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不相应行品第九十四

心不相应行。谓得不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处命根生灭住异老死名众句众字众凡夫法等。得者。诸法成就为众生故有得。众生成就现在世五阴名为得。又过去世中善不善业未受果报众生成就是法。如经中说是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问曰。有人言。过去善不善身口业成就。如出家人成就过去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是皆成就。所以者何。经中说。若人为罪福。即是已所有二事常追其身。犹影随形。又经中说。殃福不朽谓能得果。若不成就罪福业者。不应得果。则失诸业。问曰。过去律仪不应成就。所以者何。汝言过去法灭未来未有。现在不能常有善心。云何成就戒律仪耶。答曰。是人现在律仪成就非过去也。如以现染故染。如是以现在戒故名为持戒。不以过去。但以先受不舍故名成就过去。问曰。有论师言。众生成就未来世中善不善心。是事云何。答曰。不成就。所以者何。未作业已得故。是故未来不成就。是名为得。无别有心不相应法名为得。与此相违名为不得。亦无别有不得法也。无想定者。无此定法。所以者何。凡夫不能灭心心数法。后当说。是心心数法微细难觉故名无想。无想处亦如是。灭尽定者。心灭无行故名灭尽。无有别法犹如泥洹。命根者。以业因缘故五阴相续名命。是命以业为根故说命根。生者。五阴在现在世名生。舍现在世名灭。相续故住。是住变故名为住异。非别有法名生住灭。又佛法深义。谓众缘和合有诸法生。是故无法能生异法。又说。眼色等是眼识因缘。是中不说有生。是故无生无咎。又说生法等一时生。若法一时生即灭。是中生等何所为耶。应思是事。又十二因缘中。佛自说生义。诸众生处处生受诸阴名为生。是故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死。亦说。诸阴衰坏名老。无别有老死法。名众者从字生名。如言某人随字成义名句。诸字名字。有人言。名句字众是心不相应行。此事不然。是法名声性法入所摄。问曰。凡夫法是心不相应行。是事云何。答曰。凡夫法不异凡夫。若别有凡夫法。亦应受别有瓶法等。又数量一异合离好丑等法。皆应别有。外瓶书中说瓶异瓶法异。因瓶法知是瓶色异色法异。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法名自体。若汝谓凡夫法异。则色自无体。应待色法故有。是事不然。是故汝不深思故说别有凡夫法。有诸论师习外典故造阿毗昙。说别有凡夫法等。亦有余论师说别有如法性真际因缘等诸无为法故。应深思此理。勿随文字。苦谛聚竟。

集谛聚业论中业相品第九十五

论者言。已说苦谛竟。集谛今当说。集谛者。诸业及烦恼。是业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身业者。身所作名身业。是业三种夺命等不善。起迎礼拜等善。断草等无记。问曰。若身所作名身业者。瓶等物亦应是身业。身所作故。答曰。瓶等是身业果。非是身业。因果异故。问曰。不应有身业。所以者何。身所动作名为身业。有为法念念灭故不应有动。答曰。是事念念灭品中已答。所谓法于余处生时损益他。是名身业。问曰。若尔者。身即身业以余处生故。非身所作名为身业。答曰。身是作业之具。身于余处生时集罪福名为业。是故身非业也。问曰。集罪福是无作。身作云何。答曰。身余处生时有所造作。名为身作。问曰。是身作或善或不善。而身不然。是故非身所作。答曰。随心力故。身余处生时能集业。是故集名善不善。非直是身。口业亦尔。非直音声语言以心力随音声语言所集善恶是名口业。意业亦如是。若决定心我杀是众生。尔时集罪福亦如是。问曰。如从身口别有业。意与意业为即为异答曰。二种。或意即意业。或从意生业。若决定意杀众生是不善意。亦是意业。是业能集罪胜身口业若未决定心是意则与业异。问曰。已知作相从作生异集业。何者为相。答曰。是即名无作。问曰。但身口有无作。意无无作。答曰。不然。所以者何。是中无有因缘。但身口业有无作。而意无无作。又经中说二种业。若思若思已。思即是意业。思已三种。从思集业及身口业。是意业最重。后当说。从重业所集名无作。常相续生故。知意业亦有无作。

