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医瑰宝苑
辨症汇编
山野居士
四诊易知
十二经络所属:
手太阴属肺 手少阴属心 手厥阴属包络
足太阴属脾 足少阴属肾 足厥阴属肝
手太阳属小肠 手少阳属三焦 手阳明属大肠
足太阳属膀胱 足少阳属胆 足阳明属胃
四诊易知:
望色:额心 鼻脾 左颊肝 右颊肺 颧肾 面上之部位可察也。
肝青 肺白 心赤 脾黄 肾黑 面上之五色可察也。
部位察其相生相克。五色察其有神无神。大抵外感不妨滞浊,久病忌呈鲜妍。惟黄色见于面目,既不枯槁,又不浮泽,为欲愈之候。
望舌色:舌上无胎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指无胎言)。若有白胎为半表里。黄胎为在里。黑胎病入少阴多死。胎润有液者为寒;胎燥无液者为火。舌上无胎如去油猪腰子为亡液,名镜面舌,不治,宜与病症相参不可执一。
闻声:
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为神昏。狂言怒骂者为实热。痰声漉漉者死。新病闻呃者为火逆。久病闻呃者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不异于平时为吉。反者为凶。。
问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咳俱当辨,九问久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脉:
左寸心小肠 左关肝胆 左尺肾膀胱
右寸肺大肠 右关脾胃 右尺命门三焦。
脉法统论:
何谓无病之脉,一息四至是也。
何谓五藏平脉:心宜洪、肝宜弦、肺宜濇、脾宜缓、肾宜沉。又兼一股冲和之气乃胃气也。
何谓四时平脉: 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濇、冬宜沉,四季之未宜和缓是也。
何谓男女异脉:男为阳宜寸大于尺,女为阴宜尺大于寸是也。妇人有孕之脉尺大而旺,或心脉大而旺也。妇人血崩则脉尺内虚大弦数也。妇人半产则脉革,妇人产期至则脉离乎经常也。若尺脉微弱而濇,小腹冷、身恶寒者,此则知妇人无子也。小儿之脉七至为准也。
持脉秘旨:
脉之为道
一曰浮,浮者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
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上而始见为里病也。
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里病也。
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
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
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
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寸下不及尺为素禀之衰也。
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指鱼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
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
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
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中审其为:
细,则属于虚,大,则属于实。
又须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
短,知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
长,知素禀之盛攻邪务绝其根株此凭治病之秘法也。
辨证汇篇卷一
凡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辨,为病之根,为治之源,每症中皆有互相也。如:
阴中之阳阳中之阴
表中之里里中之表
