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二明西域者即今性相二宗元出彼方故名西域謂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一名戒賢二名智光。
第二敘西域中文分為二先正敘後順違前中即賢首起信論疏初義理分齊中敘之於中二一總敘源由二雙釋所立今初然真諦笈多波頗三藏皆是西域而躬親在斯分教故屬此方所收下二大德本是西方分教故云西域耳那爛陀者此云施無厭然案唐三藏傳似智光乃戒賢弟子而今云同時者或恐名同人異或是師資不妨立義所宗復異又准無行禪師書亦云西方有二宗並行一宗無著天親一宗龍樹提婆龍樹之宗玄颷纔舉則無著牽羊翊羽蹔騰則陳那亂轍則同時定有二宗又案西域記唐三藏初遇龍樹宗師欲從學法師令服藥求得長生方能窮究三藏自思本欲求經恐僊術不成辜我夙願遂不學此宗乃學法相之宗若藏和尚義分齊云法藏於文明年中幸遇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阿羅唐言日照於西太原寺翻譯經論躬親問之故有憑矣。
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
戒賢遠承下第二雙釋所立即為二別二中文皆有五一師資相承二所憑經論三正顯所立四彰了不了五結成所憑今初戒賢中初師資中彌勒位極此為上古無著初地此為中古護法難陀未有得聖之文但是當時英彥化世未久故曰近踵。
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
依深密等者二所憑經論深密等經等取佛地等經瑜伽等論等取對法顯揚等法相之論餘並可知。
立三種教以法相大乘而為了義即唐三藏之所師宗。
立三種教下正顯所立於中先總後別總中以法相大乘為了則顯法性為不了唐三藏師宗者具如西域記及三藏傳廣說。
謂佛初於鹿苑轉四諦小乘法輪說諸有為法皆從緣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緣生無我翻外有我然猶未說法無我理即四阿含等是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而說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依他圓成猶未說有即諸部般若等經第三時中就大乘正理具說三性三無性等方為盡理即解深密經等。
謂佛初下別顯三教即為三別一一教中各有三定一時定謂初時等故二法定謂有空等故三經定謂指阿含等故三性等義至下當辨言具說三性三無性等者此有兩重一約三性則初時約依他說有二約遍計說空三具說三性則遍計是空依圓是有以為中道二者約三性皆有約三無性皆空第一時中說三性皆有第二時中總說諸法皆悉無性者約三無性密意說耳故唯識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謂若顯了說則雙明三性三無性方是中道故為盡理。
是故於彼三時初墮有邊次墮空邊俱非了義後時具說遍計性空餘二為有契會中道方為了義。
是故於彼下第四明了不了然二宗義別下說十重且就深密略有四義一約三性三無性二約心境空有三約一乘三乘四約成佛不成佛即五性一性義此中且約三性空有論了不了前第三時含約五性三無性論餘二門略不明之下別會中隱顯而出。
此依深密所判。
此依深密下第五結成所憑。
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青目清辨。
二智光下疏文亦五同前初師宗文殊對彌勒龍樹對無著青目清辨對護法難陀護法難陀注唯識論青目注中論清辨亦注中論造掌珍論。
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
依般若等下二所憑經論般若等經等取涅槃法華等中觀等論等取門百智論等。
亦立三時教以明無相大乘為真了義。
亦立三下第三正立可知。
謂佛初鹿苑說小明心境俱有次於中時為彼中根說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後第三時為上根說無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
又初漸破外道自性等故說因緣生發決定是有次漸破小乘緣生實有之執故說依他似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存假名而接引之後時方就究竟而說緣生即空平等一味。
又初漸下第四明了不了上約心境空有以立三時之教今約三性空有以明了不了義蓋影略耳言以彼怖畏此真空者小乘聞空謂無物為空如空澤之空則畢竟都無恐成斷滅若必無者何有因果生死涅槃徒事勤修復何所益故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故生驚怖今存假名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存依他之假有以接小心之劣機後時下第三時教緣生即空者緣生即依他依他即空不存依他空遍計也平等一味者空有一味非空外說有有外說空空有相即故無異味見空即是見有見有即是見空空有二體既同何要偏留依他但空遍計。
