄公残暴无良,心胸狭窄,所以,在他即位前,老二公子纠和老三公子小白都避祸国外。老二避祸鲁国,老三避祸莒国。可见,生活在皇家,确实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随时都会有杀身之祸。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自尽前,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他说:“很不幸,让你生在了皇家。”

齐襄公惨无人道,引起内乱,后被杀死。老大死了,老二老三有了机会,公子纠从鲁国动身,公子小白从莒国动身,昼夜兼程,马不停蹄,赶往齐国都城临淄。谁先到都城临淄,谁就是国君,而后到者,就是叛逆。

莒国距离临淄较近,鲁国距离临淄较远,形势对老二公子纠很不利。跟随公子纠的管仲就带着三十名精骑,快马赶往齐国,要在通往都城临淄的大道上拦截公子小白,斩杀公子小白,让公子纠成为新一任国君。

管仲在齐国境内截住了公子小白后,二话不说,就拉弓引箭射向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看到这种情形,赶紧拨转马头逃走了,如果公子小白的随从追上他,他就没命了。

管仲足智多谋,但他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弱书生,还是一名率性而为的响当当的汉子,是一名神箭手。

随从看到公子小白倒下去,大放悲声,而公子小白却意外地坐起来,下令说:“全速奔向临淄。”原来,管仲的那一箭,千巧万巧,射在了公子小白胸前的金属带钩上,带钩救了公子小白一命。而公子小白担心管仲又射第二箭,咬破舌头,口喷鲜血,倒下去诈死。

管仲总以为公子小白被射死了,所以,公子纠这一行在欢天喜地中慢悠悠地走向临淄。六天过去了,他们才望见了临淄城,可是,等待他们的,不是金光闪闪的王位,而是晴天霹雳:公子小白已于三天前登基了。

他们惊惶万状,以最快的速度又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登基了,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肃清公子纠势力,找管仲报仇。

齐桓公的复仇之剑刚刚拔出,公子纠和鲁国的军队已经兴师叩关,齐桓公只好放下复仇之剑,挺起长矛迎击前来交战的鲁国军队。

庞大的鲁国军队由鲁国国君鲁庄公率领。鲁庄公亲自出征,其目的并不是替公子纠夺占王位,而是想将辽阔的齐国土地占为己有。公子纠是二公子,而公子小白是三公子,大公子死了,即位的应该是二公子,而不是三公子,这是鲁庄公名义上的出兵理由。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打仗都讲究师出有名。无名之师如同无名之卒,缺少人气,在道义上是没有人支持的。

可是在公子小白的眼中,管他老二老三,先到者为君,后到者为臣,这个王位是我先抢占的,就是我的。你要不服气,我们就比拳头,谁的拳头硬,王位就是谁的。我才不管你道义不道义。一千年后的李世民也是这样,我才不管你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子不太子,兄弟不兄弟,谁有脑子谁就当皇帝。评价帝王将相的标准,不是看你为人地道不地道,而是看你对国家是否有利,对百姓是否造福。你口口声声说你是大救星,其实视百姓为猪狗,摧毁文明,祸害无穷,后世一定会唾骂你。

鲁军远道而来,齐军以逸待劳,战场呈现了一边倒的形势。鲁庄公担心被活捉,就让车夫继续挂着国君的旗帜在战场上奔驰,而自己悄悄换了一辆车子逃回了鲁国。

这场战役,齐国大获全胜,缴获了鲁庄公的座驾,俘虏了鲁庄公的车夫,鲁军全军覆灭,只逃回了鲁庄公一人。

此战过后,齐桓公又拔出了他的复仇之剑。

鲍叔牙看到齐桓公立志复仇,就对齐桓公说:“我愿带一支军队,驻扎在齐鲁交界的汶阳,逼鲁庄公斩杀公子纠。公子纠是你的兄长,你不能亲自动手,但是,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汶阳,是今天的山东泰安。

齐桓公说:“善。”

鲍叔牙就带着一支军队上路了,他们来到汶阳,虎视眈眈,故意做出想要攻打的样子,然后,鲍叔牙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鲁庄公。

这封信写得极为艺术,鲍叔牙信中写道:“公子纠是我们国君的兄弟,我们国君不忍心杀他,你就替他了断吧。管仲是我们国君的仇人,我们国君要亲手宰了他。”

弱国无外交。刚刚打了败仗,已经国力虚弱的鲁庄公,看到齐军又兵临城下,不得不按照信中的要求,一一照办。他杀死了公子纠,然后把管仲和另一个名叫召忽的人,捆绑起来,交给鲍叔牙派来的人。

鲁国有一个非常精明的谋士叫施叔,他知道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果管仲回到齐国,那么齐国肯定会崛起,威胁到毗邻的鲁国。所以,他听说管仲被齐国人带走后,立即派兵追杀。

管仲坐在囚车里,他也判断出如果此事被施叔知道了,会追杀他的,所以,为了让押解囚车的人快步走,他说:“你们一路很辛苦,我教你们唱首歌吧。”管仲把自己新创作的一首节奏明快的进行曲交给押解他的人,这些人边唱边走,越走越快。等到施叔派来的士兵追到的时候,管仲他们已经进入了齐国。

管仲侥幸脱险,他进入齐国后,就走出囚车,走向鲍叔牙的大营。

鲍叔牙站在营外,远远看到五花大绑的管仲走过来,大喜过望,一路跌跌撞撞地迎上去。

鲍叔牙一见到管仲,就亲释其绑,搀着管仲走进营帐。管仲也好多年没有见到鲍叔牙,他们互相打量着对方,泪光闪烁。

鲍叔牙说:“我要举荐你,让你发挥才能。”

管仲不置可否。

就在这时候,传来了召忽死亡的消息。召忽和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又先后被押解到齐国。刚刚进入齐境,召忽就自刎身死,他做了公子纠的殉葬品,尽到了一名臣子的名节。管仲听到这个消息,黯然神伤,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是古代君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身怀绝学的管仲,难道也要跟着公子纠殉葬吗?

管仲经过了痛苦的抉择后,最终选择了生。

管仲是齐国的臣民,不是公子纠的臣民。公子纠死了,但是齐国没有灭亡。管仲尽忠的是他的父母之邦齐国,而不是那个懦弱无用的公子纠。就算公子纠做了国君,然而他也只是齐国的管家,他不是齐国,他也代表不了齐国,齐国是谁也代表不了的。我管仲忠于的是生我养我的齐国,而不是某一个人,包括公子纠,包括齐国国君。忠国和忠君是两码事,爱国不等于爱皇帝,更不等于爱朝廷。只有当国家亡,宗庙灭,祭祀绝之后,我们的国家不存在了,我才能选择死亡。我身怀绝学,却没有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就这样轻易死去,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不负责任。

梁启超读史读到此处,有感而发:“管仲知纠与齐国较,纠极小而国极大,纠极轻而国极重。管仲者,齐之公人,而非纠之私人也。”

召忽慨然赴死,令人尊敬;管仲从容地活,同样令人尊敬。《管子》记载:“召忽之死,比活着更贤;管仲之生,比殉死更贤。”一个因死而流芳百世,一个因活而百世流芳。

管仲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无疑超越了那个时代。

任何一个做出了举世瞩目成绩的人,都是超越了时代局限的人。

管仲跟着鲍叔牙从齐鲁交界的汶阳,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这一路上,他心潮起伏,忐忑不安,因为他是齐桓公的仇人,是那个差点杀死齐桓公的人,是那个让齐桓公恨之入骨的人。齐桓公今生今世,唯一给他造成身体伤害的,就是管仲。

