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综合应用能力》之案例分析题
第一节 时政热点专题
一 命题分析
时政热点综合分析题涉及近期内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科目中,案例分析题考查许多方面的时政热点,由于篇幅的限制,本部分只选择较“热”的内容,以时事热点案例分析题为例,即以先对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再提出相应对策的思路行文。对于其他时事政治题的复习,考生可参考以上思路进行。
(一)民生问题
1.背景内容
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命题切入
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收入分配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被考查的可能性很大。此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物价问题等问题被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大。
【案例】
尽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放缓,但北京和深圳这两大城市仍然上调了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北京和深圳的举措很可能拉开地方政府竞相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序幕。近几年来,地方政府每年都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过去两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平均增幅为22%。由于中国依赖出口的制造业眼下处境艰难,2012年的增幅将小于往年。最低工资标准历来为全国最高的华南城市深圳,将从2012年2月起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每月1500元人民币(合238美元),增幅为15.9%。北京则把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每月1260元人民币,增幅为8.6%,远低于前两年20%和20.8%的增幅。
《新京报》(BeijingNews)报道称,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较低的原因是“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实际承受能力有限”。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劳动者的低工资问题,可以从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等多层面进行分析。在此,我们从制度层面来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我国基本形成了“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工资体制。
在市场决定的工资机制中,低工资劳动者处于劣势,导致其工资低。主要原因有:低工资劳动者数量较大,在就业市场上供过于求;低工资劳动者的劳动具有高度同质性,可替代性强;低工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低;歧视性制度因素使其处于不利地位。
(2)对策建议
在提高低工资劳动者的工资方面,政府应发挥其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的职能。一是为低工资劳动者提供公共服务。首先,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对低工资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其次,为低工资劳动者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再次,发展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降低或减少低工资劳动者的就业成本。最后,促进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二是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三是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引导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出保障机制、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劳动定额制等。
此外,政府还应为工会发挥组织作用提供支持,并且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三农”问题
1.背景内容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八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2.命题切入
关于“三农”问题的考查,可能会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城镇化建设、粮食供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进行命题。
【案例】
2011年12月5日,做好2012年元旦、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9部委联合部署,要求各地在2012年元旦、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确保工资基本无拖欠。
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损害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的案件仍有发生的情况,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在春节前,各地涉及拖欠工资的劳动争议案件基本结案,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基本得到控制,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报酬权,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劳动报酬争议事件,人社部要求各地限时处理集体劳动报酬争议和小额争议。10人以上集体劳动报酬争议,当天立案并在7日内结案,其中涉案金额人均在1000元以上的案件,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挂牌督办。各地将设立法律援助点,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无偿服务。因拖欠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可由工资保证金和应急周转金作为应急保障。
会议结束后,各部委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劳动用工领域的犯罪行为。同时,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也已组织开展了第五次农民工工作督察,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农民工虽然走进了城市,但还没有真正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和认同,还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农民工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在与资方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不懂得如何依法维权。面对强势的老板,农民工感到束手无策,当遭受不法侵害时,感情冲动,往往采取非理性的过激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2)对策建议
①亟须建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工会
现在我们仅仅是注重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解决欠薪问题以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在市场经济中,对于一些问题,政府鞭长莫及,不能一切都靠政府。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来自农民工自身组织的力量。
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之所以肆无忌惮地压低并拖欠农民工工资,一些雇主之所以无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缺乏利益诉求渠道,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工会。一些工会组建后,其巩固发展也是困难重重。没有工会,农民工在和雇主的博弈中就会处于劣势,利益就会受损。其实,不仅仅是拖欠工资,诸如无故延长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恶化等,也都需要工会出面和资方谈判。
因此,为了从整体上和根本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在农民工中组建农民工工会或吸纳农民工参加现有的工会组织。
我国产业工人主体结构的变化,要求在农民工中组建工会或将农民工吸纳进现有的工会组织。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正是基于这一历史性变化,2003年9月,中国工会十四大首次将农民工加入工会写入了大会报告;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庞大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客观事实,以及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应在农民工中组建工会或将农民工吸收为工会会员,成了我国产业工人主体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在农民工中组建工会或将农民工吸纳进现有的工会组织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表明,城市工人有自己的工会组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应当有自己的工会组织,这是宪法赋予农民工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一项基本权利。组织农民工工会或将农民工吸纳进现有的工会,也是《劳动法》赋予农民工的一项法定权利。《劳动法》第7条规定,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这是宪法结社权在劳动领域的具体化。组建农民工工会或将农民工吸纳进现有的工会,还是《工会法》所赋予农民工的一项权利。《工会法》第3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中,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有依法参加工会的权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和谋生,作为体力劳动者,当然享有组织或参加工会的权利。
②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我国当前的《劳动法》《工会法》以及各种安全生产法,虽然规定了一些保护工人的经济、健康、安全等权利的内容,但这是面对所有工人的比较笼统的规定,对于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保护他们的法律,导致农民工权益保护缺乏直接、有力的法律依据。依据现有的法律体系,农民工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适用法律法规比较分散,不系统;同时,农民工权益保护中的许多新问题还没有法律法规涉及,成为法律空白点。
