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一
有这么一则童话:两只喜鹊相爱并且结婚了,它们辛勤地搭建自己的窝,不久后生了宝宝蛋。每天,喜鹊爸爸都要出去觅食,喜鹊妈妈则在家看护刚刚破壳而出的宝宝们,并将爸爸带回的虫子喂到宝宝嘴里。
由于宝宝太多,爸爸带回的食物有限,于是,喜鹊妈妈让它每次多带回些虫子。可喜鹊爸爸努力了好几次,却都无法满足那么多张嘴,然而,它已经累得再也飞不动了。
看到老公这样,喜鹊妈妈生气了,它抱怨喜鹊爸爸,并赶它出去觅食。无奈,喜鹊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再一次飞了出去。可这一次,它到晚上还没有回来,这可急坏了喜鹊妈妈和几个宝宝,一来没有食物,二来,它们也担心爸爸出事。就这样,它们一直等了三天,仍然没有见到喜鹊爸爸。见几个宝宝因为没有食物而体力不支,无奈之下,喜鹊妈妈飞出去觅食。这可吓坏了喜鹊宝宝们,它们拼命地叫着,有两只还扑打着小翅膀去追妈妈。妈妈好生劝导了一番,它们才答应乖乖地等妈妈回来。
几只喜鹊宝宝就这样一声不响地等在窝里,任何一个动静都会吓得它们全身发抖,它们连饿带怕,在风中瑟缩地挤在一起。
它们牢记妈妈的话:“别出声,外面可能有蛇,或其他天敌。别乱动,本来就在风中摇摆的家园根本经不起折腾!”黄昏时,妈妈还没有回来,寒风夹杂着雪花,吹落在这小小的蜗居里。最小的宝宝吓哭了,最大的宝宝也怕得要命,然而为了保护弟弟、妹妹,它学着妈妈的样子,用自己还没有发育出羽毛的翅膀和身体挡住风雪……它盼望着妈妈归来,更希望它能和爸爸一起回来。
第二天,雪停了,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飞了回来,却发现支撑着蜗居的树枝已经断了,它一下子吓傻了,疯狂地鸣叫,呼唤着它的宝宝。
它围着树来回寻找,站在最高处左顾右盼,突然它看到地上散落着一些树枝,它一下子飞落到地面,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厚厚的雪像棉被一样盖在它们身上,妈妈拼命地用翅膀扫落积雪,希望能找到活着的宝宝。然而,所有的宝宝都僵硬地躺在那里,最大的那只仍然张着小小的翅膀,它的下面是那只最小的宝宝。
喜鹊妈妈哀鸣地围着孩子们的尸体打转,它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些回来,恨自己因长期不出去觅食而中途迷路,更恨自己为什么要把老公赶出去……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它料定老公和几个宝宝一样,只不过它可能长眠在远处的某个地方。然而它更加确定的是,自己的家园已经不见了,过去的美好时光再也找不回来了……故事讲完了,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然而相同的是感伤。在感伤的同时,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两只喜鹊没有把窝搭建在这棵树上,如果那天喜鹊爸爸没有出去,如果妈妈也没有走,如果风雪没有来,如果妈妈没有中途迷路,如果它们没有生那么多宝宝,如果……可这一切设想都无法弥补这家破人亡的结果。是的,生活中没有如果,只有无奈的结果。
对鸟儿来说,森林就是社会,它们在这里成家,在风雨飘摇中战战兢兢地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一切。有天敌,有纷争,有恶劣的气候,也有人为的破坏,总之,它们稍有二心,就有可能埋下厄运的种子。
二
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有所领悟,所有的人都无法抗拒天灾,我们唯一可以掌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态。那么就算风雪真的到来,就算爸爸很累,宝宝没有吃饱,凭它们相依为命地厮守与保护,也许可以另想办法,因为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同一个真理:只要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活下来!
这,就是家庭,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蜗居,还是繁衍生命的领地。它的地基是夫妻,呈现是孩子,它们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家庭。从喜鹊的故事中反观我们自己,在搭建蜗居的过程中,在喂养宝宝的过程中,在外出觅食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在走神儿,在心猿意马,在不务正业?有的妻子怪罪老公挣得太少,有的老公出门后可能又搭了另一个“窝”,有的夫妻在生活中彼此抱怨,有的父母若没和孩子一起便貌合神离。本来就弱不禁风的空中楼阁,经他们一再折腾便更加摇摇欲坠,他们的宝宝又怎么可能安下心来生存和学习呢?