管仲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过了临淄黑漆漆的沉重的城门。城门在他的身后关闭了,也将管仲的退路截断了。现在,他的命运只能交给齐桓公。是福是祸,是生是死,全在齐桓公的一念之间。

齐桓公没有想到的是,齐桓公不但没有杀死他,反而拜他为相。几天之内,管仲的命运发生了大逆转。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是小说家打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

《国语》对管仲拜相有详细的记载。

鲍叔牙和管仲回到临淄,鲍叔牙安顿管仲住在驿馆里,然后独自一个面见齐桓公。

鲍叔牙一见到齐桓公,就说:“我从鲁国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坏消息,一个是好消息。”齐桓公问:“何谓坏消息?何谓好消息?”鲍叔牙说:“坏消息是,您的二哥被鲁庄公杀死了;好消息是,我从鲁国给您带来了一个治国奇才。”听说有治国奇才,齐桓公兴奋得站了起来,他问:“谁呀,他现在在哪里?”

鲍叔牙说:“管仲。”

齐桓公勃然大怒,他没有想到鲍叔牙居然举荐的是杀身仇敌,他咬牙切齿地喊道:“我无日不在想着捉拿管仲,寝其皮,食其肉,消我心头之恨。他在哪里?我要亲手宰了他。”鲍叔牙拉着齐桓公的衣服说:“昔日各为其主,管仲用箭射您,说明他尽职尽责。如果您能将管仲收为己用,他也会对您尽职尽责。”

齐桓公恨恨不平,他一定要杀管仲,鲍叔牙一定不让他杀,双方争来争去,后来,齐桓公说:“你先退下,让我再想想。”

和历史上那些刚愎自用、草菅人命的昏君比起来,青年齐桓公很通情理。

第二天,齐桓公想通了,不再过问管仲的事情,他爱咋咋去,哪里凉快,他就到哪里歇着去。

齐桓公想要拜鲍叔牙为相,可是鲍叔牙坚辞不就,鲍叔牙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愿做宰相的人。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有一个耕地的老头,他边吆喝着牛边唱:“皇帝请我当女婿,我嫌路远就没去。”这种豁达与清明,让人很感慨。

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是个庸臣,您给我饭食衣物,让我不冷不饿,我就很满足了。如果让我当宰相,那不是我能担任的职务。齐国是大国,大国的宰相,只有一个人能够胜任,这就是管仲。”

齐桓公非常生气,这个老大一把年纪的鲍叔牙,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不追究管仲了,而你却一再提管仲,你让寡人情何以堪?齐桓公已经平复了一天的愤怒,再度被鲍叔牙激发出来,他大声喊道:“管仲何德何能,凭什么能当我的宰相?”

鲍叔牙却不生气,他不紧不慢地说:“管仲胜过我的地方,有五处。”

齐桓公戏谑地说:“我且听听,是哪五处?”

鲍叔牙说:“宽惠柔民而让百姓富裕,我不如管仲;治理国家而让别国臣服,我不如管仲;忠实诚信而让百姓遵从道德,我不如管仲;订立法度而让百姓遵纪守法,我不如管仲;手持鼓槌立于营门而让将士舍命死战,我不如管仲。我们齐国有这样的人才,是我们齐国的福气,也是齐国百姓的福气。”

齐桓公说:“可是他是我的仇人,差点射杀了我。”

鲍叔牙说:“当初不为你所用,是你的仇人;现在为你所用,就是你的臣下。”

齐桓公拗不过鲍叔牙,就说:“好了,好了,我不追究他了,给他安排个职位就行了。”

鲍叔牙说:“您要用管仲,就一定要拜他为相,因为他是当今齐国最有才能的人。您不但要拜他为相,还要隆重举行拜相仪式。只有举办过仪式,大臣们才会看重宰相。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臣们看不起宰相,就是看不起你;大臣们尊崇宰相,更会尊崇您。”

齐桓公对鲍叔牙的执拗没有丝毫办法,鲍叔牙是他的老师,跟着他从齐国逃亡到莒国,又从莒国回到齐国。鲍叔牙的才能是齐桓公认识的人中最出色的,他帮助齐桓公夺得国君之位,又率兵击败了强大的鲁军,逼迫鲁庄公斩杀公子纠,设计将管仲接回齐国。对这样一个性格执拗的,又对自己有着再生之恩的老汉,齐桓公还真没有办法。

齐桓公说:“好了,我就举办仪式,拜管仲为相吧。”

这几天里,客居驿馆的管仲,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从阶下囚变成了宰相。

三天后,是良辰吉日,齐桓公装扮一新,带着车驾和随从,举着旗帜和令牌,亲自去驿馆接管仲赴任。沿途的人都跟在齐桓公的后面,他们知道齐桓公要去接宰相,但不知道去哪里接,接的是谁,会不会是自己啊,可别跑远了,这要万一真是自己的话,齐桓公找不到自己,可就麻烦大了,齐桓公肯定会把宰相的位子又给了别人。那天跟在齐桓公身后的足有几万人,沿途走过的大街小巷都交通堵塞。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齐桓公来到驿馆门口后,就停下了脚步。全齐国的人都没有想到,新任宰相居然住在驿馆里,他家连间房子都没有。驿馆里的管仲更没有想到,齐桓公不但不杀他,而且还要拜他做宰相。

命运这个东西,真是不可捉摸。

《国语》记载:“比之,三釁(音信)三浴之。”釁是古代一种极为庄严的祭祀仪式,浴,也是一种表示尊重的宗教仪式。齐桓公以无比庄重的仪式,把管仲迎到了宰相府中。可是,此时,齐桓公还没有和管仲说一句话。但是,齐桓公相信鲍叔牙,他也就相信管仲,对他有着再生之恩的鲍叔牙,不会把只知道夸夸其谈的庸才推荐给他。鲍叔牙有着非凡的才能,他能看上的人肯定也不是平庸之辈。

从这一天开始,春秋时代最优秀的黄金搭档诞生了,春秋时代最有霸气的国君和最有才华的宰相走到了一起。

从这一天开始,东方大海之滨齐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们开始建立跨越五百年的霸业,而且在很长时间里他们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齐桓公像迎娶新娘子一样,用无比华丽的排场和极为庄严的仪式,把曾经差点射杀他的管仲迎上了宰相的座位。漫天飞舞的烟花散尽了,前来贺喜的宾客散去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了齐桓公和管仲,齐桓公这才与管仲相对而坐,向他问计。

齐桓公向管仲说的第一句话是:“先君襄公朝纲紊乱,士卒离心,耽于酒色,贤人远遁,国家面临崩溃,宗庙无人打扫,祖先无人祭奠,国力衰竭,民心尽失,敢问为此若何?”意思就是说,我桓公的前任是个败家子,我现在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现在该怎么办?

管仲说:“若要得民心,先要使民富。民富才能国富,国富才能国家强大。”

齐桓公问:“如何才能民富?”

管仲说:“称霸。”

齐桓公吓了一跳,这个管仲该不是说大话吧?我的齐国人心涣散,军无斗志,一盘散沙,自身难保,而他居然让我称霸。这个管仲是货真价实的,还是徒有虚名的?

齐桓公压抑着心中的不满说:“我只求齐国自保就行了,哪里敢奢望称霸诸侯?”

