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液晶行业发展概况
2011年是中国液晶行业“厚积薄发、不断突破”的一年。
2011年3月,中电熊猫第6代线投产;6月,京东方北京第8.5代线投产;8月,TCL华星光电第8.5代线也如期投产。这三条产线都在当年顺利实现量产。而取得发改委审批的三星、LG和友达所建的高世代线因经济不景气和自身原因等因素推迟开工,客观上为本土面板厂商提供了宽松的产能爬坡时间,为日后争取国内更大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国家原定扩产预定目标的实现。
本土高世代面板产线的相继投产,标志着中国液晶行业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开始向“从弱变强”迈进。而作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中国的液晶产业已经在面板这一核心环节上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一、2011年行业总体情况
对于液晶行业年度发展状况,我们在201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调研范围,并根据不同领域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调研问卷,使得所采集的数据更加翔实、具体。
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行业销售总值为572.6亿元。其中,器件381.6亿元,占全年销售总值的67%;原材料166亿元,占29%;设备25亿元,占4%。
二、各主要部分的情况
(一)器件
2011年,国内液晶器件企业总计实现销售约381.6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5.6%。其中, TFT-LCD为331.6亿元,占比约为87%,TN/STN为50亿元,占比约为13%。
TFT-LCD面板方面,截至2011年年底,全球第5代以上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共有45条,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有8条,占比为17.78%(见表1)。
表1全球第5代以上TFT-LCD面板生产线分布
预计到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还将增加几条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包括厦门天马和鄂尔多斯源盛的各1条第5.5代线,成都天亿的1条第6代线,以及其他高世代线。
2011年,国内TFT-LCD面板企业总计实现销售261.6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21.67%。其中,信利和汕头超声的2条第2.5代线实现销售约21亿元,同比增长40%,在总额中的占比为8%;上海天马、成都天马、武汉天马和成都京东方的4条第4.5代线实现销售约64亿元,同比增长137%,占比为25%;上海中航光电、北京京东方光电和昆山龙腾的3条第5代线实现销售约91亿元,深超光电的1条第5.5代线实现销售约35亿元。第5代线总计实现销售约126亿元,同比下降26.32%,占比为48%;合肥京东方和中电熊猫2条第6代线共实现销售约48亿元,与2010年只有合肥京东方不足1.4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大幅增长,占比为18%;北京京东方显示和深圳华星光电2条第8.5代线从2011年开始逐步量产,当年实现销售约2.6亿元,在总额中的占比约为1%。
液晶模组方面,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模组厂商的产值依然有超过千亿元的规模。例如,扣除加工贸易的因素,国内模组的销售规模同比增长了10%左右,销售额近70亿元。
随着面板产业逐渐进入成熟期,单纯由面板带来的价格波动对整机产品的影响日渐缩小,这给模组厂商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且无面板厂商或整机厂商为依托的模组厂商带来了很大的生存压力。
在面板企业所销售的产品中,模组所占的比例从2011年开始减少。以天马为例,在其2010年的销售收入中,面板的占比为20.32%,模组的占比为79.68%;2011年,面板的占比提高到了28.21%,而模组的占比则下降到了71.79%。但总体来说,面板企业所销售的产品中仍以模组为主。
对于进入模组领域的国产彩电厂商而言,目前除TCL投产华星光电进入面板领域以外,其他彩电厂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面板供应的问题。尽管通过模组段的合作,很多彩电厂商得到一些国外面板厂提供面板的协议或承诺,可是到面板供不应求的时候,这些协议与承诺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兑现仍然是个问号。另外,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面板厂建造的模组厂,其模组生产基本由面板厂主导,面板来源也基本一致。然而,彩电厂商在向上游延伸进入模组生产时,同一型号的模组产品可能会有数个不同的面板来源,这就需要有不同的背光模组进行搭配。在此情况下,做好库存管理、严把质量关,将是国内彩电厂商需要关注的重点。