有的老大被迫承担起大人的责任,就像那只较大的喜鹊宝宝,本应该由父母来保护的子女,因父母的缺席,而不得不由家中的长子来代替,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大人。小大人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反映出家庭中某种责任的丧失,以及这种丧失导致的关系漏洞。
就如同一条鱼发现鱼缸中的水正在外泄时,会自动用自己的身体去堵住缺口,因为水是它的生活之源。然而,后果是这条鱼失去了自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就如同水源,关系破裂对他/她而言,就是面临着死亡,于是,为了生存,他/她就会牺牲自己的童真,付出自己的精力,被迫去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们中间有多少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许,你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力不从心了,因为那时,你的爸爸、妈妈很忙,或是由于其他原因而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你和弟弟、妹妹,因此,你以自己的全部心力替父母承担责任,维护一个家庭,却失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游戏时间、学习时间和那个年龄所应该具有的一切精力。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正因为这种力不从心,你的学习不如人,体力不如人,你想逃避,也想退缩,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回避因力不从心而导致的自卑感。可是,没有人会理解你,特别是一向以成绩论英雄的父母,他们也许还会反过来责骂你,骂你没出息,说你不用心。然而,那个曾经以自己的生命去承担全部家庭责任的你,此时却成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意见到的人,这个人在成家立业时,自然也会以为处处不如别人,认为承担不起对伴侣和孩子的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因为没有得到尊重和理解,当这些力不从心的小大人长大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子女。比如在生活中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打骂、苛责,他们将之称为严格管教,却忽视了一个最简单,也是不为多数人习惯接受的问题,那就是:孩子是否领悟到家长的一片苦心,是否欣然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没有接受,或是被迫接受,那么就会形成“费力不讨好”的局面,甚至导致孩子不良的心理后果。这后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不被理解和尊重(承袭父母的成长经验)。再者说,“棍棒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里”“不打不成器”……这些封建的毒性教条深深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思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难逃此劫。于是,我们不敢过于亲近别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因为“亲密”与“打骂”同缘,我们都信任父母和大人,可这种信任往往伴随着皮肉之苦与苛责、羞辱,因此,我们无法真正地团结互助,人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一盘散沙的关系比比皆是。
当然,家长不希望给孩子的将来带来那么高的负面影响,可在他们的管教中,却处处灌输给孩子不良的思维模式。除打骂和苛责外,还有失职、冷战、放养、抛弃等冷暴力,家长们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许那些听起来都是些“不可抗”因素,然而,当这些因变为将来之果时,他们又无法承受,什么“不听话”“不懂事”“逆反”“操心”“厌学”等种种后果都会逐一落实,却不知,这一切早在孩子的学龄前,就已经注定了。
三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生命的人生大纲,早在6岁前就基本写完了。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人比喻为一本书,那么这本书的目录,早在上学前就已经写成,将来的一切,只不过是往标题内“掺水”。那么,一个婴儿是如何变成一个不听话的、撒谎的、偷窃的、网瘾的、厌学的、走神的学生,乃至将来成为没出息的、没定性的、缺乏自信的、无创造力的、无责任感的,甚至出轨的、窝囊的、霸道的成人,这些问题,都源自于性格,而性格就是“人之初”经验积累。
在此,我们无意一味地谴责家长,动机与效果脱离,这其中一定暗示着某种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理念,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否则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费力不讨好”。那么,这就成为了一个最大的生命课题,我们的祖先,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他们毕生致力于此,却极少有人找到答案,原因在于,许多人的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他们真的去研究孩子,或者他人,却忽视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这个最应该先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
心理学研究最终发现一个道理:“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个“我”泛指我们每一个人,也就是说,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具体说是我们所产生的一切情绪、关系和效果,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研究的方向在于此,那就没有偏差,可若将方向定位于环境和他人,那无论怎样努力,都是事倍功半。
其实,我们的内在才是最丰富的,我们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黄帝内经》上说,再没有什么比人体结构更完美、复杂和平衡了。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自然界和宇宙中的一切元素及能量,只不过,我们没有方法调动它们、发现它们,却总把目光集中在研究外太空,就算人类的科技再发达,却至今连一个太阳系都没彻底搞清楚。因此,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去抓一些遥不可及的外在呢?
我,是一切的根源。知道了我,还有什么不明了的?而我,除生理指标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和合①?
《阿含经》上说:“人类的烦恼源自于有情本身。”因为人类是感情的动物,也就是说,情是我们存在的根据,是佛教泛指的“缘起”,包括一个婴儿,他/她的诞生也缘于父母之情。情以能量和物质的形式盛载于父精母血,之后,才有了所谓的细胞分化和基因排列……因此,生命诞生于父母,对一个生命负责,就必须让这两个有情人成为真正的父母,成为健康的成人,而这,就是家庭!
家庭是缔造生命的发源地,是每一种性格的制造厂,而种种性格组合起来,才形成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民族的文化。研究家庭,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所以才会有那句千古名言:家和万事兴。
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它可以浓缩到上述的父母教育,也可以扩展至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不能不谈,不能不花大精力来研究、调整。据笔者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经验来看,它远远不是一个心理学能够处理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家庭,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遵从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自然法则。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孩子就是顶天立地,联系着父母的一个独立个体。无论父母对他/她如何,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永远存在,回到佛教中的观点,就是情缘。
既然家和万事兴,那么不妨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家庭关系的研究上面,解剖它的缘起,做到知彼知己,再联系到当今环境,让我们能够在这种分析面前做到一种反省和认知。目的是明确的: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让我们的家庭平安幸福,让我们的心灵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