此三次第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說。
此三次第下結成所憑般若燈論本頌即中論五百偈題云分別明菩薩釋分別即智明即是光人譯異耳釋論稱為般若燈者照了般若般若無此不可見故又體即般若照物如燈大乘妙智經未見經本但依賢首引耳或云即般若經般若是智摩訶是大亦可妙故。
然此二三時並不能斷一代時教以各有據乎相違故各別為於一類機故。
然此二三時下第二辨順違然藏和尚起信疏問云此二三時可和會不自答云無會無不會言不會者各各為人悉檀並是聖教隨緣益物何須會之故云無會言無不會者即可會也今會此義有其二門一約攝生寬狹言教具闕以明了不了二約益物漸次顯理增微以明了不了初門有二一約攝生寬狹者深密宗中初唯為小次唯為大此二時中狹故非了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寬故為了二約言教具缺者初唯說小次唯說大各有所闕故非了義於第三時具說三乘具故為了第二門內亦二初約益物漸次者謂妙智經意初唯益小故非了義次雖益通大小不能令趣寂二乘得大菩提故非了義第三時中普得大益方為了義二顯理增微者初說緣生實有次說假有故非了義第三時中顯理至空會緣相盡故為了義依此會釋二宗各有了不了義此賢首意謂約初門則法相宗為了法性宗非了若約後門則法性宗為了法相宗非了既皆二義了二義不了於理則齊今觀賢首之意多明法性何者有二義故一以攝生寬狹對益物漸次則攝生寬為了不及益物唯大為了以言教具闕對顯理增微則言教具為了不及顯理盡為了思之可知二者言中雖云各有二了有二不了深密宗中二種了義亦成不了何者如攝生中以第二時唯攝大為不了第三時具攝為了者則得純金何如雜鐵純菩薩眾何如凡小同居法華唯為菩薩如何昔日被三是故應云唯攝大機為了總攝三根為不了又如言教具闕中以第二時不具為不了第三具說三乘為了者言皆關典應為不了雜以無稽應當是了純賣真金應為貧士兀木雜貨應為富商法華唯說一乘何如昔開三異是故應云唯說一極方為了義雜說三乘即為不了上二本是法相為了今皆成不了後二又成法性是了則四不了皆屬前宗四種了義皆在法性恐法相者是非心生故疏不引之乃別為和會耳疏文分二先總明順違後各別會釋今初分三初總非前立謂既俱聖教不可受一非餘二互相違不可二文雙取故云並不能斷。
深密經意為於一類飡般若者聞平等空撥無因果不了空有無二故第三時為其分析於一法上空有之義其妙智經則以一類聞說三性迷唯識者未能忘心觀緣起者定謂似有故令總忘心境即事而真。
二深密經意下會釋二經恐有問云若並不許其如二經有文如何會釋故今為顯二經之意各有所為不可偏執偏執則互相違。
得斯意者則不相違。
三得斯意下結成和會若得經意二家俱得受一非餘則二家俱非故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然欲會二家須知二宗立義有多差別略敘數條一者一乘三乘別二一性五性別三唯心真妄別四真如隨緣凝然別五三性空有即離別六生佛不增不減別七二諦空有即離別八四相一時前後別九能所斷證即離別十佛身無為有為別。
然欲會二宗下第二各別會釋於中三初標列章門次廣會初二後通略會釋今初十對句各一對皆先明法性後辨法相如云一乘三乘別則一乘是法性三乘是法相餘九例知初二次下廣明後八義分齊中具顯。
且初二義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令乘有三一權實。
且初二義下第二廣會初二也於中二初雙標二義後別顯二相所以雙明者以初二義互相成故謂若立五性為了則三乘為了之義自彰以有聲聞緣覺二定性故則成二乘有菩薩性成菩薩乘不定性人通成三乘無種性人三所不攝則人天乘收則五乘亦具若以一性為了則一乘義成等有佛性故名一乘無不成佛故故涅槃云佛性者名為一乘。
如法相宗意以一乘為權三乘為實。
如法相下第二別顯二相者先法相宗中二先標所宗。
故深密三時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為若過若不及皆非了義第三時中有性者成無性不成方為了義故云普為發趣一切乘者又初二卷中皆云一乘是密意說故知是權。
後故深密三時教下引文成立總為二段一名三乘為了一乘不了後明五性為了成前三乘前中引其二經初引深密雖明有性無性意成三乘言初皆不成者小乘中說獨佛一人有大覺性餘不說有故皆不成佛次一向成者是第二時中唯說一乘一切眾生皆得成佛為一向成盡成則大過盡不成則不及故皆方便並為不了以初未堪聞大一向抑故第二時中觀令欣佛一向揚故第三時中依理正說有性皆成佛非不及也無性不成佛非大過也故稱實為了上明三乘是了之證又初二卷下證一乘是權。
又勝鬘經以一乘為方便故。
