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几乎所有中学、大学的各个系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就像英语课那样,计算机已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由此可见,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基本知识是当今社会对学生和大多数人的要求。此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能感受到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因此,了解和具有计算机的最新知识(或当前知识),跟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内容在书中组织好,让读者既能容易接受,又能学后印象深刻,这是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的认识过程通常是:一开始最容易接受实用的、实际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东西;在有了这些感性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深一层次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对于硬件,可以按传统的方法介绍硬件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计算机用的数制、它的工作原理等。但是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我们认为把硬件分为两部分介绍更适合。第一部分是介绍读者感觉实用,有兴趣的内容,如他们一开始实际接触到的一台计算机的最新基本配置(基本组成部分,如CPU、内存等),及其相关性能(CPU的快慢、内存大小等),一些主要概念等(第2章);第二部分再进一步介绍硬件的其他基础知识,如硬件组成部分的深一层内容、数制、计算机工作原理等(第7章)。同样,对于软件,先介绍实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第3章),以及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道理,然后再进一步介绍软件的其他基础知识,如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等(第8章)。对于网络,先介绍大家开始上网时会面对的新设备、遇到的问题和种种疑问(第4章),然后再介绍网络的其他基础知识,如TCP/IP协议、各类IP地址等(第9章)。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材料比较灵活。教师在上课时,在讲了学生最感兴趣的第一部分后,可以接着讲第二部分的一些内容,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取其中不同深度的内容。而对一般自学读者而言,可以只看前面的内容,等到需要深入时,再进一步看后面的内容。
除了上面所讲的考虑外,还有以下两个因素驱动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组织材料。
(1)我们接触到的不少学生、朋友和普通用户经常会问我们一些有关计算机使用中的一些问题,如“你到了国外,我发给你的E-mail还能收到吗?”,“内存和外存究竟有哪些差别?”,“为什么我的计算机越来越慢?”,“我家有两台计算机要同时上网,我该怎么做?”,“家庭路由器有什么用啊?”等。虽然他们都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有不少是大学里已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都要用到计算机;我们的两个孩子也都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别在澳洲和中国学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虽然他们都能在工作、生活中使用计算机,但通过他们问的一些问题,我们发现他们并不太清楚其中的一些道理。所有这些表明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即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时,一般按传统的方法学习,因而会在概念上有些模糊,在道理上不是很清楚。
(2)一本网络教材给我们的影响。熟悉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的分层结构,即著名的ISO 7层协议和TCP/IP层次结构。传统的网络教材都是由底向上介绍,即从最底层的物理层开始,逐层展开,直到最高层的应用层。在物理层,主要介绍用什么样的物理信号来表示“0”和“1”,这些“0”和“1”如何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相邻的另一台计算机等;在应用层,主要介绍我们日常使用的WWW、E-mail等。这种类型的教材已经畅销了很长时间,并且出现了几本世界公认的好书,如Douglas E. Comer的《TCP/IP网络互联》3卷和W.R.Stevens的《TCP/IP Illustrated》3卷等。但是十几年后出现了一本由James F. Kurose等写的从上向下介绍网络的教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他们认为,对一般读者先讲实用的、实际接触到的东西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本书出版后果然得到不少学校和读者的欢迎,短时间内连续出版了3版。
综合上述两个因素,我们感到有必要写一本先讲实用的,再介绍深一层次的内容,富有特色的书。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
·对计算机在我们当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有一个大致了解,知道现在具有计算机的当前知识的重要性;
·知道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能描述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知道一些常见单位是什么意思,如MB、GB、TB、MHz、GHz、Byte等;
·知道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作用是什么,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是什么,从屏幕上看到的计算机里存放的这么多东西是什么,大量的文件是怎么组织的,Windows提供哪些工具让用户使用,怎么解决计算机越来越慢、开机慢的问题等;
·知道单位的网络大概是怎么建成的,Internet是怎么构成的,你家的计算机是怎么接到因特网(Internet)的,计算机有几种方法接入Internet,以及接入时要做哪些事情,为什么要做这几件事情,家庭网络是怎么构建的,其中的家庭路由器扮演什么角色,一些缩略语,如WWW、WLAN、ISP、MSN、ADSL等代表什么;
·知道如何用办公软件Office的Word来写各种材料;用Excel制作各种表格;用Power Point介绍各种东西;用Access在大量的数据中查找各种信息;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知道去用一些很有用的常用软件,如用Nero把有价值的资料刻成光盘,长久保存;用Ghost做系统镜像,以便在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入后,能够很快恢复回到原先干净的系统;用Partition对硬盘进行合理的分区等;
·知道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深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数,单位里用得最多的数据库,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网络连接在一起的TCP/IP协议。
本书除了在内容的组织和时代感上与以前同类的书不同外,另一个特点是在介绍一些实用知识时,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如1.1节、3.11节、3.12节、4.9节等)。通过这些实例可让读者了解其中的道理。此外,本书每章后面都附有习题,包括以往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统考题,读者可以通过做这些题目来测试自己学习和掌握各章知识点的情况。如果读者在看这本书时,不断地按书上讲的一些方法去做,学完整本书后一定会感到的确明白了不少道理。为了方便教学,本书另配有电子教案,向采纳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免费提供(获取方式:登录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华信教育资源网免费注册后下载或邮箱联系:hxedu@phei.com.cn)。
致谢
首先要感谢我校孙钟秀院士,徐家福、谢立、陈道蓄等教授在科研教学方面给予我们的机会和支持,使得我们对硬件、软件和网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感谢徐洁盘教授阅览了全书和数据库部分后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费祥林、陈家俊、俞建新、顾庆等教授的讨论和帮助;感谢郑国樑、徐永森、张福炎、杨培根、张幸儿等教授给予的帮助;感谢陈健高工、徐烜老师的帮助;感谢周根林教授、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自)严隽钰总工程师、夏大伟老师的讨论;感谢济南大学张景祥老师的建议;还要感谢我们的两个孩子,Jimmy Jin和金宏蔚,他们在看了书稿后提出了问题和意见。
其次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贵芹和杨丽娟编辑的一系列讨论和建议,谭丽莎编辑的编辑加工。
最后特别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他们高瞻远瞩的建议及帮助使得本书提高了一个层次,更具时代感。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令人感叹,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反馈意见请发邮件至:jinzq@software.nju.edu.cn;chenpeipei@software.nju.edu.cn。
编者
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