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依恋心理,怎样做最有利于孩子成长?
【心事问答】
Q:
面对孩子的依恋心理,怎样做最有利于孩子成长?
A:
要分清楚孩子的依恋心理是安全的依恋还是不安全的依恋。前者对孩子有利,而后者的影响比较消极。父母要针对不同的依恋类型对症下药,针对第一种依恋,父母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多给孩子拥抱和亲吻,和孩子一起玩耍,减少其失落感。但是针对第二种依恋心理,则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案例】
一位年轻的妈妈有这样的烦恼:宝宝小虎现在1岁半了,可是对奶奶非常依恋。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看到的必须是奶奶,要是醒来之后看不到奶奶就会又哭又闹;吃饭也必须奶奶喂;穿衣服也得奶奶帮着穿;有时候奶奶去上厕所,小虎也要站在外面等。妈妈知道小孩子都依恋大人,但是这么依恋奶奶会不会有点过分了?周末想让奶奶休息一下也不行,实在是很发愁。
很多家长应该也有类似的疑惑和烦恼,对于宝宝的依恋心理,家长一方面可能觉得宝宝依赖自己,很欣慰;但是另一方面,又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觉得自己的小孩太过黏人会不会不太正常?
【专家分析】
其实,2岁之前的小孩子有依恋行为是很正常的,这是由孩子的依恋心理导致的。依恋是孩子在2岁之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纽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
1.0~3个月的宝宝处于无差别的依恋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对身边的人还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也不会区分不同的人,所以对所有人的态度和反应都基本没有差别。
2.3~6个月的宝宝处于有差别的依恋阶段。
处于这个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区别熟人和陌生人了,宝宝往往对熟人比较热情,而对陌生人比较排斥。对经常看护自己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等人开始产生依恋的倾向。
3.6个月~2岁的宝宝处于依恋对象单一化阶段。
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从熟人中辨别出自己的主要看护者,并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当他们一离开宝宝就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并有可能大哭大闹。这个依恋的对象有可能是父母、爷爷奶奶、照顾宝宝的保姆,等等,谁主要看护他,他就会对谁产生强烈依恋,与此同时,宝宝开始对陌生人产生防备和怯生的情绪。
4.2岁以后的宝宝处于依恋对象伙伴化阶段。
此时的宝宝已经明白依恋对象只是暂时离开,并不是永远不回来,所以宝宝对依恋对象离开时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与此同时,这时的宝宝开始同伙伴交往,并有可能将依恋情结转移到伙伴身上。
因此,宝宝的依恋情结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来自建立安全感的需要,也是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或者看护人千万不要强行推开宝宝,要耐心地安抚宝宝,并告诉他自己不会离开。只有这样宝宝才会建立比较深厚的安全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更有勇气和胆量。
但是,一味的依恋也不是好事。专家将依恋分为两种:安全的依恋和不安全的依恋。
安全的依恋是指宝宝对自己的看护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认为自己的看护人是爱自己的,并会好好照顾自己,这种依恋有助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而不安全的依恋则是指宝宝意识到他不能完全靠自己的看护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此时宝宝更容易与成人或同龄人建立脆弱的人际关系,但是宝宝会害怕进入他人的世界,更喜欢独处,而不愿意和其他人接触。
【给家长的建议】
针对宝宝的依恋心理,父母们要分清楚孩子的依恋是哪一种,关键要看宝宝是否愿意探索周围的环境,当自己依恋的人重新回来时,宝宝是否会显得高兴。如果宝宝显得很开心,那就说明宝宝和依恋对象建立的是一种比较正常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培养需要父母尽可能多地照顾宝宝,陪宝宝做游戏。一个小动作或小行为都可能让宝宝感受到家长的爱,例如对宝宝微笑,拥抱宝宝,亲吻宝宝,等等。当然,父母也不要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宝宝身上,要给宝宝一些独立的时间。在离开宝宝之前要和宝宝说清楚,例如:“妈妈先离开一下,马上就回来哦。”和宝宝说话一定要轻声细语,不要给宝宝带来负面的情绪影响,同时父母一定要守时,不要给宝宝带来不信任和不安全的感觉。
针对宝宝的不安全依恋,要尝试让家庭的其他成员也积极参与到照顾宝宝的行列中,让宝宝明白除了依恋对象之外还有其他人也很关心照顾自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让宝宝学着独立收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另外,还可以多带宝宝亲近大自然以及亲朋好友,使宝宝的视野更加广阔。
总之,面对孩子的依恋心理,父母应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孩子的依恋心理在2岁之前都是很正常的,而且这种依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有好处的,所以不必太过担忧。但是当宝宝的依恋过度或者出现不安全依恋时,父母就要注意了。此时,应当努力运用上文中提到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是注意手段不要太过粗暴,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