後引勝鬘亦但證一乘是權耳。
大般若五百九十三中善勇猛菩薩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為具宣說如來境智若有類情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於獨覺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於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大般若下第二明五性為了成前三乘則顯一性一乘皆非了也於中總有五段引經而三論附出即分為五一引般若說有五性雖無第五前四既有無性必然前三可知第四云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者謂不定性人未入見道則容不定若入見道則名正定聚不容不定如入聲聞見道終無迴心作菩薩人言離生者見惑過患如生食在腹若入見道能離彼生故云離生至下更釋。
深密第二大意同此。
深密第二下引深密經於中二初指同前文。
又云一切趣寂聲聞種性補恃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後又云一切趣寂下證有趣寂若有趣寂則五性義成。
又十輪第九亦說三乘各定差別皆以性定五故。
又十輪下第三引十輪明定有三乘以成五性若無五性無三乘故。
故楞伽中佛告大慧有五種種性一聲聞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無性大莊嚴論及瑜伽論皆同此說。
故楞伽下第四正明五性莊嚴瑜伽二論例同。
善戒地持雖但說二種性一有種性二無種性亦云無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無性瑜伽亦同此說。
善戒下第五引善戒地持立有二性以成前無性故彼論云種性有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彼論釋云種性者無始法爾六處殊勝展轉相續等而言亦云者全同楞伽以前不引彼經所釋故今例釋不欲繁文耳。
若法性宗意則以三乘是權一乘為實。
若法性宗下疏文亦二先標所宗。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云初以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後法華下引證成立長分十段一引法華雙立一乘一性二引涅槃明乘性相成三重引法華明無趣寂四引涅槃第九明無無性五釋引經論結成正義六廣引諸經遮救定性七引涅槃遮救無性八引法華遮救趣寂九釋勝鬘會一乘方便十以法華結成破立今初分二先正立一乘後立一性釋成一乘今初十方佛土中等者即第一方便品偈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釋疑言無二亦無三者古有多說大乘師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薩乘勝故為第一此即生公意而未盡其旨生公云二者第二乘三者第三乘亦應無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既無二三一亦去矣意云今日一乘深有玄致稱所以大所以大者義理深也昔三乘中大乘據未融餘二則立為權若約悲智萬行不乖今日之一故云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言既無二三一亦去者昔說有三二既不立大豈獨存以不收二乘又權指故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如光宅四乘中說若天台等意無二者無有聲聞緣覺之二乘無三者總無昔日三乘以皆非實故宗說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經意但立一實為真趣舉二三皆悉不許不論大小如說世中此人獨立更無與比非要別指張王二人下句釋疑疑云若唯有一昔何說三又華嚴經云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故今釋云若如來方便則多少皆得十方國土及昔說有三是方便耳非真實也又次下經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又云初以三乘等者此引第二經重成三皆是權若具引者經云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釋曰此文皆明先三是權後一為實縱饒會三歸一亦是三為方便唯一為實耳。
以性惟一故故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