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论曰。身谓身受。依身起故。即五识相应受言不悦者。是损恼义。于五识俱领触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所言悦者。是摄益义。即五识俱领触受内。能摄益者。名为乐根。初静虑中。三识俱乐。亦此所摄。种类同故。第三静虑。意识俱受。能摄益者。亦名乐根。彼地更无余识身故。即意俱悦。立为乐根。意识俱生悦受有二在第三定。说名为乐。由此地中离喜贪故。除第三定。下三地中。说名喜根。有喜贪故。此二心悦。摄益义同。行相何殊。分为喜乐。由行相转有差别故。若有心悦。安静行转。名为乐根。若有心悦粗动行转。名为喜根。或复乐根摄益殊胜。喜根摄益则不如是。由此第三静虑地乐。诸圣说为所耽著处。与意识俱能损恼受。是心不悦。名曰忧根。已约身心悦不悦受。行相差别。立四受根。所言中舍二无别者。中是非悦非不悦义。即不苦乐。说名舍根。身心受中。此定何受。应言此受通在身心。苦乐何缘各分为二。不苦不乐唯立一根。此在身心无差别故。谓心苦乐多分躁动。苦乐在身。则为安住。不苦不乐。在身在心。行相无差。唯安住故又心苦乐。多分别生。在身不然。随境力故。阿罗汉等。亦如是生。舍在身心。俱无分别。处中行相。任运而起。又苦乐受。在身在心。于怨于亲。行相转异。不苦不乐。在身在心。于中庸境。行相无异。是故苦乐。各分为二。不苦不乐。唯立一根。已释乐等诸受根体。三无漏根。今次应释。不可一一别说其体。应就三道依九总立。意乐喜舍信等五根。此九三道中。即是三无漏。谓在见道。意等九法。即是未知当知根体。未知当知行相转故。若在修道。意等九法。即是第二。已知根体。为欲断除余随眠故。于已知境。数复了知。在无学道。意等九法。即是第三。具知根体。知已已知。故名为知。习知成性故。或能护知故。名为具知。九根相应。合成此事。故意等八。亦得此名。如是根名。虽二十二。而诸根体。但有十七。女男二根。身根摄故。三无漏根。九根摄故。如是已释根体不同。当辩诸门义类差别。此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唯无漏后三  有色命忧苦

当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论曰。次前所说。最后三根。体唯无漏。是无垢义。垢之与漏。名异体同。七有色根。命及忧苦。一向有漏。七有色者。眼耳鼻舌身女男根。色蕴摄故。九通二者。即前所说三无漏摄。意等九根。名为无漏。余意等九。是名有漏。有余师说。信等五根。亦唯无漏。契经唯说圣所有故。又世尊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此非诚证。依无漏根说此言故。云何知然。先依无漏信等五根。建立诸圣位差别已。说此言故。全无此者。此即此前所说。无漏信等根义。若不尔者。唯应说言无信等根。不应言此。或诸异生。略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不断善根。外谓善根已断。依外异生。作如是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为有契经证信等五通有漏不。亦有。云何。谓世尊说。我若于此信等五根。未如实知。是集没味过患出离。未能超此天人世间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广说。非无漏法应作如是次第观察。又说佛未转法轮时。先以佛眼。遍观世界。有诸有情。处在世间。或生或长。有上中下诸根差别。未转法轮。世间已有无漏根者。如来出世。则为唐捐。若汝于此所引二经。异分别者。我当复以殊胜分别如理遮遣。故信等根。定通有漏。如是已说有漏无漏。二十二根中。几是异熟几非异熟。颂曰。

命唯是异熟  忧及后八非

色意余四受  一一皆通二

论曰。且无分别此诸根中。唯一命根。定是异熟。如何此命。可无分别。定果命根。非异熟故。如是命根。亦是异熟。得边际定应果苾刍。于僧众中或别人所。施思果故。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本论说故。有余说。彼由边际定力。引取前生顺不定受业。所感寿命。令现受用。复有欲令边际定力引前生业残异熟果。而经主言。由胜定力。引取未曾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如此命根。非是异熟。余是异熟。此言非理。所以者何。且彼唯说。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名为命根。如后当破。设许如是随执彼为长养等性。皆不应理。且不应执是长养性。彼能防守异熟果故。所防异熟。已转尽故。不应异熟相续断已。独有长养。太过失故。亦不应执是等流性。眼等无别等流性故。无记非善等流果故。又界应成杂乱过故。亦不应执是异熟性。定非欲界异熟因故。又彼自许如是事故。然其所说迷谬难详。任更指陈。彼名何法。而言此命非异熟耶。尊者法胜说。此命根亦非异熟。故彼论说。有十三根。皆通二种。此违本论。一根非业是业异熟九根非业。非业异熟。十二不定。忧根及后信等八根。皆非异熟。是有记故。经说有业顺忧受者。依受相应。言顺无过。如言有触顺乐受等何缘定谓忧非异熟此是异熟。不应理故。云何不应。离欲贪者。不随转故。异熟不然。设许随转。应如苦根。阿罗汉等。亦可知有。而实非有。经所遮故。如契经说。设见大师般涅槃位亦无愁等。又无用故。善亦不行。非能摄益。如喜根故。何相知彼有无记喜。彼时虽无。外相而有。内分别生。或彼善喜。容有现行。非善忧根。彼可现起。应随善相准知无记。非无记喜。违离欲道。又阿笈摩。证彼有喜。如契经说。彼犹受喜异熟。不言彼有黑品忧根。故知忧根越异熟法。余根通二义准已成。谓七色意根。除忧余四受。十二一一皆通二类。七有色根。若所长养则非异熟。余皆异熟。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仪路。及工巧处。并能变化。随其所应。亦非异熟。余皆异熟。如是已说是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颂曰。

忧定有异熟  前八后三无

意余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论曰。如前所诤。忧根当知定有异熟。定言意显唯有非无遮非异熟因无记无漏故。非为显示唯此忧根是有异熟。勿有余根一切皆是无异熟过。故但显忧唯有异熟。越次说者。显无记无漏若总若别皆无异熟因。非如此中有记有漏要总方是有异熟因。故越次说。深为有用。眼等前八。及最后三。此十一根。定无异熟。八无记故。三无漏故。余皆通二。义准已成。谓意根余四受。信等言等取精进等四根。此十一一皆通二类。意乐喜舍。若不善善有漏有异熟。若无记无漏无异熟。苦根若善不善有异熟。若无记无异熟。信等五根。若有漏有异熟。若无漏无异熟。如是已说有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唯善后八根  忧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种  前八唯无记

论曰。信等五根。及三无漏。一向是善。次虽居后。乘前便故。而说在初。忧根唯通善不善性。意及四受。皆通三性。眼等八根。唯是无记。如是已说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色无色界  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忧苦  并余色喜乐

论曰。欲界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系故。准知欲界系。有余十九根。色界如前除三无漏。兼除男女忧苦四根。准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系。除女男者。色界已离淫欲法故。除此无因须受用故。有说由此身丑陋故。此说不然。阴藏隐密非丑陋故。前说为善。然佛置彼在男品中。如契经说。无处无容女身为梵。有处有容男为梵者离欲威猛似男用故。如有称赞大梵王言。

大梵如丈夫  所得皆已得

离欲道威猛  故说为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