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四上五周因果下結歸法界收前衍裕二師就結歸法界中有二意一歸事理法界謂第五因果即前因果前之四對皆通因果因果皆有境智等故第三對中一種是理餘之九事皆是事攝故五周因果不出此十二況因果無性下會上歸於理法界也。
第三法界因果分明顯示。
第三法界下文亦有四一總標。
亦有十義五對一無等境此有二位一在纏性淨法界為所信境二出纏最淨法界為所證境二無等心此亦二義一大菩提心為普賢行本故二信悲智等隨行起故三無等行此亦二義一差別行各別修故二普賢行一即一切故四無等位此亦二義一行布位比證別故二圓融位一證一切證故五無等果此亦二義一修生果今始成故二修顯果本自具故。
二亦有十義下別釋。
此上五對各初句為宗後句為趣。
三此上五對下會宗趣如舉在纏法界為宗令得出纏清淨為趣餘四例知。
又上五中初一真法界二即緣起又二三四皆緣起因後一緣起果故光統具用二義為宗無所違矣。
四又上五中下結示法界因果之相收前光師唯初一對是法界理實餘皆緣起因果。
第四法界因果雙融俱離性相混然無礙自在亦有十義。
第四法界因果雙融下此門但二一標二別釋今初由雙融故俱離由雙融故混然離不礙存故云無礙能存能離故云自在法界雖通事理今取理實故法界為性因果為相。
一由離相故因果不異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相為宗離相為趣或離相為宗令亡因果為趣下九准思。
一由離相下別釋中初二一對但明俱離三四一對不礙兩存然性則叵壞但云不泯相則可壞故言不壞五即合其初二六即合其四三皆由性相相即故二對皆不相異七復合其五六謂六是相存五是相泯正存即泯故復不異八即融前因果令同法界九由同法界因果互攝十令因果差別之法一一別攝已知大意次隨難釋言此即相為宗等者舉相意欲令亡不在相故後對合上相離並為其宗令亡因果者前離於相明因果之相本離今亡因果令離取相之心。
二由離性故法界不異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
言下九准思者二中應云舉性為宗令離為趣離性為宗令亡法界為趣。
三由離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時法界寂然則以非法界為法界也。
三即離性為宗不泯性為趣以性本自離不待泯故又離性不泯性為宗令亡法界不礙法界為趣。
四由離相不壞相故因果即法界時因果歷然則以非因果為因果也。
四以離相為宗不壞相為趣相本自離不待壞故又離相不壞相為宗令亡因果不壞因果為趣。
五離相不異離性故因果法界雙泯俱融逈超言慮。
五離相為宗不異離性為趣由性相不異故若異離性非真離相故若離相不異離性為宗令雙融性相俱泯為趣。
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現前爛然可見。
六不壞相為宗不異不泯性為趣若離不泯有不壞者是定有故又不壞不異不泯為宗令俱存現前為趣。
七由五六存泯復不異故超視聽之妙法無不恒通見聞絕思議之深義未嘗礙於言念。
七雙存為宗不異雙泯為趣以即泯而存方是存故又雙存不異雙泯為宗令超視聽思議不礙見聞言念為趣然超視聽之妙法約相說絕思議之深義約性說。
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因果各同時全攝法界無不皆盡。
八法界為宗性融不可分為趣又法界性融不可分為宗令因果各攝法界為趣。
九因果各全攝法界時因果隨法界各互於因果中現是故佛中有菩薩普賢中有佛也。
九因果各全攝法界為宗令因果互在為趣。
十因果二位各隨差別之法無不該攝法界故一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皆各總攝無盡無盡帝網重重諸法門海是謂華嚴無盡宗趣。
十二位差別皆攝法界為宗一一行位無盡為趣。
上之四門初一即體之用次一即用之體三即體用雙顯四即體用鎔融。
上之四門下第三總結於中四初以體用收之體即前性用即前相。
又初一即因果緣起次一即理實法界三即雙明後一即不思議。
二又初一即因果下以宗中十一字收之。
既以第四融前則四門一揆。
三既以下總融四門。
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雙照雙遮圓明一觀契斯宗趣矣。
四故即照下會歸心觀在法為離在心為遮在法不壞在心為照遮即初之二門照即三四二門然初遮是即照之遮次照是即遮之照五即雙遮六即雙照七即正雙遮而雙照八即四門一揆圓明一觀九十隨一句中具攝於四亦一觀攝又十門齊鑒曰照無心於十曰遮雙照照前照遮雙遮遮前遮照言亡慮絕了了分明故上十門圓明一觀方契十門之旨合上四門之宗希領文繫之表也。
第七部類品會者既知旨趣冲深未審能詮文言廣狹。
第七部類品會下此章有二先辨來意。
於中有四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
後於中有四下初開章二解釋今初也。
初中性海之詮常說遍說言窮法界難可限量今自狹之寬略為十類。
初中下二解釋有四初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初中又二初總明二別釋今初總也。
一略本經即今所傳八十卷本及舊譯六十卷皆是十萬偈中之略譯未盡故。
一略本下二別釋分十今初可知。
二下本經謂摩訶衍藏是文殊師利於阿難海於鐵圍山間結集此經收入龍宮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誦得流傳於世故智度論詺此為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梁攝論中名百千經西域記說遮俱盤國有此具本。