管仲说:“公子纠死了,而我之所以不死,不是我贪生怕死,而是我想辅佐你成就一番霸业,让齐国称霸诸侯。如果你不想称霸,那要我这个宰相还有什么用?你随便找个人当宰相,都能够让齐国自保。”管仲说完后,就站起身来,准备离去。

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古代没有皇室血统的人所能取得的最高职位。然而,在管仲和鲍叔牙这一对老哥们眼中,宰相不过就是一份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工作,既然有本事,哪里找不到工作?哪里没有饭吃?何苦要当这个不顺心的宰相?

中国古代能够达到这老哥儿俩境界的,还真没有了。这对老哥儿,高山流水谢知音,清风明月天地宽。

齐桓公刚刚把宰相的担子放在管仲背上,管仲就要撂挑子了。管仲不干了,还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齐桓公一直看好鲍叔牙,可是鲍叔牙死活不干,一再举荐管仲。既然鲍叔牙不愿干宰相,那就只有管仲了。

齐桓公上前一把拉住管仲,管仲一脚门内一脚门外,他挣不脱管仲的束缚。你想跑,没门。这宰相好歹就是你了。你想当是你,你不想当还是你,由不得你。

管仲没办法,只好又回到房中。

齐桓公说:“你看你性子这么急,我话还没有说完呢。我也想称霸,可是怎样才能称霸?”

管仲为齐桓公描绘了一幅美丽蓝图,他把自己这些年构想好的愿景和盘托出。这对刚刚建立亲密关系的君臣在静谧的午后谈笑风生,不觉已经暮色苍茫。他们点灯夜谈。

很多年后,窘迫潦倒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曾经给刘备描绘过一幅宏伟蓝图,这篇著名的文章叫做《隆中对》,因为被收入了中国语文课本而广为人知。但是,管仲和齐桓公的“日夜对”同样是一曲精彩的华章,因为没有进入教科书而杳无人知。

《国语》、《管子》、《史记》等史书都用较长的文字记述了管仲给齐桓公描绘的宏伟蓝图。管仲提出了自己一连串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尊王攘夷、富国强民、知人善用。

在齐桓公和管仲生活的这个年代,我们这片土地上有十三个大国,另外还有一些小国和一些蛮夷部落。这十三个大国是:鲁、秦、陈、蔡、郑、宋、楚、齐、晋、燕、卫、曹、杞,这些国家都是诸侯国,诸侯国的上面是周王室。周王室就是周武王和姜尚开创的那个朝代。然而,在周武王死后三百年,周王朝的掌门人是周幽王,周幽王是历史上和商纣王齐名的一个昏君,他宠信一个叫做褒姒的美女,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让他名望扫地。就在戏耍诸侯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秦岭山中的犬戎部落来到关中平原,围攻周王朝都城镐京,镐京就是今天的西安,周幽王点燃烽火,但是诸侯们还以为他又在开玩笑,没有一个人前来勤王,结果,犬戎部落攻入了镐京,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这个故事就是现实版的《放羊娃和狼》。

镐京被攻破后,周王朝迁都洛阳。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此前的周王室叫做西周,此后的周王室叫做东周,也叫做春秋。

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彻底被边缘化,尽管他是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的顶头上司,但是没有人听它的,人人都知道它只是傀儡,它发布的每条圣旨,在诸侯那里都等同于二氧化碳,他成了可有可无的可怜角色。因为缺乏管理,这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像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鸟雀一样,吵闹不休,打个不停。

而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周天子尽管已经彻底被架空,但他还是天子。汉献帝尽管被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彻底架空,但他还是汉皇帝。管仲要做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我的手中,我替天子发布命令,说敢不从?后来曹操也用了管仲这一招,力量迅速增强。

手中握着周天子这张牌,手中就有了杀手锏。这就是尊王。而攘夷则是以中原为中心,排除东狄西戎南蛮北番,东狄西戎南蛮北番其实就是中原周边的小部落。

尊王攘夷是打的政治牌,而富国强民则是打经济牌。

管仲对经济很有一套,他建立的经济体制被后世沿用了很多年。他提出首先发展农业,让老百姓的粮仓满起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老百姓的菜篮子丰盛起来。管仲提出兴修水利,开荒垦田,减少税收,避免自然灾害。在管仲与齐桓公的交谈中,他提到了很多种农具,这些业已消失的农具,说明管仲对农业非常精通。

管仲的经济观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综合治理”。他说:“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这四种人不要让他们混在在一起,混在一起就会乱,谁的事情都干不好。那么怎么安排他们呢?管仲说:读书的人,应该安排在清静的地方;做工的人,应该靠近街市;做生意的人,应该安排在街巷;务农的人,应该安排在田野。也有人将“士”理解为军队。

同行业的人居住在一起,有利于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对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利。如今的东莞,生产世界上80%的牛仔裤;如今的深圳,生产世界上80%的电子产品;如今的晋江石狮,生产世界上80%的运动装,这些地方之所以经济如此发达,与他们的集团化生产经营密不可分。

那么,怎么管理这些人呢?管仲说,实行网格化管理,“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设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即以此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立一师,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十五乡出三万人,以为三军……居则同乐,死则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有此三万人,足以横行于天下。”管仲的观点就是全民皆兵。如果齐国全民皆兵,那战斗力是非常恐怖的。

为了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管仲还提出了寓兵于民的方法,这些人和平时期耕种田地,狩猎操练,战争时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于是,齐国开了尚武之风。

要让齐国振兴,仅仅依靠管仲一个人是不行的。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五个人,“能言善辩,刚柔并济,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越;请立为大司田。威震三军,号令如山,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乐;请立为大谏之官。”管仲推荐隰朋做外交部长,宁戚做农业部长,王子城父做国防部长,宾须无做司法部长,东郭乐做监察部长。

有人认为,东郭牙其实就是鲍叔牙。鲍叔牙性格刚直,威武不屈,正是监察部长的合适人选。

而农业部长宁戚则是当年的明星人物。《淮南子》记载说,宁戚是卫国人,因为贩牛来到齐国临淄。有一天,刚刚上任的齐桓公经过城门,宁戚敲着牛角,高歌一曲,唱的是自己创作的歌曲,歌声苍凉,一下子吸引了齐桓公,于是齐桓公就把这个流浪歌手带回宫中重用。

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到了隋朝才有,而隋朝以前的人才,都是依靠举荐和偶尔发现,所以,对牛唱歌的歌星宁戚也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齐桓公和管仲倾交谈三天三夜,不知疲倦。侍从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他们仍然目光炯炯,谈锋正健。

齐桓公彻底被管仲所折服,此后,他把所有大权都交给管仲,而自己吃好喝好玩好,啥事不管,啥事不问。管仲能够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齐桓公和管仲生活的这个时代,齐国还远远不是大国,无论是土地面积,还是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超过齐国的国家有好几个。然而,管仲推行新政,硬是把齐国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偏远小国,打造成了国富民强的大国。《史记》记载:“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那时候是农耕文明,经济中心还不在沿海地区,而在中原地区,那时候的中原地区是文明之邦,是礼仪之邦,就连刚生下来的小牛犊都会背诵《诗经》;而那时候的江浙闽粤还很贫穷落后,生活在这里的是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这些不理发不洗澡的野蛮人,连衣服都买不起,更别说识文断字了。

