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礼政四学校(7)
书张佩璁事
张士元
余所居西南数里。明末有张佩璁先生。名嘉玲。师桐乡张杨园先生之学。居家造次不违礼。一日赴乡试。见士入闱者。必先露索。二人夹持之。惊曰。国家取士。上为公辅。下为百司。不加征聘而自往就试。已卑矣。乃防其怀挟书策。如防盗贼耶。吾不能受此辱。遂去。终身不应试。夫三代选士造士之法。沿及汉时。犹有乡里推举者。已乃加之考试。亦至公之道。不可易之制也。从而搜索之。则为法始密。其令自唐已行之。时礼部侍郎李揆以主司索书。堤防太峻。因谓艺不至者。虽居文史之圃。亦不能工为辞。乃于试日陈五经诸史于。听贡士寻检。此矫枉过正者也。然搜索虽密。而怀挟之弊。仍不能绝。则惟有教之以自重而已。观佩璁之事。有可风者。故书之。
考试点名除弊法
徐文弼
昔岁予在陈复斋湖南学使幕中。因考试图名。虞多拥挤。如衡州府属之衡阳。未分两县时。应考童生。多至四千余。临期齐集听点。势难依次而入。诸童唯恐失于应点。越次争先。反致阻塞。尝于四鼓开点。巳刻方毕。虽多方谆谕。究难转移。再四筹划。惟有廪保领进之一法。以历之试数棚行之甚便。陈公因命拟奏稿。将于科试事竣。奏请通行。旋以丁忧未果。其法以童生县试之日。例由廪生画结保送。一生所保数名。及数十名不等。今即令于县试事毕。案送府试之时。不必依取录名次造册。但将廪保逐名开列。每名后。载所保童生名姓。府考毕。取录案名册送院试之时如前。院试时即按册上廪保名次。先期牌示第一名廪保某。逐名挨列。俾各廪生知孰先孰后。临时先点进第一名廪保。则所保童生随之。鱼贯而入。点毕。即令退出。随点进次名廪保。其所保童生。仍前随入。或有越次拥挤者。责及廪生。如此则诸童依廪保为后先。廪保视名次为迟速。诸童无虞失点。自不越次求先。且于未入应点之时。廪保之所在而诸童随之。既可加之约束。亦复便于稽查。廪保之设。原以杜顶冒鎗手之弊。向来所保各童。照试案名次。编牌听点。一廪生所保。前后散列。于点名之时。廪生齐进。侍立两。自开点以至点毕。必逐牌记忆所保之名。应接不暇。势难细辨。故间有顶替鎗手。乘机混入。及至发觉。归责廪生。每以不及细认为辞。此法行则此辈无乘间混入之虞。而廪保杜藉端委卸之弊。诸童免奔趋迫逐之苦。而老生省立守候之劳。诚一举而四便也。谨识。
征滇士入书院敕云南通志
鄂尔泰
国家最重者惟人才。人臣最急者亦惟人才。使者奉命总制三省。凡三省文武吏贤者能者。必以闻于 朝。进其秩。厚其糈。寄以指臂。托以心膂。人才綦重矣。举子上公交车者。使者必助其资斧。饬其有司。以速其驾。士子入棘闱者。使者必省其号舍。给其卷资。丰其供具。优其礼貌。以鼓其气。而一时登贤书者。皆知名士。赴礼部者。中式十人。选大令。就博士者。又数十人。皆前此滇省所未有。而使者不惜费。不惮劳。孳孳矻矻不已者。凡以为人才计也。书院者。储才之区也。使者初来滇。滇旧有书院。使者分为三舍。课其优绌。以高下其廪饩。然使者窃忧之。虑其应上者之鲜实心。而操之无具。故奇才异能之士。未尝数数也。或有为之解者曰。滇僻处遐方。周秦汉魏六朝唐宋之书多未见。十三经。廿一史。有至老不识其名目者。于此而欲求奇才异能之士。是犹语盲者以日月。