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如浮云,做最好的你(1)
人生就像一次短暂的旅行,我们两手空空地来到人世间,又两手空空地走进了墓穴。转眼间,一切如浮云般烟消云散。这个过程虽然非常短暂,但我们只要做最好的自己,那么当我们离去时,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在即将闭上双眼的那一刹那,你会自豪地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Lesson1
迈进人生的河流,你的人生你做主
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的双脚就已经迈进了人生的河流中。在人生的这条河流中,有的人却随波逐流,听从命运的安排,碌碌无为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握起你的拳头,你就会发现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将会过得更精彩。
1.读懂人生价值,你将过得更精彩
作为一个人还是要努力实现人的价值,同时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起一定的责任。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要奋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我一生做得还少,我对自己是不大满意的。
——张岱年
张岱年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
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人生之旅。行走在这段旅途中,我们有过追求,有过渴望,有过奋进,有过奉献,有过坎坷,也有过失落……它们时刻伴随着我们的人生,不管是阳光下,还是风雨中,它都镌刻着我们人生的历程,体现着我们人生的价值。
那么,何为人生价值,它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假如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一个人不再被别人需要,那么他就失去了生存的意思。
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解释,他认为:“作为一个人还是要努力实现人的价值,同时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起一定的责任。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要奋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我一生做得还少,我对自己是不大满意的。”
了解张岱年老先生的人,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张岱年老先生先后写了《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秦以后哲学中的辩证法》、《颜李之学》、《中国元学之基本倾向》等重要哲学论文,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论思想,阐发了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显扬了中国人本思想,而且做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社会人生的尝试。毫无疑问,张岱年老先生为国家、为人民负起了一定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充分显示了他是被他人所需要的,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曾说:“和其他所有的东西一样,一个人是否举足轻重,在于他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在于他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享受生活,人就不会有太大的拼搏激情。”
是的,人生活着不只为了享乐,人存大的最大价值便是被他人需要。下面的这个故事就很好地阐述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住着两位相同的绝症患者。他们一个来自乡下农村,日子过得很拮据;而另一个生活在医院所在的城市,生活过得很幸福、满足。
每天都有亲戚朋友与同事来医院探望这位生活在城市里的病人,络绎不绝。家人来到病人的病榻前安慰他道:“家里你就放心吧,还有我们呢,你就安心养病吧。”
家人走了,朋友探望时劝慰道:“现在你什么也别想,就一门心思养病就行。”
朋友走后,单位上的同事探望他时开导说:“你放心,单位上的事,我们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现在的工作就是养病……”这位病人听着朋友的安慰声,闭着眼睛点了点头。
然而,与这位城市病人情况完全不同的是,这位农村患者的病榻前只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守护着。一般来说,他的妻子十天半月才能来医院一次,要么送钱,要么送些衣物。
这位农村妻子跟城市病人的那些家人完全不一样,她没有安慰丈夫,而是不停地唠叨,要丈夫为家里的事情拿主意。比如,农村快要浸种了,今年是种“六四”还是“四六”?再过几天,他大伯就要嫁女了,应该给多少贺礼?再有就是,女儿为了给家庭分忧,想跟她表姐去打工,这事他怎么看,得出个主意……
几个月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很多医生与护士都不理解,这位生活在医院所在城市的病人,用着最贵的药物,而且家人也给予他这么多安慰,可是,他却离去了。而那位农村患者,有时候家里都没钱给他买药,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后来,一位心理学家解开了这个谜:生活在医院所在城市的病人,在亲人、朋友、同事一声声“你放心吧”、“你就安心养病吧”、“你现在的工作就是养病”的宽慰声中,他意识到他们已不需要自己,自己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价值意义,渐渐地失去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在孤独寂寞与病魔的吞噬中一点点地死去。
那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在妻子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定夺、拿主意的唠叨声中,他意识到自己对家人必不可少。因此,自己必须活着,哪怕仅仅是给家人拿些主意。于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故事中心理学家的一席话不仅解开了医生、护士心中的疑惑,更解开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人为什么而活?其实,人活着不只是享乐,而是被他人需要。
是的,被他人需要就是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有一天,当你感觉到这个世界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旺盛的生命力。这股力量将促使你战胜一切困难,奋勇前进。而当你发现世界不再需要你,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再需要你时,你就会在孤独寂寞中走向毁灭。比如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而不辞辛劳,甚至乐此不疲。但假如他们的子女长大后告诉他们,已经不需要他们了,他们的生活就会失去方向,变得无所适从。
我们弄懂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后,那么就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做一个被他人所需要的人。
人生哲理诤言
被他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一个人一旦不被他人所需要,那么他的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常常告诉我们的亲人、朋友:“我们需要你。”
2.不完满才是人生的真相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季羡林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粒种子在肥沃土壤的滋润下,经过一个漫长冬天的孕育,一觉醒来了。当它睁开蒙眬的双眼时,大地母亲就问道:“小种子呀,你想成为什么?这一次,我允许你选择自己的命运。你是想变成被人采食的蔬菜、水果,还是希望成为百花丛中的一员,供人流连赞美?”