为保护特殊群体而立法,我国已有许多成功先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护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毫无疑问,农民工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而且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特殊群体,我国有必要专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在维权问题上的复杂性,尽快制定出台一部《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应当规定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确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制度,用专门章节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和居住环境、政治权利、经济待遇、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对其合法、正当的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同时,还要规定如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用人单位和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规定具体、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警惕和预防侵害农民工的行为发生。
(三)生态文明建设
1.背景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命题切入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综合应用能力》案例分析题出题的热点。其中,可以从低碳经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公益诉讼等方面进行命题。
【案例】
浙江经信委10月29日发布《浙江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将实现工业节能“一升三降”目标,即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2%左右,工业用能占全市用能比重下降至53%以下,工业用能净增量占全市用能净增量比重进一步下降。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本市工业节能将以实施工业能效对标、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能效监控体系建设、节能技改专项、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产品惠民专项、清洁生产全覆盖、资源综合利用及再制造、能量系统优化、低碳工业园区示范等十大能效工程为抓手,确保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2%”。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两百年来,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2℃多,主要诱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高碳排放。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高碳国家,一旦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技术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而且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爬坡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停下来,因此造成的高排放问题还很难解决。
(2)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
为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必须长时间保持较高经济增长态势,但就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水平、能源条件来说,我们已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大国,资源消费为高碳排放,经济增长属高碳发展模式。为此,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提能增效已成为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第二,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多从抓规划、调结构上下功夫。一要加倍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二要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三要积极促进农村低碳及生态产业发展;四要加速推进城市低碳经济建设。
第三,推动科技创新,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积极发展低碳技术。
一要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二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要在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求得新突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三要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技术。
第四,主动参与合作,积极推动谈判,为我国低碳社会积淀更多发展权。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要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政治、经济、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还得依赖于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合作环境。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而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排放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排放权即发展权。为实现我国更大的发展,我们必须主动推动国际谈判,从谈判中捍卫国家发展权。坚持把“排放配额”和“人均累计排放”作为谈判的主要议题,求大同存小异,体现公平正义准则,维护“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就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
(四)文化建设
1.背景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命题切入
文化建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综合应用能力》案例分析题出题的热点。其中,可以从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命题。
【案例】
文化广场上,轻盈舞步跃动起;文化大院里,吹拉弹唱同娱乐……隆冬时节,走访定陶城乡,一股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冉堌镇综合文化站,阅览室、器乐室、棋牌室等样样俱全。“自打有了文化站,俺再也不用待在家里干闷着了,没啥事的时候,可以看看书、下下棋,还可以跳跳舞,现在咱过得真是越来越幸福!”冉堌集村村民王有明告诉记者。
为满足百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定陶县加大对文化阵地的投入,在城区先后建设了怡和、天联、陶朱公等10处小型休闲文化广场,在乡镇(办事处)先后建起了杜堂“孝廉”、冉堌“冉子”、陈集“山药”、马集“左山寺”等文化广场26处,让群众休闲娱乐有去处;在全县建成综合文化站12个、标准村文化大院300余个、农家书屋248家,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组织13支放映队,深入到全县各乡村,免费为群众播放电影,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标。
据统计,近两年来,该县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达1.2亿元,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定陶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文化上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欣赏者,而要扮演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他们渴望从台下走到台上,以多姿多彩的文化来展示、丰富和活跃自己的生活。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农村文化工作地位“弱化”、农村文化阵地“虚化”和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化”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农村仍然是“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有的农民“天天梦发财,有空却打牌”。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已是亟待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2)对策建议
①要着力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经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农村,既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也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一是要紧贴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既靠说更靠做。宣传引导要说得实在、贴切、管用,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要多做得民心、顺民意、暖人心的事情,要把工作真正做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顺应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积极帮助新一代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才能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二是要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以确保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另一方面,要及时快速地反映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民之所想,我之所思,民之所求,我之所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注重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当好纽带和桥梁,切实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积极推动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之中。