而询聋者以鼓钟也。势必不能。使者闻而叹曰。是谁之过。使者之过也。学者力不能致经史。及前古历代之书。而为之上者。又不思代为致之。是更历数千百年后。欲求一奇才异能之士。而终不可得也。使者先已置廿一史诸书于院中。学者尚未及读。至是复取架上十三经。及周秦以来之书若干部。各用图书印记。注之简册。贮之书院。掌之学官。传之永久。又将招致四方之善读书而能好古者。以充学舍。厚其廪饩。而以时亲课读之。安知不有奇才异能者之出其中也。夫滇之山川秀丽。如太华昆池碧鸡点苍之属甲天下。比年以来。卿云见于天。醴泉出于地。神龙天马行于海上。嘉禾异卉遍于南中。而老挝来朝。莽缅慕化。车里江外。符倒归汉之谣。八仙海边。应乌蒙必了之谶。凡诸嘉祥。无遐迩灵蠢。莫不效异争奇。若欲表见于圣世。而不甘后时。况秀而灵者惟人。人之秀而灵者惟士。而独可使滇让美于天下哉。因取全闱落卷遍观之。适羽书旁午。刻无宁晷。暂以中辍。及三边胥靖。每乘夜分余闲。挑灯批览。辄漏下四五。共得五十二卷。如玉之在石。未名一器。而砻以错之。小大皆可。各得其用。既定。乃拆号书名。下郡县。各送至省。集于书院。使者之心。其视滇子弟犹吾子弟也。有能读吾书者。吾即以贤子弟待之。衣食必周。寒暑必恤。家室之薪水。书斋之膏火必继。倘汝曹果以贤子弟自为。方且望其专心致志。穷经究史。使得为奇才异能之士。为圣天子储才得人计。而肯听其纷驰外务。以汨没其心思乎。古之学舍。往往数千人。至不能容。今就风檐试艺。残笥剩簏中。得五十二人。岂遂足空其。使者已面语学使者吴公。既有孙阳之能。自能得骏。以会于金马碧鸡之地。其郡县及广文。知有学问优通者。或天资高妙。能记诵颖悟过人者。即会同保送。如吝惜赀费者。使者自能偿之。不得谓此地无人。以沈沦佳士也。士患不读书耳。倘肯潜心院中。如董子下帷。目不窥园。日取十三经。廿一史。次第读之。自可开拓心。推倒豪杰。毋自画也。读书之法。经为主。史副之。四书本经孝经。此童而习之者。外此则先之以五经。其次如左传之淹博。公谷之精微。仪礼之谨严。周礼之广大。尔雅之辨晰毫芒。大至无外。而细入无闲。此十三经者。阙其一即如手足之不备。而不可以成人者也。
至于史。则先史记。次前汉书。次后汉书。此三史者。亦阙一不可。读本纪。可以知一代兴亡盛衰之由。读年表世家。可以知大臣创业立功之所自。读列传。可以知人臣邪正公私。即以关系国家得失利害之分。读忠孝节义。隐逸儒林。文学方伎等传。可以知各成其德。各精其业。以各造其极。而得其或显当时。或传后世之故。读匈奴大宛南夷西域诸传。可以知安内攘外。柔远绥边。恩威各得之用。读天官历律五行诸书志。可以观天。而可以知天人相感之原。读河渠地理沟洫郡国诸书志。可以察地。而并可以知险要之机。读礼乐郊祀仪卫舆服等书志。可以知典礼掌故之因革。而有所参订。读艺文经籍等志。可以知七略九种四部六库著作之源流。而有所考稽。读平准食货诸书志。可以知出入取予。制节谨度之大要。而有所规鉴。读刑法兵营等志。可以知赏罚征伐。惩恶劝善。讨罪立功之大法。而有所折衷。此读史之大要也。且善读史者。不仅以史视史。凡诏诰奏疏檄谕论策之属。文之祖也。乐章歌词之属。乐府诗歌之祖也。屈原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传所载骚赋之属。