种子一听,兴奋不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希望自己是一株人见人爱的花儿,但必须是山上长得最好看的那种。”
大地母亲温和地说道:“好极了!那你觉得玫瑰怎么样呢?”
小种子想了想,回答道:“玫瑰确实十分漂亮,又有芬芳的气息,可是,它身上带有刺,而且刺还会扎人的,花和刺可不能待在一块儿。”
大地母亲忽然眼睛一亮,高兴地说道:“我知道最适合你的是什么了!你应该成为百合花。百合花不仅没有刺,而且洁白典雅。怎么样?你会成为花中皇后的。”
小种子琢磨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百合是没有刺,可是它的色彩太单调了。我想成为最艳丽、最光彩夺目的花儿。”
大地母亲恍然大悟地说道:“啊!原来你的最佳选择应该是紫罗兰,它那么艳丽,那么引人注目。”
小种子左思右想,过了许久,才说道:“紫罗兰实在太矮小了,我想成为更高更大的花,让所有的花儿都仰视我才行。”
大地母亲一听,想了想,才问道:“那这么说,你喜欢剑兰?它不仅长得高高的,而且还能开出美丽动人的花儿。”说完,大地母亲就打了一个哈欠。
小种子很不乐意地说道:“可惜它的花不能同时绽放。”
这一次,大地母亲再也没有说话了。小种子并没有注意到大地母亲的异样,又低头寻思了半天。它忽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想……”可是,大地母亲呢?它一转身,才发现大地母亲已不知去向,因为其他种子还在等着它呢。
第二天早上,小种子一觉醒来,它感到无比气恼,因为它竟变成了一株狗尾巴草。
苏轼曾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相,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遗憾。假如我们刻意追求完美的人生,那么我们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故事中的小种子就是因为追求完美的人生,最终变成了一株狗尾巴草。假如小种子能够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能够接受玫瑰身上那扎人的刺,能够接受那百合单调的色彩……那么它也许就变成了一朵娇艳的玫瑰,或者变成一朵清香的百合……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季羡林曾深有感触地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这句名言的背后曾经发生过一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在这之前,父母已在山东老家为他娶了一个大他4岁的妻子。季羡林虽然谈不上多爱妻子,但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
在德国留学的这段时间里,季羡林认识了一位名叫伊姆加德的女孩。伊姆加德是季羡林邻居迈耶先生的女儿,长得如花似玉,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尚未出嫁。
季羡林留学的第二年,便开始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但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
可是,季羡林当时生活非常拮据,根本买不起打字机。就在他为此苦恼不已时,伊姆加德小姐表示自己家有打字机,而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
季羡林喜出望外,每天晚上都去她家。打完字之后,他们还常常一起去林中散步,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商店里买东西。两人并肩而行,边走边谈,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彼此都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
可是,季羡林每次回到住所,内心都充满了矛盾与痛苦。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家里已经有妻子、有儿女,他必须对他们负责。假如自己敞开胸怀与伊姆加德由相爱而结合,也许会幸福美满。可是,那样就背叛了妻子,抛弃了儿女,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了痛苦的深渊。这是违背自己做人原则的。
可是,克制自己的感情,让这段正在燃烧的爱情之火熄灭,那么不仅让自己抱憾终生,而且还会伤害伊姆加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
最终,季羡林认为伊姆加德还年轻,以后还会碰到意中人,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因此,他选择回到祖国,回到妻子的身边。
然而,让季羡林都没有想到的是,伊姆加德一直等着他,终生未婚。当季羡林在《留德十年》里披露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时,有些读者深受感动,便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她。如今,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风韵犹存。她终生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不能跟自己爱的女人厮守终生,这便是季羡林人生中的不完美。上面的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使在我们看来那是不理想的,但它也不会随着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完满的人生。然而,力求完美的人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而接纳不完美的人生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请记住:享受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人生哲理诤言
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圆满的人生,更要学会享受不完美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近最完美的人生。
3.人活的是一个过程,别太注重结果
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最后得道的过程。
——翟鸿燊
翟鸿燊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我国当代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国学实践应用专家。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在于追求后得到什么,而在于追求过程中悟到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的是一个过程,别太注重结果。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谁,最后都两手空空地躺进了那片潮湿的土地。然而,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人生过程。在人生的这趟旅行途中,有些人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而有些人却什么也没看到,荒度了人生的美好时光……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人活的是一个过程”的道理。小时候,他们总是渴望长大,长大后他们渴望成为有钱人,甚至想不付出劳动就能拥有一大堆金银财宝。等有钱后,又渴望儿孙满堂……下面就有这样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十分贫穷的年轻人,他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做工。因此,他便向上帝抱怨道:“我的命真是不好,我每天这么辛苦,还挣不到什么钱,连孩子老婆都不能养活。”
上帝笑了笑,问道:“你想什么,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