②要积极打造农村的先进文化环境
必须把适应、适合农村与农民需要的先进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一是要确立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除“小农意识”,设法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有的放矢地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新风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村一级可建立农民道德评议会,实现农民对传统道德的自我传承,自觉摒弃腐朽落后和带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三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在村庄治理上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杜绝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推进农村村庄治理。
③要设法保护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要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花会灯谜、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征文、体育健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在这些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村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展示活动和申报建立特色文化村活动,对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展示新农村农民新形象、增强农村凝聚力和提高农民自信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④要注重培养造就“乡土艺术家”
最近几年,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如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卫生下乡等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这种“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注重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戏剧、皮影、泥塑、年画、秧歌等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培养“乡土艺术家”,可以保护大量的民间文化,还可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支持农村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引导地方培养基层文化队伍,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这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⑤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农民自办文化应运而生,如“农村文化大院”“农村电影队”“业余剧团”“农家书屋”等,这种自办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发展健康的农村文化产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依托。在一些农村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还形成了自觉的品牌意识,并已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部分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总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
⑥要切实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落实有关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配备好乡镇宣传文化干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和比较稳定的宣传文化工作队伍,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本领。二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要设法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积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在广大农村和社区,要设法配置、建设一批精神文化消费阵地,真正实现农民口袋与脑袋并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享。三是要积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动员他们为建设发展新农村文化多作贡献。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新办法,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教育问题
1.背景内容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下一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任务。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中,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报告提出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具体提出了六项任务: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二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坚持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四是坚持协调发展。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五是坚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六是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命题切入
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综合应用能力》案例分析题出题的热点。其中,可以从教育公平、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命题。
【案例】
进入新的一年,正是应届毕业生为找工作忙碌的时候。然而,西宁世纪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届生张勇凭借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与省内一家知名旅行社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将成为该旅行社的正式员工。
小张的经历折射出青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据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郑秀龙介绍,2011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1620人,有超过20800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6%。
郑秀龙告诉记者,2011年,省内中职院校积极进行专业调整,对那些适应省情、就业前景较为乐观的专业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例如,近年来随着“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各类导游需求增加,省内几所中职院校主动扩大导游专业招生规模,并新开日语导游等专业。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第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专业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第二,众多的家长和莘莘学子把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看作是谋求幸福人生的主要途径,已经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许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不断学习,不懈追求,同样使生命绽放异彩。同时,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可大大缓解“学龄人口高峰”问题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游离于普通教育关注之外、家庭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有另一个选择。从这一角度来说,发展职业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宗旨。
第三,职业教育是一个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发生变革,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此前的一次终结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用工需求及择业需求,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已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终生教育”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也不再仅仅是“官样文章”,而已经成为许多求职者、从业者在选择就业地区、公司或单位时都在考虑的一项内容。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我们的终生教育当中最活跃的职业教育。因此,构建终身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发展终身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对策建议
①加深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职业技能作为个人的谋生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能直接带来自身经济利益,实现职业教育投资的增值功能。我们实施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战略,都需要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必须把职业教育这个软实力做硬。
