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二云以體等者義引論文然唯識第二破於小乘名等實有故彼論云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論主問也)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外人答也)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證不成(論主總非)下廣破竟論主結云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天愛非餘下申正義云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聲與名等蘊界處攝亦各有異上即論文准彼論疏薩婆多雖有名由聲顯生二義論主取生破顯正理師救云聲上屈曲是名句文體異於聲而定實有故上論文廣破異聲實有名等故彼疏破竟結云故知但由無始慣習前語之聲分位力故後生解時謂聞名等其實耳等但能取得聲之自性剎那便謝意識於中詮解究竟名為名等非別實有是故汝等寧知異語別有能詮次假外問云既聲體即能詮如何有名等三種差別故論下申正義云然依語聲分位差別等於中有四一從初至假建立名句文身顯假差別此論主解依聲假立名句文身如梵音斫蒭但言斫唯言蒭未有所目說為字分位若二連合能詮法體詮於眼體說為名分位然未有句位更添言阿薩利縛名為眼有漏說為句位故依分位以立名等依一切立非自在故外又問曰雖言分位差別何者是也論云從名詮自性至為二所依述曰二顯二用殊名詮法自性句詮法差別文體是字為名句之所依不能詮自性及差別故文者彰義與二為依彰表二故又曰為顯與二為依能顯義故而體非顯字者無改轉義是其字體文是功能功能即體故言文即是字等或字為初首即多剎那聲集成一字集多字為所依次能成名詮諸法體集多名已復成句身詮法差別即雜集云自性差別及此二言如是三法總攝一切彼二言者即是字也字即語故說之為言名句二種所依止之言也瑜伽言名於自性施設句於差別施設名句所依止性說之為字又顯揚言句必有名名不必有句名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如樞要說此下廣論自共相略不錄之論此三離聲至亦不即聲述曰三明不即不離論主答難謂先有問言上來雖言名等即聲若名等是不相應行者色上曲屈非不相應聲何故爾故此答曰此三離聲雖無別體名等是假聲是實有假實異故故名等三非即是聲非聲處攝但是差別之聲義說名等以詮義故是不相應無別種子生故言即聲論由此法詞至亦各有異述曰外人問言若名等即聲法詞二無礙解境有何別答曰即此緣故二境有異法無礙解緣假名等詞無礙解緣實聲等故說境差別非二俱緣實雖二自性互不相離法對所詮故但取名詞多對機故但說聲耳聞聲已意了義故以所對不同說二有異非體有異也又此二境及名等三與聲別者蘊處界攝亦有異故色蘊行蘊聲處法處聲界法界如其次第攝聲名等問曰聲上屈曲假即言不相應色上屈曲假應非色處攝答聲上有教名等不相應色上無教故是色處攝問曰聲上屈曲即以為教色上有屈曲亦應得為教故論曰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述曰四會相違釋義可知所引即淨名經而言等者等取觸思數等上皆得假立名等三種亦是不相應攝此三法故以眾生機欲對待故假又梵云便善那此有四義一者扇二相好三根形四味此即是鹽能顯諸物中味故味即是文如言文義巧妙等目之為便善那此中四義總是一顯義故古德說名為味對法云此文名顯能顯彼義故為名句所依能顯義故惡察那是字是無改轉義如對法說鉢陀是迹如尋象迹以覓象等此名為句理應名迹義之迹故尋此知義也順古所翻稱之為句今疏總略以疏對論於義分明。
三云聲名句文合為其體由前二說皆有教理為定量故深密第四云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故淨名云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故十地論云說者以二事說聽者以二事聞謂善聲善字故。
深密第四至而能宣說等者彼無故字其說字下云是故我依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意云由文字般若能顯實相般若既雙牒言說文字明通用四法下引淨名准之亦是第三香積品文十地論中善聲即聲善字即名句文故下引風畫二喻風喻音聲畫喻名句文並如下釋。
以余之意亦應雙取。
以余之意下第三料揀於中分二初直出正意意在雙取。
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寧依名等。
二若就下會通前二於中五一正明去取。
良以音聲一種正就佛說容為教體流傳後代書之竹帛曾何有聲豈無教體。
二良以下出所以。
書雖是色亦與名等為所依故亦色蘊攝。
三書雖是色下遮妨難恐有難云疏不善法相書之以竹帛非名句文名句文身是不相應翰墨簡牘但是色法何得為體故此救云色與名等亦為所依何異聲為名等所依聲是色蘊所攝書字之色豈非色攝耶故前唯識之中例於餘方亦依色等有名句文亦同諸法顯義之體顯無方理故不取常規。
前淨名十地通取四者但言所用非正顯體。
四前淨名下會通前文但言所用者用此四法何必要四問曰若四中隨取但取名等豈不違於唯識離聲別有非正義耶答彼不離聲者假實合說今不離色假實亦存未爽通理。
仁王云是名句味諸佛所說故。
仁王云下五引證成立既但言名句味不云聲音明唯取名等此即仁王觀空品而文少略具云大王是經名句味百佛千佛百千億佛說名句味於恒河沙三千大千國中成無量七寶施三千大千國土中眾生皆得七賢四果不如於此經起一念信何況解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故今但意在有名句味無聲之言故不全引。
然大小諸宗雖通用四法而理不同謂薩婆多宗四法皆有實體經部聲有實體名等是假若大乘中或有四皆非實或有四皆如空俱不立故淨名云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十地論釋空中風相等云風喻音聲畫喻名字皆不可取佛藏經云諸法如毫釐不空者則諸佛不出世有說四皆事理無礙或說四皆圓融故宗不同也。
然大小諸宗下第三雙會謂會通四法大小不同或有四皆非實者即初教義名等假有聲是心變故或有四皆如空者然有二意一空為初門即屬初教二頓寂諸相即屬頓教今正當頓而引三經皆成頓義初引淨名即弟子品須菩提章以其被呵置鉢欲出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即諸法也此明即言忘言通圓頓意二引十地經論以風畫合空皆不可取以此言教皆與證智而相應故不同風在樹葉畫在於壁但就教道則可見聞三引佛藏經亦證頓義即彼經第一念佛品中取意引耳經云舍利弗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折毛髮百分一分者是則諸佛不出於世亦終不說諸法性空舍利弗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謂無相如來悉知悉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業無思無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是名念處上顯無念承便故來耳又下經云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即其義也有說四皆事理無礙即終教意下即圓教意。
