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4章 工政十四直隸水利中(2)

京東水利議

陳黃中

論治水於東南。常利多而害少。論治水於西北。則利少而害多。何者。東南之水。大為江河。小而陂澤。或以濟輓輸。或以資灌溉。有一水。即得一水之用。雖或有泛溢。其為害常淺。至西北之地。旱則赤野千里。潦則萬頃洪流。上游諸水。迅駛而多泥。橫流潰決。遷徙不常。在畿輔為尤甚。此豈水害獨重於西北歟。毋亦未明其去害之要。故衹見其害。而未收其利也。夫畿輔水患。無如盧溝滹沱二河。其源遠流長。發源天池。溢為桑乾。順流東下。千有餘里。會大同宣府保安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穿山西。入盧溝橋。是為渾河。亦名盧溝河。東南至看舟口。又分為二。一由通州之高麗莊入白河。一南注霸州。合易水注直沽入海。其上流在西山之陰。水勢束於山峽。故流湍而無害。其下流在西山之陽。則地平土疏。隨時漫溢。康熙三十七年。以連歲之患。 聖祖仁皇帝。特命大臣前往相度。自良鄉至東安。開渠築隄。束水歸淀入海。賜名永定。此永定河名所自起也。自開築以後。迄今四十餘年。歲糜帑金以十萬計。而夏秋之際。淫潦間作。決隄妨稼者。歲常不免。順天真定河間。半為沮洳。橫激壅淤。淀河俱被其害。近者臣工建議。以永定河下口壅淤。應改移固安城南霸州城北。以順東趨之勢。由津水窪接東淀達西沽入海。將西引河暫閉。而引河兩岸。不設隄防。任水漫溢。則勢散而不為害。低田可收肥淤之利。以為此實不治而治之上策。然余竊以為猶有未盡也。夫治水之利害。與墾田相為表裏。自古及今。未有聽水泛濫。而田不為所害者。故水之為物。非享其利。即受其害。設使水性就治。則瘠土可化為膏腴。不治則沃壤亦鞠為萑葦。利害懸絕。正未可以不治為上策也。故竊以為今日治北河之法有三。其一濬下流以決其壅。自三角淀以東。廣加濬導。使沿流而下。略無阻滯。則衝決之害可息。其一則借淀以刷其流。渾河挾泥濁流。故元史有小黃河之名。如於雄新諸淀要害之處。觀度形勢。旁通曲引。藉清水之力。刷濁流之滯。則東趨入海。當益暢流。其一則廣開支流以殺其勢。水趨一壑。則河形隘而溢流。旁引支河。則水勢分而力弱。使於固安新城雄霸之間。隨地高下。因勢利導。多開小河。使漲水之來。有所停蓄。自無決蕩田廬之患。行此三者。而永定之害可除。害除則利可興矣。夫直隸之水經流有三。北為白河。南則河。合二河入海者為淀河。淀之南則子牙。北即永定。東南則滹沱實為大澤。綿亙千餘里。今則時決時淤。不甚為害。惟子牙為滹漳滏陽大陸諸水下流。水濁泥多。入淀每多壅滯。至各淀自清苑以下。文安以上。今雖建閘設壩。然欽隄漸圯。玉帶諸河之水。往往侵囓堤址。若苑家河之逼窄。莽牛河之溢漫。固安霸州諸邑並患之。雄縣趙北口。實為西淀咽喉。而瀦龍河柴淀口。每多潰決。為行旅之患。漕雹二河。直逼新安。雖築護隄。其勢終可慮也。今誠於築隄設壩之外。更於上遊十五河疏濬溝渠。引以灌田。以殺水勢。下流復多開陂池。以著橫流。淀之最下者。以瀦水。稍高者。仿南人築圩而田之。募南人給以衣食農具。使以一教十。俟墾有成績。各給以世業二頃。准作土著。其北地之無力者。假以牛種。俟秋收後還官。旱潦則免。相度地勢。擇其便宜。則易水可以溉京畿。滹水可以溉真定。溏水可以溉定州。滏水可以溉德順。漳水自鄴而下。西門豹史起常用之矣。河間當下流之衝。與江南澤國無異。京東永平灤州抵滄州慶雲。地皆膏壤。元虞集京東水利之議行。則北起遼海。南濱青齊。皆良田也。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誠使水無餘利。行之十年。歲可得穀千萬石。而山東山西陝西。亦皆可次第及之。使西北之水利既成。對東南之漕粟可減。且使西北倉庾豐盈。而東南七省之漕。各本省。則水旱不足為害。此萬世之利也。或謂向者營田水利。未收其效。種植之產。南北異宜。此則未明治水之要者也。

