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典型解题技巧
第一节 ★十字交叉法
一、题型评述
“十字交叉法”是数学运算题中一种经典的技巧,对符合使用条件的试题有近乎“秒杀”的效果。
二、破题密钥
“十字交叉法”实际上是一种简化方程的形式,凡是符合下图左边方程的形式,都可以用右边的“十字交叉”的形式来简化:
很多考生疑惑哪种题型可以使用十字交叉法,并且不知道得到的比例是哪两个量的比例,这时,可以列出上面形式的式子来判断。当然这是平时就要积累的,如果考场之上无法判断的话,就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直接列方程更快更准确。
三、例题精析
【例1】(广东2014—40)在环保知识竞赛中,男选手的平均得分为80分,女选手的平均得分为65分,全部选手的平均得分为72分。已知全部选手人数在35到50之间,则全部选手人数为()。
A.48
B.45
C.43
D.40
[解析]运用十字交叉法:
男女比例为7∶8,说明总人数是15的倍数,只有45满足。
【例2】(山东2013—60)某单位共有职工72人,年底考核平均分数为85分,根据考核分数,90分以上的职工评为优秀职工,已知优秀职工的平均分数为92分,其他职工的平均分数是80分,问优秀职工的人数是多少?()
A.12
B.24
C.30
D.42
[解析]运用“十字交叉法”:
,说明优秀职工共有30人。
核心提示
当我们使用“十字交叉法”的时候,有一个技巧非常重要,那就是当我们计算得到比例之后,应该如何算得最后的实际数值。
譬如上例中,我们得到比例为5∶7,然后就需要跟原题中的实际数字去对照:如果原题中告诉我们优秀员工是15个,正好是5的3倍,那么就把5∶7这个比例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3,得到15∶21;如果原题中告诉我们其他员工是56个,正好是7的8倍,那么就把5∶7这个比例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8,得到40∶56;而事实上,原题给的是这两者之和为72,5∶7这个比例分子、分母之和为12,是72的六分之一,所以应该把5∶7这个比例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6,得到30∶42,这两个数字分别就是这两个部分的实际数字。
【例3】(重庆2013—96)某工厂共有160名员工,该厂在7月的平均出勤率是85%,其中女员工的出勤率为90%,男员工的出勤率为70%,问该厂男员工共有多少人?()
A.40
B.50
[解析]运用“十字交叉法”:
C.70
D.120
,说明男员工共有40人。
【例4】(甘肃2013—26)甲、乙两种商品原来的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商品提价40%,调价后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来的单价和提高20%,则乙商品提价后为多少元?()
A.40
B.60
[解析]运用“十字交叉法”:
C.36
D.84
,乙商品原价60元,提价后为60×1.4=84(元)。
[点睛]乙商品提价40%之后,是原价的1.4倍,一定有因子7,可以直接锁定答案。
【例5】(上海2013A—63)某养鸡场计划购买甲、乙两种小鸡苗共2000只进行饲养,已知甲种小鸡苗每只2元,乙种小鸡苗每只3元。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种小鸡苗的成活率分别为94%和99%。若要使这批小鸡苗的成活率不低于96%,且买小鸡苗的总费用最小,则应选购甲、乙两种小鸡苗各()。
A.500只、1500只
B.800只、1200只
C.1100只、900只
D.1200只、800只
[解析]因为希望总费用尽可能小,那么尽可能使用便宜的甲种小鸡苗,但甲种成活率较低,所以使用的比例最好保证两种小鸡苗的总体成活率恰好为96%。对成活率进行“十字交叉法”:
比例为3∶2,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例6】(国考2014—64)烧杯中装了100克浓度为10%的盐水。每次向该烧杯中加入不超过14克浓度为50%的盐水,问最少加多少次之后,烧杯中的盐水浓度能达到25%?(假设烧杯中盐水不会溢出)()
A.6
B.5
C.4
D.3
[解析]运用“十字交叉法”:
,至少要加60克,每次最多14克,则至少5次。
【例7】一只松鼠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4个,雨天每天采16个,它一连几天共采168个松子,平均每天采21个,这几天当中晴天有几天?()
A.3
B.4
C.5
D.6
[解析]运用十字交叉法,晴天∶雨天=5∶3,晴天是5的倍数。
【例8】(山西、四川2014—62)学校体育部采购一批足球和篮球,足球和篮球的定价分别为每个80元和100元。由于购买数量较多,商店分别给予足球25%、篮球20%的价格折扣,结果共少付了22%。问购买的足球和篮球的数量之比是多少?()
A.4∶5
B.5∶6
C.6∶5
D.5∶4
[解析]假设购买足球x个,篮球y个,根据“十字交叉法”:
80x∶100y=2%∶3%⇒x∶y=5∶6。
微博答疑实录—13
【例9】(浙江2014—52)有30名学生,参加一次满分为100分的考试,已知该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5分,问不及格(小于60分)的学生最多有几人?()
A.9人
B.10人
C.11人
D.12人
[解析]假设及格学生的平均分为x分,不及格学生的平均分为y分,则:
及格与不及格学生的比例为。
要使不及格学生人数尽可能多,比例就要尽可能小,分子尽可能小而分母要尽可能大,所以x和y都应该尽可能大,取x=100, y=59.9,得到比例为25.1∶15,进而得到不及格人数为(30×15)÷(25.1+15)≈11.2,所以最多只有11人。
【例10】(江苏2014B—31)甲、乙两种商品,其成本价共200元。如甲、乙商品分别按20%和30%的利润定价,并按定价的90%出售,全部售出后共获得利润27.7元,则乙种商品的成本价是()。
A.120元
B.125元
C.130元
D.150元
[解析]甲利润率:(1+20%)×90%-1=8%;乙利润率:(1+30%)×90%-1=17%。总利润率:27.7÷200=13.85%。