职业教育在实际应用中,承担着科技与产品之间的“转化”作用,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正因为此,在国外企业里,职业培训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办学形式活、入学条件低、人才培养周期短、职业技能性强、学以致用等特点,是一种大众化的全民教育,伴随劳动者的职业终身。
②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疏通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渠道,使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引导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通过统筹规划来主导。由政府牵头,将职业教育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仅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还要将其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谋划经济发展时,将职业教育作为发展要素,也作为人的谋生手段和发展目标来进行统筹规划。把发展职业教育的眼光放到全国和世界的范围内,实施战略管理,抓住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和各行业“十二五”规划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发展契机,使职业教育获得突破性发展。
政府通过资源整合来主导。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完全实现市场化发展,实现大职教就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实行集团化办学、基地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业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参加,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共建实训基地为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综合办学水平。
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来主导。要解决职业教育边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就需要有相关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来扶持,形成系统化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方面要有体制机制创新。还要通过政策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以及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政府通过投入来主导。政府应将职业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在预算中优先列支。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骨干院校和区域性实训基地,由省政府主导投入,地方政府和举办单位配套投入,并呈阶梯式增长,逐年滚动发展。其他职业院校由地方政府主导投入,举办单位和职业院校配套投入,由此形成一个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体系。
③协调中、高职发展
要研究制定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政策,提高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比例,积极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和短期培训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立交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④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发展
国内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比较薄弱。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和契机,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县级职教中心和职业学校,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能力与水平。
(六)经济建设
1.背景内容
中国经济转型的制度瓶颈正在被破除。从高层至民间,如今已有共识,支持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正逐步消减,体制转轨、外贸拉动、廉价资源和便宜劳力等红利已不可持续。为此,中国政府传递出淡化GDP考核的信号,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改善、统筹兼顾、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努力遏制经济发展中的政绩冲动。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财税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调整,也已经拉开大幕。资源价格、行政管理、医药卫生、财政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
中国经济政策的前瞻性正在加强。经济转型,策略先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每向前迈进一步,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如何将改革的成本降至最低,如何平缓现有体制格局中的利益纠葛,如何更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趋利避害、未雨绸缪,这都催促着中国经济的改革者逐步建立一套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更有针对性和灵活度的执政理念。
中国经济自我修复的能力正在形成。政府正努力从职能“越位”处“退位”,从“缺位”处“补位”。一方面,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改变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增强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经济转型攻坚战和持久战中,中国正努力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突发风险的准备,不断增强化解危机的能力,及时实现自我修复。
但是,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重担。行政力量发展经济的低效率并未从根本上改善,绿色GDP在制度设置上停摆,政府仍然过多地把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在身上。内需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缺失、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利益集团的干预,都是中国经济转型中必须把握主动、先破后立的难题。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经济政策试验中,一些临时性和权益性的经济政策仍然在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2.命题切入
经济建设问题是我国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也是案例分析题出题的热点。其中,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物价调控、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命题。
【案例】
中国企业高负债率为实体经济增长敲响了警钟,而这也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为有待丰富的命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2012年8月3日举行的中国银行家论坛暨“201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企业的负债占GDP比重已达107%。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可以完善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不断拓展股权融资并鼓励民间投资来降低企业负债率,保证企业融资健康合理发展。
“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很重要,中国金融界近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目前企业的高负债率现象。”李扬表示,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企业的负债如果占GDP的90%就很危险,而中国2011年的统计是107%,是世界上最高的,如果再推一个小版的“4万亿”,将会给未来埋下隐患。此前李扬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企业过多负债,如果经济在平稳高增长轨道上运行就没有问题;但如果经济波动,甚至出现下滑,企业就会还不起债,银行就会有不良资产,这样就会影响到宏观经济。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经济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而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还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的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却高达60%。
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2)对策建议
实体经济发展,则国家兴盛;实体经济衰退,则国家没落。实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实业“空心化”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应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建议如下:
第一,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第二,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中国巩固实体经济基础不缺资金、技术、人才,缺少的是有效组织生产要素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导向。
第三,政府和企业要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要实施以减税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第四,改革金融体制,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制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另一个“两极分化”体现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做实体经济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利润“比刀片还薄”,大量亏本运营;而靠息差以钱生钱的银行利润赚得“不好意思说”,虚火极旺。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与民间“资本过剩”并存。
