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7章 工政十七海塘(2)

續修海塘酌擬變通辦理疏光緒三年

浙江巡撫梅啟照

竊浙省仁和海甯所屬海塘。工程緊要。前撫臣奏估銀數八百餘萬兩。十餘年來修築。撙節動用。計銀六百餘萬兩。尚有未辦之工。二限三限魚鱗石塘一千二百四十丈。已在前數之內。必須接續辦理。以竟全功。查該段東防所屬。距尖山漸近。海面更闊。地形更低。潮勢極猛。向遇颶風大汛。囗出險工。每在該處。臣於五月十四日六月初八日七月十七日三次赴工。詳細查勘。二限難於初限。三限更難於二限。做法工料。必須堅益求堅。始足抵禦。稍涉大意。必有衝決之虞。海塘志載雍正十三年。颶風壞塘數千丈。惟老鹽塘五百丈完好如故。係康熙五十四年。原任浙江巡撫朱軾所築。其法用長五尺厚二尺闊一尺大條石。縱橫側立。交接處上下鑿成筍槽。厚二十層。高三十尺。近今工料。昂貴異常。欲覓厚二尺闊一尺長五尺大條石。縱不惜重價。亦不可多得。現在海鹽縣修築。講求大石時日甚長。而該處估價每丈七百九十兩。較之仁和海甯石塘每丈四百八十兩。須加三百一十兩之多。刻下經費支絀之時。臣亦未敢輕議。伏查江南松江海塘。乾隆年閒。原任兩江總督尹繼善等所築。俱用鐵簫鐵筍。至今鞏固。其奏疏內稱海水吞吐。為力甚大。一石移動。全身動搖。惟於兩石層累之處。各鑿一孔。用鐵筍穿合。則上下連結。於橫石排結之處。各於頭尾鑿孔。用鐵簫關住。則左右貫穿。較之用鐵錠搭釘浮面易脫者。相去懸殊等語。誠為篤論。臣再四思維。並與司道等悉心參酌。所有未修石塘一千二百四十丈。內二限六百二十丈。即須接續修築。擬仍照前建復魚鱗石以資鞏固。惟該處地勢愈低。喫潮更重。若仍照從前十八層之數。必有漫塘之患。關繫匪輕。議者或謂升高樁木以免加費。然根腳不穩。更恐難於經久。臣復與督辦工員候補道惲祖貽相度形勢。再四斟酌。非量加層數。斷不足以資抵禦。茲擬於原定十八層外。加高二層。計二十層。共得高二十尺。每石寬一尺二寸厚一尺長自五尺至三四尺不等。一切辦用。均依舊式。惟將塘身丁頭鋪砌之牆石外層。仍照松江石塘。添用鐵簫鐵筍。聯為一氣。其鐵簫鐵筍尺寸。一律用長四寸徑一寸圍圓三寸一分有奇。重約一斤之外。皆取平正勻圓熟鐵。再石質鑿孔太多。恐致損傷。省中舊有機器局修造槍囗等件。應酌委員弁。及熟習機器匠目。參用鋼鑽車孔。使石質毫不受傷。又條石須加工鏨鑿。六面見方。表裏平正。方可合用。近時諳熟石匠頗少。工資亦昂。約計每丈四百八十兩。外須加石鐵工料銀五十四兩。二限工程六百二十丈。原估銀二十九萬七千六百兩。共須增銀三萬三千四百兩。即可敷用。臣亦知經費艱難。用款宜求撙節。無如地勢如此。工關緊要。不敢率意於目前。致貽後來之大患。除督飭在工各員實心經理。不准稍有偷減。以期實濟。一面選購工料定期開辦外。所有海塘工程。酌擬稍為變通辦理緣由。理合專摺陳明。