,所以乙种商品的成本价为130元。
第二节 构造设定法
一、题型评述
“构造设定法”指的是:解题时,直接构造出满足条件的情况,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破题密钥
按照题目条件的要求,直接进行构造。如有必要,可以回头验证所构造结果。
三、例题精析
【例1】(广州2014—32)某公交线路从起点到终点共25个站点,每天早上6点分别从起点站和终点站同时开出首班车,晚上10点开出末班车,每班车发车时间间隔10分钟。假设每辆车从一个站点行驶到下一个站点所需时间均为5分钟,则该线路至少需要配备()辆车。
A.24
B.13
C.12
D.26
[解析]从起点到终点共25个站点,24段路,一辆车行驶完全程所需时间为24×5=120分钟,说明早上6点之后120分钟的时候,对面的第一趟车才能到达,在这之前,必须发出120÷10=12辆车,所以至少需要12×2=24辆车。
【例2】(秋季联考2013—45)某单位安排职工参加百分制业务知识考试,小周考了88分,还有另外2人的得分比他低。若所有人的得分都是整数,没有人得满分,且任意5人的得分不完全相同,问参加考试的最多有多少人?()
A.38
B.44
C.50
D.62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除了比小周低的2人外,其他人的分数在88到99之间,共12种可能的分数,为了保证任意5人不完全相同,说明得同一分数的人最多只能有4个,因此最多有12×4+2=50(人)。
【例3】(浙江2013—48)从1,2,3…30这30个数中,取出若干个数,使其中任意两个数的积都不能被4整除,问最多可取几个数?()
A.14个
B.15个
C.16个
D.17个
[解析]由于任意两个数的积都不能被4整除,那么4的倍数肯定不能取,另外,2的倍数也不能有两个(否则这两个数的积就是4的倍数了),所以最多可取15个奇数,再加一个2,一共16个数字。
【例4】(甘肃2013—29)黑母鸡下1个蛋歇2天,白母鸡下一个蛋歇1天,两只鸡共下10个蛋最少需要多少天?()
A.10
B.11
C.12
D.13
[解析]既然问“最少”需要多少天,那么我们构造两只鸡第一天就生蛋的情形:
显然,第11天的时候一共下蛋10个。
【例5】(春季联考2014—55)一个圆形的草地中央有一个与之同心的圆形花坛,在花坛圆周和草地圆周上各有3个不同的点,安放了洒水的喷头,现用直管将这些喷头连上,要求任意两个喷头都能被一根水管连通,问最少需要几根水管?(一根水管上可以连接多个喷头)()
A.5
B.8
C.20
D.30
[解析]题目要求水管尽可能的少,那么我们要尽量安排喷头共线,如下图所示:
首先,一根水管直接最多与这两个圆各交2个点,总共4个喷头,如上图2所示。另外还有2个喷头,最多可以与之前的一个喷头共线,如上图3所示。现在已经有两根水管了(图中实线所示),上图3新添的两个喷头要与图2中的喷头都相连,还要添加6根水管,如上图4虚线所示。所以,总共至少需要8根水管。
【例6】(国考2015—69)现要在一块长25千米、宽8千米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哨塔,每个哨塔的监视半径为5千米,如果要求整个区域内的每个角落都能被监视到,则至少需要设置多少个哨塔?()
A.4
B.5
C.6
D.7
[解析]如下图所示,每个哨塔能覆盖半径为5千米的圆,我们依图布局:
观察红色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5千米,竖直的直角边为区域宽8千米的一半,即4千米,所以很容易算得其水平的直角边长应该为3千米,那么一个圆可以覆盖水平宽度为6千米的区域(如图中红色箭头所示)。整个区域水平长度为25千米,所以至少要5个圆,才能覆盖整个区域。
【例7】(山东2014—64)往返A市和B市的长途汽车以同样的发车间隔从两个城市分别发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前往目标城市。上午9点多,李先生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开车从A市长途汽车站前往B市长途汽车站,路途中总共追上了3辆从A市开往B市的长途汽车。问他在路途中最多能迎面遇到多少辆从B市开往A市的长途汽车?()
A.27
B.25
C.36
D.34
[解析]假设长途汽车的发车间隔为1小时,那么相邻两辆长途汽车的距离应该为40千米,所以李先生每40÷(50-40)=4小时可以追上1辆长途汽车,每小时可以迎面遇到1辆长途汽车。由于李先生“路途中总共追上了3辆”,所以李先生在路上最多行驶了16小时,即在第4、8、12小时分别追上了1辆车,而第0、16小时追上的车恰好是其出发、到达时追上的,不算路途中追上的。而16小时最多可以在路途中遇到辆车。
【例8】(国考2013—71)公路上有三辆同向行驶的汽车,其中甲车的时速为63千米,乙、丙两车的时速均为60千米,但由于水箱故障,丙车每连续行驶30分钟后必须停车2分钟。早上10点,三车到达同一位置,问1小时后,甲、丙两车最多相距多少千米?()
A.5
B.7
C.9
D.11
[解析]60千米/小时=1千米/分钟,甲、丙两车相距最远,即丙车要停车的时间最长,1小时内丙车最多停车4分钟,即丙车最少行驶56千米,两车相距最远为63—56=7(千米)。
微博答疑实录—14
【例9】(湖北2009—95)有4支队伍进行4项体育比赛,每项比赛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名分别得到5、3、2、1分,每队的4项比赛的得分之和算作总分,如果已知各队的总分不相同,并且A队获得了三项比赛的第一名,问总分最少的队伍最多得多少分?()
A.7
B.8
C.9
D.10
[解析]由于题目求“总分最少的队伍最多得多少分”,我们需要让各队的得分尽可能地平均。每项比赛产生5+3+2+1=11(分),4项比赛一共产生11×4=44(分),最终平均每队得到44÷4=11(分)。A队已经获得了5 × 3=15(分),已经超过平均分,需要A队最后一场比赛得最少的分,即1分,那么剩下3队将得到44-15-1=28(分)。要让剩下三队比分尽可能地平均,可以构造11+9+8=28,在这个条件下,总分最少的队伍可以得到最多的分数,即8分。下面我们构造这种比赛的情形:
