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篇章阅读技巧
破题密钥1——跳读法
1.跳读的概念。
跳读是指不按照文章的顺序阅读,有意识地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而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跳读的作用。
不仅提高阅读速度,还可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3.跳读的要求。
对篇章的大幅度跳跃阅读,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捕捉本质信息,形成脉络清晰的思维流程。
4.跳读的步骤。
(1)以标题、小标题、黑体字为主要阅读对象的跳读法。
部分篇章会列有章节标题,有的篇章还用黑体字突出定义、结论等,有的篇章在文章前后用方框框出要点。这些都是作者要求读者留心的地方,往往是全章、全节的主题和中心所在。阅读时先用跳读法只读这些部分,然后再决定是否有必要精读这篇文章或其中某个段落。
(2)关键词语跳读法。
只读自己所需要的同特定主题有关的词语,而略去其他的段、句、词。关键词跳读法可以把篇章阅读化解成片段阅读,便于对篇章脉络进行梳理。
(3)首尾句跳读法。
就是只读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末一句,或是第一段和最末一段。一般说来,以说明和议论为主的篇章,往往每小段的首句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末句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话,中间则是补充、推理、例子等。运用首尾句跳读法,可以迅速抓住全文的中心。
(4)语法结构跳读法。
语法结构跳读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注意句子中的结构词,如“由此可见”等,根据这些词语来探寻有意义的词和句,从而把握篇章的纹理脉络。二是找出句子中各类词语的中心语,忽略修饰语、补充语等辅助性成分。
真题精粹与剖析1
经典真题1 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1. 关于变态反应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重视
B.过敏症这一术语是由冯·皮尔凯提出的
C.最初将过敏视为对身体有害的变态反应
D.贝拉·锡克因在该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
2. 第2段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
A.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
B.人体过敏的反应类型
C.导致变态反应的基因
D.对人体损害最严重的过敏原
3. 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 )。
A.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
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C.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
D.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
4.“毒素假设”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 )。
A.一接触过敏原即发生变态反应
B.为何存在多种多样的过敏原
C.变态反应类似于驱逐反应
D.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
5. 这篇文章暗示我们( )。
A.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
B.“蠕虫假设”略胜“毒素假设”
C.有些过敏是可以主动避免的
D.过敏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名师解析 对于这篇文章,可以运用首尾句跳读法来解题。根据问题定位其在篇章中的位置,将篇章拆解成片段,从而做到边读边做,高效解题。
1.C [解析]根据第一段中“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一句可知,C项表述为该句的同义替换,表述正确。A项的“一直受到重视”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为无中生有,排除。根据第一段中“‘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次提出的”与“‘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两句可知,B、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2.A [解析]根据“指代就近原则”,“这个问题”指代的是前文中提到的问题,即“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换言之,即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故本题答案为A。
3.B [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中“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一句可知,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故本题答案为B。
4.D [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中“‘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一句可知,“毒素假设”无法解释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这一问题。故本题答案为D。
5.A [解析]文章前四段介绍了对于变态反应的研究历程以及不同观点理论,并重点介绍了“毒素假设”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变态反应视为一种有益反应,最后一段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文章重点,即“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可见作者意在暗示我们,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它对人的身体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因此,本题答案为A。
经典真题2 关于“起床”,有人总结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让四肢苏醒。这个过程被称为“切换启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后,它会先检查一下周遭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潜意识就满意地准备下班了。于是,意识会接替潜意识逐渐控制大脑,切断梦境。然后,所有休息中的神经系统开始启动。当你的大脑逐渐清醒,它会下命令给四肢: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这整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安全的环境来启动大脑。
我们很多人,担心叫不醒别人,常会用“锲而不舍”的大噪音来叫别人起床。比如一直对着对方喊“起床了,起床了……”直到他坐起下地才罢休;或者一直摇晃对方的身体,摇到对方起来为止。很不幸,这都属于“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给人极糟的影响。
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会接收大量的外界信号,并保留下来,制作成梦境,如果在此时被“粗暴”地惊醒,潜意识就会戛然而止,它还没来得及叫意识来接班,就仓皇逃离,这个时候“惊吓”的记忆和感受,会很容易在潜意识中沉淀下去,形成深层的惊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小则令人起床后迷迷糊糊,把鞋油当牙膏;大则一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长期以来都被“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的问题,比如被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等等。