海塘問答

呂璜

或有問於余曰。子周旋於海塘者垂二年。塘之利病。當講之詳矣。曰。東塘不敢深知。西塘則吾職也。敢曰不知。其關係如何。曰。關係不甚大也。即不修亦未有大害也。曰。海塘新舊兩志之言。不足據邪。曰。然。彼謂嘉湖蘇松常鎮皆在下游。保海甯即所以保七郡。又謂長安壩址。與吳江之塔頂同其高。此皆張大之詞耳。曰。石塘一坍。江潮穿海甯而北下。則嘉松一帶田稻。皆為鹹水所傷。民居之窪下者亦不可保。關係不誠大乎。壩址與塔尖孰高。子又何從而測之乎。對曰。是說也。未嘗不早慮及也。然有一囗易之法焉。可以禦江潮使不穿而北下。蓋石塘之內相去數十丈。或百餘丈。有土備塘一道。略如土城。有此足以禦潮矣。土塘儻有坍損。修之甚易。所費不過石塘百分之一耳。專修土塘。石塘雖不修無害也。曰。石塘猶不能禦潮之悍也。土塘反能禦之乎。對曰。非此之謂也。若外無石塘。則土塘固不足恃。自唐宋以至元明之往事。考海塘志可見矣。至我  聖朝建立石塘。功邁千古。其石塘內之土塘。實大有可恃。其故何也。每日潮退之時。直露出石塘之根。而塘身高或二三丈或丈餘。及其潮來。排山倒海之勢。不過衝突塘根數尺之高而已。故石塘之不坍者。既足以抵其猛勢而有餘。即石塘之已坍者。但存塘根數尺。亦遂足以當其猛勢而無不足。至其潮漸長。越坍闕而浸及土備塘。則其勢已緩。其力已柔。雖土塘亦當之裕如矣。夫土備塘創自雍正十一年。其制極善。不惟自西至東與石塘同長百餘里。其中又橫築小隄。界為小區。如半竹中之節。然即潮水灌至土塘。亦不能越過兩頭之界。故一區或有損動。不過修此一區。培築最易。況天下之潮。皆三時長而三時退。惟海甯之潮。以一時四刻長而以四時四刻退。趁潮退而施工。每晝夜約有九時。故較搶築黃河堤荊州隄尤易也。

即萬一囗土塘而小潰。其北又有上塘河兩道。即康熙五十七年所開備塘河。彼潰決之鹹水。亦祗灌入上塘河之中。何能淹及嘉松一帶乎。且嘉松一帶。不有黃浦江乎。彼亦同是海口。其寬處亦略如海甯之江面。未聞鹹水冒入田中也。海甯雖地勢略高。然高或丈許或不及丈。何至相懸之甚。而謂長安壩乃與吳江之塔頂同高乎。試觀道光三年之盛漲。太湖岸上水高五六尺。吳江塔根尚未沒過一層。而長安壩頂之水已平。亦可知世俗奢大之言不足信矣。且壩果高於塔頂。則海甯在數十丈之上。潮亦不能到矣。況蘇松在黃浦江之北。常鎮又在太湖之北。海甯潮安能越江湖而灌之。關係七郡之說尤可笑矣。曰。然則專留意於土備塘。培其單薄坍則修之。竟聽石塘之坍而不問乎。曰。有塘根足禦潮頭。自可不必加修。或塘石之拋撒太遠。稍運還以堆高之。工費亦小耳。若歲捐十餘萬金。以與海潮之力爭。在物方豐盈之時。誠所不惜。否則非萬不得已。 國家經費有常。是不可不深長思矣。曰。柴塘及柴盤頭之制何如。對曰。是西塘之弊法。甚無謂也。曰。東塘何以前此不用。對曰。東塘之身高潮來不能潑上塘頂。故不用柴。西塘之身低。潮來時石面光滑。一潑即上至頂。故用柴以外鑲之。使潮不上潑。庶便於塘上行人耳。然柴必閒之以土。日掘塘內之土。而付之東流。是無益而有損也。或謂老鹽倉以西。其泥淖。不能用石為坦水。乃支吾之詞。又謂潮不受剛而受柔。故石不如柴。尤說之無理者矣。曰。子謂土備塘可以禦潮。其說有徵否。曰。獨不觀海鹽乎。海鹽縣除近城四五里所建魚鱗石塘外。其迆南迆北大石塘數十里皆不甚高。潮有時可漫入。即不漫而石塘下皆有涵洞。海水內灌以為常。所恃者土備塘耳。觀此。土備塘可以禦潮。外有石塘。雖灌入而不害。亦其明驗矣。曰。天下之潮。皆漸長而無濤頭。惟海甯獨有。何也。曰。錢塘江之尾閭。有石梁橫亙焉。高不及丈。潮之方長。不能越是而入也。及漸長至一時四刻之久。乃越而過焉。夫潮之初長其勢柔。及是則其勢勁。以全海之勁勢。驅入江之海水。逆捲而上。故高或尋丈。或數尺。其駛如飛。為天下之鉅觀也。