(七)网络问题
1.背景内容
CNNIC第30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 9%。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约1464万人。
报告反映出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与趋势: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亿,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网络视频用户增长强劲。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继续稳步增长,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1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
微博用户进入平稳增长期,手机微博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用户规模增速低至10%以下。但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亿,增速达到24.2%。
网络购物用户增长趋于平稳。截至2012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亿,网民使用率提升至39%,较2011年底用户增长8.2%。从2011年开始,网络购物的用户增长逐渐平稳,未来网购市场规模的发展,将不仅依托于用户规模的增长,还需要依靠消费深度不断提升来驱动。
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应用增速加快。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在2012年上半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4.8%和12.3%,截至2012年6月底,两者用户规模分别为1.91亿和1.87亿。手机在线支付发展速度突出,截至2012年上半年,使用该服务的用户规模为4440万人,较2011年底增长约1400万人。
IPv6地址数大幅增长,全球排名升至第3位。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在全球的排名由2011年6月底的第15位迅速提升至第3位。由于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因而自2011年开始我国IPv4地址数量基本没有变化,当前IP地址的增长已转向IPv6。
2.命题切入
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发展日益凸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案例分析题出题的热点。其中,可以从互联网实名制、网络安全、网络谣言、网络问政、政务微博等方面进行命题。
【案例】
韩国宪法裁判庭日前经全体法官一致同意,宣布“网络实名制”违宪。判决书中写道:信息通信网法赋予经营网络讨论板的信息通信服务提供人确认用户本人的义务,让讨论板的用户必须经过确定是本人的程序才能使用讨论板,现在这项法律违反过剩禁止原则,侵犯网络讨论板用户的言论发表自由、个人信息自主决定权,以及经营网络讨论板的信息通信服务提供人的言论自由,因此判决违宪。
日前,韩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目前韩国仅有15%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废除互联网实名制,仅有反对废除实名制人数的一半。此外,在所有受访者中,有61.7%的人担心,一旦废除互联网实名制,网上恶帖将愈发猖獗。
韩国网络实名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处境。作为一种制度规范,网络实名制的利弊一直相伴而生,支持者与反对者都能讲出无数条理由,并且都有一定的道理。目前的格局是,支持者与反对者意见对立,出现利与弊的博弈。有道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现状及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来看,实名制所释放的“正能量”要超出“负能量”,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多于负面影响。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反对者认为网络实名制:
第一,侵犯网民隐私,泄露个人信息。
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用户的隐私信息和个人数据极易被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所利用,由于公民难以监督,因此可能导致其合法权益严重受损。网络实名制需要公民提供个人信息,这样公民就要面对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个人信息不仅是商家的资源,也是犯罪分子可利用的工具。实名制在其他领域的实行证明了犯罪不会因实名制而消失,犯罪手段很快就可根据实名制的管理漏洞推陈出新,反过来增大打击难度。目前,个人数据保护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对网络身份管理的安全性过分自信。
第二,缩小网络空间,阻碍网络普及。
实行网络实名制不可避免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人口普查似的互联网身份登记,这将极大地影响互联网普及的速度。可以说,网络实名制缩小了网民的上网空间,从而阻碍了网络的推广。
第三,技术难题尚存,成本代价高昂。
实名制的实施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法制化的程度密不可分。推行实名制,外国有先进的个人诚信记录和追踪系统作为技术支持,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充当坚实后盾。反观我国,即便引进技术硬件,但合理的制度框架难以一蹴而就,何况规范整个互联网的法律本身尚在摸索中。因此,不能一刀切地推行网络实名制。在打击网络犯罪的问题上,我国网络追踪与监督的技术已颇具成效。公安部门运用IP地址测定技术已经实现了每一个IP地址的实名可查。此外,单方面全方位地实施网络实名制,还会产生昂贵的身份认证费用。
第四,扼杀网络舆论,屏蔽网民呼声。
我国公民通常并不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对某些事情即使有自己的看法,更多的人也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沉默,他们担心遭到报复,害怕因言获罪。相反,通过匿名的方式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宣扬个人的言论,这也使得互联网成为公民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民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见解也比较独特,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来自网络的媒体言论、论坛及新闻跟帖评论中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看法和观点,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支持者认为网络实名制:
第一,控制网络舆论,规范社会秩序。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进社会进步,若失去控制,轻则殃及无辜公民,重则引起社会动荡,造成民情紧张。管理者担忧的正是网络舆论的不可控制。实施网络实名制正是为了通过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从而起到规范社会秩序的效果。
第二,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实施网络实名制,可以加强网络管理,降低暴力、低俗内容的传播量,增加真实、科学、负责任的网络内容,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健康信息、丰富人们娱乐休闲方式的工具,最终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标。
第三,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民权利。
实施网络实名制,可以降低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几率,打击不法分子,从而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良好的网络交易环境有益于提高电子商务的成功率,也有益于促进贸易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减少不良言论,稳定社会情绪。
实施网络实名制,会对网络的煽动、鼓动性内容加以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真实内容和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便于事件真相的发布,从而降低危害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或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几率,对稳定社会情绪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策建议
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实施网络实名制应遵循诚实守信的美德。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美德,也是互联网时代值得提倡的道德基准。诚信是相互的,网民对网络管理机构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填报真实资料,网络管理机构也要遵守协议、保障网民的隐私权,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二,实施网络实名制应遵循社会公平的理念。
实施网络实名制,需要在保障网民自由与维护网络安全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有秩序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秩序的网络生活才能体现社会公平。网络实名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放弃部分自由付出的代价小于被网络犯罪侵害而付出的代价,网络实名制就可以被网民接受。
第三,实施网络实名制应遵循法律条文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实施网络实名制是为了规范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打击网络犯罪,这是网络社会正常发展的法律保障和基本要求。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网络实名制的积极功效,遏制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严格遵循现有法规对相关内容的要求,还需要尽快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条文,引进成功的技术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应当在实施网络实名制的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颁布详尽、周密、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文,以促进和保障网络实名制在生活中的实施。
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实施网络实名制应注意配套制度的建立。
