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惭愧篇第十四 奖导篇第十五 说听篇第十六
惭愧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世轮转六道旋还。若有一片神明无不经离多处。既其禀生无定有智有愚。受性不同为善为恶。为善故有惭有愧。为恶故无惭无愧。但凡夫之法相惑居怀。若未得治道断除。理应日夜励己策修惭愧冥空辞谢幽显。从来无智不识至真。致使烦恼森然结漏繁拥。冀藉一善消除万累。排荡重昏豁然清净。是故大圣殷勤制诸道俗深惭应供。横受福田之名。仰愧沙门。虚当乞士之号。进无菩萨兼济之能。退乏声闻自调之德。点辱师僧辜负檀越。不堪行国王之地。无以报父母之恩。事等破瓶。义同燋种。亦如多罗既断。宁可重生。析石已离终无还合。鬼常扫迹唱是恶人。如来敕言。非我弟子。不能为世福田。岂可胜他礼拜。近障人天远妨圣道。如斯罪累何可言陈。在道尚然居俗宁救。是以一失人身动经累劫。再逢服本还同遇本。今当以惭愧水洗浴戒尘。执发露刀割覆藏网。仰愧先贤。深惭后德。尽诚忏谢彻穷来际。见一切凡圣敬同佛想。自勒己心卑如贱想。所有诸过。不起一念私隐之心。所有诸善。常生修学之意。粗陈此心。是名惭愧也
引证部第二
如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造。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一切道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宝灭诸恶业
又迦延论云。何名无惭。答曰。可惭不惭。可避不避。不善恭敬。不善往来。此谓无惭。云何名无愧。可羞不羞。可畏不畏。恶事不畏。故称无愧。又不善往来名无惭。恶事不见畏称无愧。翻此前名。故云惭愧
又新婆沙论云。世间有情见无惭者。言是无愧。见无愧者言是无惭。到谓此二其体是一。今欲显示性相差别。令彼疑者得决定解。问无惭无愧有何差别。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复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复不恭敬是无惭。不怖畏是无愧。复不厌贱烦恼是无惭。不厌贱恶行是无愧。复作恶不自顾是无惭。作恶不顾他是无愧。复作恶不自羞是无惭。作恶不耻他是无愧。复作恶不羞耻是无惭。作恶而傲逸是无愧。复独一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对他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少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众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恶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愚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智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卑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尊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在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出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非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作恶时不羞天者是无惭。若作恶时不耻人者是无愧。复若于诸恶因不能诃毁是无惭。于诸恶果不能厌怖是无愧。复贪等流是无惭。于痴等流是无愧。是谓无惭无愧差别。如是二法唯欲界系。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相应。唯除自性(各翻前恶是名惭愧)又瑜伽论云。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讼违诤。是名无惭无愧也。又遗教经云。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愧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又智度论偈云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欲尘 沉没于五情
着铠持刀杖 见敌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 举世所轻贱
比丘为乞士 除发着袈裟
五情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贵人 衣服以严身
而行乞衣食 取笑于众人
比丘除饰好 毁形以摄心
而更求欲乐 取笑亦如是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贪欲人 不知观本愿
亦不识好丑 狂醉于渴爱
惭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弃
贤智所不亲 愚痴所爱近
诸欲求时苦 得之多怖畏
失时怀愁恼 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 以何当舍之
得福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欲乐着无厌 以何能灭除
若得不净观 此心自然无
又正法念经云。若破戒多欲而行恶法。实非沙门自称沙门。犹如野干着师子皮。如虚伪宝内空无物。又庄严论偈云
既着坏色衣 应当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 常思自调柔
云何着是服 竖眼张其目
蹙眉复聚颊 而起嗔恚相
嗔恚于出家 不应所住处
嫌恨如屠枷 嗔乃是恐怖
轻贱之屋宅 丑陋之种子
粗恶语之伴 烧意林猛火
示恶道之业 斗诤怨害门
恶名称床缛 暴速作恶本
应当自观察 出家之标相
心与相相应 为不相应耶
比丘之法者 从他乞自活
云何食信施 而生重嗔恚
他食在腹中 云何生嗔恚
而为于信施 之所消灭耶
此身不清净 九孔常流污
臭秽甚可恶 乃是众苦器
是身极鄙陋 痈疮之所聚
若共[改-己+亭]触时 生于大苦恼
身如彼箭镝 有镝箭即中
有身众苦加 无身则无苦
蚊虻蝇毒虫 皆能蠚杀人
应当勤精进 远离于此身
故知。上来所录。若道若俗。常须作意正念现前。不得微解少法便起慢心不生惭愧。如四果人等虽不可受总报。别报犹受。故贤愚经云。如鸯崛魔罗。由杀九百九十九人。虽值佛成罗汉。居在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何况外凡未起对治。随造一业决定堕三恶道。但人身难得。遇恶因缘则便易失。以恶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无一