无作品第九十六

问曰。何法名无作。答曰。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是名无作。如经中说。若种树园林造井桥梁等。是人所为福昼夜常增长。问曰。有人言。作业现可见。若布施礼拜杀害等是应有。无作业不可见故无。应明此义。答曰。若无无作则无离杀等法。问曰。离名不作。不作则无法。如人不语时。无不语法生。如不见色时。亦无不见法。答曰。因离杀等得生天上。若无法云何为因。问曰。不以离故生天。以善心故。答曰。不然。经中说。精进人随寿得福多。故久受天乐。若但善心云何能有多福。是人不能常有善心故。又说。种树等福德昼夜常增长。又说。持戒坚固若无无作。云何当说福常增长及坚持戒。又非作即是杀生。作次第杀生法生。然后得杀罪。如教人杀。随杀时教者得杀罪。故知有无作。又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不善无记心若无心。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有无作不善律仪亦如是。问曰。已知有无作法非心。今为是色。为是心不相应行。答曰。是行阴所摄。所以者何。作起相名行。无作是作起相故。色是恼坏相非作起相。问曰。经中说六思众名行阴不说心不相应行。答曰。是事先以明。谓有心不相应罪福。问曰。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答曰。色声香味触五法非罪福性故。不以色性为无作。又佛说。色是恼坏相。是无作中恼坏相不可得故非色性。问曰。无作是身口业性。身口业即是色。答曰。是无作但名为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身口意业性。又或但从意生无作。是无作云何名色性。又无色中亦有无作。无色中云何当有色耶。问曰。何等作能生无作。答曰。从善不善作业。能生无作。非无记以力劣故。问曰。几时从作生无作。答曰。从第二心生。随善恶心强则能久住。若心弱则不久住。如受一日戒则住一日。如受尽形则尽形住。

故不故品第九十七

问曰。经中说故作业不故作业。云何名故不故耶。答曰。先知而作名为故作。与此相违名不故作。问曰。若不故作不名为业。答曰。有是业但心故作业则有报。又决定心作业名故。不决定心作名不故。如卒语名不故。不卒语是名故。如经中说汝有过失我当数。若卒语我则不数。乃至三问。若先无作心而作。如人行时。践蹈杀虫是名不故。是不故业以不集故不能生报。业有四种。有作不集。有集不作。有亦作亦集。有不作不集。作不集者。如作杀等业后则心悔。作施等业后亦心悔。又起作业心不复忆。是名作非集。集不作者。若他作杀等则心生喜。他作施等心亦生喜。亦作亦集者。若作杀等罪施等福亦心生喜。不作不集者。亦不作亦不生喜。于是中。亦作亦集是必受报。如经中说若业亦作亦集。是业必受果报。是故作集业。若现受报。若生受报。若后受报。问曰。若故作集业必受报者。则无解脱。答曰。业虽故作得真智故不复更集。譬如焦种不能复生。问曰。佛盐两经中说。有人造地狱报业。现世轻受。答曰。若重恶业能现轻受。何故不能令都尽耶。若人不能具修真智。则恶业得便。故现在世少受果报。问曰。阿罗汉虽具修真智。亦受恶报。答曰。深修善法则障不善。是故若人于百千世集戒等善业。则不善业不能得起。犹如诸佛一切智人。余人不能如是。故为不善业所得便。故阿罗汉虽具修真智。以宿业故亦受恶报。问曰。经中亦说佛受谤等不善业报。答曰。佛一切智人无恶业报。以断一切不善法根本故。但以无量神通方便现为佛事不可思议。如增一阿含中说有五事不可思议。业有二种。定报不定报。定报业者。若多若少必当受报。不定业者可令都尽。问曰。云何名定报业。何等是不定报业。答曰。经中说五逆罪是定报业。问曰。但五逆罪是定报业。更有余耶。答曰。余业中亦有定报分。但不可得示。或以事重故有定报。如于佛及佛弟子。若供养若轻毁。或以心重故有定报。如人以深厚缠杀害虫蚁。重于杀人。如是等余业亦有定报。问曰。若五逆罪可令薄者。何故不能使都尽耶。答曰。此罪法尔。不可都尽。如须陀洹虽至懈怠不到八生。又五逆罪以坚重故不可都尽。如王法中有重罪者。可得令轻不可全舍。