建立健全的实名立法制度。为保障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应完善网络法规,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失去了法律的保障,实施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就会大大降低。
建立面向社会的奖惩制度。政府应鼓励网络服务提供商开发积极、健康的上网系统。
建立网络身份的管理制度。网络身份管理制度要求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身份能与自己的真实身份相对应,虽然其他人不能从网络身份直接判断出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但身份管理系统能将二者一一对应即可。如果出现违法行为,可以通过身份管理系统进行排查核实。
第二,实施网络实名制应注意个人数据的保护。
网络实名制在规范网络空间活动秩序、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用户合法权利的同时,也给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创造了条件。因为,网络实名制会要求公民将一部分个人信息交由网络服务提供商保存,如果没有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网络服务提供商或者国家机关能随意获取、使用这些数据,将会对公民的权利构成极大的危害。
我国目前还没有规定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律,因此,需要有一套比较全面的法律作保障,加大对网友隐私信息的保护。实施网络实名制后,网络管理部门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也更大,不仅要掌握网络的运营动态,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要确保用户的资料不被泄露,避免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三,实施网络实名制应注意官商民众的合作。
实施网络实名制,要在政府的网络管理部门、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政府在宏观上把握方向,网民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共同配合执行,三者互相服务,亦互相牵制。
网络实名制的提出,与互联网应用和网络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网络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思维和情感的方式。现实中的人不会因为进入网络空间而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网络社会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一种延伸,无论它多么特殊,都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现实世界的自由有一定的限度,网络空间的自由同样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实施网络实名制,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八)安全发展
1.背景内容
走安全发展之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安全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永恒的主题,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防止和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上,还应该体现在安全性与经济性的高度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
当前,企业竞争加剧,组织方式变革,安全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技术进步和新设备的应用对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实现安全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监督,企业加强管理,还需要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素质,支持职工行使安全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2.命题切入
安全问题向来是摆在第一位的问题,也是《综合应用能力》中案例分析题出题的热点。其中,可以从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城市安全、校园安全、医疗安全、校车安全、治安管理等方面进行命题。
【案例】
11月7日8时30分许,广东省揭东县境内,206国道锡场华清路段,一辆重型仓栅式货车与一辆无号牌轻便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摩托车上3人死亡。
11月8日19时30分,重庆市重庆能投集团南桐矿业公司东林煤矿发生一起冒顶事故,造成3人死亡。
11月8日21时许,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华燕钙粉厂员工在清理料仓时,不慎跌入料仓,被钙粉掩埋,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1)成因分析
目前,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还没有达到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不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和组织领导不到位。现在对安全发展这一科学理念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一些领导同志还没有把安全生产真正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还存在忽视安全生产的倾向。
二是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我们虽然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也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在安全生产上是监管责任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但是现在看来,这两个主体在责任的落实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没有真正地负起责任。
三是安全的投入和保障不到位。这就造成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还相对薄弱,隐患和漏洞还比较多。
四是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还存在着一些漏洞,某些措施还不到位,同时,在监管这方面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失职甚至是渎职的现象。
五是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到位。全社会对安全生产没有真正高度重视,没有完全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2)对策建议
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安全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抓住工作重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务求取得实效。
第一,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要抓住煤矿这一“重中之重”,强力推进瓦斯治理、整顿关闭、管理强矿,有效防范事故发生;围绕治乱、治散、治小、治差,搞好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尤其是尾矿库安全的专项整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取缔关闭各类非法的小厂、小矿和小经营点;持之以恒地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第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和政府及部门的安全监管。
企业在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的基础上,要层层建立安全责任体系,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落实行政首长和部门首长负责制,搞好安全监管,把住安全许可、项目安全评价、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等关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第三,大力推进安全技术创新与进步。
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搞好产、学、研结合,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强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安全科技含量,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第四,促使安全生产走上法治轨道。
加强立法工作,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规程标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守、有标可循;推进安全生产普法工作,让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城市、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强化执法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违规建设、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谎报、瞒报事故和逃匿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事故,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第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典型经验的宣传和对典型事故案例的曝光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采取有力措施,增强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员工的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全民尤其是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第六,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抓好预案体系建设,做到政府预案、企业预案与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具体预案相配套、相衔接,并确保预案质量;抓好应急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信息平台体系建设、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手段、方法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等等。
二 应答对策