虚中之实实中之虚
寒中之热热中之寒
阳证
阳证三阳病采薪,脉浮大数痛头身
唇焦烦渴冷须喜,口燥神狂壮热辛
手足暖温溺涩短,面容红赤大便陈
咽干合以强项等,治法汗和兼下珍
阳症,太阳、阳明、少阳也。初病发热、头疼、项强、唇焦、口燥、烦渴、喜冷、面色赤红、手足暖温、爪甲红润、大便闭、小便赤涩、脉浮洪大数,皆阳症之候。治法宜汗和下也。
阴证
阴病三阴受病称,恶寒战栗冷肢冰
体重转侧不趋痛,身倦形疲欲寐徵
脉式濇沉细小看,面色惨黯无光凭
泻利呕吐尿清白,药用补温两法乘
阴症,太阴、少阴、厥阴。初病恶寒、战栗、体重、难转侧、呕吐、泻利、小便清、倦卧、欲寐、手足冷、爪甲青、面色惨黯无光、脉沉濇细小,此症之候。治法宜温补。
表里证
表病恶寒发热随,头身双痛脉浮皮
里因谵语恶潮热,便硬脉沉有力加
表症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脉浮为适症。
里症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腹胀满、脉微沉、滑、有力,为适症。
虚实证
虚乃中空神弱疲,须看脏腑用方施
实当标本有余辨,标是邪停本滞医
虚者:阴虚、阳虚、标虚、本虚。
实者:标实是邪住久停也。
里实内中偏胜。如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肾有火邪、寒气迫于外肾、疝痛。
寒症
厥气胸中逆积情,肾关于胃胃寒成
外寒斩破肾关里,非是伤标病客荣
表热里热辨
表热不休尿白施,麻黄无汗有桂枝
炊蒸里热尿红赤,三承凉膈重轻规
发热不休尿白为表热。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发热如炊笼蒸蒸内越于外,尿赤为里热。
阳热阴热辨
舌干燥渴烦阳经,苔润宜清白虎轻
厥冷热兼清糓利,阴经舌燥白通升
发热口燥舌干烦渴者,乃阳经之热,舌苔润治法宜清,如白虎解毒之辈。
发热坚决冷、下利清糓者,乃阴经之热,舌苔燥治法宜温。四逆、白通汤之辈。
外感表症,六淫所伤也。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也。迫人肌肤则生病。
伤风
风本阳气卫先伤,口渴心烦肌热荒
浮脉恶风头上痛,药宜解表最为良
伤寒
寒为冷气先伤营,身冷恶寒脉紧成
口喜热汤肢带滞,药兼温散两相并
伤暑
暑伤溺赤渴神昏,荣病汗多肺喘烦
静得贪凉寒热病,倦焚面垢动为根
暑症,口渴、心烦、溺赤、身热、脉洪而虚、暑挟湿并行、舌苔必白,为适症。
从皮肤入扰荣则汗出
从鼻入迫肺则烦喘
从口入胃则呕吐
先夏至为病瘟,后夏至为病暑。
因冒赤日走长途,六一散、白虎汤。
因贪凉避热于高厦凉室香薷饮 。
伤湿
湿由溃烂气蒸成,中觉沉重滞卫荣
骨肉酸麻多不利,萎筋热肿并相生
伤燥
燥乃久晴多属秋,鼻咽口舌燥无休
大便闭结不宜热,方用清凉勿误投
伤火
热气蒸成火病阳,心身狂热弃衣裳
大便闭结小便赤,治法疏通药用凉
内伤者,里症有气、血、痰、郁四字之别 。
气
气根属肾肺鼻通,或因伤本或标攻
诸症百病难枝举,数字规模变化工
血
心为生血统司脾,居住肝经血海持
吐衄与便诸血证,内伤外感辨相宜
痰
痰病中央失运枢,糓津不布变痰趋
须当标本相因症,治法神机勿忘铢
郁
郁乃久停一发因,七情内屈引当伸
六淫外迫何经病,药应疏通辨久新
太阳(小肠、心,膀胱、肾相表里)
太阳经证恶寒量,发热头痛连项强
实邪无汗(脉)浮紧象,恶风自汗(脉)缓虚伤
(实邪方用麻黄汤,虚邪方用桂枝汤)
太阳府证躁烦(不眠,脉)浮,(口渴)饮呕(吐)溺无蓄水(症)愁
小腹满鞭尿自利,如狂蓄血脉沉求
(蓄水症方用五苓散,蓄血症方用桃仁承气汤)
阳明(大肠、肺,胃、脾相表里)
阳明经症鼻中干,(一身)壮热不眠(难睡也)目痛看
有合少阳兼口苦,太阳同见恶寒单
(阳明经兼少阳方用葛根汤加柴胡,阳明兼太阳方用葛根汤加桂枝,阳明经本症用白虎汤)
阳明府症闭便知,潮热狂言汗四肢
便燥少阳邪传胃,太阳尿数大便(结、闭)迟
(阳明府合太阳方用麻仁丸,阳明府合少阳方用蜜煎导方)
少阳(三焦、命门,胆、肝相表里)
少阳经证苦咽干,二火目眩虚实看
寒热(于外。胸胁苦)满(不食。心)烦虚(火)喜呕,(外亦寒热郁郁微烦)胸(心痞)鞭善呕(不止)实邪(实火)干
(虚邪方用小柴胡汤,实邪方用大柴胡汤)
少阳府证热寒中(在内),痞痛利呕脉必弓
痞后呕先(因呕而痞)多不痛,方当半夏泻心通
胸中(有)热(作)呕胃(中有)邪(作)痛(用黄连汤),胆火下脾自利攻(乃胆火攻脾)