與李曉村知州論濬河取土書

錢泰吉

泰吉竊祿於此九年矣。謹守先人之訓。不敢妄言動以自取戾。職處閒冷。不當有所建白。未嘗以事干大府也。客冬觀察金公假之顏色。以事下問。謹據所聞以對。亦未嘗求知於觀察也。觀察鑒其誠。遂以公舉董事。開濬備塘河見屬。自揣庸下。不克勝任。訪於土人。議列條款。大指疏通河道。以洩海塘漫溢之水。因仍地勢。以免閭閻滋擾之弊。蓋保民必先安民。安民必使樂業也。及執事下車。首以此事相詢。亦既不鄙其言。許參末議矣。今聞大府俯念民依。欲取土填補塘足水坑。使金隄鞏固。永無漂盪之患。甚盛意也。嘉松諸郡生靈。皆在大府懷保中。豈獨海昌一州之民歌頌而已哉。又豈得以州治一隅之民小有窒礙而妄議石畫哉。然伏處下風。竊聞輿論。有不得不為執事告者。側聞下尺一之符。稽魚鱗之冊。鐫廣河身。盡反侵地。夫沿河居民。因河道填閼。貪愛小利。樹蓺其地。幾同世業。今將固其隄防。備安百室。而執姑息之愛。動以勿擾為言。此迂闊之論。誠不足與圖實政。然頻年歉收。民處重困之後。婦子纖悉之利私之日久。得無有稍宜紓緩者乎。古人謂寬一分。則百姓受一分之福者。此類是也。然此猶得曰侵占官地。律有明禁。貸其既往之咎。與謀遠大之計。民亦俛首無辭耳。若濬河之土。不足填坑。將別買民田。以為補益。則其事有未易一二言者。往者取沿塘之土。興建柴埽。此數世之利也。而下流竊議。何可盡聞。茲事重大。非鄙儒所敢言。今孰事議以浮面膏腴。還之業戶。而取其下瘠壤。此執事重農意也。然稻田之土。本欲推陳出新。縱留面土。無補於民。而近塘之地。半屬桑田。辛苦樹蓺。十年乃成。旦晚護視。無異金玉。欲取其壤。不能不拔起桑本。拔而後栽。勢必不活。是執事雖有愛民之心。民未必實蒙其利。執事又謂取土限以尺寸。不許過深。使其地仍可耕種。用意良美矣。但恐從事番挶者。未必人人能實體愛民之心。儻所取過限。小民豈敢力爭。況按畝而計。取土既屬有限。給價不能過制。糧賦不能蠲除。是民坐失數年之利。而有數年之累也。若此事既行。執事雖憐而撫之。已無及矣。此泰吉所以急欲為斯民乞憐也。夫大工既不容已。備塘河之土。又不足填補水坑。然則將奈之何。鄙意不若於備塘河旁近。相度淤塞河道。有宜疏濬者。籌畫施工。即離塘稍遠。以買土之價為運土之資。彼此相準。雖所費較增。而小民獲水旱之備。沃壤無曠廢之患。農業不失。大工速成。亦兩得之道也。執事儻不以為迂言。祈與在事諸公孰籌之。昨與於廣坐之中。略陳端緒。訥於口辨。不能盡言。用敢以筆代舌。煩瀆清聽。先民有言。詢於芻蕘。管窺之見。不知有當芻蕘否。伏惟恕其狂愚。一留覽焉。

