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注〕不待於兼愛也。

〔疏〕循,順也。放任己德而逍遙行世,順於天道而趨步人問,至極妙行,莫過於此也。

又何愒愒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注〕無由得之。

〔疏〕愒愒,勵力貌也。揭,脩負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勵身心,修.負仁義,強行於世,以教蒼生,何異乎打擊大鼓而求覓亡子,是以鼓聲愈大而亡者愈離,仁義彌彰而安道彌遠,故無由得之。

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注〕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七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

〔疏〕亡子不獲,罪在嗚鼓;真性不明,過由仁義;故發噫欺,總結之也。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國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研而不敢息。

〔疏〕姓士,字成綺,不知何許人。舍,逆旅也。研腳生泡漿創也。成綺素聞老子有神聖之德,故不辭艱苦,慕義遠來。百經旅舍,一不敢息,途路既遙,足生重妍。

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

〔注〕言其不惜物也。

〔疏〕昔時籍甚,謂是至人;今日親觀,知無聖德。見其鼠穴土中,有餘殘蔬菜。嫌其穢惡,故發此譏也。

而棄妹,不仁也,

〔注〕無近恩,故曰棄。

〔疏〕妹,猶昧也。閤昧之徒,應須誘進,棄而不教,豈曰仁慈也。

生熟不盡於前,

〔注〕至足,故怛有餘。

〔疏〕生,謂粟帛;熟,謂飲食。充足之外,不復藥懷,所以飲食資財,目前狼籍。且大聖寬弘而不拘小節,士成庸鎖,以此為非。細碎之問,格量真聖,可謂以螺酌海,焉測淺深也。

而積斂無崖。

〔注〕萬物歸懷,來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疏〕既有聖德,為物所歸,故供給聚斂,略無崖岸#26,浩然無心,積散任物也。

老子漠然不應。

〔注〕不以其言檗意。

〔疏〕塵垢之言,豈曾入耳。漠然虛淡,何足介懷。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郁矣,何故也?

〔注〕自怪刺譏之心,所以懷也。

〔疏〕部,空也,息也。昨日初來,妄生譏刺,今時思省,方覺己非,所以引過責躬,深懷暫練。心之空矣,不識何邪。

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

〔注〕脫,過去也。

〔疏〕夫巧智神聖之人者,蓋是進,非所以述也。汝言我欲於聖人乎?我於此久以免脫,汝何為乃謂我是聖非聖邪?老君欲抑成綺之譏心,故示以息述歸本也。郭注云,脫,過去也。謂我於聖已得過免而去也。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注〕隨物所名。

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

〔注〕有實,故不以毀譽經心也。

再受其殃。

〔注〕一毀一譽,若受之於心,則名實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吹我作牛,我即從汝喚作牛,喚我作馬,我亦從汝喚作馬,我終不拒。且有牛馬之實,是一名也。人與之名,諱而不受,是再殃也。譏刺之言,未甚牛馬,是尚不諱,而況非乎。

吾服也恆服,

〔注〕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謂也。老君體道大聖,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馬,唯物是從,此乃怛常,非由措意也。

吾非以服有服。

〔注〕有為為之,則不能怛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關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叉也用心,便成矯性,既其有作,豈日無為。

士成綺鴉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

〔疏〕成綺自知失官,身心慚愧,於是碼行斜步,側身避影,隨逐老子之後,不敢履躡其進,乃徐進問,請修身之道如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

〔注〕進趨不安之貌。

〔疏〕而,汝也。言汝莊飾容貌,夸駭於人,自為崖岸,不能舒適。

而目衝然,

〔注〕衝出之貌。

〔疏〕心既不安,目亦馳動,故左盼右娣,睢吁充訕也。

而顆頫然,

[注]高露發美之貌。

〔疏〕顙額高亢,顯露華飾,持此容.儀,矜敖於物。

而口闖然,

〔注〕虓豁之貌。

〔疏〕郭注云,琥豁之貌也。謂志性強梁,言語雄猛,夸張琥豁,使人可畏也。

而狀義然,

〔注〕緹趺自持之貌。

〔疏〕義,宣也。提跋驕豪,實乖曲禮,而修飭容狀,自然合宜也。

似擊馬而止也。

〔注〕志在奔馳。

〔疏〕形雖矜莊,而心性誼躁,猶如逸馬被繫,意存奔走。

動而持,

〔注〕不能自舒放也。

〔疏〕馳情逐境,觸物而動,工不能任適,每事拘持。

發也機,

〔注〕趣合速也。

〔疏〕機,弩牙也。攀綠之心,遇境而發,其發猛速,有類弩也。

察而審。

〔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盧遣,達順兩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審是。

知巧而睹於秦,

〔注〕泰者,多於本性之謂也。巧於見泰,則拙於抱朴#27。

〔疏〕秦,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觀無為之一理,而詐知詐巧,見有為之多事。

凡以為不信。

〔注〕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實也。言此十事,皆是虛詐之行,非真實之德也。

邊境#28有人焉,其名為竊。

〔注〕亦如#29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竊,賊也。邊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憚憲章,但行竊盜。內則損傷風化,外則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綺之行,其猥亦然,舉動睢吁,猶如此賊也。

夫子曰: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

〔疏〕莊周師老君,故呼為夫子也。終,窮也。二儀雖大,猶在道中。不能窮道之量;秋毫雖小,待之成體,此則於小不遺。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備在萬物。