[点睛]本题只是构造了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并没有证明这是“唯一”的情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完成答题。另外,本题在构造设定的同时,还使用了下节就要讲到的“极端思维法”,事实上,这两种方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经常需要结合使用。
第三节 ★极端思维法
一、题型评述
“极端思维”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普遍运用的思维方式,也是近年来考题的一大热点内容,大量相关考题出现在近年的试卷当中,各位考生务必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破题密钥
当试题当中出现了“至多”“至少”“最多”“最少”“最大”“最小”“最快”“最慢”“最高”“最低”等字样时,我们通常需要考虑“极端思维法”。这种方法需要分析题意,构造出满足题意要求的最极端的情形,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极端思维也是一种“构造设定法”。
三、例题精析
【例1】(天津2014—13)假设7个相异正整数的平均数是14,中位数是18,则此7个正整数中最大数最大是多少?()
A.58
B.44
C.35
D.26
[解析]假设最大数字为x,它要尽可能的大,其余的数字就要尽可能的小,构造如下:
x+20+19+18+3+2+1=14 × 7=98,得到:x=35。
【例2】(秋季联考2013—38)某单位有18名男员工和14名女员工,分为3个科室,每个科室至少有5名男员工和2名女员工,且女员工的人数都不多于男员工,问一个科室最多可以有多少名员工?()
A.14
B.16
C.18
D.20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要求一个科室员工人数最多,可以让其他两个科室的员工数尽量少,即均为5男2女,则此时还剩8男10女。而题目又要求每个科室女员工人数不能多于男员工,故这个科室最多只能有8男8女,即16人。
【例3】(天津2013—15)5个人平均年龄是29,5个人中没有小于24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最大可能是多少岁?()
A.46
B.48
C.50
D.49
[解析]5个人平均年龄为29,总年龄为145岁。要使年龄最大的人年龄尽可能大,则其余4人年龄要尽可能小,即都是24岁,那么年龄最大者为145-24×4=49(岁)。
[点睛]实际计算的时候,可以以平均年龄29岁为参照,其余4个人都比29岁低5岁,总共低20岁,那么年龄最大者应该比平均年龄高20岁,即49岁。
【例4】(江苏2013A—27)5名学生参加某学科竞赛,共得91分,已知每人得分各不相同,且最高是21分,则最低分最低是多少分?()
A.14
B.16
C.13
D.15
[解析]分数总和固定,最低分最低即其他人分数尽可能的高,那么第1—4名应该分别为21、20、19、18分,总和为78分,所以第5名最低为91-78=13(分)。
【例5】(陕西2013—79)现有100块糖,要把这些糖分给10名小朋友,每名小朋友分得的糖数都不相同,则分得最多的小朋友至少分得()块糖。
A.13
B.14
C.15
D.16
[解析]假设分得最多的小朋友得到了N块糖,要让N尽可能的小,那么其他9个小朋友应该分得尽可能的多,即分别为N-1、N-2、…、N-8、N-9,这10个数字加起来为100,即N+(N-1)+(N-2)+…+(N-9)=10N-45=100,得N=14.5,说明14.5是其最小值,也就是下限,在这个范围内最小的整数只有15。
[点睛]在使用“极端思维法”构造极端情形时,可能得到非整数解,这时就需要分析应该往大取整还是往小取整。如果题目问“最大”时,就往小取整;如果题目问“最小”时,就往大取整,请大家牢记这个相反的原则。
【例6】(国考2014—65)某连锁企业在10个城市共有100家专卖店,每个城市的专卖店数量都不同。如果专卖店数量排名第5多的城市有12家专卖店,那么专卖店数量排名最后的城市,最多有几家专卖店?()
A.2
B.3
C.4
D.5
[解析]设排名最后的城市专卖店数量为x,若要x最大,则其他要最小,列表如下:
进而可以得到:16+15+14+13+12+(x+4)+(x+3)+(x+2)+(x+1)+x=100,解得x=4。
【例7】(国考2013—61)某单位2011年招聘了65名毕业生,拟分配到该单位的7个不同部门。假设行政部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比其他部门都多,问行政部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至少为多少名?()
A.10
B.11
C.12
D.13
[解析]假设行政部门分得毕业生x名,那么其他6个部门不会超过6×(x-1)名毕业生,那么总数不会超过x+6(x-1)=7x-6,即65≤7x-6,得,所以至少是11名。
【例8】(春季联考2013—46)60名员工投票从甲、乙、丙三人中评选最佳员工,选举时每人只能投票选举一人,得票最多的人当选。开票中途累计,前30张选票中,甲得15票,乙得10票,丙得5票。问在尚未统计的选票中,甲至少再得多少票就一定当选?()
A.15
B.13
C.10
D.8
[解一]我们假设甲再得N票。要保证甲一定当选,我们假设剩下的30张选票,除了甲的N票,全部30-N票都被乙得到,那么15+N>10+30-N⇒N>12.5, N至少需要是13。
[解二]乙是甲最大竞争对手,除了丙得到的5票外,还有55票,甲需要得到这其中的过半数才能保证当选,即28票。而他已经得到了15票,还需要13票。
【例9】(北京2014—85)一个20人的班级举行百分制测验,平均分为79分,所有人得分都是整数且任意两人得分不同。班级前5名的平均分正好是16到20名平均分的2倍。则班级第6名和第15名之间的分差最大为多少分?()
A.34
B.37
C.40
D.43
[解析]要想第6名和第15名之间的分差尽可能的大,那么前5名和最后5名之间的差距也要尽可能的大,并且前5名分数尽量挨着,给第6名留出上升的空间,后5名分数也尽量挨着,给第15名留出下降的空间。前5名最多能是100、99、98、97、96,平均分为98,那么后5名平均分为49,5个数就应该是47、48、49、50、51。于是第6名最多可以上升到95分,第15名最多可以下降到52分,相差43分。
