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二釋中初唯一念者謂於一剎那頓遍無盡之處說無邊法二盡七日者謂初成道一七日中自受法樂第二七日頓說此經言三遍三際者謂盡前後際各無邊劫常恒周遍演說此經初無暫息上三易故疏但列名而已言四攝同類劫下以義稍隱故並加字旨歸但云四攝同類五收異劫六念攝劫七復重收八異界時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今加一字義則易見故並不釋唯釋第十耳言攝同類劫者於前無邊劫各攝同類如長劫唯攝長劫短劫唯攝短劫等言五收異類劫者謂長劫攝短劫等言六以念攝劫者於一念中即攝無邊同異類劫念念皆爾言七劫念重收者此上念念所攝劫中各以念成彼一一念亦各攝諸劫是則念念既其不盡劫劫亦復無窮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也言八異類界時者上之七重且約一類世界如今娑婆一類今辨樹形江河形等無邊異類之剎剎既同處而有不同時亦同時而各別分齊盡彼時分常說此經言九彼此相入者即彼異類界所有時劫亦各別相收或同異類界時互相攝入若念若劫重重無盡同前四五六七於彼諸時常說此經言謂以非劫為劫者第十難見故以此句釋之以非劫為本劫即為末言非劫者離分限故如華藏世界以非劫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爾以時無長短離分限故以染時分說彼劫故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故離世間品云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實說一切劫數是為第六無等住故云非劫為劫。
於前十時恒演此經。
於此無量時劫常說華嚴。
又此十種隨一圓收。
又此十種者此下第三融會也於中三初此上二句正融會也。
依此說時則無始終。
二依此說時下通妨難此上牒疑情既無始終何有初成之始九會之終。
亦隨見聞說初成等如前法爾中辨。
亦隨見聞下會釋也疏指前通又此一部即是無邊法海以下皆結通無分齊故一部即是一切說故。
若依此時則逈異餘教。
而餘教時不出於此。
或說三七六七等隨見聞故。
若依此時下三顯勝能於中又三初揀他顯勝次而餘教下會他顯勝後或說下再通妨難難云彼有三七等殊云何不出於此故今通云皆是此經之時隨見聞故。
廣如旨歸。
廣如下四出法之源。
第二依處者夫智窮真際能所兩忘假說依真而非國土。
第二說經處疏文有四第一總彰大意第二敘昔順違第三句數圓融第四別明處異初中有三初拂迹顯實二融通顯圓三依義建立今初至而非國土即拂迹顯實謂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處普賢三昧品云普賢身相如虗空依真而住非國土猶是假說以真無能所無可依故。
況剎塵即入染淨參融圓滿教之普周難以分其處別。
況剎塵即入下第二融通顯圓無能所依尚通實頓二教實教頓教尚離處所況於圓教耶剎塵即入即下通局交徹二四句染淨參融即下淨穢無礙二四句圓滿教下總結難思。
然真非事外不壞所依以上無時之時遍此非處之處。
然真非下第三依義建立不壞相故不妨立時然旨歸約處先已有處依此說經後辨其時疏家欲順六成就之次第故先明時耳。
然有言此經在穢土說居摩竭等故有云處淨土說在華藏故有云如實義者二種身土無定異處即於一處見聞異故。
然有言下第二敘昔順違於中二先正敘後上之下決斷前中第一師云既七處九會人三天四並居娑婆欲界之中明是穢也第二師云說此經時華藏世界六種震動又言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娑婆土石諸山豈得將此為穢第三師但合上無礙謂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亦如螺髻所見自在天宮身子所見丘陵坑坎華藏品云譬如見導師種種色差別隨眾生心行見諸剎亦然。
上之三義後一近宗。
後決斷言後一近宗者且知剎該淨穢即二四句中之一句未窮玄妙故云近宗。
然說此經處淨穢無礙通局交徹各二四句。
然說此經處下第三句數圓融於中有三一雙標二雙釋三以麤例細初標可知。
初淨穢中謂或唯染或唯淨如前二義或俱華藏內娑婆故或俱泯染淨相盡同一法界故。
初淨穢中下雙釋先釋染淨二四句前一四句以本剎末剎相望成四句華藏為本剎世尊修因所嚴淨故剎種所持世界為末剎應眾生有故然末剎則狹本剎則寬末通淨穢本剎唯淨若寬狹相望自屬通局今論淨穢故但取末中染剎前二句可知第三句雙明本末故得稱俱不同前二說華藏即不言娑婆說娑婆即不論華藏今要明華藏之內娑婆如一莊嚴城中舉一小室耳上三皆約事明第四句唯約理說若理事相望則前三句皆末第四句獨為其本故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於虗空等。
又或唯染摩竭等覆淨相故或唯淨其地金剛染相盡故或俱隱顯無礙故或俱非各相形奪二相盡故。