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也就是说,每个人,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百姓庶民,都要讲礼义廉耻,都要有是非观念和优良美德,因为这是强国的基础;如果没有礼义廉耻,国家肯定灭亡。那时候的管仲尽管不知道在他生活的同时代,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叫巴比伦,但是巴比伦为管仲的观点提供了极好的注释。因为淫乱腐败,在管仲出生的前几年,曾经号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灭亡了。

然而,要让人人都讲礼义廉耻,需要先让人吃饱饭。三千年后,西方学者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欲望分五级,而吃饭是最低一级。但是,管仲很早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吃饭是经济基础,礼义廉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你让百姓吃不饱饭,却让百姓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还说:“饥寒生盗贼,饱暖思淫欲。”没有人天生就想当强盗贼娃子的。

那么,如果才能让齐国富裕呢?管仲想了各种办法。管仲这个人不但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还有非常出色的经济才能。

一些古典小说中这样写,那些妓院里供奉着一尊塑像,这尊塑像是管仲。妓院里之所以供奉管仲,是因为管仲是妓院的开山鼻祖。

在管仲之前,没有国家颁发营业执照的妓院,那些妓女都是暗娼,她们也不缴纳税收,而管仲看到这是一项可观的收入,就允许开设妓院,但是一定要有营业执照,要按时交纳税收。所以,管仲是妓女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不过到了今天,这些没文化的小姐们,她们不拜祖师爷管仲,却拜财神爷赵公明或者关二爷关云长,显然认错了祖师爷。

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管仲还颁布了可以用钱物赎买刑罚的条文,“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鞺甲一戟,小罪谪以金分。”只要有罪之人缴纳了罚金和兵器盔甲,就可以免于处罚。这种以罚代罪的方式,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有效用。

在管仲之前,收粮收税只按照田亩的多少,而不考虑地肥地薄,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的主张,此主张将土地分为几等,每等缴纳不同的地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在管仲之前,收粮收税都有固定的数目,而不考虑年丰年馑,管仲提出了“轻重九府”,丰年可以多收,荒年不但不收,而且国家还散发粮食物品。这样,不需要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都有凝聚力。

在管仲之前,居住在海边的齐国人也被要求种田纳粮,而管仲提出“因地制宜”,让适合种田的种田,适合打渔的打渔,适合狩猎的狩猎,适合制盐的制盐。这样,多种经营下的齐国经济猛增。

在管仲之前,偏居一隅的齐国人没有贸易往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而管仲提出“市贱鬻贵”,活跃市场经济,让商人们走出国门,做跨国生意,这样,齐国人的视野开阔了,日子红火了。

管仲还大力发展铸钱业,然而这些铸钱却没有在国内流通,而是和国外做生意。这是管仲给外国设置的一个陷阱,后面将会详细写到。管仲发展铸钱业,和今天美国大量印钞票是一个道理。

管仲是一个全才,没有他不精通的行业,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没有他攻不破的难关。

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偏远齐国,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富裕。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管仲任相的第二年,齐桓公心中始终解不开公子纠的疙瘩,要发兵攻打鲁国,因为鲁国当年收留了公子纠,而且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鲁国是公子纠的外婆家。

管仲阻挡齐桓公,他认为齐国目前还没有称霸的底气,没有足以与大国抗衡的力量,但是齐桓公不听。齐桓公认为前一年鲍叔牙击败了鲁庄公,鲁国元气尚未恢复,正可一举灭亡鲁国。

齐军向鲁国进发,鲁国上下一片慌乱。然而,天不灭鲁,鲁国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名叫曹刿的人,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将齐国打败了。这就是史书上的齐鲁长勺之战。此战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名字叫《曹刿论战》。

这次惨痛的教训让齐桓公和管仲都看到了,称霸天下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身上的肌肉还没有鼓起来前,先不要去碰大国,但是,碰碰小国还是可以的。

碰哪个小国呢?碰谭国。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齐桓公之所以在他的称霸之路上,第一个要碰的是谭国,源于他对谭国的仇恨。齐桓公对谭国的仇恨由来已久。

门当户对的婚姻,是中国人一直以来所奉行的一种婚配方式,齐桓公的父亲是齐国国君,所以他的老婆也只有别国的公主才能匹配。这个齐国国君先娶了鲁国的公主,生了公子纠;又娶了卫国的公主,生了公子小白。皇室里的狗血爱情婚恋我们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说明齐桓公与谭国如何结怨,又不得不说到这些。

齐国国君死后,残暴的大儿子即位,老二公子纠逃到了他外婆家鲁国,而老三公子小白却无法逃到他外婆家卫国,因为卫国相距齐国太远。老二和老三在外面并不单单是躲祸,他们还在等待时机,一旦老大挂了,就赶紧回去抢夺王位。所以,公子小白不能去外婆家卫国。

距离齐国最近的是谭国,在今天的山东章丘一带。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等人想投奔谭国,可是谭国却对他们关上了黑漆漆的沉重大门,背井离乡的公子小白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他只好投奔了更远的莒国。

从这时候开始,公子小白心中就对谭国充满了仇恨。

后来,老大果然挂了,公子小白得到消息,在鲍叔牙等人的护送下,马不停蹄地奔往齐国都城临淄,终于赶在老二公子纠的前面,当成了齐国国君,他的名字以后不再叫公子小白了,而叫做齐桓公。

齐桓公刚刚登基,诸侯纷纷前来道贺,那些天里,在通往临淄的大道上,每天都奔走着装饰豪华拉着丰厚贺礼的马车,可是,前来恭贺的马车中,唯独没有谭国的。齐桓公非常气愤。我当年落魄的时候,你不接纳我;如今我当了国君,你也不来祝贺我,摆明了这是看不起我嘛。

齐桓公不能容忍谭国的傲慢与偏见,就发兵攻打谭国。方圆只有几百里的谭国,轻松地纳入了齐国的版图。谭国此后再也没有复国,直到今日,也只留下了一个谭姓。

谭国不接纳公子小白,不庆贺齐桓公,本来无可厚非,我谭国不和任何人来往,我过我的小日子,谁也干涉不上。谭国这种性格作为一个人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国家则是不行的。因为国家需要外交,国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势必要和别国发生关系。就连朝鲜这样的垃圾国家,也有自己的朋友。

谭国灭亡后,齐桓公和管仲的下一个目标是遂国。遂国在今天的山东肥城。灭亡遂国的表面理由是,遂国不听话。而真实的理由是,遂国是鲁国的盟国,而鲁国是齐国称霸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要让鲁国听命于齐国,先要剪断鲁国的羽翼。

管仲在称霸途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兵家哲学。

公元前681年,逐渐强大起来的齐国,就开始发号司令了,他挺着大肚子,以领导的口吻说:“我们开个会,研究研究宋国的问题,宋国、陈国、蔡国、郑国、遂国、邾国,你们都要参加。”齐国点名的这几个国家,实力都在自己之下,所以敢对他们呼来唤去,他不敢点鲁国的名字,他知道点了也是白点,人家鲁国不听他的,他只会自取其辱。当年,宋国有内乱,齐国就要开会讨论宋国的问题。人家宋国有内乱,关你齐国什么事?再说,谁给你权力让你召开这个会议,而且还提出这个不伦不类的议题?