《综合应用能力》对时事政治热点的考查内容均为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如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诚信等,考生对此应予以关注。同时,“三农”问题、社会就业、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等很有可能考查的时政热点内容也需要考生多加关注,以做到有备无患。
要答好时政热点案例分析题,考生需要在平时就对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有较充分的了解。建议考生平时多关注党和政府的理论文献、重要报刊的评论。在拥有资料储备的基础上,最好对这些热点形成自己的思路,不要人云亦云,这样在答题时才会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亮点。
理论分析还需要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分析题来进行具体介绍,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案例】
11月9日上午,在2012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的主论坛“绿色创新发展大会”上,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发表了题为《深化国际经贸合作 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旨演讲。
李金早说,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绿色低碳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2501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联合国呼吁,在今后40年内,全球每年应增加1.9万亿美元投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国政府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测算,到2015年,中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将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将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
【案例分析】
1.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2.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有哪些?
【解题思路】
本题的设置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及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则可能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开辟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本题的考查目的所在。本题对考生掌握当前时政热点动向的要求较高。
【参考答案】
1.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经济发展,不仅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损伤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更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末端补救的环境治理中以高成本消耗。资源环境保护缺失形成的经济模式内生式不足,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一种饮鸩止渴的状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保护,依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发展方向、规模和技术手段,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实现GDP数字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不利因素,更有利于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促使各级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要求,将经济增长的目的从数字堆砌转移到作用体现上来。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就在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民生问题,在发展中加以统筹解决。
2.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1)实施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陆地生态碳循环等重大行动计划;(2)强化区域限批等行政手段,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上马;(3)政府采购带头向低碳排放产品倾斜,限制高碳排放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4)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建立若干低碳发展试验区,探索低碳发展经验。
三 实战演练
【案例一】
资料一
21日下午,顺城街50号2幢门市前拉起了警戒线,挥动着大锤的工人接连拆掉了该地区4处违法建筑,现场灰尘弥漫。“终于把这片拆了,脏得很!”路过拆迁现场的阿姨说,每天要在这条路上来回走几次,每次看见冒出来的一堵墙心里就难受,好端端的房屋被乱搭乱建,还在里面生火煮饭油烟四起,让楼上居民和过往行人都跟着吸油烟。记者在拆迁现场看到,该地区位于跳蹬河市场旁边,桥两边不仅摆了好几家蔬菜水果摊,路面上也随处可见被丢弃的菜叶和生活垃圾。然而就在这里,居民老骆在自家门市外,修了间“厨房”,里面接通了天然气,柴米油盐一应俱全。“我门市里面是自己在住,由于没得窗户,所以厨房只能修在外面,否则通不了天然气。”老骆说,2009年他搬到这里居住后就在屋外修了间1米长,60公分宽的小厨房,以此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就这样过了5年。
据某地住建局不完全统计,城区存在大大小小的违章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分布在一些居民小区和临街商铺一带,或者就是建在了人烟稀少的地带。违章建筑的由来,通常是偷偷摸摸进行抢建,由简易材料搭建而起,没有经过审批和质量监督,修建时间仓促,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近年来,违章建筑在城市里步步为营,又步步紧逼,困扰着原本应该越来越美的城市。于是,好端端新修的道路两边添了“疤”,居住的小区里让人画地为“牢”,无论哪种形式的违章建筑,都明显地存在着负面影响。
资料二
前段时间,网上有帖子称,位于上海市泗泾镇民峰铝材市场的100余户来自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的在沪商户,在合法经营期间遭到政府的强行取缔,百名安义商户来到泗泾派出所门前跪求放人,却被民警抓捕。
调查后,泗泾镇政府发出通报称,该事件发生在泗泾镇民峰铝材市场,该市场为私自改变土地性质、无证经营、存有大量私搭乱建“三合一”建筑的非法经营市场。今年3月初,相关部门再次印发通知,明确将在月底前进行整治工作,并挨家挨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广大商户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商户在过渡期内做好搬迁准备工作。3月23日,市场整治工作有序开展,执法人员陆续清除了无证户外广告,并组织力量开展“三合一”整治。但到了24日下午,一名女业主在与执法人员无任何肢体接触的情况下高喊“城管打人”,引起大量业主围观,在个别人员的挑唆煽动下,部分业主现场殴打执法人员,造成一名民警和联防队员受伤。为维护现场秩序,确保业主和执法人员安全,增援民警将阻扰执法和打人的7名业主带到派出所调查。稍晚时候,市场内的200余人在个别业主的煽动下,围堵泗泾派出所,高喊无理口号并下跪,更做出了打砸警车等违法行为,致使当天派出所无法出警,严重妨碍执行公务,经多次劝阻无效后,警方对其中69名违法嫌疑人依法带离。整个过程中,执法人员始终坚持文明执法,保持了良好的形象。
通报称,随后,在相关人员的操纵下,整个事件被歪曲成泗泾镇执法人员暴力执法、强行取缔合法经营市场,并移花接木配以虚假照片、视频及不实内容在网络上散布。安义促进会微信公众号、赣味文化微博在没有核查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连续刊发不实信息,混淆视听,挑拨上海与安义人民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案例分析】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违章建筑的危害,并就如何推进拆除违章建筑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概括准确、有条理,建议合理、可行、针对性强。字数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1.违章建筑的危害:
(1)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城市美观;
(2)众人效仿违法搭建,产生不良社会风气;
(3)未经审批和质量监督,存在安全隐患,威胁公众生命安全;
(4)增加执法难度,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5)侵占公共空间,影响他人合法权益。
2.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立法漏洞,明确权利和义务主体,为拆除违章建筑提供执法依据。
(2)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完善社会监督,及时发现、阻止和上报,将违章建筑扼杀在萌芽状态。
(3)加大拆违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肃查处违法相关当事人。
(4)加大宣传教育,在社区、企事业单位采用传单、宣传栏等方式宣传违章建筑的危害,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杜绝乱搭建行为,自觉拆除违章建筑。
(5)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坚持文明执法,树立良好形象。
(6)强制拆迁违章建筑前,要做好相对人的思想工作,严格依据法律程序进行,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化解社会矛盾。
【案例二】
最近,某“古装魔幻神话剧”在某省级卫视和各大视频网站同步首播,迅速掀起收视热潮,大量雷人的网络语言引发观众各种“吐槽”。剧中,一身古装的主角们嘴里时常蹦出莫名其妙的网络热词,比如女主角一本正经口吐英文,称“我哪里hold得住”;男主角用国内流行歌词直抒胸臆,表达愤怒时竟骂道“变态、流氓”。难怪有观众取笑:“这年头不掌握一两门外语,都不好意思出门跟别人说我们是一部古装魔幻剧。”
在近年的流行文化中,秀丑、赛丑与捧丑已成为一大风潮,各种恶搞行为大行其道。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借助海量数据手段,从芙蓉姐姐大受追捧,到凤姐风靡全国,一些人通过或者出格、颓废或者低俗恶搞的表演迅速成名。他们以丑为美、以丑为尚,不仅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挑战我们的审美底线。
三国时王弼在注释《老子》时曾说:“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以近年的流行文化而论,“以丑为美”是反人心之常而行之的行为,不是在追求“乐进之美”,而是在张扬“恶疾之丑”。
“以丑为美”,有种种表现,概括讲,可做如下描述:
其一,以反常为正常,以畸趣为兴趣。“以丑为美”在形式风格上,是“反常出怪”。我们看到,在当今媒体的“流行色”中,“以丑上位”逐渐增多。这不仅表现在那些“网络红人”的“成名史”中,而且也表现在各种演艺明星的“星路历程”中。这些娱乐红人的文化表演似乎别无长技,唯有以极端反常的怪异表演博取眼球,以令人生厌的畸趣刺激观众的兴趣。