词赋之祖也。故熟于三史。则文人诗人骚人一齐俯首矣。况不止三史乎。必待读经既毕而后读史。则史学太迟。惟读左传而以史记副之。读公羊谷梁仪礼周官尔雅。而以前后两汉书副之。十三经与三史既读。此外如家语国语国策离骚文选老庄荀列管韩。以及汉唐宋元人之文集。与三国志晋书以下诸史。参读参看。择其尤精粹者读之。其余则分日记览。天资绝人。过目成诵者。览即是读。其不及者。原不能尽读。博览强记。有十三经三史为之根本。余皆一以贯之。读固为要。看亦有功。必欲汝曹全读。非人情。不可强也。经庄重。史闲雅。庄重者难读。闲雅者易读。读经以淑性。读史以陶情。朝经暮史。参错互读。则有体有用。内外兼该。相济而不相妨。相资而不相紊。然后反求其本。而约之于至一之地。则本之身。措之世。无所往而不当。出之言为经术之言。行之事为经济之事。发之功业。为经天纬地之功业。夫而后乃可藉手以报曰。臣为 国家得人矣。此使者之所厚望于天下。而不能无望于二三子者也。使者奉天子命。准入都 陛见。事竣。将复来。其毋以使者之去为疑。今来署篆者。为前任高部院。与使者有同心。抚军张都院。又能成使者志。使者已定其规模。属之两公。仰该府文到即送至省。纵使者已行。两院知使者意。其于诸生必有加礼。慎无却顾不前。负使者负两院。适以自负也。至如借书院为纳交声气之地。觞酒酬酢。庆贺往还。游荡门外。招摇市中。是尤不肖之甚。贻羞书院。耻笑士林。此使者之所深恶。毋过吾门也。使者之所望于二三子者。非独为书院计。为滇计也。为 国家得人才计也。得人才于天下不难。而得之滇。且得奇才异能者于滇。滇之荣。 国之光也。使者独有厚望焉。二三子其何以副使者之望。
再请改建南闱疏
李发甲
臣查得恳建南闱一案。前据湖南士子。屡陈洞庭危险。吁请分闱。臣因关系科场大典。未敢造次疏题。恭折请旨。蒙皇上御批。即当具题。臣随钦遵缮疏具题。今奉到礼部等衙门。以科场定例年久。不便纷更议覆。奉 旨依议。臣何敢冒昧再请。以滋罪戾。惟是恭逢我皇上振兴文教。培养人才。事事超越千古。如乡试屡经广额。会试分省取中。 万寿遇旬加科。苗猺一体科贡。弁兵许应武试。以及文入武闱。武入文闱。凡兹旷典。古所无。何尝拘于定例。况湖南士子。因洞庭危险。覆溺甚多。吁请分闱。愿共捐三年廪膳等银。兴建贡院。不费 国帑。此种迫切情状。实出于万不得已。更有不忍以定例拘之者。曩年 圣驾巡视河工。悯念洪泽湖风涛危险。设立救生椿。全活无数生灵。遐迩感戴。今洞庭之险。十倍洪泽。万难立椿。惟有分闱一策。可以保全士子之性命。是即洪泽湖之救生椿矣。圣恩浩荡。莫大于此。乃前抚臣赵申乔具题于先。既格于部议。抚臣潘宗洛继题于后。复格于部议。兹臣先奉俞旨。然后具题。仍复格于部议。若非洞庭十分危险。士子迫切呼号。何至前后三抚臣。迭奏不已。伏思尧舜之主在上。臣身任地方。凡有益于士民。有益于 国家者。例得备悉入告。今分闱一事。上以广圣主好生之德。下以救士子覆溺之危。且于科场大典。倍见昌明。若因部议而不再沥下情。仰达天听。则臣负主恩。厥罪滋大。除缮疏会题外。臣谨具折专差。恭捧赍奏。伏乞睿鉴。特赐恩允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