請奏復西塘柴埽工程一年固限稟

舒化民

浙江海塘之設。原以保囗民生。溯自秦漢以來。錢塘置縣。已有塘名。唐宋元明屢加修築。至 國朝建築石塘。意美法良。遂超千古。復慮石塘年久難恃。復加築柴埽坦水。保護塘基。增十餘萬金。以為柴坦歲修之費。誠以海塘為浙省杭嘉湖及蘇省蘇松常鎮七郡保障。前人度地勢者。以海甯長安鎮與吳江縣塔尖相等。稍有決裂。不必七郡為魚。而鹹水灌入田疇。則數年不能耕種。是以前此仰沐  皇仁。不惜帑金。大加修築。恭閱海塘各志。伏讀   高宗純皇帝上諭。業業諄諄。屢煩聖慮。又奉   翠華臨幸。指示機宜。兩省臣民。至今沐浴恩膏。淪肌浹髓。自乾隆至嘉慶五六十年閒。並無潰決。良由不惜小費。是以克成大功也。迨道光初年。海波恬靜。隄埽完整。章家巷潮神廟一帶。猶有漲沙二三百丈之寬。而無識工員。有心見好。不顧將來變遷。遂建言請加一年保固。緣時大府誤信其言。奏加固限。不數年閒。東塘決口。西塘繼之。而建言之員。終以不勝任罷去。西塘自道光十二年至十五年。屢決屢修。糜費帑金將二百萬。又派各州縣賠補一二百萬。計自改例以後。不及十年。所省不及百萬。而所費已四百餘萬。道光二十三年。又有七堡決口之事。則所得不償所失也。較然可囗矣。竊以情勢有今昔之殊。惟主其常。乃可以持久。利害有大小之異。惟圖其大。乃可以無虞。請一一陳之。蓋海潮忽大忽小。自古無定。從前舊事。無庸贅陳。如自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海潮不過暗漲。並無潮頭。彼柴埽各土。無論保固兩年。即不修理。亦無大礙。道光二十三年。七堡決口。係由山水驟發。不關海潮。至二十六年夏秋閒潮起。以至二十七年潮頭更大。至二十八年潮頭愈猛。較二十六年不啻十倍。又二十六七兩年。止是秋汛大潮。二十八年。則春夏冬三季亦如秋汛。甚有更大於秋汛者。良由東塘中沙愈高。橫加梗阻。西塘南沙愈漲愈寬。潮勢盡擊北塘。又加潮水較前猛烈。此時柴埽各工。即使保固半年。尚屬難支。此今昔情形之大殊者也。查從前初定柴埽保固。不過三閱月。厥後即依河工三汛之例。定以一年。論潮水極小。工無賠累。例價有餘。雖兩年固限不為長。潮水極大。工多賠累。例價不足。雖三月固限不為短。 朝廷立法。不能視潮水大小而暮四朝三。所以酌乎其中。定為一年。以羡補不足。最得其平。今加至兩年。則專以無潮之年。而概諸潮大之歲。立法偏枯。非長久無弊之計也。竊思固限加長。原為帑金有數起見。某雖至愚極陋。豈不知經費維艱。應求撙節。然而節費有大小之異。而利害即與之相因。從前加限之後。反糜帑金數百萬。固已著有明驗。因不揣冒昧。謹將西塘情形。囗縷上陳。伏祈俯察近日海塘。實潮大限長。工難久恃。所有將來西塘柴埽盤頭工程。詳請奏復一年固限。永為定例。俾可歷久遵循。免致險工囗出。補救不及。庶工員無賠累之苦。則石塘少衝決之患。不惜小費正所以省大費也。是否芻蕘可採。伏乞核議施行。則陰功與海水俱長。偉烈共隄防永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