又或唯染下第二四句隨取一剎即有四句不論本末染淨今正約娑婆染剎上論四句也即前三約淨穢虧盈後一約相盡理現若約機說者染就劣機見故淨就勝機見故俱約二人同見故剎體自在故俱非約頓機故亦唯約體故。
次明通局交徹二四句者。
次明通局二四句等者先標後釋。
謂或局此一界故或通該十方故或俱即此即遍故或泯二相盡故。
釋中前四句約一重平漫以論後四句約重重相攝以說又前四約以人望處論通局後四唯約說處論通局前中初二句唯約相說一謂此界七處說經二謂十方諸剎齊說三以相隨性故即一能遍如光明覺品彼云如此處見佛世尊座蓮華藏師子之座一方一切諸世界中各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如來亦如是座此明一會即遍一切非是彼處各別有佛四即歸理平等。
又或局此界攝一切故或通此入一切故或俱即攝即入故或泯形奪相盡故。
後四句中初一約廣容門事含於理無礙故令一界即理能攝一切二約普遍門事如理遍令此一界隨所依理入一切剎三廣容即普遍故正攝之時便能遍入以此二門無異體故四泯同平等門法界之中俱不可得故。
又以一塵例剎亦有四句可知。
又以一塵下三以麤例細也引文如前依正融通中說。
若從狹至寬略顯十處。
若從狹至寬略顯十處下第四別明處異中文分為六一標數二初此下別釋三然上下總結四然說十住下釋妨五十餘佛同者下隨難重釋六又上十處下總融十義。
初此閻浮七處九會而周法界如昇須彌品二周百億同類一界亦遍法界如光明覺品三遍異類樹形等剎四遍剎種五遍華藏六遍餘剎海若種若剎七遍前六類剎塵皆有同異類剎八盡虗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九猶帝網十餘佛同。
二中然其十名與旨歸小有不同旨歸云初此閻浮二周百億三盡十方四遍塵道五通異界六該剎塵七歸華藏八重攝剎九猶帝網十餘佛同今疏所以不同彼者以歸華藏即前染淨無礙故不立之故旨歸文云事盡理現染相盡故其該剎塵與遍塵道並皆是塵故第七中攝八重攝剎者亦明華藏中塵一一攝餘剎海亦不異於第一剎塵故並略之而加四五六以成十義彼三即此八彼五即此三此亦賢首略疏之中光明覺品中意參而用之耳言如昇須彌品者此文為證七處而周法界之言文云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下云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法慧偈云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力皆遍法界之文也七處皆爾文中但三賢三天言不起而遍義如下疏言如光明覺品者此證百億遍法界法界皆有同類一界言同類者同有須彌大海鐵圍四洲二十八天各有百億故名同也故彼經云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座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揀唯閻浮故云百億揀下異類故云同類一界言三遍異類樹形等剎者上二皆略釋下八唯列名而已而言等者等取江河迴轉形等經列二十形結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異類一一流類皆遍十方虗空法界與前須彌界等互不相礙各於其中轉斯法輪言四遍剎種者向明異類且舉百億中異類故今方明剎種然異類言雖通華藏言總意別言遍剎種者即取最中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其中攝二十重佛剎微塵數結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今遮那亦遍其中言五遍華藏者謂遍華藏一界有前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既皆如來修因之所嚴淨故常處其中而演說法言六遍餘剎海若種若剎者即華藏之外十方無間窮盡法界之剎海例如華藏也如第六卷現相品說華藏世界海東有世界海名清淨光蓮華莊嚴南名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西名可愛樂寶光明北名毗瑠璃蓮華光圓滿藏東北名閻浮檀金玻璃色幢東南名金莊嚴瑠璃光普照西南名日光遍照西北名寶光照曜下方名蓮華香妙德藏上方名摩尼寶照曜莊嚴結云十億佛剎塵數等是也言七遍前六類剎塵者前之六段各是一類此上諸剎皆以塵成一一塵中皆有佛剎如來於彼塵內剎中說經故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法界尚見何況剎耶又云一一塵內難思剎隨眾生心各別住又云如於此會見佛座一切塵中悉如是其文非一言八盡虗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者此不論成剎之塵但取容塵之處遍於空矣如二界中間空無有物亦是容塵之處