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2章 戶政四賦役一(7)

因災請折漕米疏順治八年

給事中姚文然

臣惟國家經制。每歲運東南漕米數百萬石。以實 京師。計費數石而運一石。蓋以東南為出米之鄉。西北為用米之地。通其有無。以備荒歉。故不計道路轉輸。及船閘人夫之費也。至于今歲。則與往年時事。大不相同。臣請迫切陳之。今歲江南浙江。水災異常。見經撫按諸臣屢疏入告。  聖心憫惻。奉旨察議。而近時崑山吳江各縣士民。亦以水災奇荒。匍匐數千里。伏  闕上疏。據所聞見。苦不忍言。至于直隸河南等處。皆年歲豐熟。夏麥秋禾。價值甚賤。亦為數年所未有。是東南反苦于無米。而西北不患于無糧。此天時與往年不同者一也。又數年來。漕政積壞。兌米水次。將銀折米。留米於南。挾銀而北。名曰折乾。故南有餘積之米。北多掛欠之糧。我  皇上親政。漕務肅清。除乾折之弊。糧米顆粒登舟。計今歲底抵通者。較前兩運。可多米百十萬石。是東南之積米一空。而京通之儲藏宜倍。此人事與往年不同者一也。方今江浙大水。一望汪洋。田不得耕。米從何出。米不得收。糧從何徵。七月尚報水災。九月便徵漕米。是今年極力徵米。米無可徵。明年百計催漕。漕必多欠。民困既不得蘇。 國儲又必至誤。臣待明歲為皇上言之。晚矣。臣考漕運議單一。各省遇有災傷。奏留奏免改折。又一。災傷改折漕糧。查被災八分以上。七分以下。分別折價。具有成例。臣請  部速議。將江浙漕米。量行改折。酌定分數價值。下該督撫察勘所屬地方。以被災之重輕。為改折之多寡。勿使災輕者折多。災重者折少。致苦民不霑實惠。且今歲漕米抵通者。數溢往年。乞  部細查兌收若干。餘堪收貯京通倉若干。以備來歲湊給軍糧之用。又西北各省大熟。糧價甚賤。或將漕米改折銀兩。及省出腳價等費。催解貯部。以備一時收買雜糧之資。如此則 國儲不誤。民命得生。通變權宜。計無出此。不然。今年不議改折。明年便成掛欠。紙上索糧。不可充飢。欠後追銀。不及措餉。東南財賦之區。逃亡日多。隱憂方大。臣疏具在。言責盡矣。事關重大。貼黃難盡。仰祈  睿鑒施行。

請除折漕溷冒疏順治九年

給事中姚文然

臣惟我  皇上軫念南北災荒。俯  允部議。量折漕米。且  天語諄諄。務令災黎均沾實惠。  堯舜猶病之心。何以踰此。臣愚謂惠本出自  朝廷。而令民沾實惠者。則有司奉行之責也。蓋漕折項既多。規則新立。小民難以周知。官吏易於作弊。且米價甚貴。折價稍賤。多寡之際。即有侵漁。遲速之間。便生朦溷。或有既折正米。復將免折耗米溷算入隨漕銀兩項下。一同徵折。是既徵改折正米之銀。又徵免折耗米之銀也。此謂重折之弊。或有先徵漕米。及改折文至。不肯退米於民。託言別項銷算。反再徵折價。是既徵米又徵銀也。此謂重徵之弊。或府縣戶書表裏為奸。將布政改折文書。暗行停擱。先期嚴此勒限。正耗米全完。然後張掛藩文。折銀彙解。是百姓所納官者。重價加耗之米。而官所解布政司者。輕價無耗之銀也。此謂後先那移之弊。或有一府一縣之中。折數本多。而貪官奸吏。詭言折少。希圖多徵漕米。巧肥私橐。是百姓所輸重價之米。其數不全納于  朝廷。而  朝廷許折輕價之銀。其  恩又不盡沾於百姓也。此謂多寡朦溷之弊。如此弊端不一。皆臣鰓鰓過慮。恐災黎不得沾實惠者此也。方今總督漕臣剔釐夙著。巡漕臣叱馭方新。有弊必燭。有聞必糾。但臣以為糾繩於事後。不若嚴飭於事前。請  各省藩司。速將戶部改折全疏。及某府某縣改折漕米若干細數。一同刊示。勒定限期。下之郡縣。頒之學宮。使地方處處張掛。百姓人人知曉。又耗潤米一項。最易溷徵。本年二月戶部題覆。遇災改折。止折正米。原無折耗潤等米之例。自應免徵。奉  旨欽遵在案。再祈  天語明行申飭。其有郡縣奉行不實。巧於作弊者。總漕巡漕及該督撫按諸臣。立以白簡繩之。而今歲江南浙江江西山東河南五省按臣。正同時奉  命出京。其躬巡郡縣之時。體察更易。糾劾必嚴。庶災黎均沾實惠。不負  天語之丁甯矣。