TN/STN方面,目前主要产品的应用领域,如消费电子、固定电话、车载显示等产品已经接近饱和,市场成长空间不大。而对于充满诱惑的手机应用市场,TN/STN的各项性能很难与TFT-LCD及OLED等技术比拼。目前在第三世界国家,TN/STN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已所剩无几。国内部分厂商现在处于半停产状态,也有部分厂商甚至已经退出或被并购。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TN/STN企业的销售规模继续缩减了10%左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约50亿元。
(二)相关材料
随着我国面板产线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上游材料及设备的相关商机受到关注。国际面板上游材料及设备厂商纷纷在大陆配套设厂。以基板玻璃来说,包括康宁、旭硝子、电气硝子在内的企业,都已分别前往中国大陆的北京、昆山及深圳、上海等地区设厂,以便就近供应。偏光片大厂日东、住友、LG化学也分别赴苏州、上海、深圳、无锡、北京、南京等地设厂,中国台湾地区偏光片大厂明基材料、奇美材料则在苏州、宁波布局。液晶材料方面,国际厂商默克的液晶材料应用实验室在上海投用。导光板材料也有奇美实业、Kolon、三菱Rayon等就地供货。背光模组,如瑞仪、中光电、辅祥、奇菱、大亿科等台厂则早已配合面板客户后段产能所在,于中国当地布局多年。
通过这些国际材料和设备厂商在中国投资的产品上市和技术人员流动,也将先进的技术扩散到了中国企业,带动了上游材料及设备的本土化。2011年,我国在液晶行业产业链上游材料的本土化工作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基板玻璃首先被国内厂商本土化攻陷,以彩虹、旭飞、东旭及成都中光电为代表的国内基板玻璃企业成功进军基板玻璃领域,打破国外垄断,成为液晶上游材料国产化的样板。基板玻璃国产化步伐明显加快。
本土光学膜厂商在国际光学膜巨头的垄断中也取得突围,凯鑫森背光源模组用光学膜生产项目的投产,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改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康得新开发的两款增亮膜产品替代了目前韩国三星量产中的增亮膜产品,成为京东方的配套工厂;深圳三利谱生产出国内首条宽幅(1490mm)TFT型偏光片,打破了国内中、大尺寸TFT偏光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根据我们的统计,由于中国大陆面板投资的拉动,2011年,液晶行业上游材料和设备共实现新增投资约10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700亿元,其中,国外厂商的投资约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5亿元,占比为28%。其他72%的投资均系国内厂商所为。其中,液晶基板玻璃新增投资约350亿元,偏光片为13亿元,液晶材料为11亿元,膜材及背光材料为70亿元,设备、IC等其他投资为60亿元,合计为504亿元。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在液晶行业的上游材料领域,全年的市场规模累计约为166亿元。
1.液晶材料
2011年,全球液晶材料行业被德国Merck和日本Chisso垄断的局面仍未被完全打破。日本Chisso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超越德国Merck成为全球第一的趋势。在整体经济环境不振和行业低迷的大背景下,全球液晶材料市场需求量与2010年相比略有下降。国内企业在稳固旧有市场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技术及专利突破,使得国产化配套比例稳步提升。
在液晶单体市场,2011年国内企业的销量受出口萎缩的影响有约20%左右的衰退,达到约400t。目前国内的主要厂商是:西安瑞联、西安彩晶、烟台万润、浙江永太、上海康鹏和江苏广域。这些企业的主要客户是德国Merck和日本Chisso。
在混合液晶市场,TN/STN型液晶基本上被国内企业所垄断,上述国外企业基本退出了该领域。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的销量约为68t,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但在高端STN型液晶和宽温液晶等方面,Merck和DIC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TFT型液晶全球每年的需求量为350~400t,国内企业如诚志永华、江苏和成和北京八亿时空等企业2011年的销量合计只有约8.5t,在全球的占比还比较少,90%左右的市场被德国Merck和日本Chisso所占据。与2010年相比,国内企业2011年混合液晶的销量增长了60%。
根据我们对国内主要企业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液晶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8亿元,与2010年相比缩减了10%。
