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華嚴經云。大光明網雲臺中。而說頌言。佛無等等如盡空。十方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加於彼。又云。一切供養具雲中。自然出音而說頌曰。神通力用不可量。願隨眾生心樂說。又云佛光明中。於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而說頌言。神通自在無邊量。一念皆令得解脫。長者論。問曰。大眾何不以言自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讚勸請。云何供具雲出音請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眾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明聖眾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顛倒生也。

餐香積之廚。真堪入律。

淨名經云。香積世界。彼國菩薩聞香入律。即獲一切功德藏三昧。若從香入法界者。自身即是香眾世界。自心即是香積如來。無量功德。一心圓滿。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爾。盡是棲神之地。皆為得道之場。

聽風柯之響。密可傳心。

阿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知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能所似分。一體無異。若能見境識心。便是密傳之旨。終無一法與人。

莫尚他宗。須遵此令。出世之大事功終。入禪之本參學竟。

釋迦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磨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一心。自覺覺他。已諧本願。如高僧釋曇遂。每言三界虗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難息。又高僧解脫和尚。依華嚴作佛光觀。於清宵月夜。光中忽見化佛說偈云。諸佛祕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和尚乃禮拜問云。此法門如何開示於人。化佛遂隱身不現。空中偈答云。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知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直言不謬。指南之車轍非虗。

若以心示人。皆歸正法。不落邪見。如指南之車。皆歸正道。

的示無疑。鷄犀之枕紋常正。

有駭鷄犀枕。四面觀之。其形常正。正法觀心之人。一切皆正。如云邪人觀正法。正法亦隨邪。正人觀邪法。邪法亦隨正。有學人問新豐价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大似駭鷄犀。

絕待英靈。一念齊成。轉變天地。撼動神明。孰見不喜。誰聞弗驚。普現心光。標人間之萬號。

萬法無體。因心得名。乃至觀於他心。微細可鑒。皆是以心知心。似分能所。四祖云。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所以經云。諸佛於不二法中。現大神變。華嚴記云。釋他心通者。攝境從心不壞境者。即示心境有無。護法云。若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壞境。得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虗。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境。則得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性。則心境兩亡。故云借心以遣境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云能所兩亡不獨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相籍故空。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徹存亡兩全。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雖有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雖兩亡不羇。而未言心境相攝。今分明具唯識故。故云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云正緣他時即是自故者。結成得於本質。無心外過。以即自故。不失唯識。是以即佛心之眾生心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語。前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異。次云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於有所緣。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所緣。簡非能緣也。次下辯能緣云。以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生心。明非異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者。結成能緣。簡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鵝王啑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相似。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

遍該識性。猶帝釋之千名。

天帝釋有千種名。一名帝釋。二名喬尸迦等。如云菩提。涅槃。真如。解脫。玄珠。靈性等。皆是心之別稱。

妙覺非遙。當人不遠。

心證菩提。即心而已。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了了識心。惺惺見佛。如大集經云。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時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妍醜顯現分明。賢護。於意云何。彼所見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水精鏡。諸物清朗。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自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隨法性而雲散晴空。任智用而華開媚苑。

長者論云。隨法性則萬法俱寂。隨智用則萬法俱生。不離一真。化儀儀百變。

攀覺樹而不榮。陷鐵圍而非損。冒境而朝宗悟旨。諸佛果源。拶目而得意真真。羣生理本。

真俗之法。邪正之門。皆是一心以為根本。如安心法門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問云。何自心現。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癲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癡人。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又非獨羣生理本。亦是山河大地之本。人我眾生之本。如宗密禪師原人論。明窮人之本原。如儒宗命由於天。關於時運。道教生於元氣。小乘教我為其本。權教但說空為本。儒道二教原人之本。人畜等類皆是虗無天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愚智皆稟於天。由於時命。故死後却歸天地。復其虗無。若佛權教說。如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若約此原身。心境皆空。身原是空。空即是本者。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虗妄。且現見世間虗妄之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者。如無溼性不變之水。何有假相虗妄之波。若無淨明不變之鏡。何有青黃長短之影。故知空教。但破執情。如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有餘者餘義未了也。大品經云。空是大乘之初門。未是究竟之說。今依性教佛了義經說。直顯真源。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能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執虗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今會通本末者。且真心之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破之。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何者。總不出一心故。謂初唯是一心真靈之性。不生不滅。眾生迷睡。不自覺知。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依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業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從自心妄現。執為定有。名為法執。執此等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執我相故。違順情生。憎愛業起。隨善惡業。運於中陰。入母胎中。稟氣受質。此會儒道說以氣為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身心是也。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見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成六麤之相。受苦無窮。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成住壞空。周而復始。又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却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但能反照心源。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是知若了一心。三身頓現。故般若吟云。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即知三教皆一真心。為原人之本。

祖佛不道。父母非親。

第八祖佛陀難提。問佛馱密多曰。父母非我親。誰為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知三有異我而明佛性。

大涅槃經云。迦葉菩薩問二十五有有我不。答曰。有我。即佛性此是真我。具八大自在義。即是常樂我淨四德涅槃。非外道凡夫所執之我。如華嚴記云。佛性之體。體非因果。因中取之。名為因性。果中取之。名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瓶取空。是瓶中空。世界取空。是世界中空。空無有異。故言眾生智慧。是佛性因。菩提涅槃。是佛性果。非是佛性分成因果。故結示云。然則佛性非因非果。若以無障礙法界為宗。則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為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內外。而體非內外。內外屬相。性不同相。何有內外。然迷一性而變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故說牆壁言無佛性。以性該相。無非性矣。如煙因火。煙即是火。而煙鬱火。依性起相。相翳於性。如即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不妨內外境。而例於心今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云則非內非外。隨物迷悟。強說昇沈。又華嚴策林問。眾生與佛。迷悟不同。眾生則六道循環。佛則萬德圓滿。如何有即眾生即佛二互相收。混亂因緣。全乖法界。答。夫真元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眾生與佛。迷真起妄。假號眾生。體妄即真。故稱為佛。妄則全迷真理。雖真無迷。悟即迷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橫起。若執東為西。悟解理生。如東本不易。就相假稱生佛。約體故得相收。不見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須臾。經云。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如來纔成正覺。普見眾生已成正覺。眾生向佛心中。自受其苦。冀希玄之士。無捨妄以求真。

會萬物為己而成聖人。

肇法師云。會萬物為自己者。其唯聖人乎。又云。聖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夫云聖人者。聖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邪人。邪正由心。淨穢在我。

一兩真金。勝[疊*毛]花千斤之價值。