第四通攝所詮體者。
瑜伽八十一云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即依於六文顯於十義。
依於六文顯於十義者瑜伽云六文者謂一名二句三字四語五行相六機請十義者一地義二相三作意四依處五過患六勝利七所對八能治九略十廣可知上正辨通所詮。
此明教義相成若不詮義教文何用故通取所詮成契經體又十住品云文隨於義義隨於文文義相隨理無舛謬方為真教。
此明下出通所詮所以。
又瑜伽云佛菩薩等是能說者相語是能說相名句文身是所說相故皆通取不同前義尅取所說。
又瑜伽下又通収能所則有三重能所一以佛為能說人則聲等皆所說二唯語為能說則名等為所說以依語言顯屈曲故三四法皆能詮則前義為所詮故皆通取下對前揀別此中有二義第一通所詮則向下取第二通說者則向上取故說皆通不同前義尅取名等故云所說。
第五諸法顯義體者謂但能顯義理一切諸法皆為教體。
第五諸法顯義體中三初標舉次引證三結釋今初標舉略釋聲能顯義聲名為教六塵顯義六塵皆教。
淨名第三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佛菩提樹衣服臥具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淨名第三下二引證略引二經淨名即第三卷菩薩行品因阿難聞香自昔未有便問世尊世尊為說是淨名取於香積佛飯因問久如當消淨名為廣說乃至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虗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今疏但撮略引耳然生公云若投藥失所則藥反為毒矣苟日得會毒為藥也是以大聖之為心病醫王觸事皆是法之良藥也苟達其會眾事皆畢矣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好惡者在彼於我豈有異哉所貴唯應但歎應生之奇耳。
又十卷楞伽第四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故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乃至云有佛國土動身名說。
又十卷楞伽者文言稍博大旨無殊四卷若四卷經當其第二大慧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世尊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又云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歎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辨事釋曰以上所引證知皆教然楞伽意兼欲遣言反遣諸法思之可知十卷經中大同於此。
又香積世界飡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
又香積下第二結釋大意於中三初引例總收次結成說聽後況出一乘今初含有內外言香積世界飡香飯而三昧顯者亦是淨名經意而是香積品中又與前文影略前說色觸等今辨香之與味欲今六塵皆作佛事故經云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釋曰此即以香顯三昧也又前文云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食味之益也又下菩薩品中明飯久如當消云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又云已發大乘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釋曰此即味為佛事故疏統收經意合二處經文也言極樂國土聽風柯而正念成者即阿彌陀經經云舍利弗極樂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以經對疏文義可知言絲竹可以傳心者即史記中事含其多事謂漏月傳意於秦王脫荊軻之手相如調文君之女終獲隨車況帝釋有法樂之臣馬鳴有和羅之伎皆絲竹傳心也言目擊以之存道者即莊子中事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而不見及見寂無一言及出子路恠而問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何以寂無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者矣。
既語默視瞬皆說則見聞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
既語默下第二結成說聽語默視瞬皆說結前也見聞覺知盡聽顯後義也覺収鼻舌身之三根上既六塵皆說今則六根皆聽苟能下釋其聽義上則但能顯法為說此則但能得法為聽也。
況華嚴性海雲臺寶網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
況華嚴下第三況出一乘上通三乘內外皆有此理況復華嚴一乘圓宗何法非教於中四節一明事物說法言雲臺寶網者即十地經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乃至云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眾並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已於上虗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佛無等等如虗空十方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加於彼等即其文也又寶網者第一經云其師子座摩尼為臺蓮華為網下云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亦其文也又言雲者第六經初於一切供養具雲中自然出聲說等言毛孔光明皆能說法者即上十地經亦光明說又第九地云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又現相品云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等又法界品初諸來菩薩下方菩薩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說一切眾生語言海音聲雲出說一切三世菩薩修行方便海音聲雲等其文非一。
華香雲樹即法界之法門。
華香雲樹等者第二明即事是法更何論說以有託事顯法生解門故。
剎土眾生本十身之正體于何非教耶。
剎土眾生者第三明即事是能說人何但顯法剎土即國土身眾生即眾生身十身略舉其二以二是劣尚即十身況餘勝者於何非教者結成尚即能說況非教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