請填蠲抵由單疏康熙六年

給事中姚文然

為流抵必載由單。蠲免方沾實惠。敬陳一簡明可行之法。以杜官吏擾冒之弊事。臣惟蠲免災荒。係  朝廷至大之恩。除本年應蠲錢糧即于本年扣免外。亦有本年納戶之錢糧。收完在前。奉蠲在後。則以本年應蠲伊等錢糧。抵伊等次年應納正賦。名曰流抵。此乃  朝廷為民委曲體卹德意。若不使人人均沾實惠。則蠲免徒有虛名。豈不虛  朝廷大恩乎。欲使人人均沾實惠。必須先將流抵一項填入由單。各州縣每年每戶。各頒一單以為徵糧之據。戶戶皆有。人人盡知。故名曰易知單也。臣查康熙二年內。戶部覆科臣史彪古由單關係國賦等事一疏。內稱各直省應蠲免錢糧流抵次年者。如科臣所請。填入次年由單。請  敕各直省巡撫嚴飭通行。奉有  俞旨。遵行在案。誠以由單為最重也。及臣查康熙五年分。各直省已送到臣科奏銷冊內。除山東蒙  恩全蠲外。其餘各直省。康熙四年蠲銀。應流抵康熙五年正賦者。約有十數萬兩。又查各直省送到臣科康熙五年由單。互相查對。竟未有開載流抵一項者。臣竊異之。謂奏銷冊者。報于 朝廷者也。既有流抵一項。由單者頒于民者也。因何又無流抵一項。豈各地方官竟皆不遵  旨奉行耶。再四思維。而後知流抵一項不填入次年由單者。非盡地方官之不奉行也。勢不能也。何也。部題定例。次年由單于上年十一月頒發里民。計該州縣磨算錢糧數目項。造成式樣。送布政司磨對。必須在上年九十月間。而各撫題報災傷。夏災報在六月。秋災報在九月。計題報到部。又需月日。部中具覆行查。必須該撫查回再題。部覆奉  旨。然後行咨該撫。又轉行各地方官。極速已是本年十一十二月及次年正二月間。久已在頒發由單之後矣。何從填入乎。是則流抵一項。究竟無填入次年由單之法也。流抵竟不填由單。則部中所取者。地方官印結耳。然印結不過出于官吏之手。民間未必知也。又所申飭。該撫不過大張告示耳。然不肖官吏。或有匿告示而不張掛者。即張掛不過數日。城市知之。而遠鄉愚民。安得人人盡知也。竊恐貪官奸吏。因此侵冒者不少矣。臣思之又思。流抵一項。不填入由單則不可。欲填入次年由單又必不能。則于開征之前。曉諭里民之法已窮。然既必不能曉諭于前。亦必立法稽查于後。唯有于流抵之下年填入由單之一法。譬如康熙五年免災錢糧。應流抵康熙六年者。自應于康熙六年抵免訖。即于康熙七年由單之首填入一內開某府某縣。干康熙五年分蒙  皇恩蠲免本縣重災田若干畝。每畝免錢糧十分之三。或次災田若干畝。每畝免錢糧十分之二。輕災田若干畝。每畝免十分之一。合縣共該免銀若干兩。除本年已免若干畝外。尚該流抵銀若干兩。俱于康熙六年分內。于本戶名下額賦。各照數流抵訖。并無官吏侵欺等情。此後方刊入康熙七年分地丁額賦等項。譬如奏銷冊內。各州縣錢糧。先開上年舊管之式也。如此則由單之上。增刊不過百餘字。而  朝廷應蠲之分數。與本地方已抵免之銀數。每戶各執一單。一目了然。蓋明布  朝廷之大恩。刊載于由單之上。即暗取有司之結狀。分送入百姓之手。儻有不肖官吏。將上年被災各戶額賦。未與流抵。及流抵而短少不全者。災戶即可執此由單赴上控告。即有富而懦之民。不敢赴控。然上年溢完之銀。雖不能退還。而本年應納之銀。亦可扣算。此法一行。則即有不肖官吏。於流抵之年。雖欲隱匿肥[己](已)。而恐有下年之告發。亦預有所忌憚。不敢恣意肆行矣。至於有應蠲免本年錢糧。即於本年蠲免者。則本年由單頒發在上年。錢糧蠲免在本年。愈無從填入。相應亦於下年由單之首。照依此式填載明白。但改流抵字樣為蠲免而已。立法不難。行之甚易也。而更有要緊稽查一著。則在每年由單到時。其中有蠲免流抵項。該部科將上年奏銷冊內。某州某縣所開蠲免流抵銀若干兩。米豆若干石。顏料麻膠等若干斤。逐一磨對。如有冊內報數多。而由單上開數少者。即行指參查結。如此則冊與單畫一。上之奏報  朝廷者有此數。下之頒發百姓者亦同此數。一兩一錢不得參差。官吏無所容其侵冒。不虛  朝廷至大之恩矣。