再有,人在睡眠时,对环境的安全感要求非常高,“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潜意识在检查环境时,觉得不安全,于是人在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等。
如果希望你的亲朋好友安全地醒来,一定要避免使用“杀伤性叫醒”。叫醒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温柔与耐心,让一个人感到足够的安全。你可以用一些舒缓的乐曲叫人醒来。如果有一些特殊环境音,比如清脆的几声鸟叫、小溪潺潺声等也不错。
1. 下列选项中,不一定属于“切换启动过程”的是( )。
A.潜意识切换
B.开始接受外界信号
C.进行环境安全检查
D.启动神经系统
2. 关于“杀伤性叫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持续地叫人起床
B.是破坏潜意识的叫醒方式
C.用惊醒让人立即恢复意识
D.是影响人的正常睡眠的叫醒方式
3. 关于人的睡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睡眠时人的梦境由潜意识来形成
B.人在睡眠时应减少接收外界信号
C.睡着时人的神经系统依然很活跃
D.睡眠由意识和潜意识来共同管理
4.“杀伤性叫醒”可能会使人因失去安全感而( )。
A.冲动易怒
B.情绪崩溃
C.反应迟缓
D.心境低落
5.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潜意识和意识
B.睡眠中的心理学效应
C.起床时大脑工作原理
D.不能小看的“杀伤性叫醒”
名师解析 这篇文章可以综合运用首尾句跳读法、关键词跳读法和语法结构跳读法来解题。首先,根据每一段的首句,可以确定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杀伤性叫醒”展开的,由此最后一道题目可以直接选择。接着可根据其余4道题目的问题,运用关键词跳读法,搜寻考点,直接作答。由此,避免无效回读,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
1.B [解析]由文章第一段“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让四肢苏醒。这个过程被称为‘切换启动过程’”可知,B项“开始接受外界信号”不属于切换启动过程。故本题答案为B。
2.C [解析]由第二段“很不幸,这都属于‘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可知,C项正确。A项是“杀伤性叫醒”的一种方式:B项,由第三段“如果在此时被‘粗暴’地惊醒,潜意识就会戛然而止”可知,“杀伤性叫醒”是使潜意识戛然而止,而非破坏潜意识,B项表述错误:D项,“影响正常睡眠”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均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3.A [解析]由第三段首句“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会接收大量的外界信号,并保留下来,制作成梦境”可知,A项正确,D项错误。B、C两项在文章中找不到相关依据,均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4.B [解析]由第四段尾句“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等”可知,B项正确。由第三段“长期以来都被‘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的问题,比如被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等等”可知,A、C、D三项属于长期“杀伤性叫醒”带来的神经或心理问题,而非“失去安全感”的后果,均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5.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切换启动过程”,指出被叫醒时足够的时间与安全的环境的重要性,随后引出“杀伤性叫醒”这一话题,并具体解释说明。观察选项,涉及“杀伤性叫醒”的只有D项。故本题选D。
破题密钥2——寻读法
1.寻读的概念。
寻读是从某些特定内容的书目或文章中,迅速摄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的一种速读方法。
2.寻读的要求。
寻读的重要性在于要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对于其他不相关的信息一概略过。
3.寻读的步骤。
第一步:将寻找的问题牢记于心。
第二步:关注篇章的首尾段和每段的首尾句,快速定位段落。
第三步:在段落中,关注关联词、标点符号、代词指代,迅速定位寻找要点。
真题精粹与剖析2
经典真题3 人类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作为有智慧的生物,人类从这个生物圈中受益很多,用野生植物做药物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0%的药物来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这里还未包括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药,中医的草药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你牙疼,西医解释为细菌感染,用杀菌的消炎药治疗;中医却解释为“上火”,用清热的草药治疗。无数实践证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但哪种解释有道理,人们的看法就大相径庭了。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造成发炎的细菌,因此人们不怀疑西医的科学性。但是,中医说的“上火”,却令人难以解释。于是有人就把中医斥之为“不科学”。事实上,只是因为中医的道理更深奥,过去的条件不成熟,无法理解它而已。
中医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初步建立。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医学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和当时广为流行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一直沿用到今。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成为日后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总原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说明。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正如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所说,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归功于人们对基因复制和蛋白质制造过程越来越多的知识,现在的医学界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些制造过程有关。细菌或病毒能致病,是因为它们可以侵入细胞,影响这些复制或制造过程。当前化学家们在研究分子自复制和自组装过程时发现,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成分、浓度和酸碱度等,也会影响这些过程。比如烟酒过度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变得有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因而致病。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这种状态,就是中医说的“上火”。在服用了中药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得不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因此逐步恢复正常。