齐国才不管这么多,反正我强大了,我就要指挥你们,你有啥不服气的?你不服气,敢不敢和我走两招?不敢,那你就乖乖过来开会。

齐国召开这个会议,并不是想解决宋国的内乱问题,宋国内乱和他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他是想试试自己说话管用不管用。关于这次会议的内容和方案,史书中没有一句话的记载,可见当年这伙参加会议的人,就是大吃大喝了一顿,然后打着饱嗝,各回各家。

但是,史书中记载,齐国点名的那几个国家中,遂国没有参加。

遂国不参加,遂国就要倒霉运了。

遂国没有参加这次由齐国发起的会议,是有原因的,因为遂国的仇敌邾国参加了。遂国和邾国都是小人国,然而这两个小人国却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矛盾极深,形同水火。凡是邾国参与的会议,遂国一概不参加;凡是遂国参加的组织,邾国也一概不加入。这就像那些年的奥运会,美国参加了,苏联就一定不参加;苏联参加了,美国绝对不参赛。

齐国很自然将遂国灭亡了,然后陈兵遂国,兵锋直指鲁国边疆。齐国从北面和西面的两个方向可以随时进攻鲁国,鲁国害怕了。

齐国发起的这些会议,目的是为了立威,后世给这种会议起了一个极为好听的名字,叫做会盟。

在这些国家中,齐国是最强大的,而这些小国为了能够找个靠山,也都会听从齐国的。这样,齐国就和这些小国结成了一个联盟,而最大的齐国无疑就是盟主。这种情形很像武侠小说中写到的武林大会,在武林大会上推选武林盟主,功夫最好的自然是盟主。

这是管仲的聪明所在。齐国和鲁国、楚国这样的南方大国比起来,其实并不强大,但是现在和齐国站在一起的,还有这些小人国,很多个小人国紧密团结在齐国的周围,惟齐国马首是瞻,一旦齐国和别人打架,这些小人国抱腿的抱腿,挠腋窝的挠腋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我们再来比比谁的力量大。

当年,管仲推行的是富国强民的政策,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谭国和遂国能够并入齐国,是他们的造化。

管种的这种策略,如果用兵法来解释,就是反客为主。管仲是一个兵法高手,尽管他在称霸路上迈出的每一步,史书都没有总结,但是,后世的我们都能够找到一个兵法计策相对应。

短短的五年过去了,齐国还没有称霸,但它实际上已经是东方的霸主了。

齐国成为了强邻,鲁庄公寝食难安。鲁国有一位壮士名叫曹沫,勇力过人,很可能练过武术。练武的人都知道“天下功夫出少林”,但是此时还没有少林寺,所以,曹沫是否练过武功,这时候有没有中国传统武术,是要打一个问号。

鲁庄公让曹沫为将,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极了,割让三城给齐国,以求和。这件事情因为曹沫而引起,曹沫耿耿于怀。

这一年,齐国和鲁国会盟,齐桓公本想在这次会盟中,一举挫败鲁国锐气,让鲁国听命于自己,然而没有想到,大好形势因为曹沫而发生逆转。

齐国和鲁国在今天的山东东阿会盟,为了这次会盟,齐国专门修筑了高台,在通往高台的道路两边,用宋丹丹的话来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就差铺红地毯和一群小学生手拿小红花边跳边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了。齐桓公和管仲坐在巍巍的高台上,等候鲁庄公到来。

这种情势,摆明是齐国给鲁国下马威,鲁庄公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不去就会被齐国和别的诸侯国看轻了鲁国。鲁庄公最后还是去了,他的身后跟着孔武有力的曹沫。曹沫全身披挂,手持短剑,一副随时要和人拼命的二愣子形象。

鲁庄公和曹沫在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和旗帜招展的呼啦啦声中,走到了高台下,会盟的司仪不让曹沫登台,曹沫怒目而视,目眦欲裂,司仪惊恐不已,连连后退。曹沫得以跟着鲁庄公登上了高台。

曹沫很像后来鸿门宴上那个吞吃猪腿的樊哙。

齐桓公和鲁庄公彼此心照不宣地寒暄几句,然后准备举行会盟仪式,就在此时,曹沫突然冲过去,一把扯住了齐桓公,用短剑抵住齐桓公的脖子。事出突然,谁也没有想到曹沫会这样,他全身披挂手持短剑上台,齐桓公以为他是鲁庄公的贴身卫士,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居然是一个要和自己拼命的二愣子。

齐桓公问:“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把占领鲁国的三座城池还给我们。”

齐桓公担心这个二愣子真的会干出什么事情了,就答应了。

曹沫看到齐桓公答应了,就收回短剑,徐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边吃边喝,谈笑如故。曹沫真是一个人才,面临生死关头,依然神色自若。

曹沫和后来的蔺相如一样,都不按常规出牌,走的是旁门左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逼着人家秦王敲瓦盆,不敲,就要把瓦盆砸在秦王的头上。秦王勉强敲了一下,他马上回头对史官说:“记上,秦王给赵王敲烂盆子。”

在曹沫之前,还没有人会像他这样,以至弱对至强,以至小抗至大,后世的人把曹沫视为侠客,曹沫成了侠客的祖宗,开辟了后世的武侠之风。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后来,专诸、要离、聂政、荆轲,直至吕四娘、王亚樵,都仿效曹沫,都想用一柄匕首改变历史走向。刺客们,将曹沫拜为这个行业的鼻祖。

有人考证说,曹沫其实就是曹刿。

在这次会盟中,曹沫表现得非常突出,他以一己之力,依靠一把短剑,要回了鲁国割让给齐国的三座城池;而在这次会盟后,管仲也表现的可圈可点,他以自己的言行,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做出了注解。

会盟结束后,齐桓公要反悔,因为当时是在短剑逼迫的情况下答应鲁国的,所以这个合同要作废,因为它没有建立在公平的原则上。但是,管仲认为这样不妥。如果齐桓公反悔,就会被诸侯认为齐国言而无信,不符合盟主的身份,以后再没有人愿意加盟了。什么叫武林盟主?武林盟主不仅仅武功高强,还要做事公平,处事合理,是所有人学习的表率。王重阳这样的人能够做武林盟主,而丁春秋这样的老傻逼永远做不了武林盟主。

在管仲生活的那个时代,孔子还没有出生,儒家还没有创立,但是,管仲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就是儒家的翻版,难怪一百年后出生的孔子,对管仲推崇备至。谦恭礼让,忠孝礼义,言出必行,善始善终,贯穿在管仲的一生。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管仲是古典版的白求恩。

二愣子曹沫用短剑逼迫齐桓公的事情,像旷野的风一样,吹到了每个诸侯国国君的耳中,那些对齐国暗怀不满的国家,嫉妒齐国富裕强盛的国家,终于感到扬眉吐气了,翻身做主人了:“哼,你齐桓公不是很牛逼吗?咋叫人拿着短剑逼迫你,我看你以后咋有脸在江湖上混。”

这件事情确实对齐桓公和齐国造成的影响很恶劣,让威严的齐国一下子名誉扫地。这就像你在台上指手画脚,洋洋得意,突然有人在后面扒下了你的裤子,让你原形毕露。江湖只有这么大,江湖上都在传说着齐桓公受辱的事情。为了扭转这种极为不利的颓势,为了重塑齐桓公和齐国的光辉形象,管仲要对外用兵了,管仲盼望能够打一场胜仗,改变人们对齐桓公懦弱和齐国无能的看法。

胜利者是不容指责的,只要赢得一场胜利,那些诸侯国们就闭上你们的臭嘴。

《史记》中这样评价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管仲善于因势利导,转不利为有利,化悲痛为力量,变劣势为优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境求生,绝地反击,让一切不可能都转化为可能。