夫將有所取。必先有所棄。故欲興水利于西北。當先規度地勢。棄最下之田。蠲其常稅。瀦為陂澤。而田間廣開溝洫。使貫注陂渠。則潦有所洩。旱有所資。第使每邑蠲去若干頃。而其餘所墾之地。凶歲俱可無虞。是一時所蠲之數甚少。而久遠之利無涯。且畿甸水旱頻。聞蠲免動以數十萬計。是與其施蠲於被災之後。歲歲無窮。曷若預免於興利之先。公私永賴。至去水稍遠之地。其土性所宜植者。自當聽之于民。則地力自無不盡。是治水即以治田。除害即能興利。正未可諉為水不必治。而聽其害之無所底止也。如必窪下之地。利其肥淤。寸寸而之。水既無所歸。則漫溢旁流。高原並受其害。是得肥淤之利少。而受泛濫之害多。此勢之必不行者。至遠水之區。亦強令種稻。此前者營田之所以無功。豈可懲羹而吹齎。因噎以廢食哉。而其要尤在得人而任之耳。

論北直水利書

藍鼎元

皇上加意蒼生。念畿輔霖潦沮洳。特命親王大臣。疏導河渠。肇興疆畎。此誠千載一時之盛事也。愚少長海濱。躬耕作苦。勺水寸地。視若奇珍。及渡江淮。過齊魯。抵京師。所見萬頃平原。枯燥為陸。河湖淀蕩。水淺沙淤。至于夏秋霖雨。則又皆成巨浸。每嘆北方不習水利。惟苦水害。低徊顧惜。恨不得胼手胝足于其間。忽聞盛舉。懽忻手額。試為綜畿輔之大勢而計之。東西二淀。跨雄霸等十餘州縣。子牙永定二河。以淀為壑。淀治而後河有歸。故欲治直隸之水。必自二淀為始。京東之水。若白河薊河浭河以及永平之灤河。皆經流之最大者。自衛汶合流。地勢南高北下。每有漲潦決岸之憂。滄洲之磚河。青縣之興濟河。皆昔人分減衛水之故道也。通州以南之水。匯于窩頭夏店之箭桿河。玉田之藍泉河。泉河。豐潤之大泊王家河汊河龍王堂灣泥河。永平之龍溪沂河靳家河黃坨河稻河吳家河牛桃林湧泉三里等河。皆支流之可數者。此京東河渠形勝之大也。西南之水。盧溝發源于桑乾。穿西山而出。為金口河。元郭守敬欲接故。使山後通流。以廣京畿之漕者是也。拒馬滹沱二河。又經流之最大者。拒馬發源于淶山下為白溝河。其南為依城河。又南為三岔口。滹沱發源于泰戲。經正定束鹿。綿亙千里。合深易濡雹沙滋諸水。散入各淀。又有徐河唐河。皆源出山西。洨河出于獲鹿。白馬河出于任邱。百泉河野河出于邢臺。洺河出于遼州。滏陽河出于磁州。凡西南諸河。入任縣泊者十。入甯晉泊者十二。土人謂任為南泊。甯晉為北泊。皆禹貢大陸澤故地。南泊宣洩之路。在雞爪河。北泊宣洩之路。在滏陽河。此西南河渠形勝之大概也。今訪求故道。疏濬深廣。多開引河。以緩奔騰之勢。修築閘壩。以制蓄洩之宜。設營田專官。經營疆理。召募南方老農。課導耕種。則千里良田。嘉禾遍野。不特閭閻小民。仰事俯畜之有資。而東南轉輸。且可漸次減省。現在溝洫深通。田廬不憂其泛濫。河漕不患其淺阻。其為利難更僕數也。昔元虞集欲于京東濱海地。築塘捍水。以成稻田。明邱濬深然其說。惓惓乎三致意焉。萬歷中。給事中徐貞明上水利議。命兼御史領墾田使。先詣永平。受事六閱月。墾成三萬九千餘畝。而勳戚之占田者病之。為蜚語上聞。遂以罷役。夫人情公私不一。安保其必無異議。惟在銳意舉行。不為浮言搖惑而已。今所慮者。或謂南北異宜。水田必不宜于北方。此甚不然。永平薊州玉田豐潤。漠漠春疇。深耕易耨者何物乎。或謂北地無水。雨集則溝澮洪濤。雨過則萬壑焦枯。雖有河而不能得河之利。此可以閘壩蓄洩。多建堤防。以蘊其勢。使河中常常有水。而因時啟閉。使旱潦不能為害者也。或謂北方無實土。水流沙潰。堤岸不能堅固。朝成河而暮淤陸。此則當費經營耳。然黃河兩岸。一浮沙。以葦承泥。亦能捍禦。誠不惜工力。疏濬加深。以治黃之法。堆砌兩岸。而渠水不類黃強。則一勞永逸。未嘗不可恃也。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惟心堅力勤。仰體皇上愛民利民之至意。置身家性命于度外。精誠所感。可以動天地。役鬼神。何農田水利之不可成乎。禹之行水。八年於外。三過不入。不過忠誠焉而已。勤勞焉而已。豈如世俗陋見。別有神奇怪誕之為哉。夫東南轉漕一石。至京糜十石之價不止。開河墾田。根本至計。在此日勞費雖多。他年節省漕石。獲利何啻數倍。是不特北直之水利可興。而山東河南淮徐上下數千里。亦可以次第舉行。而無容再計者也。