加减黄芩汤变用(胆火攻脾用黄芩汤,攻胃用黄连汤加半夏生姜汤),上逆胃呕是邪冲
太阴(肺、大肠,脾、胃相表里)
太阴邪病化从阴,自痛腹中兼满斟
手足自温利(大便利也)不渴,再加吐食脉多沉
(方用理中汤,四逆汤辈)
少阴(心、小肠,肾、膀胱相表里)
少阴水化而为寒,脉细沉微腹痛难
背上恶寒但欲寐,口和尿白利清漫
(此症有三治法:1。宜用回阳法,首重在温剂,真武汤,四逆汤之辈。2。交阴阳。吴茱萸汤。3。微发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火化热邪从,脉息数沉郁寐容
外躁(肾脉不能上通于心则躁)内烦(心脉不能下交于肾)下利水,口干不卧尿红浓
(治法宜救阴法,补正攻邪)
厥阴
厥阴消渴(火盛)气升冲(火逆),食则吐蚘风化中
(木)克土能肌(火邪消物)不欲食(木侮土也),病肝内火郁相攻(病相火郁)
(于内是厥阴病,发于表则为少阳病,更加心中热,闻食臭则上隔而吐出,下之利不止)
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厥阴主肝而胆存于内,则厥阴之热少阳之火内发也。辨证汇篇卷二
恶风
多以风寒两邪干,三阳具有恶风寒
阳乃恶风从表法,三阴唯有恶寒单
三阳有恶寒恶风同见表病也,
三阴之症有恶寒而无恶风也。
恶寒背恶寒之辨
发热恶寒阳表经,恶寒无热里阴停
背寒不燥少阴证,燥渴阳明有定形
发热恶寒发于阳表证(有汗乃虚用桂枝汤,无汗乃实用麻黄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里证(有汗桂枝加附子,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
背恶寒口中和不燥阴病少阴也,宜用附子汤。
背恶寒口中燥而渴阳病阳明也,宜用白虎汤加人参汤。
潮热
潮者潮水之潮有定时也,若一日二三发无定名曰发热。
潮热于寅卯属少阳
潮热于巳午属太阳
潮热于申酉属阳明
症见少便难大便溏邪尚未全入于里不可下,症见少便大便闭燥渴烦躁方可攻。
壮热 发热无休止之时,热气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发热属阳明内实宜下。
寒热
寒热者一热一寒互相往来,邪正相争也。邪入阳分发热,邪入阴分发寒,居半表里者寒热交作与疟相似,只别有定时者疟,无定时者非疟也。
汗证
自汗:自汗者不发散而自然汗出,卫为阳能卫外皮肤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
一因卫受制则皮肤腠理不固。
一因阳虚外恶寒。
一因阳实外不恶风。
盗汗:盗汗者谓睡中则汗出醒时则止,多属阴虚心虚不固火伤阴。
因荣之热乘阳之间而潜出 。
阳症:阳盛出来多热汗;
阴症:阴虚冷汗不留停;
不治症:冷汗出多如油,身体痛,淋滴如珠不治。热汗出多而痰喘亦不治。
黄汗厉节辨
黄汗无发热,厉节有发热,但厉节之湿聚关节,黄汗之湿聚膈间,故黄汗无肢节痛而厉节少上焦证也。甚则生黄疸一切诸黄
热被水遏郁交蒸汗腋则黄
黄汗者汗湿于表衣中色黄也。
厉节者肢节滞而不利也。
手足汗
一热聚胃蒸其津液傍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肢热小便自利胃液干大便硬。
一中寒胃阳土虚脾不约束津液横溢手足汗出,肢冷因阳虚失运中寒不化小便不利大便虽硬不可攻。
头汗与热越汗出辨
遍身汗出谓之惹越瘀热在里不能发越而热气上达者也。
无汗
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为无汗。然无汗中数种。有寒邪在表、有邪在里、有水饮内蓄、有亡阳久虚等皆无汗也。
头痛
一头前额痛属阳明;
一头后面痛属太阳;
一头左右两边痛属少阳;
一头顶上痛属厥阴;
一太阴本无头痛因痰火上冲也;
一少阴无头痛,有头中间觉空虚,乃脑之髓气不足也。
辨下列数种头痛晕眩症
因风痛谓之头风必晕眩。
因热痛晕则烦渴。
因气郁痛晕则志意不伸。
因痰痛晕则呕吐痰涎。
因湿痛晕则头重不起。
因虚而头痛晕者动则更痛更晕也。
真头痛连脑内,手足青冷过肘节朝发夕死。
头眩
有眩运者、有眩冒者。运乃转运而头眩旋是也;冒乃蒙冒昏迷是也。多因少阳厥阴之风火。
虚症:或有气血虚汗吐下内虚。
实症:或因痰火内实上冲。
表症:或因外感风火遏于上。
内伤:或因色欲过度肾气虚真阳虚而目眩晕。
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