摩訶衍藏是文殊等者即集法經說有三阿難一阿難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此云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名別由此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並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言鐵圍山間者纂靈記說然此記本是藏和尚製後經修飾其間經論所無皆問日照三藏乃西域相傳耳而纂靈記及刊定記皆言智度論說未見其文金剛仙論亦同此說云佛記鐵圍山外二界中間召集阿羅漢八十億那由他菩薩無量無邊恒河沙等結集言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等者纂靈記引真諦三藏西域記說龍樹別傳亦說入龍宮見經之緣廣如別說然龍樹案七卷楞伽經如來記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唐三藏西域記亦廣說其行跡言遮拘盤國有其具本者案隋開皇三寶錄其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盤國彼國君王歷業相傳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者即遣而不留摩訶衍入請留供養王宮內有華嚴摩訶般若大集等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戶鑰香華供養種種莊嚴懸諸綵幡間以時菓誘諸王子使入禮拜令其迴向又此國東南可二十里有山甚險其內置華嚴大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大雲等經凡一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承傳寶守護初東晉有沙門支法領志樂大乘損軀求法裹粮抗策至拘盤國竭誠請禱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賷來至此即東晉朝所譯是也然而龍樹具本以從上昇法領半珠遂行東土聖凡證異華梵音隔脩途阻絕妙旨淪湑落簡遺編僅傳兼半又案今于闐所進蓋逾四萬偈其晉經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文多闕略取悟無由至八十卷爛然可見雖十萬之未全已四萬之多具即上略本也。
三中本經即彼所見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四上本經即彼所見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上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傳之。
五普眼經即海雲所持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但是入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已下諸經並非凡力能受。
即海雲所持等者是善財第三善友如六十二經。
六同說經謂約一類須彌山形世界遍於虗空容毛端處以言聲說無有窮盡如不思議法品云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虗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乃至一一化身皆如是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法界等又阿僧祇品云光中現佛不可說佛所說法不可說乃至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等此意但約一類音聲說法已不可結集豈下位能持。
不思議法品者教起因緣法爾因中已引又阿僧祇品者教體中帝網體中已引。
七異說經謂樹形等世界既異其中眾生報類亦別如來於彼現身立教施設不同不可定其色與非色言非言等則部類難量。
色與非色言非言等者色與非色對聲名等為體中以聲為體即色蘊攝名等為體即非色蘊故今並不可定之言非言等兼對諸法顯義體聲名句文並屬於言諸法顯義即非言等今異界類別故不可定。
八主伴經謂遮那所說雖遍法界然與諸佛互為主伴如說十住時十方來證皆言我國皆說等則前七經皆有主伴。
九眷屬經謂餘根器不能聞此通方之說隨宜說教令入此門皆為此經勝方便故名為眷屬故下云普眼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為眷屬等則前八皆有眷屬。
十圓滿經謂此上諸本總融為一無盡大修多羅海隨一會一品一句一文皆攝一切無有分限故現相品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等故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此之謂也。
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者晉經但名圓滿修多羅此是大願精進力夜神敘昔為善伏太子救於獄囚半月行施就戮時臨如來入會為說此經。
第二品會差別者即顯今經與晉譯同異。
第二品會差別中二初總明。
今經九會以晉經第七會初闕十定品重會普光故唯八會。
後今經九會下別辨於中先明會差別後今有三十九品下彰品不同今初言九會者下隨文釋中具列今當略示謂初三會各有六品四有四品五有三品六有一品七有十一品八九各唯一品故三十九言九會者第一菩提場會(從第一經至第十一)第二普光法堂會(從第十二至第十五)第三忉利天宮會(從第十六至第十八)第四夜摩天宮會(從第十九至二十一)第五兜率天宮會(從第二十二至三十三)第六他化自在天宮會(從第三十四至三十九)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從第四十至五十二)第八三重普光法堂會(從第五十三至五十九)第九逝多園林會(從第六十盡第八十)其九會名至下疏辨。
今經有三十九品初會有六品彼經唯三十四由初會中唯有二品一世間淨眼品即今世主品二盧舍那品即今現相已下五品初會闕四兼闕十定故唯三十四品餘諸品會大同名有小異至文當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