畿輔水利疏康熙十一年

御史徐越

目今天下重計。莫過于 天庾之積儲。王制云。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今縱不得有九年六年之蓄。而支粟備及三年。亦可有恃無恐。乃臣考之太倉。每歲漕糧所入。僅足敷一歲所出之數。現值江浙飢凶。淮黃梗阻。已有歲運不能足額。抵通不能如期之虞。萬一天災再告。民間之輸輓難前。皇上之蠲賑莫繼。今無論東南之凋瘵。無策以拯。即京師數千百萬官民軍旗人等。能無米而炊乎。此時而始為區畫。亦已晚矣。查漕糧原為常額。每年尚可餘。祗緣每年有一百六七十萬澇糧之給。遂至空倉而出。但八旗丁貧而恃地以為生。地復荒矣。而澇糧不行撥給。將何賴焉。若得因地制宜。使八旗不致荒澇。則可以家給人足。而澇糧得以議省。澇糧一省。則每歲有一百六七十萬之存剩。不三年而即可有四五百萬之積儲。雖遇天時凶災。河道阻塞。而 國家有備無患。非萬年根本之重計乎。臣請詳悉為我皇上陳之。冀州之域。古稱燕趙。從來膏沃自給。不盡仰食於東南。特以人事未盡。遂將自然之地利。廢置不講。以致水旱皆災。歲無常獲。夫畿輔八郡。西北高而東南下。其大勢也。而各郡之中。各有高下平原之異。如京東遷安密雲灤薊諸邑。泉從地湧。水與田平。稍施疏決。即歸畝甽。今聽其漫野而去。故陰雨稍勤。土膏方能潤澤。旬日不雨。禾苗遂慮焦枯。此近水而不知水利者也。若於近泉之處。為坡為塘。蓄山泉之水。以備亢暘。則岡瘠之場。灌溉有資。而山磽為沃野矣。如廣平大名所屬州縣。為洺滏漳衛諸河經流之處。皆古受井田地也。今漫衍千里。曠然平原。曾無丈尺之渠。以瀦瀉其間。故雨暘依時。可幸有獲。倘霪雨連綿。遂可墊沒。此視水為有害而無利者也。若於諸河平廣之區。為閘為堰為溝為洫。俾水遶田間。以時蓄洩。即使夏秋漲潦時至之水。亦有所游盪寬緩。而無決嚙之憂矣。至河間保定所屬各州縣。聚滹沱漳淀瀉于下流。而入海之道。僅有一渠。宣洩不及。故壅塞旁溢。平陸廬舍。盡成沮洳。此受水之害。而不能收水之利者也。若訪古來舊堰廢渠。盡為開導。使水去無所壅。而下濕之地。為瀦水之所。使水有所鍾。其近水可以耕乂者。為圩為隄。使外為洪浸。而內成阡陌。倣東南車汲之法。防洩以備旱潦。則萑葦之藪。皆南畝矣。他如各郡之中。各有高卑錯雜。悉相其地勢高卑。因勢利導。庶幾向之聽豐凶于天時者。一視勤惰于人事。人事修舉。而天時不害。地利咸登。非但八旗屯丁。車篝之祝既盈。倉糧之撥可以無藉也。即各府民田。不由此而盡墾乎。東南之民力。不由此而可甦乎。即近畿之盜賊。亦不由此而寢息乎。何也。溝洫圩岸。非一人一家之事也。源遠流長。支分派別。百里數十里。利害共之。今不論滿丁漢民。悉起而修治。既無容有勢豪之霸佔。又無容有惰農之堙弛。婦子胼胝。欲不朝夕於隴畝。不可得也。則三輔無不墾之田也。夫東南漕糧。民間交兌。及漕船歲修行月諸費。以至抵通盤剝。大約漕米一石到倉。合公私計之。費銀四五兩不等。而領出澇糧。及運軍餘米。在京賣價。不過八九錢耳。民力徒困。而 國計何裨。今西北水利一興。則米穀多而販糶廣。將來可照改折解銀。在于本京收買足額。 朝廷之上。歲可增改折銀數百萬兩。而東南辦漕之民力。即可望甦于頻飢之餘也。至于西北米多價重。物力自饒。而生理各足。況且溝渠繡錯。既無曠土。春作秋收。復無遊民。又誰復為飢寒所迫。禦人為暴。甘罹盜賊之刑者。此又不弭盜而盜自弭者也。臣故曰。積漕利 國。富旗安民。莫有過于大興畿輔水利者也。然必特設專官。盡力修治。毋排于異議。而嚴核其考成。其不奏功而積效者。未之有也。

敬陳水利救荒疏乾隆九年

柴潮生

請轉救荒之常策。為經國之遠圖。墾乞宸斷立行事。竊照河間天津二府。自去歲亢旱。荷蒙皇上截漕發帑。多方賑恤。俾小民不致失所。加以入春以來。宵旰焦勞。過於桑林之禱。自然甘霖大沛。可望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