目前,解开中草药科学原理之谜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正需要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直接观察中药是如何影响细胞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而影响基因复制和蛋白质的生产。实现这种观察有不少技术上的困难,需要中医、西医和化学、物理学家们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但是,当这个谜解开后,中医的每一点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理解,反之亦然。中医把人这个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治疗,西医则从微观结构来观察和治疗人体。按照物理学的说法,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每一种都是对另一种的补充,每一种都没有包含全部真理。因此,最好的医学应该是中西医相结合的医学。
1. 下列关于中草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来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
B.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
C.大部分野生植物都可以做中草药
D.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药的草药
2. 作者认为中医被斥为“不科学”的原因是( )。
A.不注重对微观结构的观察和治疗
B.有效治疗疾病的原理很难解释
C.很难直接观察到致病的过程
D.不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3. 根据文意,中草药能够治病的科学原理是( )。
A.中草药能够影响基因复制和蛋白质制造过程
B.中草药的成分、浓度和酸碱度抑制病毒和病菌生长
C.中草药能够帮助身体抵抗细菌或病毒的侵入
D.中草药加快了分子自复制和自组装过程的速度
4. 根据第4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医体系在先秦时期就已发展成熟
B.扁鹊最早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
C.砭石、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从战国晚期沿用至今
D.阴阳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处理医学问题的总原理
5. 根据最后1段,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西医的某些观念无法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
B.从物理学上看,中医和西医结合能解释所有的疾病
C.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应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D.中医理论的解释比西医更复杂,但没有西医成熟
名师解析 根据篇章的文体特征可知,此篇文章为科技说明文。对于科技说明文,可以采取寻读法进行快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关键要将5个问题铭记于心,只对跟考点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读,其余内容一律泛读,从而缩短解题时间,做到高效答题。
1.D [解析]由文章第一段“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药,中医的草药就是一个例子”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由“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0%的药物来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可知,A项偷换范围,排除。由“这里还未包括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药,中医的草药就是一个例子”可知,中草药只是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之一,不能说古老的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就是中草药,B项偷换逻辑,排除。C项中的“大部分”在文中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2.B [解析]由文章第三段“但是,中医说的‘上火’,却令人难以解释。于是有人就把中医斥之为‘不科学’”可知,“于是”的前后应为因果关系,即“不科学”的原因是“中医说的‘上火’,却令人难以解释”,同义替换可知,B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
3.B [解析]由文章第五段最后一句“在服用了中药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得不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因此逐步恢复正常”可知,中草药能够治病的科学原理为中草药的成分可以抑制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同义替换可知,B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
4.D [解析]由“战国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它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总原理”可知,D项正确。由“中医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初步建立”可知,春秋战国(先秦时期)是中医体系的确立时期,A项中的“已经发展成熟”并未提及,排除。由“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可知,提出脏腑、经络学说的是《黄帝内经》,而非“扁鹊”,B项偷换主体,排除。由“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医学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和当时广为流行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可知,“当时”指的是公元前5世纪,而不是选项中的“战国晚期”,C项偷换了时间,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5.A [解析]由文章最后一段“中医的每一点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理解,反之亦然”可知,A项表述符合文意,B、C、D三项均推断有误。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经典真题4 据报道,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日前观测到一个距地球约131亿光年的天体。该天体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亿年,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
此次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实是一种伽马射线暴。美国宇航局“雨燕”观测卫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观测到这一伽马暴,该伽马暴也因此被命名为“GRB090423”。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伽马暴大约距离地球131亿光年。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伊多·伯杰是双子星北座望远镜观测小组的成员,据伊多·伯杰介绍,“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伽马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遥远天体。”