就在管仲盼望打一仗,为齐国立威的时候,齐国后宫发生了一件事情。

自从管仲任相后,齐桓公做起了甩手掌柜,大小事情不问不管,除非诸侯会盟这样的大事,他非去不可,才会露面。很多个日子里,齐桓公就泡在后宫里,和三千佳丽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齐桓公和商纣王过的是同一种生活,然而,后世人说商纣王的时候,说他是一个暴君昏君,而说齐桓公的时候,说他是一代明君,是春秋五霸之首。为什么?因为齐桓公有一个管仲,他放手让管仲处理一切事务;而商纣王有一个比干,却还把比干开腔破肚了。后世所说的齐桓公的一切功劳,其实都是管仲的功劳。但是齐桓公作为国君,能够球事不管,也是一种美德,他不管比管对齐国的发展更有利。

有一天,齐桓公和一个小妾在湖中划船,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人边划边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小妾玩得兴起,在小船上又蹦又跳,突然,小船倾覆,两人都落到了水中。

齐桓公被人救起后,怒不可遏,责怪小妾只会唱歌不会划船,就把小妾打发回了娘家。

小妾当年出嫁的时候,是蔡国的公主,他的哥哥是王子。而现在他被齐桓公打发回家,她的哥哥已经做了蔡国国君,而她什么都没有。这个曾经的公主整天坐在后花园里唉声叹气,骂着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哀叹着韶华易逝,青春不再。去年今日此门中,少女桃花相映红。少女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蔡国国君对齐桓公的做法很不满,我妹妹怎么说也是公主,你怎么能想不要就不要。好,你不要她,我就把她嫁给别人,我妹妹又不是嫁不出去的姑娘。

这名曾经的公主很快就结婚了。

小妾结婚的消息传到了齐国,齐桓公傻眼了。我把她打发回家,只是让她反省一段时间,你怎么又把她嫁给了别人?怎么,我们离婚了?离婚证拿来让我看看。没有离婚证,那我们还是夫妻,你把我老婆嫁给别人,是何用心?

齐桓公把自己的委屈告诉了管仲,管仲马上意识到,这是把蔡国纳入齐国版图的大好时机。

蔡国的属地在今天的河南上蔡一带,是一个小国。

春秋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只有成为大国才能够生存,而作为小国,随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有人说春秋无义师,总是在打来打去,兼并和反兼并。

在春秋时代,作为一个小国,注定是悲剧的结局。

管仲生活的时代,中原地区就有两个小国,一个叫蔡国,一个叫息国。这两个小国的国君是连襟,娶的是一对亲姐妹,蔡国国君娶的是姐姐,息国国君娶的是妹妹。这一对姐妹花的籍贯在陈国。息国在今天的河南信阳一带。陈国在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是一个大国。

传说中,这一对姐妹花都有倾国倾城之貌,而嫁给息国国君的妹妹更漂亮。

就在齐桓公和管仲灭亡谭国的那一年,息国夫人回娘家,顺路拜见姐姐蔡国夫人。蔡国国君见到美若天仙的小姨子,眼睛都直了,他欲火焚心,忘记了小姨子的身份是息国第一夫人,就直接上去动手动脚,接下来有没有下文,不知道,只知道息国夫人把这桩丑事告诉了息国国君。齐国国君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你个臭流氓连小姨子都不放过,居然敢把你的咸猪手伸向我老婆,老子岂能饶你!

息国国君想发难,可是他兵微将寡,打不过蔡国,就南下请求楚国支持。楚国是南方最大的国家,沃野千里,兵甲百万。楚国国君听说可以轻松灭蔡,喜不自禁。

于是,按照计策,楚国假装发兵攻打息国,息国向蔡国求救,蔡国国君亲自率兵来援,没想到楚军回头狠揍蔡国,把蔡国国君都俘虏了。

色字头上一把刀。为了色欲,蔡国国君付出了惨重代价,沦为异国囚徒。

蔡国国君的小姨子,息国国君的老婆,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美女,后世叫她息夫人。

精彩的历史还在继续。

蔡国国君在齐国没有遭受任何虐待,相反,楚国国君还经常跟蔡国国君一个喝酒。楚国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这个人对蔡国很重要,只要这个人一直呆在楚国,蔡国就要一直给楚国纳贡。

蔡国国君尽管好色,但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得知息国国君暗算了自己,就一直在寻思着报仇。有一次,两人都喝得酒酣耳热,话题自然就落到了女人身上,这是普通男人的通病。蔡国国君说:“我见过最漂亮的女人,你知道是谁?”

楚国国君说:“是谁?”

蔡国国君说:“是息国夫人。楚国身处南方,佳丽如云,但都不如息国夫人万一。”

楚国国君心中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奶奶的,这么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怎么能便宜了小小的息国国君,老子要了!

自从知道息夫人美若天仙后,楚国国君欲火焚身,寝食不安。终于有一天,他借口狩猎,来到息国都城,将毫无防备的息国国君和息夫人全部虏获。

楚国国君一看到息夫人,惊为天人,为了感谢蔡国国君,就将他放回去了。

蔡国国君自由了,息国国君倒霉了。这一对连襟那段时间里出尽了洋相。

息国国君最终忧郁而死,息夫人在给楚国国君生了两个孩子后,三年不语,楚国国君询问缘由,息夫人说:“烈女不侍二夫,而我却侍二夫,有何面目苟活于世。”不久,她就自尽而死。后人有诗形容息夫人: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来云中得。息夫人目如朗星,面如桃花,当时人们称她桃花夫人。

息夫人一死,楚国国君就迁怒于蔡国国君,发兵攻打。蔡国国君又当了俘虏。这次,楚国国君不再和他一起喝酒了。几年后,他就在楚国抑郁而死。

蔡国国君罪有应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这场狗咬狗的战争中,交战双方都不是好东西。

可能与此同时,同时期的西方也爆发了一场关于女人的战争,叫做特洛伊战争。为了争夺一个名叫海伦的女人,交战双方断断续续打了十年。东方世界为了一个名叫息夫人的有夫之妇打仗,西方世界为了一个名叫海伦的有夫之妇打仗,可见,少妇的杀伤力确实是巨大的,让无数人头颅落地,让无限江山变为废墟,让战火绵延长达十年。后世还有一个名叫陈圆圆的少妇,让李自成政权瞬间土崩瓦解。可见,少妇的魅力是少女远远不及的。

因为一个女人而爆发的战争,比起管仲因为称霸而爆发的战争,境界低了无数倍。为了女人而发动战争,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管仲发动战争,是为了让更多人受惠于自己的政治主张,让更多人奔走在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上。

蔡国本来就很弱小,又被好色的君主折腾得风飘破絮,千疮百孔,就是这样的破烂,也竟然与齐国为敌,所以,管仲带着大军一到,蔡国赶紧投降。

蔡国也纳入了齐国的势力范围。现在,齐国的疆域,直接与楚国接壤。

下一步,管仲就要向楚国动刀了。

齐桓公讲的是大仁,不是小仁;讲的是大义,不是小义;讲的是忠国,不是忠君;他是一个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人。即使在今天,他的思想也毫不落伍,甚至还走在了一些人的前面。

这三千年来,中国缺少真正的思想家,大多数人的头脑并没有进化,他们和三千年前的古人比起来,并不比他们更聪明。

楚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都是这样。当中原各国在中原那么大一块地方上争来抢去的时候,楚国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向被称为荒蛮之地的南方发展,他们很快就占据了今天的两湖两广,还包括安徽江西,两湖两广,外加皖赣,山川秀丽,湖泊纵横,土壤肥沃,是中国稻米最大的种植基地。以两湖两广为基业的楚国,很快就成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超一流强国。