與張慕莘漕院書

彭維新

收漕叢弊久矣。府州縣知之。糧戶知之。經過士大夫游客知之。往來商旅氓庶皆知之。而督撫苦不盡知。至漕院則未敢定其知不知也。何者。府州縣舞弊者。糧戶受弊者。士大夫行旅諸人飫聞其弊者。督撫職務繁冗。漕務特其一端。欲察弊患不精詳。故苦於不能盡知。漕院專司漕政。漕弊宜無不知。而或不知。或知之亦若弗知。故其知不知。不敢以意定之。新始奉  命撫蘇。期屆收漕。極知癰不宜養。然欲奏告咨請。恐均稽時日。且開兌例有常期。即民間挑載輸納。亦不宜屢疲往返。急則治標。去其太甚。應先杜其浮收。因提驗各州縣舊斛。率面闊底狹。板疏隅裂。斛脣四。板厚及寸。適誨以淋尖踢斛而已。是以咨取部頒鐵斛。親率職漕各員。以勻淨椒實。再四較準所容確數。貯之小口斛。緣以鐵片。陡薄斜殺。不能溢積。闊底平穩。無能撼搖。不過縮舊式之闊。以補舊式之狹。底面小異。而腹之容受則一。謂之釐弊則可。謂之更制則不可。夫遵制違制。惟視其實之異同與否。苟求諸形貌之膚末。失實踰甚矣。較斛為漕院專責。今執事每年較發。較其腹貯之實乎。抑較其外具之形乎。較其實而實未可盡信無爽也。聞鐵斛雖貯郡庫。而司事者別有其人。恆以鹽醋沃其裏。瞬刻鐵繡磊積。各省糧道較斛時。司此者視意誼之厚薄。酌為熾燒劀刷之等差。而制其鐵繡去之有無多寡。所為實者如此。其運兌不至闕少者。以此斛歲經燒刷。不免如泰山之霤。且各省收漕。不盡平概故也。至核其形。閱各屬舊斛。或高或卑。或脆或堅。是悉經漕政衙門較發。而形製已不畫一若此。惟闊口狹底寬邊。則無弗同焉者。茲小口斛。方者仍方。未嘗規方而為圓也。實固合。形亦大同。執事昨較山陽桃沭小口斛。曾有圭撮之增損乎哉。更制之說。可以息矣。茲揚州守楊繼樁傳執事語云。小口斛誠便民。但恐以更制滋口實。此必殃民之府州縣詭為此說。以溷清聽。願勿代為過慮。此釐弊也。並未更制也。  聖明在上。新不敢為畏首畏尾之行矣。瑣瑣累牘。伏望照察。

請通融停徵之法疏

李紱

臣竊查直隸去歲偶因被水歉收。  皇上大沛恩膏。蠲賑並行 。糶借兼施。又  特降諭旨。將新舊錢糧。一停徵。既遂民生。又紓民力。閭閻百萬。鼓舞懽欣。盡力南畝。甘雨應時。夏間三麥豐收。為數十年所未有。目下秋稼登場。豐收之盛。與二麥相等。此皆我  皇上敬  天勤民。故休嘉畢集。天人交應。至於如此之盛也。但停徵一法。臣再四籌畫。似當稍微變通者。凡小民之愚未能遠慮。當豐裕之時。雖無益之費不免妄用。及其艱窘。雖維正之供不免後時。今二稼豐收。而錢糧停徵。恐有於昏喪食用之間。以當用而或過用者。即燒香賽神之陋。以不當用而妄用者。迨至明年豐歉未定。而一歲並徵二歲之糧。其果豐也。猶恐不足。其或歉也。斷不能支。臣請於九月為始。許令州縣。開櫃徵糧。聽民之便自行輸納。其州縣官吏止許出示勸輸。不許行一票出一差。於  皇上停徵之恩毫無所礙。而良民之踴躍急公者。得以先完本年之糧。不至耗有用為無用。以免明年新舊二糧並徵之累。似於公私均為有益。此臣一得之愚。可否採擇。伏乞  敕部議覆施行。

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顧炎武

天生豪傑。必有所任。如人主於其臣。授之官而與以職。今日者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亂。使遂溘焉長逝。而於此任已不可謂無尺寸之功。今既得生。是天以為稍能任事。而不遽放歸者也。又敢怠於其職乎。今有一言而可以活千百萬人之命。而尤莫切於秦隴者。苟能行之。則陰德萬萬於于公矣。請舉秦民之夏麥秋米及豆草。一切徵其本色。貯之官倉。至來年青黃不接之時而賣之。則司農之金固在也。而民間省倍蓰之出。且一歲計之不足。十歲計之有餘。始行之於秦中。繼可推之天下。然謂秦人尤急者何也。目見鳳翔之民舉債於權要。每銀一兩償米四石。此尚能支持歲月乎。捐不可得之虛。計猶將為之。而況一轉移之間。無虧於國課乎。然恐不能行也。易曰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至於勢窮理極。河決魚爛之後。雖欲徵其本色。而有不可得者矣。救民水火。莫先於此。病中已筆之於書。而未告諸在位。比讀國史。正統中嘗遣右通政李畛等。官糶米得銀若干萬。則昔人有行之者矣。特建此說。以待高明者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