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父精母血(2)
在此期间,我们不能总抱怨有些不负责的工人们不懂行,因为他们就那个素质,就那个技术,他们的水平就是不高,他们有些人就是没文化——是的,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可他们已经把我们拼装成功,我们今天的质量不合格的确与他们当年的能力有关,可是,他们就是这种能力,就像我们今天的眼高手低一样,可是,他们有一点和我们是一样的,都尽了全力!
我们苟活下来,和他们一起苟活下来,实为不易。他们和我们一样具备人类所有的缺点,包括自以为是、懒惰、庸俗、固执、无知、暴躁和冲动……因此,有些朋友说,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性格弱点与父母教育有关时,便一味地、直截了当地与父母“交流”,老天,这等于要他们的命!第一,他们也是俗人,并像俗人一样,不可能认为自己错了,他们的底线与我们不同,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保证孩子能活下来,自己能保住性命,至于什么生活质量或心理素质,他们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想过。第二,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我们,因此,他们年老的时候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唉,我终于完成了今生的任务,把孩子们拉扯大了,记住,只是拉扯大了,至于长大后成功与否,他们根本顾不过来,因为在那个年代,他们连自己都顾不上。
说来说去,父母越来越显得可怜,他们是一群比我们穷的人,不仅没那么多钱,而且精神世界也比较匮乏,他们紧紧恪守着自己的生存经验,携带着人类所有的习气与我们相伴。到了老年,他们成了弱者,但他们仍然固执,像个孩子一样没有安全感,于是怕子女远离,也怕自己失去家长的威严,是的,他们要面子,像我们一样好虚荣,所以,他们只是普通人。
孝道就是平常心
想象一下,你在小区门口散步时与一位老人擦肩而过,如果你们不认识,也许你根本不会正眼看他们,那么,请把这位老人换成你的父母,是不是感觉即刻有所不同?
是的,老人即刻变得很特殊,区别于他人。然而,他/她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在称呼上不同。与其他老人一样,他们需要照顾,他们与孩子的不同,在于他们更难侍候,因为他们明明是在向子女讨个“安全感”,却要子女主动提供,他们把这称为“懂事”和“孝顺”,他们说:“我养你们容易吗?”他们以此来换取子女的关注,与孩子的不同就在于此——我们养育孩子,无须任何条件,只因为孩子是我们的骨肉,我们把孩子送到这个世界,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然而我们从未对老人有相同的感觉。也正因此,我们把对孩子的负责称为教育,把对老人负责称为孝顺,其实,“教”和“孝”同义,老人与孩子都是被“养育”的对象。
不同之处,在于老人似乎都更“懂事”,他们总有道理,总想操控长大的子女——我们这些成人。这种形式明明是上对下,可我们还要像对孩子一样爱他们、哄他们。形式上,我们是他们的孩子,可本质上,我们却是他们的“大人”,这,就是对老人与对孩子的不同心态。而做到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的成人,就像老子说的:(人们)只配我爱,不配我恨。
也因此,孔子将孝道提升到智者的范畴,因为孝顺比教育更难拿捏,它需要顺着老人的性子来,就像哄孩子,如果违逆孩子的性格,那么教育就是失败,将来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形成不良特质。同样,如果违逆老人的性子,老人虽谈不上将来,可我们的将来会有自责及上行下效的后果。
这个后果可能隐藏很深,但我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它。
姑姑去世后,我和父亲去老家吊唁,一见到我们,姑姑的几个孩子纷纷涌上前来哭诉。唯有姑姑的大儿子没有哭,他守在母亲的坟前,默默地注视着母亲的画像,好像在和她交流着什么。然而我们知道,姑姑的大儿子平时非常孝顺,姑姑养病,好几年卧病在床,只有他日夜侍奉在身边。可那几个哭得最厉害的女儿,过去还跟姑姑闹过房产,姑姑因此非常伤心。那么现如今姑姑走了,这几个子女的表现,到底是在告慰谁?
孝道,其实就是平常心,平常心不是抓住过去的事不放,而是一切看淡,包括把自己看淡,比如姑姑的大儿子,他的内心没有自责,因此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未了事件,良知感没有必要逼着他表白什么,他的内心十分坦然,坦然到他仍然可以看着母亲的眼睛,他知道,母亲在九泉之下不会骂他是个不肖子孙,因此,他具有一颗平常心,除了对母亲的怀念之外,他的内心再无起伏。
有些子女抱怨父母,其实是因为无法承担自己的负面,便找一个人来对自己的种种负面负责。诚然,这在逻辑上不无道理,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无论对与错,无论动机为何,父母都是在透支状态下,通过言传身教给我们造成种种正面与负面后果。他们也不知道会这样。而对于那些透支的能量(负面经验),我们无法还给他们,自己也无法接受,由此才形成对抗和冲突。那么,父母就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人,如果让他们有这种感觉,作为子女的我们,实在是有点欺负人!
不是吗?他们凭什么就得样样到位?他们也是俗人,是今生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俗人。我们对俗人有那么多要求,不就是在欺负人吗?就像他们曾经欺负过幼时的我们,我们何必要把这种错误的方式还给他们,而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因此,将那些透支的能量转化,变成我们反省的资本,并用它们为己所用,就像刀子可以伤人,也可以做手术一样。解剖自己,才是大智慧!
再者说,对于死亡而言,活着只是个形式,这个形式是父母提供的,除此之外,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就全靠自己后天的用功了,而犯不上去责怪父母(或自己),他们的名字是父母,其实,只不过是一男一女两个普通人。这两个俗人结合,生下我们这些庸俗的人,后来上学、上班……大家因各种因缘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片“众生海”,无论是事情还是情绪,起起伏伏的,随着海面上的风,以及日月星辰的轨迹,知道这一切后,还有什么可自恋的呢?
所以,从孩子转变为成人,其中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对老人是否有一颗平常心,这种心态没有办法考核,只能自己体会,如果有朝一日,你把老人的唠叨当作一种可爱,而且从骨子里生出“哄孩子的心”,那么,你就真的开始长大成人了,并且具备了当领导和老板的第一个基本素质——责任心。
忆苦思甜,温故知新
有一个事实不能否认:父母也曾经年轻,也有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想让生活好一些。但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父母,大多数做不到,他们根本无力、无心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可是,他们结婚了、怀孕了,腹中是你,生为父母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心甘情愿地要为出生的你负责。
那个年代的“负责形式”,就是保证你能活下来,少受欺负,少挨饿,别冻着……那些年,除了人祸,还有天灾!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他们,肯定是战战兢兢,不仅生怕哪一句话说错,还要尽全力保全他们构建起来的这个小家。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承受着出身不好、立场不坚定、营养不良,还有自然灾害等种种压力;还有那些“老三届”,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放逐在建设兵团,然而当他们成家立业时,又因没有学历或文凭不硬而没有发展,这个哑巴亏成为他们终生的刺激。他们饱尝了这种心痛,当然不肯让自己的孩子再去感受,于是,他们拼命地要孩子念书,考大学,决不能走他们的老路。
他们以脆弱的翅膀呵护子女,像我们爱孩子一样!但他们哪有条件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亲子教育,学心理学,如果对他们谈这些,就如同对死里逃生的伤员大谈美容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