轻重罪品第九十八

问曰。经中说有轻重罪业。何谓轻重。答曰。若业能得阿鼻地狱报是名重罪。问曰。何等业能得此报。答曰。若业破僧必受此报。所以者何。别离三宝令僧宝离佛宝亦碍法宝。又生上邪见故能起是业。亦深嫉恚佛故起此业。亦久集恶性深贪利养故故起此业。又此人说非法是法时。障多众生行诸善法。故名重罪。问曰。但破僧罪得阿鼻地狱报。更有余耶。答曰。余业亦有。若言无罪无福供养父母及诸善人无有果报。是等邪见亦得此报。又使他人堕此邪见。令多众生造诸恶故。亦受此报。又能作如是邪见经书。如富兰那等诸邪见师害正见故。开多众生为恶因缘。又谤贤圣罪亦得此报。如说八万四千岁一胁受苦。又如法句中说。圣人以法寿。以此法教化。钝根依恶见违逆如是语。如刺竹结实则自害其形。是人堕地狱。首下足在上。以恶心恶口。诽谤贤圣者。是人堕十万尼罗浮地狱。三十六及五阿浮陀地狱。又杀生等若事重心重。是罪亦堕阿鼻地狱。与重相违。是名为轻。于炙大炙等诸浅地狱畜生饿鬼。及人天中受不善报。是名轻罪。

大小利业品第九十九

问曰。经中说有大小利业。何者为大利业。答曰。随以何业能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最大利报业。次业能得辟支佛道。次业得声闻道。次业得有顶报寿八万大劫。是生死中最大业报。次业得无所有处寿六万劫。如是次第乃至梵世寿命半劫。次欲界他化自在天受天数万六千岁。乃至四天王受天数五百岁。如是人中四天下各随业受报。如是畜生饿鬼地狱。亦有小利业。问曰。何等业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答曰。檀等六波罗蜜具足。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此善业次第转薄。得辟支佛菩提。转薄得声闻菩提。若行增上四无量心。得生有顶。行四无量次第转薄次生下地。行四无量心小转薄。及随定戒因缘故生色界。以布施持戒修善因缘故生欲界。是施等业随福田厚薄故有差别。若于诸佛福田中行。是则最胜。次于辟支佛等福田中行。次第转少。问曰。为智福田胜。断福田胜。答曰。若智能达法相。谓必竟空此则为胜。所以者何。如佛以智故于弟子中胜。不以断故。如杂藏中说。若扫僧房地如一阎浮提。不如扫佛塔犹如一掌处。有一切智慧皆为断故。若诸菩萨久处生死。皆为善断。善断者。谓自断结亦断众生。是诸结皆以智渐断。故知智慧福田于断为胜。问曰。若利根须陀洹钝根斯陀含。是二福田何者为胜。答曰。利根者胜。非钝根也。问曰。此语不然。如经中说。供养百须陀洹。不如供养一斯陀含。又说。稊稗害禾贪欲秽心。是故施无欲人应得福多。斯陀含能薄三毒。须陀洹未。何故言胜。答曰。是经名不了义。何以知之。即此经中说。施畜生得百倍利。而实施鵽鸟等所得果报。胜施外道五神通人。是故此经应辩其义。此经从多故说。除利智慧。人须陀洹以智力故。虽受诸欲亦名福田。非断欲凡夫乃至能得有顶定者。有多闻智在达分中尚胜。非有顶定不通达分。又弥勒菩萨虽未得佛。为阿罗汉之所礼敬。又但能空发菩提心者。以为罗汉所敬。如一沙弥担持衣钵逐阿罗汉行。是沙弥发无上心。阿罗汉即取衣钵自担随其后行。如喻中广说。故知智慧福田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