【例10】(浙江2012—58)一个班里有30名学生,有12人会跳拉丁舞,有8人会跳肚皮舞,有10人会跳芭蕾舞。问至多有几人会跳两种舞蹈?()
A.12人
B.14人
C.15人
D.16人
名师视频
[解析]一共会跳舞的人次为12+8+10=30(人次),总共最多可以分配给30÷2=15(人),让每人会两种舞蹈。
微博答疑实录—15
【例11】(秋季联考2014—45)公司举办的内部业务知识竞赛有若干人参加,所有参赛者获得的名次之和为300,且所有人没有并列名次。其中,销售部门、售后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参赛者获得的名次平均数分别为11.3、10.4和9.2,问其他部门获得的名次最高为多少?()
A.16
B.18
C.20
D.21
[解析]设总共有n人参加竞赛,名次从1到n,相加为n(n+1)÷2=300,解得n=24,总共有24人。销售部门的名次平均数为11.3,但其名次总和肯定是整数,所以人数一定是10的倍数。同理售后部门、技术部门的人数必须是5的倍数,否则其名次总和就不是整数。根据总人数24这个条件,这三个部门的人数只能分别为10、5、5人,其他部门还有4人,其名次总和为:300-10×11.3-5×10.4-5×9.2=89。要使其他部门最高名次尽可能的高,剩下3人名次要尽可能的低(也就是最后三名),所以答案为:89-22-23-24=20。
【例12】(深圳2013—46)一小偷藏匿于某商场,三名保安甲、乙、丙分头行动搜查商场的100家商铺。已知甲检查过80家,乙检查过70家,丙检查过60家,则三人都检查过的商铺至少有()家。
A.5
B.10
C.20
D.30
[解析]甲、乙、丙没有检查过的分别为20家、30家、40家,当甲、乙、丙未检查过的商铺没有重复时,三人都检查过的商铺最少,为100-20-30-40=10(家)。
[点睛]如果题目告诉你“满足三个条件的数目分别为多少”,问你“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数目至少有多少”时,就把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减去总数的2倍即可。如果题目设定是四个条件,就把四个数字加起来,减去总数的3倍。依此类推。
微博答疑实录—16
【例13】(北京2013—85)老王和老赵分别参加4门培训课的考试,两人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2和90分,单个人的每门成绩都为整数且彼此不相等。其中老王成绩最高的一门和老赵成绩最低的一门课分数相同,问老赵成绩最高的一门课最多比老王成绩最低的一门课高多少分?()
A.20
B.22
C.24
D.26
[解析]因为“老王最高成绩”与“老赵最低成绩”相等,我们设之为x分。题目希望求“老赵最高成绩(设之为z)”与“老王最低成绩(设之为y)”的最大差值,那么前者要尽可能的高,后者要尽可能的低。两个人各自的平均分是确定的,那么总分也是确定的,如果要“老赵最高成绩”尽可能高,他的其他成绩应该尽可能的低,分别应该为x+2、x+1、x分;如果要“老王最低成绩”尽可能的低,他的其他成绩应该尽可能的高,分别应该为x、x-1、x-2分,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得:,两个方程相减求得z-y=26。
第四节 枚举归纳法
一、题型评述
解题时,直接列举满足条件的所有情况,从而得到答案的方法叫作“枚举法”。在此基础之上,总结提炼出其通用性质,从而解出更复杂的情形,这种方法叫作“归纳法”。
二、破题密钥
枚举法:当满足条件的情形比较少时,直接一一列举;
归纳法:当答案要求数字很大时,我们从较小的数字出发,总结归纳其通用规律。
三、例题精析
● 题型一:枚举法
【例1】(深圳2014—47)甲、乙两厂生产同一种汽车,甲厂每月产量保持不变,乙厂每月产量翻番。已知第1个月甲、乙两厂共生产88辆汽车,第2个月甲、乙两厂共生产96辆汽车,那么乙厂每月产量第一次超过甲厂是在第()个月。
A.4
B.5
C.6
D.7
[解析]第2个月比第1个月多生产96-88=8(辆),进而可得乙第1个月的产量为8,甲为80,那么乙各月产量分别为8、16、32、64、128,所以第5个月时,乙超过甲。
【例2】(上海2014A、B—68)某工厂某种产品每月的产能为8000个,1月的销量为5000个,且预计每月销量环比增加10%,则当年该产品库存最高的月份是()。
A.4月
B.5月
C.6月
D.7月
[解析]当“销量<产能”时,库存增加;当“销量>产能”时,库存减少。产能固定为8000个,销量每月增加10%,那么各月销量分别为:5000,5000+500=5500,5500+550=6050,6050+605=6655, 6655+665.5=7320.5,7320.5+732.05>8000,所以6月开始,销量>产能,库存减少,那么5月的库存是最高的。
【例3】(国考2015—67)餐厅需要使用9升食用油,现在库房里库存有15桶5升装的,3桶2升装的,8桶1升装的。问库房有多少种发货方式,能保证正好发出餐厅需要的9升食用油?()
A.4
B.5
C.6
D.7
[解析]四个选项数字都很小,我们直接枚举,如下表所示:
【例4】(山东2014—54)某人要从A市经B市到C市,从A市到B市的列车从早上8点起每30分钟一班,全程行驶一小时;从B市到C市的列车从早上9点起每40分钟一班,全程行驶1小时30分钟;在B市火车站换乘需用时15分钟。如果他想在出发当天中午12点前到达C市,问他有几种不同的乘车方式?()
A.3
B.2
C.5
D.4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非常小的数字,我们枚举每种乘车方式即可:
1.早上8:00列车A→B,9:00到达,9:40列车B→C,11:10到达;
2.早上8:00列车A→B,9:00到达,10:20列车B→C,11:50到达;
3.早上8:30列车A→B,9:30到达,10:20列车B→C,11:50到达;
4.早上9:00列车A→B,10:00到达,10:20列车B→C,11:50到达。
【例5】(江苏2014A—32)从1,2,3,4,5,6,7中任取2个数字,分别作为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则在所得分数中不相同的最简真分数一共有多少个?()
A.14
B.17
C.18
D.21