在管仲生活的春秋时代,没有哪个诸侯国的土地比楚国更辽阔;甚至在白起生活的战国时代,尽管他一再向楚国用兵,也无法灭亡楚国;后来,王翦集结举国之兵六十万,才将楚国吞并。

管仲想要吞并庞大的楚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楚国没有臣服,又谈何霸有天下?在管仲称霸诸侯的道路上,楚国是一块最大的也是最后的绊脚石。

而在此之前,鲁国因为内乱,自毁长城。各个势力之间打来打去,内讧内耗,让鲁国渐渐沉落。管仲一加兵,鲁国马上臣服。

管仲不愧是当世最有才能的人,那时候尽管孙子还没有出世,但是管仲已经早在孙子之前使用了《孙子兵法》,他知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硬道理;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上之策。

在管仲的霸王刀还没有指向楚国的时候,他已经在心中惦记着楚国了。管仲知道楚国的山林中产麋鹿,而只有楚国的山林中才会产麋鹿。后世的墨子曾经和鲁班在楚国的大殿上演示了一场攻守之战,击败了鲁班,然后说:“荆有云梦,犀兕(音时))麋(音米)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音别)鼋(音元)鼍(音脱)为天下富。”可见,麋鹿这种动物,为楚国所仅有,而且还盛产。

管仲派遣齐国商人深入楚境,大肆购买麋鹿,一头麋鹿两个铜币,买到后,就装载车中,大张旗鼓地拉往齐国。沿途的楚国百姓看到后,就问要这些鹿干什么?齐国商人说:“齐桓公喜欢鹿,有多少要多少。”楚国百姓一听,就不干活了,上山捉鹿。后来,鹿越来越少,一头麋鹿收购价高达四十个铜币,相当于种地一年的收入。全楚国的百姓都不种地了,土地荒芜,都去捉鹿。

购买鹿需要铜币,齐国有那么多的铜币吗?不要紧,管仲开动了铸造业,需要多少铜币,就造多少。这些铜币只出口楚国,所以并没有搅乱国内的金融市场。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大肆借外债,债台高筑,外界以为美国人穷得揭不开锅,其实人家肥吃海喝,富得流油,全民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还动不动就跨国旅游,倒是债主穷得揭不开锅,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债主前去讨债,好啊,开动印钞机,给你一把花花绿绿的票子,他们损失什么呢?只是损失了一些纸张而已。何况很多时候,债主害怕人家翻脸,还不敢去要债,债主经常拿着借条向人炫耀:看看我有多富裕,我是美国的债权人。

那一年,楚国土地荒芜,粮食歉收。楚国拿着大把大把的铜币想要向周边国家买粮,但是周边国家已经变成了齐国的同盟国,谁也不敢卖粮给楚国。那些大把大把的铜币,和破铜烂铁没有丝毫差别。钱只有花出去购买有用的东西,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如果舍不得花钱,守着一大堆钱啃咸菜,那么这些钱只是一大堆废纸,擦屁股都嫌硬。

现在,管仲要向楚国动刀子了。

《春秋左传》记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这个四年,是指鲁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此时,齐桓公已经在位26年,管仲当宰相26年。

齐国和诸侯国大兵压境,楚国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楚国国君知道不堪一战,就派使臣屈完去联军大营中谈判。而管仲也不想打这一仗,如果率百万之师,攻城略地,流血漂橹,那是战将的打法;而管仲是谋臣,谋臣的打法和战将完全不同,谋臣用计策让对方臣服,战将用武力让对方俯首。战将的手法至刚至猛,谋臣的手法至柔至韧。谋臣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的野鸡毛扇子胜过战将的百万雄师。

屈完一来到联军大营,就说:“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距千里之遥,井水不犯河水,你们来我们这里干什么?”

管仲没有直接回答屈完的诘问,而是讲起了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上面《姜尚篇》写到的周公对姜尚的承诺。当年摄政王周公为了让姜尚出兵增援自己,讨伐叛军,就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我们现在来到楚国边境,就是为了履行摄政王周公的承诺。在这个区域之内,我们想打谁就打谁,看谁不顺眼,我们就打谁。

屈完说:“我们一直都很乖啊,我们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

管仲说:“你们不服管教,另立中央,多年不给周王朝纳贡,这事我该不该问?当年周昭王南巡讲话,却没有回到京城,这事我该不该管?”

当时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谁都不把他当回事,没有几个诸侯国给周天子纳贡,所以楚国也不纳贡,但是,别人纳不纳贡我不管,我偏偏要管你楚国不纳贡。周昭王南巡讲话,溺死汉水,这事距离管仲伐楚已经过去了260年,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情,但是,管仲偏偏要拿出这事来做文章,汉水在你们楚国境内,你们楚国的祖先怎么搞的,怎么能把当今天子的祖先给淹死了?

管仲显然属于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但是,外交就是这样,穿凿附会,无理辩三分,如果对方哑口无言,自己就赢了。

屈完的回答软中带硬:“没有给周天子纳贡,确实是我们的错;周昭王南巡讲话一命呜呼,你最好去问问汉水。”

屈完这样说,摆明了是不愿意臣服齐国。管仲便命令军队在楚国边境安营扎寨,楚国也命令他们的军队在边境扎寨安营。两边的军队耗上了,每天面对面站成两排,互相咬牙切齿,吹胡子瞪眼,就是不开战。双方比拼的不是战斗力,比拼的是耐力,比拼的是定力。

半年过去了,楚国终于耗不起了。因为他们没粮吃,他们的士兵已经饿得没有力气站起来了,他们闻着联军军营中飘出的饭菜香味和酒肉香味,口水直流,绵绵不绝。而联军的军队故意在他们的视线里大吃大喝,一个个吃得红光满脸,吃得满嘴流油。

楚国终于答应臣服以齐国为首的联军。

齐国在称霸路上,踢开了最后一块绊脚石。

四海宾服,万国来朝,此时的齐国,虽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一统天下,但是,它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行使的是曹操的权力。

公元前655年,也就是齐桓公大兵压境,迫使楚国臣服的第二年,周天子想要废黜皇后所生的太子郑,立后妃所生的王子带为太子。天子立谁为太子,天子喜爱哪个儿子,这是天子家中的私事,别人管不上。再说,当时的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他爱立谁是谁。可是,齐桓公不答应。齐桓公以废长立幼,不合祖宗之法为理由,不让周天子废黜太子郑。

齐桓公为了声援太子郑,联合八个大国会盟,声称诸侯们都要见太子,将太子从都城洛阳接到了会盟地点的河南睢县。齐桓公的目的,是要做给周天子看,如果你敢动一动天子郑,我就联合世界上所有的八个大国,一起找你的麻烦。

周天子让步了,不敢罢黜太子郑。

太子郑是一块试金石,齐桓公试出了自己的力量不但能够撼动所有诸侯国,而且还能撼动周天子。

四年后,周天子亡,太子郑顺利即位,是为周襄王。

周襄王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答谢齐桓公。没有齐桓公,就没有他。事实上,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也就没有周襄王。

