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你赢面试系列丛书:必读的21个面试命题热点(2016最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命题切入点

“一带一路”建设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热点延伸1:“高铁外交”

2015年5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称,从2003年开始至今,我国铺设的高铁已占世界高铁总长度的一半以上。现在,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新“外交名片”。从国家领导人出访推介高铁,到中国与印尼签订高铁大单、中国企业将参与俄罗斯首条高铁的规划设计,再到中国已与泰国、老挝以及非洲国家签订高铁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

中国高铁走向海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务院多次举行会议部署多项措施支持中国高铁等装备制造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统计,全球未来规划建设高铁里程超过3万公里,国际市场空间大。而中国高铁在建设成本、运营经验、运营速度、技术标准整合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提供从工程设计、建造、设备制造及运营管理整套解决方案,能够在全球高铁建设中有实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点拨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产品、产业、技术和劳务输出,也不仅仅是传统高端领域国际技术与产业的合作,而是中国在新时期,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的全球布局和国家战略。“高铁外交”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热点延伸2:中国品牌走出国门

在构筑“中国梦”的时代,中国品牌正走向世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联想……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中国企业界正涌现出更多举世瞩目的明星品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舞台渐成趋势,但同时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国的出口品牌中,传统品牌仍占主导地位,新品牌发展缓慢,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品牌很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更少。而我国的企业对品牌建设重视严重不够,使我国的企业品牌价值含金量低,同一种产品与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这导致我国产品只能依靠降低价格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点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的今天,中国制造业在制造技术与生产工艺上也已形成了较强的实力,我们应当有志气面对产业升级,有勇气面对产品转型,只有这样,才能走得稳,行得远,中国装备、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也才能越发闪亮。

对于“中国创造”这个热点,我们要更多地从正面意义来分析,并举出一些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宏观、微观措施。为什么现在国家领导人经常强调中国品牌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品牌的力量不仅是对企业有益,也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有巨大推动作用,具体来说:

其一,企业品牌与国家形象正相关,知名国际品牌是响亮的国家名片,对于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需要一批高端品牌来引领,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其三,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需要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品牌消费潜力巨大;

其四,有助于打破国外强势品牌的市场垄断,增强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为了巩固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文化,还应该多管齐下,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使追求质量效益、创造知名品牌成为各个企业、各行各业的价值追求,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追求精品,讲究诚信,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第二,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不可或缺,要把品牌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激励;

第三,健全品牌工作推进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优势品牌生存发展的法治环境,破除地方保护壁垒,形成重视品牌、创建品牌、保护品牌的浓厚氛围;

第四,努力建设品牌强国,其中应特别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生命力,应大力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融合现代工业文明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价值取向,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