[解析]“真分数”要求分子<分母,从7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都可以构成一个真分数,一共有个。“最简”要求分子、分母互质,所以这四个不满足:,,,,剩下17个。
【例6】(国考2015—72)网管员小刘负责甲、乙、丙三个机房的巡检工作,甲、乙和丙机房分别需要每隔2天、4天和7天巡检一次。3月1日,小刘巡检了3个机房,问他在整个3月有几天不用做机房的巡检工作?()
A.12
B.13
C.14
D.15
[解析]直接将3月的31天枚举观察,甲、乙、丙的巡检周期分别为3、5、8天:
如上表,三个机房都不用巡检的日期为2、3、5、8、12、14、15、18、20、23、24、27、29、30这14天。
[点睛]实际上考场的时候,并不需要列上面这样的表格,只需要写上31个数字,然后在数字上直接画圈即可。
【例7】(北京2015—81)某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其中甲车间有15名、乙车间有12名工人。每个车间都安排工人轮流值班,其中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一人、周六和周日每天安排两人。某个星期一甲车间的小张和乙车间的小赵一起值班,则他们下一次一起值班是星期几?()
A.周一、周二或周三中的一天
B.周四或周五中的一天
C.周六
D.周日
[解析]对小张来说,因为甲一共有15人,所以下次安排一定是安排了15个人之后,也就是说甲各次被安排的序号应该分别为1、16、31、46、61、76…,后面数字比前面数字大15。每周要被安排9人,所以用这个序号去除以9,得到各次的商和余数,如下表上半部分所示。“商+1”代表这次被安排在第几周,余数为1-5分别代表是周一到周五值班,余数6、7代表周六值班,余数8、0代表周日值班。对于小赵,我们也可以同理列表,如下表下半部分。上下比较可知,两人再次一起值班是第7周的星期六。
[点睛]本题相对比较耗时,如果猜测的话,千万不要猜A、B选项,因为答案肯定是确定的某一天。
● 题型二:归纳法
【例8】(天津2014—15)100个骨牌整齐地排成一列,一次编号为1、2、3、4…99、100。如果第一次拿走所有偶数位置上的牌,第二次再从剩余牌中拿走所有偶数位置上的牌,第三次再从剩余牌中拿走所有奇数位置上的牌,第四次再从剩余牌中拿走所有奇数位置上的牌,第五次再从剩余牌中拿走所有偶数位置上的牌,以此类推,问最后剩下的一张骨牌的编号是多少?()
A.77
B.53
C.39
D.27
[解析]直接枚举,归纳出剩余牌的规则,如下表所示:
[点睛]其实取过第四次之后,满足16n+13的就只有一个选项了。
【例9】十阶楼梯,小张每次只能走一阶或者两阶,请问走完此楼梯共有多少种方法?()
A.55
B.67
C.74
D.89
[解析]答案数字太大,我们可从数字较小的阶数进行归纳,提取规律:
通过前五项数字,我们容易观察到: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点睛]当我们再次遇到本题型时,只需要直接列出这一串数列,即可从中找到答案。
【例10】(安徽2011—6)如图所示为两排蜂房,一只蜜蜂从左下角的1号蜂房到8号蜂房,假设只能向右、右上或右下爬行,则不同的走法有()。
A.16种
B.18种
C.21种
D.24种
[解析]我们在蜂房下面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并且做8个峰房中心关于这个直线的垂线,用这8个六边形来代表原来的8个蜂房(如右图所示)。蜜蜂需要从1号蜂房爬到8号蜂房,也就是从直线的1号位置到8号位置,需要跳动7格。如果蜜蜂向正右方爬行一个蜂房(如从1号到2号,或者从6号到7号),相当于在直线上跳动2格;如果蜜蜂向右上(如从2号到6号)或者向右下(如7号到4号),相当于从直线上跳动1格。于是这个题目相当于在那条直线的1号位置跳到8号位置,每次可以跳动1格或者2格,根据上面例题可知,跳动7格一共有21种方法。
【例11】(秋季联考2012—57)用直线切割一个有限平面,后一条直线与此前每条直线都要产生新的交点,第1条直线将平面分成2块,第2条直线将平面分成4块。第3条直线将平面分成7块,按此规律将平面分为22块需()。
A.7条直线
B.8条直线
C.9条直线
D.6条直线
[解析]枚举1—4条直线所对应的分割平面数:
平面数构成多级等差数列规律,两两做差依次得到2,3,4…进而得到直线数是6条时,可以将平面分割为22块。
[点睛]n条直线最多可将平面分割为个部分。
第五节 逆向分析法
一、题型评述
很多数学试题,从正面不容易着手,这时可以从它的反面去考虑,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
二、破题密钥
逆向推导型:将变化过程完全颠倒,交换运算法则,从后往前逆推,得到初始值。
正反互补型:若“正面”不好求解,用“总体”剔除与之互补的“反面”来求解。
三、例题精析
● 题型一:逆向推导型
【例1】(安徽2012—61)某数加上5再乘以5再减去5再除以5结果还是5,这个数是多少?()
A.0
B.1
C.-1
D.5
[解析]我们知道,原题过程为“+5→×5→-5→÷5”,逆过程就是“×5→+5→÷5→-5”,即很容易得到这个数是1。
【例2】(广州2013—37)一个杯子最大的容量是500毫升,甲将杯子装满水,喝了部分后加入了杯子容量的水,之后甲又将杯子里一半的水用来浇花。这时,杯子里还剩下200毫升水。则甲喝了()毫升水。
A.100
B.150
C.200
D.250
[解析]假设甲喝了x毫升,杯子容量的为100毫升。一开始是500毫升,经过“-x→+100→÷ 2”最后变成200毫升。那么最后的200毫升,经过逆过程“×2→-100→+x”应该得到500毫升,易知x=200。
【例3】(广东2013—9)某礼堂的观众座椅共96张,分东、南、西三个区域摆放。现从东区搬出与南区同样多的座椅放到南区,再从南区搬出与西区同样多的座椅放到西区,最后从西区搬出与东区剩下的座椅数量相同的座椅放到东区,这时三个区域的座椅数量相同。则最初南区的座椅有()张。
A.24
B.28
C.32
D.36
[解析]我们知道,原题即是分别对南、西、东三个区经历了“加倍”处理,最终三个区域的座椅数均是32张。我们倒过来顺序分别对东、西、南区经历“减半”处理:
所以最开始南区有座椅28张。
● 题型二:正反互补型
【例4】(深圳2012—13)1000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涂油漆后,再分开为原来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至少有一面被油漆涂过的数目是()个。