在专利技术上,Merck和Chisso拥有较多数量,其中很大一部分将要到期。这些企业正通过将单体专利转变成配方专利的形式延长有效期,这给国内企业的国产化进程造成了新的障碍。国内企业通过对液晶专利尤其是TFT型液晶专利的常年分析、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多项关键突破。
未来国内企业还会继续扩大在TFT型液晶上的投资,争取进一步扩大产能。2011年11月,诚志永华承建的TFT液晶材料暨其他显示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建设分两期完成,一期投产后年产TFT液晶能力达50t,其他液晶20t。二期完成后,年产TFT液晶100t。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6.7亿元。此外,江苏和成也计划在2014年前将现有年产20t的产能扩大到100t。
2.基板玻璃
2011年,全球基板玻璃的市场规模折合人民币约为937亿元(1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出货面积约为3.23m2,只比2010年减少了1%。造成市场规模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2011年各季度主要世代液晶基板玻璃平均价格如表2所示。
表2 2011年各季度主要世代液晶基板玻璃平均价格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价格下降的幅度开始加大。价格下降首先是2011年第三季度由日本电气硝子率先在韩国市场开始的,从第四季度开始,前两大基板玻璃厂商康宁和旭硝子的供货单价比上一季度下调了5%~10%,而在此之前的早些时候,这两家公司的降价幅度还不到5%。
2011年,国内之前投建的基板玻璃项目进展显著,部分厂商的产品已向客户供货,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1年国内基板玻璃企业项目建设成果
在生产线逐渐投产的同时,新的投资也大幅增加,据初步统计,若东旭芜湖项目以一期工程投资额计算,2011年计划投资总额已达350亿元,其中主要以东旭的投资为主。
康宁、旭硝子、电气硝子等国外企业投资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内企业目前在技术积累、良率、质量、专利以及上游产业链配套等方面还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快速度,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包括量产、在建以及拟建的本土化液晶基板玻璃生产线总计30条。其中包括,第4.5代生产线3条,第5代生产线17条,第6代生产线10条。如果加上外资企业在中国建设的液晶基板玻璃生产线,包括康宁在北京投建的1条第5代后段加工生产线和1条第8.5代前段熔炉及后段裁切生产线;电气硝子在上海投建的1条第5代后段加工生产线;旭硝子分别在昆山和深圳投建的各1条第8.5代后段加工生产线,则生产线总计为35条。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国内主要基板玻璃厂商(包括外资厂商在国内投建的基板玻璃企业)2011年的销售规模约为11亿元。
3.ITO导电玻璃
目前,国内生产ITO导电玻璃的厂商约有26家,产线条数共计54条。其中,芜湖长信、蚌埠华益、深圳南玻和深圳莱宝4家企业总共拥有生产线24条,产量和销售规模的占比过半。
随着整个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的不断转移,日韩等国已逐步退出ITO导电玻璃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全球ITO导电玻璃的主要生产国。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压力越来越大,ITO导电玻璃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2011年,受益于触摸屏市场持续增长,国内ITO导电玻璃厂商的销售规模也不断扩大。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销售规模约为28亿元,销量约为2500万m2,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倍。
尽管我们在ITO国产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ITO导电玻璃的上游原材料来说,超薄基板玻璃和ITO靶材现在依然长期依赖进口。国内有些玻璃厂商和靶材厂商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实现了小规模商用,但离全面替代国外进口材料还相差甚远,ITO导电玻璃产业链的完善尚需时日。同时,在TFT用ITO方面,特别是PVD设备领域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对ITO来讲,我们还可以开发更多的应用。
4.彩膜