今取遍法界虗空界有剎無剎有塵無塵但可容塵之處即有無邊同類異類一切剎等如來於此常轉法輪阿僧祇品云一毛端處所有剎其數無量不可說盡虗空量諸毛端一一處剎悉如是彼毛端處諸國土無量種類差別住有不可說異類剎有不可說同類剎不可言說毛端處皆有淨剎不可說種種莊嚴不可說種種奇妙不可說如是等文其證非一而言於中說法者彼次頌云於彼一一毛端處演不可說諸佛名出妙音聲不可說轉正法輪不可說於彼一一法輪中演修多羅不可說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於彼一一法門中又說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調伏眾生不可說等言九猶帝網者彼一一微塵既各攝無邊剎海即此剎等復有微塵彼諸塵內復有剎海是則塵塵不盡剎剎無窮如帝釋殿網重重重重不可說其分量而毗盧遮那亦重重重重無盡無盡常演說法言十餘佛同下文自釋。
然上十類一一各遍法界而前九正是遮那說法之處。
然上十類等者第三總結也由上十門初二有遍法界之言從三至十皆略此言故今總結皆遍。
然說十住等處雖復各遍法界乃至塵毛為門不同亦無雜亂。
然說十住下第四釋妨謂有問言若忉利天說十住法既遍虗空周於毛道未知夜摩天等亦說十住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彼不說則說處不遍若彼亦說處則雜亂何以經中唯云忉利說十住法夜摩天處說十行等耶故為此通於中三初總答前問次重通再難後一一會下以一例餘初中即隱顯門一門顯時餘門則隱如以十住為門唯言十住遍十行為門唯明十行遍等故云為門不同亦無雜亂。
若約十住與十行等全位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若約諸位相資則後此互有同遍法界。
若約十住至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者即第二重通再難謂更有問言若約為門不同為互相見不若相見者還成雜亂若不相見何以知遍今答此問明有見不見謂若約相即則不相見若約相入則許互見言若約十住與十行等全位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者是相即門謂若以十住攝於餘位則唯有十住餘位如虗空以餘位癈已同十住故餘位亦爾十住遍時非十行等遍故云各遍法界言若約諸位相資則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者是相入門以約力用互資不壞自他如兩鏡相照故東鏡動時鏡中之影亦動故得同遍法界而有主伴故非雜亂如十住為門帶十行等同遍法界時但名十住遍不名十行等遍若十行等為門亦然則有力能攝者為主無力被攝者為伴前相即門中正十住遍時不妨餘遍但隱顯不同耳十住遍時十行等即隱十行遍時餘隱亦然依相即門亦名為純遍周法界塵毛唯有十住等故後相入門亦名雜門以諸位一時相資遍故則十住中有十行等餘義至義分齊中廣辨。
一一會品准此知之。
十餘佛同者此佛既爾餘佛例然故諸會結通皆云我等諸佛亦如是說。
十餘佛同者下第五隨難重釋中二先正顯同遍後然主主下釋通妨難前中以竪窮三際橫遍十方佛佛德用說法皆同故故經云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疏中引經我等諸佛亦如是說即橫論也即證法佛言也十地經云我不見有諸佛世界彼諸如來不說此法即金剛藏說法菩薩言也。
然主主不相見伴伴不相見主伴伴主則互相見若互不相見即各遍法界互相見故同遍法界亦無雜亂亦無障礙。
然主主下二通難中謂有問言餘佛說處與遮那佛為相見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相見即乖相遍若不相見即乖主伴故為此通謂見與不見二義俱成二互相見主伴義成見與不見遍義皆成但各遍同遍以為異耳文具四句言主主不相見者遮那為主時十方餘佛但得為伴不得為主若餘佛為主遮那亦即為伴不得為主故云主主不相見二伴伴不相見者如諸佛為遮那伴時遮那更不得為伴故云伴伴不相見非謂彼諸伴佛自不相見言主伴伴主則互相見者即第三第四句也三主伴得相見者如遮那為主見餘伴佛伴佛亦見遮那故四伴主相見者如遮那為伴餘佛為主則得相見然三四二句義則不異但約一人互通主伴故成四耳言無雜亂者結為門別故言無障礙者約常融攝故。
又上十處共為緣起舉一全收以一一稱法性故。
而隨前一一時皆遍此諸處又隨一一處皆具前時頓說此經。
此猶約器世間說若約智正覺及眾生世間即一一佛身肢節毛孔皆攝無盡重重之剎普賢眾生一一皆爾並是遮那說經之處。
又上十處下第六總融十義於中分三初正顯十義融通次而隨下對時顯處後此猶約下通顯甚深謂上十重但是器世間耳未說佛毛及眾生毛孔中事一一皆悉重重無盡言普賢眾生一一皆爾者普賢若望如來亦名眾生世間若望眾生亦名智正覺世間又舉普賢則攝一切菩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