A.490
B.488
C.484
D.480
[解析]大正方体表面涂油漆后,内部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是没有涂油漆的,故被涂过油漆的正方体个数为1000-8×8×8=488(个)。
第六节 调和平均数
一、题型评述
在数学做题中,我们一般会接触到“算术平均数”,偶尔也会碰到“几何平均数” 。但事实上,还有一类平均数,虽然一般人都没有听说过,但在数学运算当中出现频率很高,这就是“调和平均数”。
二、破题密钥
本节所有例题类型,都给了详细的证明,严格推导出在以下各种题型设置下,答案都是以“调和平均数”的形式出现的。推导的过程看着有点深奥,但结论是简洁、实用、好记的,大家在考场上,碰到这些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公式即可。
三、例题精析
● 题型一:等距离平均速度
【例1】(北京2014—76)某人开车从A镇前往B镇,在前一半路程中,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前进;而在后一半的路程中,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前进。则此人从A镇到达B镇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公里?()
A.60
B.80
C.90
D.100
[解析]假设一半路程为S,前、后速度分别为v1、v2,则平均速度为:
。
[点睛]其实,“调和平均数”还有一个口算的办法,以本题为例,要求60和120的调和平均数,这个平均数,离60的距离∶离120的距离,就是60和120的比值,即1∶2。
核心提示
等距离平均速度核心公式:(其中v1和v2分别代表前后两次速度)
【例2】(江苏2011C—32)老张上山速度为60米/分钟,原路返回的速度为100米/分钟,问老张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分钟?()
A.85
B.80
C.75
D.70
[解析]运用公式:(米/分钟)。
【例3】(河北2014—43)小伟从家到学校去上学,先上坡后下坡。到学校后,小伟发现没带物理课本,他立即回家拿书(假设在学校耽误时间忽略不计),往返共用36分钟,假设小明上坡速度为80米/分钟,下坡速度为100米/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A.2400米
B.1720米
C.1600米
D.1200米
[解析]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为:(米/分钟),那么其往返总路程为:(米),所以单程为1600米。
[点睛]在这种来回上下坡问题当中:去的上坡一定是回的下坡,去的下坡一定是回的上坡。因此,来回一趟走的上坡与下坡距离一定是对半平分。这是解本题的关键。
● 题型二:等价钱平均价格
【例4】商店购进甲、乙两种不同的糖所用的钱数相等,已知甲种糖每千克6元,乙种糖每千克12元。如果把这两种糖混在一起做成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
A.7
B.8
C.9
D.10
[解析]设购进甲、乙两种不同的糖所用的钱数都为M,甲糖的价格为p1,乙糖的价格为p2,则什锦糖平均成本为:(元/千克)。
核心提示
等价钱平均价格核心公式:(其中p1和p2分别代表之前两种商品的价格)
● 题型三:等溶质增减溶剂
【例5】(河北2014—47)浓度为15%的盐水若干克,加入一些水后浓度变为10%,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浓度为多少?()
A.9%
B.7.5%
C.6%
D.4.5%
[解析]我们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三次溶液的浓度分别为r1、r2、r3,最开始的溶质和溶液分别为a、b,每次加入的水量都为c,那么:
。
核心提示
等溶质增减溶剂核心公式:(其中r1、r2、r3分别代表连续变化的浓度)
【例6】(天津2012—8)一个容器盛有一定量盐水,第一次加入适量水后,容器内盐水浓度为3%,第二次再加入同样多水后,容器内盐水浓度为2%,则第三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为()。
A.0.5%
B.1%
C.1.2%
D.1.5%
[解析]代入公式:。
【例7】(江苏2012B—89, C—30)某盐溶液的浓度为20%,加入水后,溶液的浓度变为15%,如果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则溶液的浓度变为()。
A.13%
B.12.5%
C.12%
D.10%
[解析]代入公式:3。
● 题型四:等发车前后过车
【例8】(黑龙江2010—54)某人沿电车线路匀速行走,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上,每4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来,假设两个起点站的发车间隔是相同的,求这个发车间隔()。
A.2分钟
B.4分钟
C.6分钟
D.8分钟
[解析]设车速为u,人速为v,相邻两辆车间距为S,发车间隔为T,有:
。
[点睛]一般来说,设每隔t1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每隔t2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该人,有方程组:
(其中S表示发车间距,T为发车间隔时间,v车为车速,v人为人速,N为车速和人速的比)
核心提示
等发车前后过车核心公式:发车时间间隔;
【例9】(广东2009—7)地铁检修车沿地铁线路匀速前进,每6分钟有一列地铁从后面追上,每2分钟有一列地铁迎面开来。假设两个方向的发车间隔和列车速度相同,则发车间隔是()。
A.2分钟
B.3分钟
C.4分钟
D.5分钟
[解析]根据公式,发车时间间隔(分钟)。
