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现在整容的人群不仅仅局限于明星了,各行各业的某些人都想要修饰自己,想让自己变得更漂亮,然后希望可以找个好工作,嫁个好老公。在品质和才能决定前途的年代里,相貌的重要性却一再凸显出来,颇为值得深思,难道只有内在美不行吗?
在常人眼里,“以貌取人”就是将人的容貌言行等外在的标准作为对人进行评判和选取的标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以貌取人已经开始与选官制度相联系。
阎步克教授对此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选官中“以貌取人”最初来源于儒者和先秦贵族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儒家的礼仪中有专门的“容礼”,儒家经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君子应该具备的“威仪”的规定;而在先秦“威仪”也被认为是“君子”这个阶层的固有属性和高贵教养。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虽然政府努力贯彻人员选用时的公平公正原则,企业也以找到才学识兼备的人才为首要目标,可是在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熏染之下,加之目前人才供求方面的买方市场,很多人依然有着这样以貌取人的习惯。
对于以貌取人的现象,国外的专家也做过一些实验。比如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就做过一个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身材和相貌会让别人产生一些偏见。
实验的内容是,让一些男人来看论文,要求在看完论文后给出评价。在文章的最后贴着作者的照片,这些照片有漂亮的,也有丑的,不过都是女性。
结果发现,无论这些文章实际上质量如何,那些漂亮、有魅力的女性写的文章大部分被认为是好文章。而实际上,这些照片只是实验者随机贴上的,文章并不是那些女人写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观点,实验者又找了一些人假扮法官。他们给了这些“法官”三组罪案资料,上面写的罪行程度相当。其中两组在材料后附有“罪犯”的照片:一组眉目清秀,另一组面目可憎,而第三组没有照片。实验者请“法官”为这些人定罪量刑。
结果显示,第一组多被判无罪,第二组多被判“有罪”,而第三组则介于二者之间。
其他的心理学家也组织过类似的实验。他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一位打扮入时的漂亮女郎,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疲惫的中年妇女,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漂亮女郎、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中年妇女稍微困难一些,那个男青年就很难搭到车。
这个故事说明,人的外貌不同,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事实上人的容貌丑俊和自身能力与素质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生活里,人们仍然倾向于那些外表出众的人。一般情况下,某身材好、长相英俊的人让人羡慕并愿意与之亲近,相反,自身条件差的人容易受到冷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光环效应。其实这一效应并不仅仅说的是外貌。比如一提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们不仅会认为他们有学识,还会连带地认为其人格、能力等各方面都很出众。反之,如果某个人的名声很不好,我们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见到他就会觉得很别扭,即使他改过了人们一时也很难接受。此外,如果一个骗子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装出一副斯斯文文的样子,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也会觉得他很可靠。
尽管相貌较好,外表打扮时尚的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占到便宜,但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是,外貌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有素质的因素,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方法,在这样的认识下,会发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切记,以貌取人是要不得的。
你怎么能比我好呢
有些人在面对“别人比我好,别人有这个我没有”这种情况时,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于是潜意识中就希望占有属于别人的东西。当无法占有时,便去破坏别人的东西,力图把别人拉回到和自己一样的起跑线上。忌妒人的人常有挫折感和愤愤不平的情绪,这种情绪容易互相感染,所以,他们很容易抱团去对付那些优秀的人。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别人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看到同事得到奖励时,忍不住就会背地里说些不好的话等,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行为是人类忌妒情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用来做评判对象的人设计成四种类型,分别是:优秀但犯错误型、优秀且不犯错误型、不优秀且犯错误型、不优秀但不犯错误型。
阿伦森分别找来了四名大学生扮演这四个角色,然后让同样是大学生的被试者凭自己的主观看法给这四个人打分,显示对他们的喜欢程度。
结果是,优秀但犯错误型赢得了最高支持率,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扮演优秀但犯错误型的人的错误其实很微小,只是在谈话的时候打翻了一杯咖啡。但比起其他类型,却赢得了差距如此大的支持率,一杯咖啡的效用不容小觑。
扮演优秀且不犯错误型的人则收到了最低的支持率。人们认为他咄咄逼人,让人望而生畏,不但没有想要与他认识交往的愿望,反而从第一眼就不喜欢他,不愿与他接近。
优秀且不犯错误型的人真的就这么让人讨厌?其实不然,这些都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忌妒心理作怪,当这种忌妒心理发展开来,就会形成程度较深的忌妒。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忌妒心理,开始表现出一些具体行为,通常的表现就是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当你表现出来的忌妒已经脱离正常做出极端事情,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时候,说明这已经是非常强烈的忌妒了。
其实,忌妒的心理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中孕育,其根源在于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由忌妒而产生掣肘、造谣中伤、孤立他人等种种行为,都属于消极行为,对人有害,于己无益。忌妒别人的人往往把精力用于对抗而不是发展,最终自己也得不到发展和进步,害人害己。战国时期军事家庞涓就是因为忌妒,加害自己的同门孙膑,挖去其膝盖骨,致使孙膑残废。但在最后的魏齐之战中,还是由于忌妒心理,在面对孙膑时过于急功近利,丧失了正常的判断,结果死于孙膑手下。庞涓的忌妒心已经达到变态的程度,结果害了别人,也送了自己的性命。