又净度三昧经云。罪福相累重数分明。后当受罪福之报。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种后世栽甚为难数。魂神逐种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又菩萨处胎经偈云
吾从无数劫 往来生死道
舍身复受身 不离胞胎法
计我所经历 记一不说余
纯作白狗形 积骨亿须弥
以利针地种 无不值我体
何况杂色狗 其数不可量
吾故摄其心 不贪道放逸
又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又菩萨处胎经。世尊说偈云
盲龟浮木孔 时时犹可值
人一失命根 亿劫复难是
海水深广大 三百三十六
一针投海中 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 难得过于是
又大庄严论偈云
离诸难亦难 得于人间难
既得离诸难 应当常精进
我昔闻有一小儿。经中说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时此小儿。故穿一版作孔受头。掷着池中。自入池中。低头举头欲望入孔。水漂版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极生厌恶。人身难得。佛以大海为喻。浮木孔小盲龟无眼。百年一出。窬难可值。我今池小其版孔大。复有两眼日百出头。犹不能值。况彼盲龟而当得值。即为说偈云
巨海极广大 浮木孔复小
百年而一出 得值甚为难
我今池水小 浮木孔极大
数数自出头 不能值木孔
盲龟遇浮木 相值甚为难
恶道复人身 难值亦如是
我今值人身 应当不放逸
河沙等诸佛 未曾得值遇
今日得咨受 十力世尊言
佛所说妙法 我必当修行
若能善修习 济拔极为大
非他作已得 是故自精勤
若堕八难处 云何可得离
世间业随逐 坠堕于恶道
我今当逃避 得出三有狱
若不出此狱 云何得解脱
畜生道若干 历劫极久长
地狱及饿鬼 黑闇苦恼深
我若不勤修 云何而得离
险难诸恶道 今日得人身
不尽苦边际 不离三有狱
应当勤方便 必离三有狱
今我求出家 必使得解脱
又罪业报应经偈云
水流不常满 火盛不久燃
日出须臾没 月满已复缺
尊荣豪贵者 无常复过是
故知。人身难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须生着。当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牵猪羊诣于屠所。故涅槃经云。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如暴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又摩耶经偈云
譬如旃陀罗 驱牛就屠所
步步近死地 人命疾过是
自大圣已还体未圆明。虽复分证无生。犹为三相迁流。况于凡愚理隔净境。善恶杂糅明白未分。岂能免点累之愆爱染之失。今闻出家入道之美。不得便言无恶。闻白衣在家之过。不得都无其善。若内修其行则如出家之美。若内乖其信徒为剪落。在家之人有诸眷属公私扰扰。资待所须尚不应悭。沙门净行块然独立。止须三衣六物极至百一供身。自外妨缘何须蓄积。经律具呵明在圣教。若悭吝法财不惠愚贫。智种不成便失圣胎。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常应谦肃恭敬大小。不得自大轻慢前人。若具犯大罪广畜田宅。过分贮积勤营俗事。此定极恶。何须述之。今且略论中下之人。薄学浅识谓智过人。起大憍慢放诞形容。陵篾一切笼罩天地。踑踞师长之前。叱吒尊人之侧。道本和合恭顺为僧。既心形乖反。岂成僧宝也。或有专读外典愖玩琴棋讽读诗书徒消日月。内教法药救生为急。文奥理深词华秘博。能解一句演无量义。新旧经论卷轴数千。曾不窥捡一句之文。外书不急之事日夜勤学。若恐白衣笑我无知不学世典者。何如俗人问我经义不能答。耻居内不闲于外。未足可羞。在内不解于内。耻辱弥甚良由时将末法人命转促。无常交臂朝不谋夕。恐一入幽涂累劫难出。再遇佛法想见无由。虽有经律许一分学外为伏外道。此为上品聪睿者说。先谙于内兼令知外。讥辩锋芒出言关典。内外博究堪为师匠。得如经说为伏外道。今自量身触事无能。神识常蔽愚戆瞢然。自救无憀何能利物。色香不通何辩菽麦。愿自私退省己为学。故涅槃经云。佛语诸比丘。出家之人应修慧学寻究经典。不得披读外道典籍路伽耶等。常处山泽空闲静室。修禅礼诵断邪显正。是汝所宗
又叔迦经中说。叔迦婆罗门子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胜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于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则胜出家
又三千威仪云。出家人所作业务者。一者坐禅。二者诵经法。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罐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间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念妻子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又涅槃经。佛言。我涅槃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争。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瓦木。以金易鋀石。以银易白镴。以绢易氀褐。以甘露易于恶毒
又遗教经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依是行道可得四沙门果乃至菩提。如是行者堪为师范。真良福田得消信施
又婆沙论云。如人观日眼不明净。外道书论思求之时使慧眼不净。如人观月眼则明净。佛法经论。思求之时令慧眼明净。若思求外俗。如打猕猴唯出不净。若思求佛法。如练真金多练多净。又菩萨善戒经云。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义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以此文证。佛法学人若一向废内寻外则便得罪。纵解理行唯可暂习。为伏外道。还须厌离进修内业务令增胜。若偏耽着则坏正法。故地持论云。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乃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聪明人能速受学得不动智。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受学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于世典外道邪教。爱乐不舍不作弃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颂曰
冬狐理丰毳 春蚕绪轻丝
形骸翻为阻 心识还自欺
龆龀歌鼓腹 平生少年时
驱车追侠客 酌酒弄妖姬
但念目前好 安知后世悲
惕然一以愧 永与情爱辞
愿识真妄本 染净自分离
羞惭滞五盖 焉知同四依
奖导篇第十五(此有四部) 述意部 引证部 生信部 业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