目前,国内只有第5代TFT面板生产线没有内置彩膜生产线,其余TFT面板厂均已实现了彩膜内置。上海光电富士是国内唯一一家供应第5代TFT面板彩膜的厂商,2011年,该厂商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销量500K片,与2010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了近18%,销量增长了约22%。
目前,上海光电富士的产能是两条线共80K片/月,原来玻璃厚度只是0.5~0.7mm,2011年经过生产线改造,已经可以生产0.4mm厚度的玻璃,产品尺寸范围是1.77~23.6英寸。
上海光电富士目前的产能只能满足国内3条第5代线大约30%的需求。预计2012年,该厂商的销量将达到700K片,2013年实现满产。
5.偏光片
2011年,全球大尺寸偏光片的市场规模约为77亿美元,销售面积约为3.2亿m2。跟2010年相比,虽然销售面积增长了6%,但销售金额却下降了5%,呈现出“量增额减”的态势。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LG化学在显示器领域位居第一;而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则以住友化学和日东电工合占70%的市场份额领先;在液晶电视领域,日东电工以近1/3的市场占有率独占鳌头。
国内市场方面,目前,企业共有偏光片产线9条:盛波光电3条,三利谱3条,温州侨业1条、佛山纬达2条。其中6条生产TN/STN-LCD用偏光片,三利谱目前已成功生产出中小尺寸TFT偏光片,其国内第一条宽幅(1490mm)TFT型偏光片生产线已于2011年8月正式投产。盛波公司的宽幅(1490mm)TFT型偏光片生产线将于2011年12月底试生产(见表4)。
表4 国内主要偏光片厂家产线情况
除此之外,全球主要偏光片厂商都在我国投资建设了工厂。例如,LG在广州建立的乐金化学、住友在无锡建立的无锡住化以及日东在深圳建立的深圳日东等。但这些企业都只从事偏光片的后段裁切,而关键的前段工序则仍然放在境外。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外资偏光片厂商的销售规模接近150亿元,比2010年的70亿元增长了1倍多。销售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液晶面板厂纷纷建设投产且国内的偏光片厂商还未开始涉足TFT尤其是宽幅TFT领域。本土偏光片厂商目前还主要以销售TN/STN及3D眼镜用偏光片为主,宽幅TFT偏光片还刚开始。2011年,这三类偏光片的销售占比结构发生了改变,3D眼镜用偏光片负增长,TFT偏光片快速增长,TN/STN偏光片稳步增长。
综合以上情况,扣除返销出口的因素,2011年国内的偏光片销售规模约为12亿元,同比增长了20%。
今后,随着国内面板厂的逐步投产,国内大尺寸偏光片市场给本土偏光片厂商提供了发展机遇,深圳三利谱和盛波光电都有在现有宽幅TFT偏光片产线上继续投资的计划,预计到“十二五”末,偏光片的国产化配套率将达到30%。
6.背光模组
LED背光在继2010年大幅增长之后,从2011年开始主导背光领域。在CCFL时代,国内由于上游面板产业链的薄弱,背光模组产业没能获得很好的发展,LED时代将是中国背光模组产业加速发展的一个有利时机。
由于近年来液晶显示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解决与国际大厂争夺关键原材料、成本降低、产品差异化等问题,内制化与垂直整合日益盛行,背光模组产业同样如此,因此,由电视厂或面板厂组建背光模组厂,进行配套生产,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将成为未来LED背光模组产业的主流经营模式。
国内的背光模组企业多数为台企,基本上与大陆的电视整机厂商开展合作。另外,面板厂商对背光模组的投资从2011年开始也有所增加。例如,位于鄂尔多斯的内蒙古特弘众普新光源科技有限公司LED背光源复合导光板生产线于2011年10月投产。其项目总投资60亿元,包含两个子项目,其一为投资25亿元、年产42英寸超薄复合导光板6000万片的LED平板光源项目,已经启动,年内达到1000K片/月的产能;其二为投资35亿元的年产60万吨PMMA板项目。台湾茂林也决定在北京投资设立大尺寸导光板生产基地的方案,投资金额为3500万美元。第一阶段将设置30万片/月的产能,最终规划为75万片/月。
当前,国内背光模组厂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产品只停留在设计组装阶段,上游产业链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部分依然被国外所控制。因此,加大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投资力度,加快量产步伐是产业今后的努力方向。
2011年,经过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国内背光模组企业的销售规模依然过百亿元,只是各厂商返销出口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内销的比例则有所提高,内销的规模约为42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了近17%。
7.触摸屏