【例10】小红沿某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速度骑车去学校,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每隔10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他,每隔6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小红骑车速度的()倍。
A.3
B.4
C.5
D.6
[解析]根据公式:。
● 题型五:前后轮消耗模型
【例11】有一辆自行车,前轮和后轮都是新的,并且可以互换,轮胎在前轮位置可以行驶5000千米,在后轮位置可以行驶3000千米,问使用两个新轮胎,这辆自行车最多可以行驶多远?()
A.4250
B.3000
C.4000
D.3750
[解析]轮胎在前后位置消耗程度不一样,那么在一半路程时将前后轮胎对调,可以尽可能地提高行驶距离。假设两个新轮胎最多行驶S(在的时候调换前、后轮),那么对于一个新轮胎,它在前轮消耗的比例为:,它在后轮消耗的比例为:,两个比例相加为1时,正好消耗完毕: (千米)。
[点睛]假设轮胎在前轮、后轮位置分别可以行驶S1、S2,两个新轮胎可以最多行驶S(在的时候调换前、后轮),那么:。
核心提示
前后轮消耗模型核心公式:最多行驶距离
本章习题训练
[习题01](国考2011—76)某单位共有A、B、C三个部门,三部门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8岁、24岁、42岁。A和B两部门人员平均年龄为30岁,B和C两部门人员平均年龄为34岁。该单位全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
A.34
B.36
C.35
D.37
[习题02](广东2010—15)小张到文具店采购办公用品,买了红、黑两种笔共66支。红笔定价为5元,黑笔的定价为9元,由于买的数量较多,商店给予优惠,红笔打八五折,黑笔打八折,最后支付的金额比核定价少18%,那么他买了红笔()。
A.36支
B.34支
C.32支
D.30支
[习题03]红酒桶中有浓度为68%的酒,绿酒桶中有浓度为48%的酒,若每个酒桶中取若干酒混合后,酒浓度为52%。若每个酒桶中取酒的数量比原来都多12升,混合后的酒浓度为53.2%。第一次混合时,红酒桶中取的酒是()。
A.17.8升
B.19.2升
C.22.4升
D.36.8升
[习题04](上海2012A—65)某单位每四年举行一次工会主席选举,每位工会主席每届任期四年,那么在18年期间该单位最多可能有()位工会主席。
A.5
B.6
C.7
D.8
[习题05](国考2012—75)为了浇灌一个半径为10米的花坛,园艺师要在花坛里布置若干个旋转喷头,但库房里只有浇灌半径为5米的喷头,问花坛里至少要布置几个这样的喷头才能保证每个角落都能浇灌到?()
A.4
B.7
C.6
D.9
[习题06](浙江2012—55)有一个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如果他能活到80岁,那么有一年他的年龄的平方数正好等于那一年的年份。问此人生于哪一年?()
A.1980年
B.1983年
C.1986年
D.1989年
[习题07]甲、乙、丙同时给99盆花浇水,已知甲浇了75盆,乙浇了66盆,丙浇了58盆,那么三人都浇过的花至少有()盆。
A.1
B.2
C.3
D.4
[习题08](安徽2012—60)将25台笔记本电脑奖励给不同的单位,每个单位奖励的电脑数量均不等,最多可以奖励几个单位?()
A.5
B.6
C.7
D.8
[习题09](江苏2012B—94)一学生在期末考试中6门课成绩的平均分为92.5分,且6门课的成绩是互不相同的整数,最高分是99分,最低分是76分,则按分数从高到低居第三的那门课至少得分为()分。
A.93
B.95
C.96
D.97
[习题10](河北2012—42)要把21棵桃树栽到街心公园里5处面积不同的草坪上,如果要求每块草坪必须有树且所栽棵数要依据面积大小各不相同,面积最大的草坪上至少要栽几棵?()
A.7
B.8
C.10
D.11
[习题11](四川2009—10)将参加社会活动的108个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在8人到30人之间,则共有()种不同的分法。
A.3
B.4
C.5
D.6
[习题12](国考2011—80)一个班的学生排队,如果排成3人一排的队列,则比2人一排的队列少8排;如果排成4人一排的队列,则比3人一排的队列少5排。这个班的学生如果按5人一排来排队的话,队列有多少排?()
A.9
B.10
C.11
D.12
[习题13](北京2011—77)某突击队150名工人准备选一名代表上台领奖,选择的方法是:让150名工人排成一排,由第一名开始报数,报奇数的人落选退出队列,报偶数的站在原位置不动,然后再从头报数,如此继续下去,最后剩下的一名当选。小李非常想去,他在第一次排队时应在队列的什么位置上才能被选中?()
A.64
B.128
C.148
D.150
[习题14](四川2013—56)假期里,汪老师有一个紧急通知要用电话通知到50位同学,假如每通知一位同学需要1分钟,同学接到电话后可以相互通知,要使所有同学都接到通知至少需要几分钟?()
A.5
B.6
C.7
D.8
[习题15](深圳2011—13)已知一对幼兔能在一个月后长成一对成年兔子,一对成年兔子能在一个月后生出一对幼兔,如果现在给你一对幼兔,问一年后共有()对兔子。(假设每对兔子都为雌雄各一只)
A.55
B.89
C.144
D.233
[习题16]某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有6位工作人员,现需要选出3位分别参与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比赛,每人参与一项比赛,其中甲不能参与跳绳比赛,则不同的选派方案共有()。
A.64种
B.80种
C.100种
D.120种
[习题17]一艘轮船从甲港出发到乙港,航行速度为30千米/小时,从乙港返回甲港,航行速度为20千米/小时,这艘轮船往返甲、乙两港的平均速度是()千米/小时。
A.24
B.25
C.26
D.27
[习题18]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有加油站丙,从甲到丙为上坡,从丙到乙为下坡,某人骑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1.6小时,返回用了1.9小时,他上坡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下坡的速度是25千米/小时,问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A.25