人不可能是全世界的王者,总有别人会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忌妒的心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需要把忌妒放在那么可怕的位置。因为除了伤害,忌妒也可能转化为奋进。当人心中有了正确的评价标准,也就有了克服不良忌妒的前提。好妒者应该把别人的成功,别人的好视为对自己的鞭策和挑战,寻找自身未被开发的潜能发展,从自我发展中提升自我价值感,这样,人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内心的忌妒,也能够在实际中缩小与忌妒对象的差距。
人为什么会害羞
害羞的人对别人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始终难以解读出那些愤怒和毫无感情的面部图片。也可以说他们是因为不善于“察言观色”,那些写在脸上的感情交流信号对他们的作用太小了。
当我们大部分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害羞内向者似乎就成了异类。其实,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廉·加德纳教授说:“它是人类性情表现的一方面。”
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们依旧热衷于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心理学家萨姆·帕特纳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摆放上充满童话色彩的肥皂泡泡、万圣节的化装面具和会发出响声的玩具,把孩子们放到屋子里让他们自由玩耍。有些孩子一见到泡泡便兴奋地跑上前去;有些孩子则对那些会发出声响的道具颇感兴趣,当一戴着骷髅面具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会高兴地尖叫;有些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还有些孩子哭了起来。
萨姆·帕特纳姆把孩子们的不同反应记录下来。萨姆·帕特纳姆试图通过这些反应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感到紧张恐惧?在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人勇往直前,也有人最终退缩?帕特纳姆研究的正是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人之所以会害羞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实验结果也证明,那些对新环境抱有抵触情绪的人,更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埋在内心深处,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产生紧张和消极的情绪。
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并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以及基因测试,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一些疑问。他们发现,羞怯是一种复杂的,从一定角度来说,还是有益的心理行为。当我们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首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是害羞,这种害羞情绪可能都盖过了紧张,也盖过对陌生人那种半信半疑的猜度和焦虑。
许多因素都会使人害羞,单纯的性格内向并非全部原因。如果你周末的时候更乐于待在家中陪父母,而不是去参加热闹的聚会,这并不说明你是个害羞的人。除非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聚会给自己带来焦虑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甘认为:“较之一般的紧张与不安,人们与陌生人相处时感到的羞怯是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内向,但性格内向的人却未必都会害羞。”
尽管有了这样的定义限制,我们周围还是有许多害羞的人。卡甘说,即便不去考虑那些拒绝承认自己情况的人,社会中的害羞人群比例依旧达到了30%这一惊人数字。人们之所以容易情绪紧张有诸多原因。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困惑与烦恼也是成因之一。
羞涩可能和性格内向有关,但不是所有性格内向的人都会害羞。
在人体内有一种化学物质叫作5-羟色胺,这是一种神经传递素,能够影响人们的焦虑、沮丧等精神状态。在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DNA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那些羞怯的孩子的大脑中,与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更短。
虽然没有完整的证据证明基因决定害羞之说,但许多人依然认为,它至少能产生一些影响。那些基因如此的人可能会更加羞怯,而且对压力更为敏感。这一部分是天生的。
害羞的人社交能力一般都不是很强,如果说,生物多样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彼此的和睦共处无疑会让生活更美好。正如拜特格里所言:“羞怯与否是个体差异的体现,它使我们的世界更多元。”其实害羞也会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那些害羞的孩子比开朗的孩子接触的人要少得多,他们不喜欢去热闹、嘈杂的地方,而更加热衷于学习和钻研科学,所以他们接触犯罪的概率也会相对小很多。
忆往昔,真的是过去太美好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深有体会,回到家和父母聊天时,他们总是说:“想当年,我怎么怎么样……”我家也是一样。公公明年初就要退二线了,可能也受到之前老友退休的影响,现在的他就会经常和我们提起:“想当年,我自己一个人跑到东北和俄罗斯的交界处谈判,那时候多好啊,现在老了,只能在家里待着陪陪你妈,养养花,遛遛弯……哎!”当年的父亲也是响当当的人物,90年代的时候独自一人跑去东北和人谈判,最终追回几十万的欠款,挽回了濒临破产的厂子,如今却只能数着日子等老。那么多的当年岁月啊,一去不复返!
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爱提当年勇,并喜欢对人叙说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及如何能干,这是因为自己能从美好的回忆中得到慰藉,享受那种甜蜜的感觉。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人们首选的就是后退,期待自己能够像以前一样那么神勇,但是只是期待,却没有勇气再去努力,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改变。人总是会有后悔的心理,并且容易沉浸在失败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时候就会沉浸在怀旧中,怀念过去的美好,怀念过去的种种,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心理”,即迷恋过去,喜欢沉浸于过去的回忆中,认为过去比现在要美好。
任何人都会有过去,怀念一下过去的美好也是无可厚非的,过去能够帮我们整理思路,知道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样的话能够让我们迅速调整状态,预测自己的将来。
但是,如果你一味地缅怀过去,沉浸在里边,否定现在和将来,就会逐渐丧失现实感。
李楠在上大学的时候和高自己一届的学长恋爱了,两人爱得轰轰烈烈。一转眼,三年过去。这位学长毕业了,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毕业后继续交往,最终走入婚姻殿堂,而是毫无理由地分手。只是一天之内,这个男人搬走了自己所有的东西,还搬走了他们共同买的家具,像空气一般从李楠的世界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