其二,以低俗为通俗,以恶俗为本色。“以丑为美”在文化品味上,是排斥高雅,以“通俗娱乐”为名,贩卖低俗、恶俗之物。某些“享有盛名”的所谓“艺术家”,不仅热衷于以低俗娱乐大众,而且将“恶俗”作为艺术本色,泯灭了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其三,以欲望为精神,以贪婪为气派。“以丑为美”在精神观念上,放纵欲望,鼓吹贪婪。近年来,赤裸裸的欲望宣泄和物质贪婪,逐渐在文艺表演中主题化,这不仅导致审美主题极端欲望化,而且使审美形象因为欲望宣泄和物质贪婪的极度充斥而扭曲。
其四,以仿袭为本事,以俗套为个性。“以丑为美”在艺术生产上,不是以诚意求精、个性创新的艺术创作为主旨,而是在市场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以仿袭为基本原则,以拼贴为基本手法,在“反常出怪”的旗帜下进行模式化生产。因为没有真正的个性内涵,“以丑为美”虽极尽“出奇出怪”之能事,但并不能创造真正有机的个性形象。
【案例分析】
试分析当前文化艺术领域“以丑为美”得以流行的原因。
要求:列出要点并适当阐述,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
1.审美教育没有跟上社会转型的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开放的新形势下,审美教育没有紧紧跟上,各种不良思潮乘虚而入,致使美丑不分,以丑为美。
2.在文化生产与市场经济接轨后,过度娱乐化的文化生产,使低俗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形式主义突出、政绩作品泛滥。
3.部分文艺活动者以丑为美,缺乏创新精神。从艺人员追名逐利,不能超越自身限制进行艺术创作,不仅不能表现自然创造力的神奇美妙和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进取精神、人文理想,反而以残缺、扭曲和变态展现自然的灾害和人性的缺陷。
4.人心浮躁,大众缺乏真正爱美的心。大众未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创新的主动性去化丑为美,而是一直沉溺于丑文化的消费中。
5.媒体舆论导向也对“以丑为美”的文化倾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卫视一拥而上推出的种种选秀节目,成为“以丑为美”的展示屏和扩音器。
【案例三】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人们不得不面对有些诡异的现实:垃圾信息源源不断,骚扰电话如推销保险、培训、贷款等不分昼夜,冒名办卡恶意透支,坑蒙拐骗乘虚而入,人身安全防不胜防……你的手机号、邮箱、孩子的生日,甚至你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都不是什么秘密,人人都好像被一双眼睛时刻盯着。
2011年年底,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上6000万用户资料被公开;2011年以来,先后发生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美团等购物网站用户账号被盗,余额被窃事件;2012年,多家快递公司快递员倒卖快递单。其中,圆通百万快递单号被泄露,快递单号公开叫卖有“行内”价格,每条1元,量大8毛,若是量极大则有更大优惠——每条3毛,按百万单号信息被泄露计算,则圆通快递单号形成了百万以上的产业。此外,多家连锁酒店住客信息被泄露。去年年底,一份名为“2000万开房数据”的资料被网友疯狂下载,2000万受害人的个人信息甚至可以在线随意查询,个人隐私成了别人赚钱的工具。
在信息安全行业工作10多年的王某和张某也是开房数据泄露的受害者,由于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两人饱受垃圾短信和推销电话骚扰之苦。“作为信息安全讲师,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何况普通人?”为此,两人在网上发起组建开房信息泄露的“受害者联盟”,准备邀请全国各地的受害者加入,一起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权益。他们已委托律师向法院递交诉状。据悉,这将是全国首例“2000万开房数据”受害者维权诉讼。
【案例分析】
1.结合所给材料,请分析当前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原因。
2.“大数据”时代,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可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1)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资源,市场刚性需求强。
(2)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技术含量低,门槛低。
(3)行业监管不力,部分工作人员谋私利。
(4)部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5)整个行业缺少相关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2.(1)建立健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把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2)建立一套与企业信用挂钩的机制,提升企业自律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3)革新信息保护技术,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等级。
(4)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立法步伐,依照依法行政的原则,严厉打击信息泄露等不法行为。
(5)建立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检举平台,加强行业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个人保护意识。
【案例四】
2012年春季学期,江西省赣州市安远二中根据安远县教育局、物价局、财政局的相关文件规定,向高一年级学生违规收取补课费、服装费等费用,连同学费共计1700元/生。上述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不得与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同收取的原则,以及禁止补课收费的政策规定。教育部督察督办,有关部门作出了严肃处理:给予安远二中副校长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安远二中校长行政撤职处分;给予安远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安远县教育局局长行政记过处分;责成安远二中将预收的补课费和服装费共计445410.5元全额退还给学生;责成安远县教育局作出深刻检查;对安远二中的乱收费问题进行通报批评。
【案例分析】
1.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这种问题屡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教育乱收费是近几年最突出的教育问题之一,择校费、补课费、教辅资料费成为乱收费“重灾区”。教育乱收费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收费的数额越来越高,问题的原因越来越复杂,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政府正在积极寻求措施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如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收费项目及标准进行公告、对乱收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查处等。治理教育乱收费,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2.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
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此,这些地方政府就想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少数学校也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
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领导法制、政策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
三是对乱收费现象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
四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致使一些地方和学校借机高收费、乱收费。
五是一些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或挤占、平调、截留、挪用学校的收费收入。
【案例五】
2012年10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本市保障性住房配建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凡新出让土地、用于开发建设商品住宅的建设项目,均应按照不低于该建设项目住宅建筑总面积5%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明确要求郊区有条件的区域,应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配建比例,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应无偿移交政府用于住房保障,并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条件中予以明确。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均应以实物房源移交。
各区、县应将本行政区域内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列入各区、县当年度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计划。区、县未完成上年度保障性住房配建计划的,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应暂缓办理当年度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待上年度配建指标补充安排落实后,再予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凡不配建或者少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市、区、县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配建房源建成后,原则上应作为住房保障实物使用,不得擅自挪作他用或处置。
【案例分析】
1.怎样理解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2.如何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
【参考答案】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本内容是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和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障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2.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应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优先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