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30乎其不可測也。

〔疏〕既大無不包,細無不入,貫穿萬物,囊括二儀,故廣廣欺其寬博,淵乎美其深遠。

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疏〕夫形德仁義者,精神之末述耳,非所以述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聖神人,誰能定其粗妙邪。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

〔注〕用世,故不息其大也。

〔疏〕聖人威跨萬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陽,忘物忘己,即動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天下奮樣而不與之偕,

〔注〕靜而順之。

〔疏〕株,權也。偕,俱也。社稷類覆,宇內崩摧,趨世之人,奮動權株,叉靜而自守,不與並逐也。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

〔注〕任真而直往也。

〔疏〕志性安靜,委命任真,榮位既不關情,財利豈能遷動也。

極物之真,能守其本,

〔疏〕夫聖人靈鑒洞徹,窮理盡性,斯極物之真者也。而應感無方,動不傷寂,能守其本。

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疏〕雖復握圖御寓,總統韋方,而忘外二儀,遺棄萬物,是以為既無為,事既無事,心閑神王,何困弊之有。

通乎道,合乎德,

〔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虛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會,能所冥符也。

退仁義,

〔注〕進道德也。

賓禮樂,

〔注〕以情性為主也。

〔疏〕退仁義之澆薄,進道德之淳和,賓禮樂之浮華,主無為之虛淡。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注〕定於無為也。

〔疏〕恬淡無為而用不乖寂,定矣。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

〔疏〕道者,言說:書者,文字。世俗之人,說見浮淺,或託語以通心,或因書以表意,持許#31往來,以為貴重,不知無足可言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疏〕所以致書,貴宣於語,所以宣語,貴表於意也。

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疏〕隨,從也。意之所出,從道而來,道既非色非聲,故不可以言傳說。

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32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注〕其貴怛在意言之表。

〔疏〕夫書以載言,言以傳意,而末世之人,心靈暗塞,遂貴言重書,不能忘言求理。故雖貴之哉,猶不足貴者,為言書糟粕,非可貴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貴恆在意之表。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注〕得彼#33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疏〕夫目之所見,莫過形色,耳之所聽,唯在名聲?而世俗之人,不達至理,謂名言聲色,盡道情實。豈知玄極,視聽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欺。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者也。

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注〕此絕學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貴德者不知,而聾俗愚迷,豈能識悟。唯當達者方體之矣。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斷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34何言邪?

〔疏〕桓公,齊桓公也。輪,車輪也。扁,匠人名也。斯,雕斫也。釋,放也。齊君骯讀,輪扁打車,貴賤不同,事業各異,乃釋放其具,方事質疑。欲明至道深玄,不可傳集,故寄桓公匠者,略顯忘言之致也。

公曰:聖人之言也。

〔疏〕所謂憲章文武,祖迷堯舜,是聖人之言。

曰:聖人在乎?

〔疏〕又問:聖人見在以不?

公曰:已死矣。

〔疏〕答曰:聖人雖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疏〕夫酒滓曰糟,漬糟曰粕。夫醇耐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義,已陳芻狗,曾何足云。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疏〕貴賤禮隔,不可輕言,庸委之夫,輒敢議論。說若有理,方可免辜,其如無辭,叉獲死罪。

輸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斷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問。

〔疏〕甘,緩也。苦,急也。數,衍也。夫斯輪失所則罕固,若使得宜,則口不能言也。況之理教,其義亦然。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斷輪。

〔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學之無益也。

〔疏〕喻,曉也。輪扁之衛,不能示其子,輪扁之子,亦不能稟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勉斤斧之勞。故知物各有性,不可倣效。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注〕當古#35之事,已滅#36於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任性,與時變化而後至焉。

〔疏〕夫聖人制法,利物隨時,時既不停,法亦隨變。是以古人古法淪殘於前,今法今人自興於後,無容執古聖邇行乎今世。故知所讀之書,定是糟粕也。

#1『薄』疑『轉』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當改。

#2『方』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補。

#3《闕誤》引張君房本『自』下有『然』字。

#4『中』字依郭注本、四庫本補足。

#5郭慶藩引文『褒』作『邪』。

#6《闕誤》引張君房本『至』下有『也』字。

#7『於靜』二字郭慶藩引文作『故平至也』四字。

#8《闕誤》引張君房本『倫』作『備』。

#9郭慶藩引文『美』作『義』。

#10世德堂本無『此』字。

#11郭慶藩引文『藝』作『葉』。

#12『者』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補。

#13『下』和下句『上』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當互換。

#14#15趙本無『言』字『至』字。

#16《闕誤》引張君房本『神』下有『也』字。

#17『傯』疑為『僭』之誤,依郭慶藩引文當改。

#18『藏』疑『臧』之誤,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

#19世德堂本『官』作『言』。

#20『照』疑『暗」之誤,今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意當改。

#21『仁』字依諸本補。

#22郭慶藩引文『悉』作『為』。

#23趙本作『太』。

#24世德堂本『已」作『以』。

#2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無『而』字。

#26郭慶藩引文原作『峙』,改作『埃』。

#27原作『林』,疑為『朴』之訛,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

#28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境』作『竟』。

#29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如』俱作『知』。

#30《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重『淵』字。

#31郭慶藩引文改『許』作『誦』。

#32郭慶藩引文『猶』前有『我』字。

#33王孝魚依宋本及疏『彼』下補『之』字。

#34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者』均作『為』。

#35趙本『古』作『今』。

#36趙練議本『滅』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