2011年最热的平板显示技术当属触摸屏技术。近几年来,在iPhone的带动下,电容式触摸屏逐步走热,2011年超过电阻式成为主流。而电容式触摸屏的厂商也日益增多,以至于行业竞争达到了混战的状态。不同背景的厂商均加入了触摸屏的行列,试图分一杯羹。其中,以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地区厂商为多。韩系厂商多为面板厂商出身,如三星、LG,主要集中在AM-OLED,走On-Cell的技术路线,三星拥有全球绝大部分产能。日系厂商以老牌的面板厂商为主,如夏普、东芝,走In-Cell技术路线,目前夏普、东芝具备量产能力,但良率尚不高。也有像日本写真这样的非面板厂商进入触摸屏领域。台系厂商一部分为面板厂商,如奇美、友达等,走On-Cell和In-Cell的技术路线,另一部分为TPK等非面板厂商。台系厂商目前是触摸屏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拥有全球最大的产能,发展最早并且技术也多样。大陆厂商进入电容式触摸屏行业较晚,以莱宝为代表的传感器厂商2010年开始为台湾TPK配套量产传感器,之后以其高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吸引众多厂商纷纷投身进来。无论在产能、技术还是战略上,大陆厂商都较台湾厂商迟一步。
触摸屏应用的范围呈现多样化,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各大市场全面启动。首先,手机是触摸屏的主要市场。以出货量来看,手机仍是触摸屏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其次,笔记本电脑设备上的触摸屏应用越来越多。最后,数字相机、摄录像机等领域触摸屏应用也将有不错成长。此外,随着触摸屏技术在高透光率、低能耗与手势识别方面发展更出色,将使得触摸屏技术有机会在新应用领域,如电子阅读器、游戏机等做进一步渗透。
2011年,全球触摸屏市场的规模已达到销售量12亿片,同比增长60%,销售额约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90%。国内的触摸屏厂商现有100余家,过去均以生产电阻式触摸屏为主,从2010年开始才开始积极扩张电容式触摸屏的产能。
根据我们对国内主要触摸屏厂商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触摸屏市场的规模约为20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3。
在上游产业链的国产化配套方面,国内触摸屏厂商在ITO导电玻璃、盖板玻璃及触控IC等方面已经开始实现自制,产业链逐步完善。
8.其他材料
2011年,液晶行业上游其他材料,如光学膜、靶材、掩膜版、驱动IC、特殊气体、导电胶、光刻胶等纷纷有企业进行投资。
目前国内光学膜的主要厂商为合肥乐凯、北京康得新和上海凯鑫森。合肥乐凯2011年投建了二期TAC膜生产线,其光学硬化膜产线也于6月开始量产;上海凯鑫森则继续扩大旗下光学膜生产线,在已有6条产线的基础上,2011年7月再投资2.2亿元建设19条生产线;北京康得新在2011年10月在张家港投建了年产4000万m2的光学膜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扩散膜、增亮膜、ITO膜、IMD膜、导光膜、3D膜等光学膜。
靶材方面,国内的主要厂商有常州苏晶和宁波江丰等。常州苏晶主要生产Mo靶材和Al靶材,主要客户是中华映管、友达和奇美,目前已开始向国内的面板厂商小批量供货;宁波江丰目前的工厂仅具备样品生产能力,预计2012年才能形成批量产能。
驱动IC方面,2011年6月,江苏汇成微在扬州投建的驱动IC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分两期投资。全部达产后,将会形成月产8英寸芯片5万片、12英寸芯片1万片、测试封装集成电路1.47亿颗的生产规模。
特种气体方面,目前国内的主要厂商包括洛阳黎明化工设计研究院和位于邯郸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8所。前者可以生产SF6、CF3和CF4气体,而后者的主要产品是NF3和H2气体。
根据我们对这些厂商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液晶面板其他材料的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了36%。其中,特种气体的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光学膜的市场规模约为5亿元,掩膜版的市场规模约为3亿元,靶材的市场规模约为2亿元,其他材料如驱动IC、导电胶、光刻胶、湿化学品和金属边框元器件等的市场规模合计约为14亿元。
(三)设备
随着国内面板生产线的不断投资建设,国外设备厂商也加紧了向中国大陆转移的速度。目前,面板生产线的主要设备均为国外厂商所提供,国内设备厂商能为面板厂商进行国产化配套的设备主要有:自动化光学检测设备,代表厂商为肇庆中导;UV固化炉、真空退火炉,代表企业为北京七星华创;自动超声波清洗设备,代表企业为北京清大天达;物流传送系统,代表企业为七星华创和清大天达;高真空专用干泵,代表企业有苏州瑞昇和北京京东方真空技术公司。此外,深圳清溢除为面板厂商提供掩膜版外,还能生产激光修复设备。
根据我们对以上设备厂商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设备的市场规模约为25亿元,比2010年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