周襄王要送给齐桓公象征地位的祭肉、象征权力的雕弓,和象征威仪的宝马,要送这些东西,需要举办交接仪式。齐桓公很会炒作自己,他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招呼所有的诸侯国都来参加,让所有诸侯王都来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看看,天子对我如此看重,你们谁能享受到这份尊崇?我在周天子眼中是至高无上的,你们以后就给我学乖点,别在我面前张牙舞爪。

这次会盟,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葵丘会盟。葵丘,在今天的河南省民权县。此次会盟,标志着齐桓公和齐国走上了巅峰状态。

此次会盟的内容,具体有:不可堵塞水源,让下游国家无法饮水;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让贫困地区出现饥民;不可乱换太子,引起宫廷政变;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重人才;不能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团结,有仇怨的要言归于好等等。这些条款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有效地杜绝了一些诸侯国君的胡作非为。葵丘会盟,也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一次以章程的形式公布出来,也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废除封建世袭制。

《国语》记载:“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因为有了葵丘之盟,各诸侯国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告别战争,热爱和平。中国进入了长时间的太平盛世。

齐国霸业,彪炳史册。

齐国当时和诸侯国有过多少次会盟?《谷梁传》记载:“齐桓公衣裳之会十一,兵车之会四。”衣裳之会,是指以外交手段解决的和平会盟;兵车之会,是指发动战争的会盟。《国语》记载:“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史记》记载:“齐桓公曰: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在古代典籍中,三和六都是虚指。

实际上,一一统计的结果是,齐国和诸侯国共会盟16次,其中葵丘之会达到顶峰。

司马迁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确实如此。没有管仲,就没有齐国的霸业;没有管仲,就没有当时中国长时间的太平盛世。

管仲,比“万世师表”的孔子更有作为,他在后世人中的地位,应该比孔子更尊崇。可惜,历史有时候不公平。

与管仲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很多,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老马识途。老马识途的故事发生在管仲攻打楚国之前,发生在荒凉的北部沙漠。

当时,北方有一个名叫山戎的游牧部落,南下进攻燕国,燕国的疆域就在今天的北京冀北一带。燕国向盟主齐国求救,管仲率军增援,杀退山戎部落。山戎酋长带着残兵败将投奔孤竹国,孤竹国也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在今天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南部。管仲穷追猛打,率军进入了孤竹国。孤竹国国君砍掉山戎酋长的头颅,向管仲诈降,将管仲和齐军引入了沙漠中。生活在大海边的齐国人,从来没有见过沙漠,他们又饥又渴,惶恐不安,而走过的足迹又被风沙覆盖,他们被困在沙漠中,裹足不前。管仲让把军中几匹老马放开,跟着老马,全军走出了凶恶的沙漠。

然而,沙漠边缘地带还没有水,大军嗓子冒烟,管仲和将军命令士兵寻找蚂蚁窝,找到蚂蚁窝就能够找到水源,果然,跟着蚂蚁找到了泉水。《韩非子》记载:“老马识途,蚁穴近水”。记载的都是这次出征孤竹国的故事。

后来,管仲灭掉了孤竹国,把500里的孤竹国悉数送给了临近的燕国。诸侯国都在歌颂管仲的丰功伟绩。

管仲能文能武,而且还有极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可能还是一个科学家,他相信动物的直觉远远超过人类,所以让老马带着军队走出了凶险之地,跟着蚂蚁找到了水源。

贯穿在管仲一生的理想就是富国强民,他不但要让齐国的百姓生活好,而且还要让普天下所有百姓生活好,所以他在会盟的时候,用行政手段强行干涉某些国家不人道的政策,禁止官二代富二代世袭官职,禁止哄抬物价,禁止残害知识分子。

管仲的经济政策可以用《管子》中的八个字概括:满者洫之,虚者实之。翻译成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富人要把钱财拿出来分给穷人,让天下每个人都吃得上饭,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怎么实施他的经济政策呢?管仲调节税收,向富人征很高的税收,向穷人不征税收。开发房地产的,开发矿山的,把你挣的钱拿出一多半来缴纳税收。街头开小商店小饮食店的,一概不收税。不但不向你们收钱,而且政府还给你们发钱。

管仲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家共同富裕了,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公元前645年,管仲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任相四十年,把偏居海边的齐国,打造成了春秋最富霸气的霸主。

管仲要离去了,齐桓公非常伤心。他握住管仲的手,黯然神伤。齐桓公先代表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向多年来一直奋战在第一线的,不计私利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管仲同志,表达了亲切的关怀和慰问,说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国际共产主义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是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然后,就像多年后的汉惠帝询问病榻中的宰相萧何一样,情真意切地问:“您百年之后,谁能当您的接班人?”

管仲说:“知臣莫若君,您认为谁合适呢?”

史书中在记载到管仲病榻论相,和多年后萧何的病榻论相时,管仲回答齐桓公,和萧何回答汉惠帝,两人所说的话一模一样,所以,严重怀疑萧何是跟着管仲学习的。

不同的是,齐桓公说了三个人,然后又说了一个人,管仲都认为不合适;而汉惠帝只说了一个人,萧何就认为合适。

汉惠帝说的是曹参。此人和萧何矛盾很深,萧何当了宰相后,他发动手下到处造谣生事,说萧何没有尺寸之功,凭什么能当宰相。然而,萧何却认为能够接替自己任宰相的,唯有曹参。

管仲说了自己最看重的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奸佞之辈。

这三个人分别是:杀死自己儿子让齐桓公品尝人肉的易牙,抛弃家国父母来到齐国卧底的卫国公子开方,自己阉割自己得以亲近齐桓公的竖刁。在管仲的晚年,齐桓公极为宠信这三个小人,认为他的地位,在这三个小人心中是无与伦比的,比亲生儿子、亲生父母、自己性命更重要。

然而,管仲却不这样看,管仲认为,一个人能够抛弃亲情,抛弃人伦,抛弃欲望来侍奉一个人,绝对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绝对要提防。

所以,当齐桓公向让易牙做宰相,管仲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当齐桓公说到开方时,管仲说:“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当齐桓公说到竖刁时,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齐桓公觉得管仲怀有私心,既然自己最宠信的三个人都不行,那么会不会是想推荐鲍叔牙。这老哥儿俩是不是给寡人唱双簧?你推荐我,然后我再推荐你。齐桓公就故意问:“鲍叔牙怎么样?”

管仲说:“鲍叔牙也不可。”

为什么管仲不看好鲍叔牙?管仲分析说,鲍叔牙爱憎分明,是个君子。但是作为宰相要懂得权衡之道,不能依照自己的好恶办事,所以,鲍叔牙不合适。

那么,谁合适呢?管仲举荐隰朋。隰朋做事丢三落四,和任何人都嘻嘻哈哈,没有一点威严,他怎么能做宰相?但是,管仲说,隰朋“于国有所不知政,于家有所不知事”,意思是说,他小事糊涂,但是大事一点也不糊涂。

历史总是具有相似性。

管仲荐隰朋,隰朋上任后,完全照搬管仲的章程,齐国继续称霸;萧何荐曹参,曹参也完全照搬萧何的制度,汉朝迎来盛世。隰朋和曹参都是糊涂宰相,但是这种糊涂宰相当得舒心放心,当得后世留名。聪明人不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

古人认为,一个人能够立功、立言、立德,就是一个圣人。管仲以一己之力,助齐国建立霸业,是为立功;管仲留下的治国纲领和经济章程,影响中国几千年,是为立言;管仲霸有天下,受惠百姓,迎来太平盛世,是为立德。

管仲,堪称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