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近几年,我们一直通过专题讲座、专业课程等不同途径在给大学生讲授心理健康与辅导的课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个从外延到内涵深化的阶段,一方面,高校都普遍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还停留在理念、形式甚至口头上;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突显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需求,社会的快速转型,教育体制的局限与深化改革,学生面临学业、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压力甚至危机,他们又不善于运用新的学习方法、技术以及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他们面对困惑而不能解决困惑,于是,焦虑、抑郁、压抑等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
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构思时间远远超过执笔时间,这种挑战已经在各位老师教学的挑战之前,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将大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予以展现,让这门课程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实际中,见证和体验他们成长的过程。一直以来,大学生们常常带着好奇和好玩的心态来审视我们的心理健康课程,这正意味着我们高校心理教育的落后和不成熟。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地给学生强化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让他们过多地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而非内部世界的改变和责任,这些错误的观念还来自于社会对教育和成才的非理性认知。在这样一个流行成功学、通俗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的时代,学生们希望能从心理健康课程中获得许多比较表层的东西,比如,如何应对压力,如何成功,甚至如何知道对方的心理,这些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任务。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一切的本质来自于对现实的适应、对自我的悦纳和对幸福的拥抱。本书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体验与成长。
在教学和教材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众多的心理健康教材,在实践中也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包含一些工作坊、电影教学等形式,所有参编老师的一个普遍的愿望与初衷是:我们希望能编写一本学生喜欢阅读,并能记载他们成长的前沿而又实用的教科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它学到关于成长过程中众多现实、向往而又激动人心,甚至困惑不已的东西,从主题到书名,从结构到风格,甚至每一个课题、活动、案例与句子,我们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让它们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特点,又不犯知识与逻辑的错误。同时,我们还考虑到大多数老师的教学习惯,以及对理论正确性的追求,并兼顾教学的严谨性、大纲的适应性等因素。尽管最终这本书还不是那么的成熟,但我们依然坚信,这一切都来自我们课堂的实践和众多读者的心声。
本书与国内其他教材相比,具有三大创新。其一,选题新,在大家都在就心理健康谈心理健康时,《大学生幸福心理课》已经超越心理健康来谈心理健康了,围绕着大学生的幸福学业、幸福生活和幸福职业展开专题论述。其二,体例新,每个章节都由“身边故事”“理论快线”“心灵测试”“实训操练”“感悟成长”五个部分组成,这种教材编撰体例保证了同学们都能从身边熟悉的事件案例出发,学习必备的相关心理理论和技能,并从中获得反思与成长。其三,内容新,本书中所选取的案例都是近期各大高校发生的真实案例情境,所阐释的理论都尽可能选用新近发表的心理知识,所强调的实操测验都是近年来普遍采纳选用信效度尚好的心理测验工具和操作流程。希望我们所努力的创新之举能真正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集体共同努力、精诚合作的结晶,参加本书编写的所有作者都是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专任教师。由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刘爱华担任主编,长江大学汤舒俊担任副主编,长江大学郑红涛、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陈莎和马君莉、湖北科技学院徐庆龄参与了编写。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刘爱华编写;第二章由郑红涛编写;第三章由陈莎编写;第四章和第六章由马君莉编写;第五章由徐庆龄编写;第七章由汤舒俊编写;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冉继强担任了本书的审查和编排工作;最后由刘爱华、汤舒俊统稿。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长江大学等兄弟院校的鼎力协助,再则要感谢各位同事的辛苦付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了国内外同行的许多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者的学术水平、编撰经验、时间精力有限,仓促付梓,其中难免有诸多有待修改及完善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 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