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首先通过膨胀空间方法测量了该伽马暴的光线所延伸的距离以及变红的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比此前发现的所有伽马暴的距离都要远。此前的红移值记录仅为6.7。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这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应该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据了解,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在离地球6000光年范围内的任何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忽略掉其金属粒子的特性,这种毁灭每10亿年就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约叔亚·布鲁姆认为,“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如果天文学家能够发现更多更远距离的伽马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快速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要想绘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结构图,必须要首先发现更多更遥远的伽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这一过程进展较为缓慢。“雨燕”卫星迄今已经发现了120个可测距离的爆炸事件。不过,包括“090423伽马暴”在内,仅有三个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个10亿年之内。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的频率不高,通常无法形成像伽马暴那样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测量更为遥远而短暂的伽马暴余辉。在多年的运行中,“雨燕”卫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伽马射线暴,其中,最短的伽马射线暴只持续了50毫秒。据估计,伽马射线暴每年约有100次左右。科学家们表示,由这些观测数据得出,短期伽马射线暴的产生不同于长期伽马射线暴。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但短期伽马射线暴比较接近于两颗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长期伽马射线暴则比较符合恒星灭亡的过程。
1. 测量发现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说明它( )。
A.是一颗已经死亡的恒星
B.是一种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
C.是“重新电离时期”后的已知最早天体
D.正处于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最高峰阶段
2. 第3段中的“这种毁灭”指的是( )。
A.宇宙发生大爆炸
B.银河系中的恒星被伽马暴摧毁
C.发生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
D.地球的臭氧层被伽马暴摧毁
3. 布鲁姆认为这次发现伽马暴“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是因为( )。
A.帮助人们发现了数量更多、距离更远的伽马暴
B.更有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变化及其原因
C.“雨燕”卫星已经发现了更远距离的爆炸事件
D.加快了人类绘制早期宇宙诞生及结构图的进程
4. 从文中可以看出,天文学家尚未确证( )。
A.在发生短期伽马射线暴过程中也会诞生出黑洞
B.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臭氧层免受摧毁
C.伽马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会毁灭星体附近任何生命
D.通过测量伽马暴的红移值可以计算出其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5. 下列哪一项不是造成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的原因?( )
A.伽马射线暴是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
B.以前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不是很高
C.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频率不高
D.像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很少出现
名师解析 根据篇章的文体特征可知,此篇文章为科技说明文。在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对于科技说明文,我们可以采取寻读法来进行快速阅读。关键要将5个问题铭记于心,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只对跟考点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读,其余内容一律泛读,从而缩短解题时间,做到高效答题。
1.C [解析]由文章第三段“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可知C项为正确选项。A、B、D项均非通过红移值得出的结论。
2.D [解析]依照就近原则进行判断,“这种毁灭”的前一句是“……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因此可知这种毁灭指的是因伽马暴而带来的臭氧层被摧毁,进而导致地球毁灭,故选D。
3.B [解析]“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该句之后紧跟的内容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说明,即“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快速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B项是对这句话的同义替换,故选B。
4.B [解析]由最后一段中的“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可知A项结论是天文学家所确定的:由第三段中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可知C项也是天文学家所确定的:由第三段开头可知,红移值的测量本来就是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的,所以D项内容也是天文学家确定的。由第三段末尾“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可知,这一结论尚未经过确证。故选B。
5.A [解析]由文章第四段结尾可知,C项、D项均是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由第五段开头可知以前的红外探测器敏感度不高也是造成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只有A项与宇宙早期结构图的绘制没有直接关系。故选A。
核心提示
1.快读阅读基本功训练:
一要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直到练好“眼脑直映”的基本功;
二要扩大视读野,提高整体认读的能力;
三要减少回视、准确扫视,提高读速;
四要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体阅读技巧,保证读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
五要学会跳读、寻读,并每天坚持进行文字阅读,以便迅速获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
六要运用定势理论,形成阅读的固定程序,加快阅读速度。
上述训练,重在坚持,贵在过手,务求扎实。
2.快速阅读时要切记“三不”原则:
“不动嘴”:快速阅读需要默读,不要出声朗读;
“不动手”:快速阅读过程中不要逐字逐句精读,不要用手或笔尖点着字读文章;
“不回读”:快速阅读时要尽量避免回视,不要同一内容读几遍。
篇章的5道题目中,如果有归纳中心类题目,应尽量采用跳读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如果所给篇章文体为科技说明文,且5道题目中,没有归纳中心类题目,则应尽量采用寻读法,直接定位考点,迅速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