B.30
C.35
D.40
[习题19]小张下个月结婚,他想去商店购买两种糖混合制成喜糖发给同事。商店里巧克力糖、奶糖、酥糖、椰糖、玉米糖每千克的价格分别为30元、18元、15元、12元和10元,小张拿出预算的一半全部购买了巧克力糖。如果他希望他的喜糖包平均重量为2两/包,平均成本为2元/包,那么他应该将剩下的一半预算购买另外哪种糖?()
A.奶糖
B.酥糖
C.椰糖
D.玉米糖
[习题20](浙江2010—89)已知盐水若干千克,第一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盐水浓度变为6%,第二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变为4%,第三次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是多少?()
A.3%
B.2.5%
C.2%
D.1.8%
[习题21]某人沿公交路线匀速行走,每9分钟有一辆公交车从后面追上来,每3分钟有一辆公交车从前面迎面开来,假设公交车起点发车间隔一样,并且公交车匀速行驶,发车间隔多少分钟?()
A.3分钟
B.4.5分钟
C.6分钟
D.9分钟
本章习题训练详解
[习题01]C [简析]对A、B部门运用“十字交叉法”得其人数比例为3∶4,对B、C部门运用“十字交叉法”得其人数比例为4∶5。不妨假设A、B、C部门分别有3、4、5人,总平均=(3×38+4×24+5× 42)÷(3+4+5)=35(岁)。
[习题02]A [简析]假设小张购买红笔x支,黑笔y支,根据“十字交叉法”:
5x∶9y=2∶3⇒x∶y=6∶5=36∶30,所以红笔是36支。
[习题03]B [简析]运用“十字交叉法”,易知第一次混合比应该为1∶4,所以假设第一次分别取x、4x升;再用“十字交叉法”得到第二次混合比为13∶37,所以(x+12)∶(4x+12)=13∶37,得x=19.2升。
[习题04]B [简析]我们直接构造18年的情形,要使得有更多的任期,我们假设这18年的第1年是单独的任期,可得:18=1+4+4+4+4+1,这样构造出来6任工会主席。
[习题05]B [简析]我们直接构造满足题目条件的情形,如图所示,由于每个小圆(喷头浇灌范围)的直径为10,所以每个小圆至多盖住圆心角为60度相应的大圆(花坛)弧长,所以想盖住整个圆周,需要至少六个小圆,当且仅当这六个小圆以大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各边中点为圆心,但此时大圆的圆心未被盖住,所以至少需要七个圆。
[习题06]A [简析]这个人最早1980年出生,活到80岁最晚是2069年(比如1989年出生),那么这中间某一年是他当年年龄的平方,我们需要在1980-2069间找一个平方数,我们直接构造尝试即可。很明显,这个数介于402=1600和502=2500之间,我们尝试452=2025,满足区间范围,2025年如果是45岁的话,那么其出生年份应该是:2025-45=1980年。
[习题07]A [简析]三人未浇的盆数分别为:甲=24,乙=33,丙=41,则有人未浇过的花最多为24+33+41=98(盆),所以三人都浇过的花至少为99-98=1(盆)。
[习题08]B [简析]奖励单位最多,即每个单位尽量的少,可设分别分得1、2、3、…、n。当n=6时,总数至少为21(台);当n=7时,总数至少为28台,最多可分给6个单位。
[习题09]B [简析]设第三高科目分数为x分,则这六科分别最多为99、98、x、(x-1)、(x-2)、76,总和=99+98+x+(x-1)+(x-2)+76=270+3x=92.5×6,得x=95。
[习题10]A [简析]假设最大的草坪栽了N棵树,要让这个数尽可能少,其他草坪就要尽可能多,第二、三、四、五名草坪最多为N-1、N-2、N-3、N-4,相加为5N-10=21⇒N=6.2,说明N最小只能是7。
[习题11]B [简析]枚举8与30之间108的约数:9、12、18、27满足题意,共4个。
[习题12]C [简析]我们假设学生共有N人,记{X}为不小于X的最小整数,则:
。
当N是4的倍数的时候,的解为:N=52。若N不是4的倍数,我们枚举代入52附近的数字,发现N=51、53、54都满足条件。无论是哪个数字,5人一排都是11排。
[习题13]B [简析]我们从枚举中找规律,第一次剩余:2、4、6、8、10、…、100,都是2的倍数;第二次剩余:4、8、12、…、100,都是4的倍数;第三次剩余:8、16、24、…、96,都是8的倍数。依此类推:第四次剩余16的倍数;第五次剩余32的倍数;第六次剩余64的倍数;第七次剩余128的倍数——只剩下128。
[习题14]B [简析]最开始的时候,只有1个人知道这个通知;1分钟之后,有2个人知道;2分钟之后,有4个人知道;3分钟之后,有8个人知道……所以n分钟之后,一共有2n个人知道,除了老师之外,相当于可以通知(2n-1)个人。所以6分钟可以通知26-1=63个人。
[习题15]D [简析]第T+1期与第T期的兔子之差=第T+1期出生的小兔子数=第T期的成年兔子数=第T-1期的兔子数。于是得到:第T+1期的兔子数=第T期、第T-1期兔子数之和,满足递推和关系。于是我们直接列举数字(1个月后是一对成年兔子,2个月后是两对兔子):1,2,3,5,8, 13,21,34,55,89,144,233,第12个数字为233。
[习题16]C [简析]任选3位参与比赛共有种方案,甲参加跳绳比赛有种方案,则满足条件的方案有(种)。
[习题17]A [简析]根据公式有:(千米/小时)。
[习题18]A [简析]使用“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求其平均速度为:_1 2(千米/小时),那么甲、乙两地距离为(千米)。
[习题19]B [简析]小张的混合喜糖平均成本应为:2元/包÷2两/包=1元/两=20(元/千克)。其中巧克力糖的成本为30元/千克,运用等价钱平均价格问题核心公式: 。
[习题20]A [简析]代入公式:。
[习题21]B [简析]根据公式:(分钟)。
请扫描右侧二维码,免费获取本章习题训练视频形式的详尽解析!(建议在WiFi环境下扫描观看)
视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