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国际物流的发展过程
国际物流是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由于经济、技术和地理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货物往来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国际物流多数局限于相邻国家组成的局部地域,运输工具也相对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远洋航海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贸易数量和贸易水平不断上升,带动了跨洋运输的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新兴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密化,任何国家都不能包揽一切业务。国际贸易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品种上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从而带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如今,国际物流已经成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运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概括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物流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国际集装箱运输时代、国际物流全面启动时代,以及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及其信息化、标准化时代。
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集装箱运输时代
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参战国经济恢复期的展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为期20年的黄金经济发展期,国际间的贸易量增长迅速,带动了国际运输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规模物流,国际集装箱运输技术和集装箱船的应用是这一时期国际物流的标志。1968年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集装箱运输,标志着国际物流中集装箱运输时代的开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额的扩大,进入70年代,国际贸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国际运输的要求、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系统化的物流运作理念开始进入国际领域,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同时,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际运输中广泛地使用集装箱运输技术,各主要航线和航班普遍采用集装箱船进行国际运输。国际运输船舶出现了明显的大型化趋势,出现了20万吨油轮和10万吨矿石船,1976年法国55万吨超大油轮问世。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并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发达国家对运输管制的放松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航空物流的业务量也大幅度增加,同时出现了国际多式联运业务,极大地提高了国际物流效率。中国远洋运输在这一时期也快速发展,1976年开辟了中日、中美、中澳等海运集装箱运输航线。
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国际物流全面启动时代
这一时代,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带动了全球贸易,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自动化搬运、装卸技术等快速发展,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使用了在解决“小批量、高频率、多品种”的精细化物流方面涌现出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国际物流不仅包括大宗货物、集装杂货,也包括多品种的小批量货物,国际物流业务范围和物流服务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此同时,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于国际物流的组织和管理过程,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在此期间的出现,标志着国际物流开始进入物流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国际物流在物流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走向“精细物流”。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集装箱运输和港口建设方面突飞猛进,逐步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3.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及其信息化、标准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开放度越来越高,进出口贸易额加速度地增长。为推动对外开放,中国不仅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开放的口岸城市、经济开发区,还着力建设港口、保税区、进出口加工区等,方便进出口贸易,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在中国、俄罗斯、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的带动下,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也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实施的推动下,原材料、能源、在产品和产成品在全球范围内频繁流动,国际物流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数量上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高科技的服务手段和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成为物流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物流设施、物流技术、物流服务、货物运输以及包装和流通加工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物流一体化运作成为供应链价值增值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际物流标准化和国际物流一体化运作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条形码技术以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在物流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国际物流真正进入标准化、信息化物流时代。物流无国界的广泛国际合作成为企业的共识,国际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成为国际物流追求的目标。相关的国际物流标准、物流保险、物流法规以及技术协定等已成雏形,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