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0章 治体四政本下(7)

进呈经说

蒋伊

周礼地官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

臣谨案此周制所以教国子之法也。人性之大。分仁知而已。而不能以无偏。所谓至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体其全而不偏者也。所为敏德。即知之分居多。所谓厚德。则仁之分居多。合之孝友顺三行。凡皆于根本之地求之。非徒取其枝叶而已。国学之士。自乡学而升。记曰。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本末轻重之分较然也。汉制。孝弟力田之科。辅之以乡评清议。故教虽不及于古。而人才犹盛。自唐以后。扬言之典弥备。而人才渐衰。明时。罢诗赋词曲之陋。而举归之四书五经。将使人因文见道。得其所性之蕴。而有以施之于事也。其简别颇严。故士犹有敦本务实之思。其后慕文风日盛之虚名。轻改旧制。人才于是乎始坏。臣请备陈其故。明初郡学。学止置廪生二三十人。皆肄诸学舍。阙而后补。人少故择取之也。精试牍少。故学臣得亲第其高下。肄诸学舍。故教官得以朝夕稽考。而不至舍业以嬉。此其制之善。所为隆于唐宋也。迨其后置增广生。置附学生。人数日多。卷帙益繁。学舍必不能容。则不得不听其散处。学臣决难亲览。则不能不有所假手。加以传车周巡。不遑处。其得与诸生相见者。仅试后一旅揖而已。此虽孔孟复生。必无以陶铸人才。此司教之职所以虽勤而实旷也。且夫入学之额既广。则幸进者多。录科之人愈众。则荐名者少。始见为易。而所业不必精。继见为难。且益以滋怠。臣窃计大县人文之地。诸生恒不减四五百人。其能以文词自见。中式及拔贡出身者。不过十分之一而已。其一衿终老者。且十之九。在北方之士。犹能勤苦力作。自谋生计。南方之士。不农不工不商不贾。乘学政之积宽而怠于业。则并不得为士。其实而言之。一游惰之民而已。一县之中。诸生之内。游惰者已三四百人。衣食每无所资。而衣冠反有所恃。于是隳弃廉隅。触扞文网。为有司患苦。国家亦安取此。此士风所以似盛而日衰也。臣尝闻 本朝初年。入学之额稍隘。士转能力于学以求进。今额数日增矣。而力学者益寡。四书五经。以为干禄之具。而不知其为修[己](已)治人之方。其所为文。悉是剿说之余。而不足为躬行心得之验。仁智之性。既塞其源。恻隐羞恶是非之良。亦仅存而无几。本实拨矣。枝叶何观。为学臣者。又从而纵之。劣等每多缺额。劣行鲜能案治。用苟悦人情而已。非所以为造就人才计也。人才日下。则政事皆属具文。风俗无缘归厚。非所以为万年桑土之谋也。故为今日计。最上以渐复明之初制。其次严等第纠劣行。学臣倘务姑息。以溺职治罪。犹足持其流。若因循不改。徒区区焉救正于文体之间。岂有益哉。至太学者四方所视效。明之初制亦颇详备。有余粟以给其家。有不次之擢以鼓其志。有硕学之臣如宋讷李时勉等以为之长。讷传称诸生趋走不中节。讷危坐自讼。时勉传称夜分携酒果。巡行劳勉。此教之所由成也。其后科目偏重。监生不得与齿。而祭酒一官。视同冗散。教事遂废。我皇上命杨名时孙嘉淦相继为祭酒。而命以成就人才。可谓得人。且知所先务矣。然嘉淦部务殷繁。成均之事。几同遥领。固不能殚其精神。与诸生相为浃洽也。谓宜精求其副贰。使谘禀成规而实致之诸生。朝稽而夕考。言教而动法。庶乎有所兴起。不徒博养士之虚名。今监中肄业士约三百人。在内者月给仅足餬口。在外者止得四分之一。每月两次赴监。为僦车买饭之费而已。有费于官而无益于士。甚不必也。臣察其定规之意。缘帑金六千两。不敷分给。而大学之士不满三百。则于观听不足。是以为此权宜涂饰之计耳。臣以为帑金不敷。尚可奏请。而养士之道。贵精不贵多。宜博求而慎取之。

志于道德者。必察其素行。志于经济者。必考其史学。志于文词者。必折以班马韩柳之法度。其有合焉。然后收之。各就其长而导进之。宽之以六年小成之期。俾得专精于学。优其廪给无衣食之意。而县不次之格以为之劝。如此则海内才能卓越之士。皆将欣然乐就矣。然计其足与此选者。亦不过百许人。不能多也。就此百许人者。长养而成就之。使其进而效用。必能有益于时。阙而后补。亦足以传绪于后。则亦不为少矣。孰与夫多而不精。无以异于郡邑之学哉。臣窃见近日喉舌节镇之选。其慎其难。下至庶僚。效奔办事之才不乏。求其深识远虑忧国如家者实未多见。是以庶言颇亡足采。庶绩未克咸熙。蠲贷虽烦。而百室未臻于盈止。浇薄成习。而五品未归于亲逊。是皆人才不逮之所致。虽皇上圣明。提纲挈领于上。百司庶务。幸无丛脞。然可谓小康。未可为上理。窃恐更数十年。学术日非。人才日陋。将复如明之隆万以后。臣不胜私忧过计。三代以上之人才由于教化。三代以下之人才乘乎气运。由于教化者。递衍为无穷。乘乎气运者。一发而易竭。必也以教化挽回之。使人才迭兴。乃可以度越唐宋。比隆三代。臣先于编修任内轮奏。曾援王制大乐正升进士之文。略陈人才衰盛之故。词不别白。无以仰冀天听。兹复援周礼师氏之文。而详及于明之学制。惟圣主少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